一、選擇題
41. ( )風間是元代的讀書人,他想從政做官,小綠老師告訴他,若要從政必須寒窗苦讀,考試中舉。請問:下列哪
一本是風間參加科舉考試一定要讀的書?ˉ
(A)《夢溪筆談》 (B)《四書集注》 (C)《資治通鑑》 (D)《史記》。
42. ( )明朝中葉以後,歐洲各國因新航路的發現以及航海術的進步紛紛東來,當時最早航抵中國的葡萄牙人,領有
下列何地做為發展東方貿易的據點? (A)臺灣 (B)香港 (C)澳門 (D)菲律賓。
43. ( )五千元韓圓紙幣上印有一位人物,這位人物為韓國知名的學者李珥。李珥曾提出:「人之性非物之性者,氣
之局也;人之理即物之理者,理之通也。」可知深受中國理學的影響。請問:古代韓國的理學主要源自中國
的哪一個朝代?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4. ( )玉米和番薯都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而且容易種植,在人口快速增加,稻米產量不足以供應的時期,這兩種
作物的引進,可以幫忙紓緩糧食不足問題。請問:這些作物最早在何時引入中國?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明朝。
45. ( )《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mile),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
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合全國驛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門欽使之用。」
由文中可知,驛站的設置目的,應是下列何者? (A)為東西方統治聯繫需求而設置 (B)為測量距離而設置
的觀測所 (C)設置於國家邊境,確認國土範圍 (D)專為西征時的軍隊需求而設置。
46. ( )與同學交流共同讀書時,有可能相互學習,改進自己不足的地方。同理的說,不同的文明之間相互碰撞,也
可能讓不同的文明相互學習,帶來更多的刺激。在十六世紀的亞洲,中國、爪哇(印尼)、菲律賓、日本皆
因為歐洲人的到來,刺激文明進步,但追根究底,最初歐洲人來亞洲的動力究竟為何?
(A)學術交流 (B)宗教熱誠 (C)人口移民 (D)商業需求。
47. ( )在某本史書中有一段敘述:「這個王朝最初定都南京,是中國史上第一個崛起於江南而統一全國的王朝。但
數十年後,為了遷都北京,開始修整大運河,以求有效地將江南物資輸往北京。」這最可能是指下列哪一個
朝代? (A)漢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48. ( )「他為了能夠順利傳教,在傳教方式上做出了一些調整,除了允許教徒祭祖尊孔之外,還嘗試穿戴儒服,跟
中國的士大夫與官員有著密切的交流,因而奠定該宗教在華發展的基礎」上文中提到的「他」所指何人?
(A)湯若望 (B)利瑪竇 (C)徐光啟 (D)鄭和。
49. ( )靖康之禍後,宋高宗為了躲避戰禍,南遷偏安,史稱南宋。面對金人一再地威脅,朝廷內出現主戰與和兩派
不同意見,宋高宗最後採行哪一項政策?ˉ
(A)聯合蒙古,夾攻金人ˉ(B)停止北伐,宋金議和ˉ(C)鼓勵通婚,融合族群ˉ(D)下詔北伐,收復汴京。
50. ( )小當家在某本書上看到「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科技發展的黃金年代」、「高度發展的城市生活與平民
經濟」等章節,小當家正在翻閱附圖中的哪本書籍?
(A) (B) (C) (D)
51. ( )商業活動在阿拉伯帝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古蘭經》規定鼓勵和保護商業是所有穆斯林必備的義務和道
德。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躍於亞歐非三大洲,從事貿易活動。阿拉伯商人主導了印度洋、南海到中國東南沿海
的商貿,興盛的貿易促使唐宋元等朝代設立市舶司。請問:市舶司主要負責什麼樣的業務?
(A)協助阿拉伯人解決困難,類似現今大使館 (B)裁決阿拉伯商人及各商會之間的爭議,類似商人法庭
(C)貿易場所,類似現今拍賣場 (D)管理商船、檢查貨物、關稅稽徵,類似現今海關。
52. ( )歷史課堂上,同學們在討論某一朝代盛世的特色。小丸子:「此時君主的權力達到極盛,但在盛世的表象
下,有一股嚴厲的政風。」花輪:「朝廷表面上禮遇前朝遺臣,但不少讀書人卻因文字獄慘遭迫害。」小
玉:「這長達一百多年的盛世,曾多次用兵,將今日的蒙古、新疆、西藏納入版圖。」請問:同學們所討論
的是哪一個朝代?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53. ( )崇禎十七年,鎮守山海關的將領吳三桂腹背受敵,一方面臨流寇李自成的征討與招降,一方東北新興的滿州
勢力正向中原進發,吳三桂因家人遭李自成殺害、愛妾遭李自成部下擄去,而決意投奔滿州勢力,引滿州軍
隊進入山海關,攻入北京擊潰李自成軍隊。請問:吳三桂引滿人入關後,促成中國歷史如何發展?
(A)滿清逐一消滅流寇與南明勢力 (B)清朝滅亡 (C)明朝實施海禁 (D)清朝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