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為補充閱讀,與考題無關,請考完再看。
復活島(西班牙語:Isla de Pascua),又稱
拉帕努伊(拉帕努伊語:Rapa Nui),另有
依照英語音譯為伊斯特島(Easter Island)
,是南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嶼,位於智利以
西外海約 3600 到3700 公里處,為智利
的特殊領地。該島由三座火山組成,面
積為 163.6 平方公里。
1722 年復活節,荷蘭的探險家雅可布·羅赫芬(Jacob
Roggeveen)率領的一支艦隊首次發現這個位於南太平洋中
的小島。羅赫芬在航海圖上用墨筆記下此島的位置,並在
旁邊記下「復活節島」,從此「復活節島」之名為世人所
知。1774 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再次找到該島。
1914 年開始對復活節島進行相關的考察和研究活動。但是
當今的人類學界多根據當地的語言稱此島為拉帕努伊島(
Rapa Nui),這是 1860 年代來自大溪地的玻里尼西亞人對
它的稱呼。
由於沒有文字資料的記載,復活節島最初的歷史已經無法
重建。島上原居民世代流傳著一個傳說,他們的先人,大
酋長霍圖·瑪圖阿(Hotu Matu'a)帶著妻子和全家乘坐一
或兩隻獨木舟來到該島。今日復活節島上的原住居民毫無
疑問地屬於南島語族玻里尼西亞人的後代,他們說著一種
玻里尼西亞語的方言拉帕努伊語。1774 年庫克船長來到此
島時,一名來自大溪地有著玻里尼西亞血統隨行人員可以
和當地居民交談。
今日的復活節島樹木稀疏、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一
片荒涼的景象。但在玻里尼西亞人剛剛抵達該島之時遠非
如此。通過對復活節島的池塘與沼澤地沉積層鑽孔取樣的
花粉分析,復活節島曾經覆蓋著由喬木、灌木、蕨類植物
、草本植物所組成的濃密的亞熱帶闊葉林,火山噴發產生
的火山灰為植物生長提供理想養料,這裡是一個自然生態
的天堂。島上有一種叫做哈兀哈兀(hauhau)的樹,其纖
維可以用來做繩索,還有一種叫做托羅密羅(toromiro)
的樹,它密度較大適作木雕,也可用來燒火。而島上最常
見的是一種與智利酒棕櫚相似的拉帕努伊棕櫚,智利酒棕
櫚樹高度可達 82 英呎、直徑 6英呎。其樹徑上沒有樹枝、
是理想的製造搬運工具與船隻的材料,它的果實可以食用
,還可以製糖、釀酒。但是拉帕努伊棕櫚今日已經滅絕。
玻里尼西亞人在來到該島的時候,也帶來香蕉、芋頭、番
薯、甘蔗、構樹果實等植物以及家雞,老鼠也藏匿在船隻
裡一起來到復活節島,位於美國奧爾巴尼市紐約州博物館
的大衛·斯戴德曼教授(David Steadman),通過對島上居
民的生活垃圾進行分析。復活節島居民的食物構成中,魚
類占不到四分之一,遠少於其他玻里尼西亞地區魚類占 90%
的情況。這是由於復活節島距離赤道較遠,海水的溫度不
利於珊瑚與魚類生存,且該島周圍多為懸崖峭壁,能夠淺
潭捕魚的地方較少。拉帕努伊的居民們的主食靠他們帶來
的種植物、和飼養的家雞提供。為補充蛋白質,他們乘坐
棕櫚樹木做成的船隻出海捕捉鼠海豚,這構成食物的三分
之一左右。島上築巢繁殖的鳥類、上岸交配的海豹都是居
民的美食。
當玻里尼西亞人定居此島數百年後,人口數量迅速增加,
在西方人發現此島前的一兩個世紀達到頂峰,約 7000 人到
20000 人左右。大酋長霍圖·瑪圖阿的後裔分裂成許多氏族
與部落,各自有著自己的領地範圍。與此同時,島內的政
治系統與社會階級的分化開始形成,為文明的繁盛創造先
決條件。根據拉帕努伊人的口頭傳說與早期歐洲航海家的
記錄。島民分成「長耳人」與「短耳人」兩個階層,前者
有在耳垂上穿孔並戴上耳夾的習慣,他們代表的是社會的
的較高等級:酋長與祭司。而後者代表著社會的相對較低
等級:勞動者。大約在十世紀到十六或十七世紀的歲月裡
,拉帕努伊人開始修建大量的巨型石像:摩艾(Moai),
這些石像與島民的宗教與祭祀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像這
樣的石像一共製造近千個,它們每一個都重達幾十噸,高
數米,是島民們用玄武岩製成的斧頭加工島上火山噴發形
成的凝灰岩與火山岩而成,再用哈兀哈兀樹纖維製成的繩
索與棕櫚樹製成的木橇杆運送到全島各地並豎立起來。在
所有的玻里尼西亞民族中,拉帕努伊人也是唯一一個發明
文字書寫系統的。氏族中祭司們在木板上鐫刻一種獨特的
象形文字,並稱之為朗格朗格(Rongorongo),意為「會
說話的木頭」。
環境的破壞與文明的衰落
根據沉積層中的花粉分析顯示,大約在公元 800 年左右,
人類的樹木採伐活動已經開始。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
,為了給糧食作物開闢種植園、為了建造船隻出海獵取海
豚、為了運送與豎起石像、有越來越多的樹木被砍倒。老
鼠也是樹木減少的另一重要原因,考古學家在島上洞穴中
發現的一些棕櫚果實因為老鼠的啃食而失去發芽的能力。
加之島上傳播樹木花粉與種子的鳥類遭人類捕殺殆盡。到
了1400 年之後,所有的棕櫚樹滅絕。在海爾達訪問復活節
島時,全島只剩下一株托羅密羅樹在垂死掙扎,不久後這
顆僅存的托羅密羅樹也死亡。(幸運的是其種子已帶到瑞
典的哥特堡植物園培育,並保存下來,日後得以重返復活
節島。)
環境的劇變也給島民的生活習慣帶來巨大的衝擊,島上所
有的陸生鳥類與半數的海鳥都因人類的捕食而滅絕。海岸
邊的貝殼也由於過度捕撈數量大幅減少,島民越來越多人
轉而食用原先很少吃的小海螺。由於失去木頭建造船隻,
西元 1500 年後海豚的骨頭也從人類的生活垃圾中消失。拉
帕努伊人變成純粹的農民,越來越依賴糧食作物,並更加
重視養雞,土地也因為樹木的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越來越
貧瘠。
隨著島內資源的枯竭,沒有足夠的的食物剩餘來養活社會
的統治階層祭司與貴族們,原先複雜的社會結構瓦解,大
量未完工的石像拋棄在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的採石
場和運送的途中。在整個 17 與18 世紀,島內的歷史充斥
著連綿的戰爭,全島各處至今仍然散布著當時的石制匕首
與長槍,島民們的居住地點從地上轉到了遍布全島的地下
洞穴內。到 18 世紀初,也就是雅可布·羅赫芬發現復活節
島之時,全島的人口只剩 2000 人左右,即高峰期的四分之
一到十分之一。在 1770 年左右,島上的各氏族開始推倒屬
於對手氏族的摩艾,並砍下摩艾的頭顱。到了 1864 年西方
傳教士登陸復活節島的時候,發現所有的摩艾都已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