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桃園市立石門國中11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段考八年級歷史科考試卷
___年 ___班 座號:___ 姓名:__________
一、選擇題(1~20題,每題2分;21~36題,每題3分。):
1. ( )戰國後期,北邊草原民族興起,中原地區的哪些國家陸續修築長城,加以防範? (A)燕、趙、秦
(B)楚、吳、越 (C)韓、趙、魏 (D)秦、楚、齊。
2. ( )文字是民族之間溝通的工具,也是文化聯繫的樞紐。文字、語言的不一致,是很多國家和民族走向分
裂的重要因素。請問:下列統一文字這項功業,是何人完成?
(A)漢武帝 (B)商鞅 (C)秦始皇 (D)齊桓公。
3. ( )「這個制度出現以後,人才的選擇不再看重家世背景,而是強調個人的才學。及第者有機會在政府擔
任官職,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似乎公平許多。」此制度最早在哪一個朝代出現? (A)周代 (B)漢代
(C)曹魏 (D)隋代。
4. ( )小明要上臺報告周朝的政治與社會變遷,他製作了兩張圖片來講解周朝歷史的演變過程,如附圖所示
。請問:關於從左圖至右圖的轉變原因,小明最可能如何解釋? (A)武王滅周,天下大亂 (B)封建鬆
動,改行郡縣 (C)外族入侵,西周滅亡 (D)齊國稱霸,王室衰敗。
5. ( )關於西周封建制度下的社會階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可以區分為貴族、平民與奴隸三個階級
(B)平民擁有土地,無須為貴族工作 (C)社會階級可隨時加以更動 (D)禮樂制度是僅有天子應遵守的
規範。
6. ( )附表是春秋與戰國時代,政府官員寒微出身者的人數比例。請問:此表顯示何種歷史意義? (A)春秋
到戰國時期,社會變動性愈來愈大,階級劃分愈來愈細 (B)實施科舉制度後,出身寒微的人得到翻身
的機會 (C)貴族沒落、平民崛起,國君用人唯才 (D)地方官員定期尋找人才,推舉給中央。
7. ( )「一般政府用人選才,強調的不但是人的能力,更重視道德操守,但是這個時代卻不一樣,選舉人才
看重的是家世背景,而非個人的才德。這樣一來,朝中的高官厚位都被名門貴族占據,真正的人才反
而無法被政府延攬。」上文提到的內容,應該是哪個時代的選才問題? (A)東周 (B)西漢 (C)秦朝
(D)魏晉南北朝。
8. ( )中國歷史上,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整頓內政,並提出「尊王攘夷」的號召。請問:其中的「王」與
「夷」分別指的是下列何者? (A)東周天子、外族 (B)齊桓公、春秋諸國 (C)西周天子、春秋諸國
(D)西周天子、外族。
9. ( )歷史老師講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概況後,要同學以簡單的幾句話,表達這個時期的社會特色。甲
生:「世族社會,對社會影響力大。」乙生:「社會動亂,宗教活動興盛。」丙生:「貴族沒落,平
民崛起。」丁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上述哪幾位同學的說法較為正確? (A)甲乙 (B)
乙丙 (C)甲丁 (D)丙丁。
10. ( )「他學習法家思想,在秦孝公時入秦,推動變法改革,使秦國得以富強。在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國的戶
籍、法律、軍功爵位、土地制度、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等。在經濟上,他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請問:這是在描述何人的生平事蹟? (A)商鞅 (B)管仲 (C)張騫 (D)孔子。
11. ( )「唐玄宗時期,與某外族發生戰爭;唐朝戰敗,許多擔任士兵的工匠被俘虜,就這樣中國的科技成就
西傳。」請問上述這段文字,是在描述哪一項文物西傳的經過? (A)絲綢 (B)造紙術 (C)印刷術
(D)指南針
12. ( )附圖是中國某時期的漢化政策示意圖,由圖中的內容判斷,這應該是哪個君主所推動的政策? (A)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