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桃園市立石門國民中學110學年度 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七年級歷史科試卷
班級: 座號: 姓名:
◎ 試卷注意事項
1.本份試卷共有兩張四面,必須與答案卡一併交回。
2.每題皆有ABCD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請選出最正確的答案。
3.作答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正的確答案畫記在規定的答案卡上,否則不予計分。
4.本份試卷共有 40 題,合計 100 分。第 1-20 題,每題 3分;第 21-40 題,每題 2分。
一、題組題(第1-20 題,一題 3分;第 21-24 題,一題 2分)
( )11.臺灣民間有句俗諺:「少年若無一次憨,路邊哪有有應公?」。這句俗諺反應出清帝國時期的臺灣,哪種社
會現象?
(A)男少女多 (B)生存艱辛、械鬥頻繁 (C)迷信鬼神的社會風氣 (D)中國沿海省分因人口過多,生存不易。
( )12.現今的社子島被視為臺北的邊陲地帶,但在清帝國治理後期,社子島是個繁榮之地。由於當地土質優良適合
農作,且臨近茶葉的加工地□而具有優勢。當時臺灣花茶廣受東南亞地區歡迎,為了滿足外銷需求,社子島
一帶大量種植茉莉花,採收後迅速渡河送往□進行加工,接著直接對外出口。敘述中的□最可能是指何地?
(A)艋舺 (B)淡水 (C)大稻埕 (D)萬華。
( )13.1865 年,廈門人李春生到臺灣發展茶葉貿易,初協助寶順洋行在臺灣向茶農推廣種植、收購茶葉等工作。李
春生在替洋行工作時,累積資金與人脈,之後自行經營茶葉的產製與買賣,建立自己的事業,成為富甲一方
的商人。請問:李春生最有可能透過哪個港口,將臺灣茶葉外銷到美國與東南亞?
(A)艋舺 (B)淡水 (C)安平 (D)鹿港。
( )14.自大航海時代開始,臺灣就習慣透過貿易,將多餘的農產品賣出,並購入需要的商品。請問:清帝國統治初
期,臺灣主要進口哪些商品?
(A)軍用物資、布料 (B)香料 (C)紡織品、藥材 (D)紡織品、鴉片。
( )15.下列是清帝國統治初期,因為土地開墾問題,被官員審問的移民。下列哪位移民採取合法的方式,取得土地
開發權?
(A) (B) (C) (D)
( )16.臺灣許多地名的誕生,與歷史發展有很大的關連。下列哪個地名與漢人的合資開墾無關?
(A)宜蘭縣五結鄉 (B)苗栗縣頭份市 (C)臺南市林鳳營 (D)臺南市七股區
( )17.某位傳教士的日記寫到:「我第一套拔牙的工具很簡單,是請一位當地的鐵匠,按照我的吩咐打製而成。我
也不需要椅子,因為當還有一百位牙痛的人在排隊等候時,任何精心高雅的工具都只是浪費時間。漢人們很
勇敢,很能忍耐手術時的痛苦……。」根據敘述這位傳教士是何人?
(A)鄭用錫 (B)馬英九 (C)馬偕 (D)馬雅各。
( )18.承上題,關於這位傳教士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屬於基督教長老教會 (B)主要傳教範圍在淡水一帶 (C)設立牛津學堂 (D)設立臺灣第一間西醫醫院。
( )19.歷史課堂上,同學們正在發表對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見解。(甲)此諺語反映臺灣發展方向,由南向北
(乙)一府是指臺南府城,二鹿是指彰化鹿耳門,三艋舺是指臺北萬華 (丙)這些港口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
(丁)在這些港口貿易的商人,組成商業組織「郊」。上述哪幾位同學所說是正確?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 )10.乾隆年間的《重修臺灣縣志》提及:「當時來臺者常會遭到不肖掮客罔顧性命,而出現人丟棄沙洲的『放生
』、深陷泥淖的『種芋』、海上漂流的『餌魚』等說法」。上述內容,顯現當時臺灣的哪一種社會現象?
(A)偷渡來臺者眾多 (B)械鬥與民變頻繁發生 (C)西方列強常攻打臺灣 (D)文教事業須仰賴中國。
( )11.清帝國時期來臺的漢人,為了互相照應常聚居在一起,但彼此之間也常為了某些理由拳腳相向,發生械鬥。
下列何者不是械鬥的主因?
(A)對清帝國統治不滿 (B)爭奪商業利益發生糾紛 (C)不同祖籍的人,因生活習慣不同發生紛爭 (D)語言
隔閡產生爭執。
( )12.19 世紀後期,西方宗教與文化再次傳入臺灣。請問:西方文化首次傳入臺灣是何時?
(A)史前時代 (B)清帝國統治時期 (C)歷史時代 (D)大航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