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石門國中 七年級 110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三次段考 期末考 翰林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721.43 KB
頁數
4
作者
陳柏宇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7-05,离现在 3 11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桃園市立石門國民中學110學年度 一學期第三次段考七年級歷史科試卷
班級: 座號: 姓名:
試卷注意事項
1.本份試卷共有兩張四面,必須與答案卡一併交回。
2.每題皆有ABCD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請選出最正確的答案。
3.作答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正的確答案畫記在規定的答案卡上,否則不予計分。
4.本份試卷共有 40 題,合計 100 分。第 1-20 題,每題 3分;第 21-40 題,每題 2分。
一、題組題(1-20 題,一題 3分;第 21-24 題,一題 2)
( )11.臺灣民間有句俗諺:「少年若無一次憨,路邊哪有有應公?」。這句俗諺反應出清帝國時期的臺灣,哪種社
會現象?
(A)男少女多 (B)生存艱辛、械鬥頻繁 (C)迷信鬼神的社會風氣 (D)中國沿海省分因人口過多,生存不易。
( )12.現今的社子島被視為臺北的邊陲地帶,但在清帝國治理後期,社子島是個繁榮之地。由於當地土質優良適合
農作,且臨近茶葉的加工地□而具有優勢。當時臺灣花茶廣受東南亞地區歡迎,為了滿足外銷需求,社子島
一帶大量種植茉莉花,採收後迅速渡河送往□進行加工,接著直接對外出口。敘述中的□最可能是指何地?
(A)艋舺 (B)淡水 (C)大稻埕 (D)萬華。
( )13.1865 年,廈門人李春生到臺灣發展茶葉貿易,初協助寶順洋行在臺灣向茶農推廣種植、收購茶葉等工作。李
春生在替洋行工作時,累積資金與人脈,之後自行經營茶葉的產製與買賣,建立自己的事業,成為富甲一方
的商人。請問:李春生最有可能透過哪個港口,將臺灣茶葉外銷到美國與東南亞?
(A)艋舺 (B)淡水 (C)安平 (D)鹿港。
( )14.自大航海時代開始,臺灣就習慣透過貿易,將多餘的農產品賣出,並購入需要的商品。請問:清帝國統治初
期,臺灣主要進口哪些商品?
(A)軍用物資、布料 (B)香料 (C)紡織品、藥材 (D)紡織品、鴉片。
( )15.下列是清帝國統治初期,因為土地開墾問題,被官員審問的移民。下列哪位移民採取合法的方式,取得土地
開發權?
(A) (B) (C) (D)
( )16.臺灣許多地名的誕生,與歷史發展有很大的關連。下列哪個地名與漢人的合資開墾無關?
(A)宜蘭縣五結鄉 (B)苗栗縣頭份市 (C)臺南市林鳳營 (D)臺南市七股區
( )17.某位傳教士的日記寫到:「我第一套拔牙的工具很簡單,是請一位當地的鐵匠,按照我的吩咐打製而成。我
也不需要椅子,因為當還有一百位牙痛的人在排隊等候時,任何精心高雅的工具都只是浪費時間。漢人們很
勇敢,很能忍耐手術時的痛苦……。」根據敘述這位傳教士是何人?
(A)鄭用錫 (B)馬英九 (C)馬偕 (D)馬雅各。
( )18.承上題,關於這位傳教士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屬於基督教長老教會 (B)主要傳教範圍在淡水一帶 (C)設立牛津學堂 (D)設立臺灣第一間西醫醫院。
( )19.歷史課堂上,同學們正在發表對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見解。()此諺語反映臺灣發展方向,由南向北
()一府是指臺南府城,二鹿是指彰化鹿耳門,三艋舺是指臺北萬華 ()這些港口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
()在這些港口貿易的商人,組成商業組織「郊」。上述哪幾位同學所說是正確?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 )10.乾隆年間的《重修臺灣縣志》提及:「當時來臺者常會遭到不肖掮客罔顧性命,而出現人丟棄沙洲的『放生
』、深陷泥淖的『種芋』、海上漂流的『餌魚』等說法」。上述內容,顯現當時臺灣的哪一種社會現象?
(A)偷渡來臺者眾多 (B)械鬥與民變頻繁發生 (C)西方列強常攻打臺灣 (D)文教事業須仰賴中國。
( )11.清帝國時期來臺的漢人,為了互相照應常聚居在一起,但彼此之間也常為了某些理由拳腳相向,發生械鬥。
下列何者不是械鬥的主因?
(A)對清帝國統治不滿 (B)爭奪商業利益發生糾紛 (C)不同祖籍的人,因生活習慣不同發生紛爭 (D)語言
隔閡產生爭執。
( )12.19 世紀後期,西方宗教與文化再次傳入臺灣。請問:西方文化首次傳入臺灣是何時?
(A)史前時代 (B)清帝國統治時期 (C)歷史時代 (D)大航海時代。
2
( )13.()是清帝國統治時期,臺灣的舉人與進士人數成長圖。從圖中人數的改變可知臺灣文風的轉變。請問:
造成這種改變的主要原因為何?
(A)開臺進士的出現,帶動臺灣讀書風氣 (B)陳永華建議在各地興建孔廟 (C)馬偕等傳教士在各地設立學校
(D)人民經濟逐漸好轉。
( )14.()描繪清帝國時期,臺灣原住民協助官員渡溪的情景。協助渡溪推筏為政府指派給原住民的勞役項目之
一;此外,原住民還要負責開路、運糧等事務。雍正年間,某一原住民部落因不堪沉重的勞役,憤而聯合中
部地區的平埔族群各社反抗。請問:上述是為下列哪一件事件?
(A)新港社事件 (B)大甲西社事件 (C)大肚番王反叛事件 (D)霧社事件。
() ()
( )15.清帝國時期的臺灣環境惡劣,漢原衝突嚴重,械鬥頻繁,人民為求自保,常透過神明祭祀為媒介,形成以居
住地域為範圍的祭祀圈,而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神祇也不同。請問:潮州移民供奉哪一位原鄉神明?
(A)開漳聖王 (B)三山國王 (C)土地公 (D)關聖帝君。
( )16.林石於乾隆年間從漳州渡海來臺,落腳今臺中大里拓墾,後因涉入民亂遭逮捕入獄。林石死後留下公產一甲
做為祭祀公業,由六位兒子輪流耕作,輪值耕作公田者,則負責該年度祭祀祖先之費用。請問:林家採用的
是何種祭祀組織?
(A)開臺祖 (B)唐山祖 (C)媽祖 (D)阿立祖。
( )17.力小恩因姓氏特殊,在外地求學時常引起同學的注意,他向家中長輩詢問姓氏由來,才得知家族原屬平埔族
群,因平亂有功被清廷依族語賜姓。請問:清帝國統治臺灣時期,力小恩的家族不可能會碰到什麼狀況?
(A)家族成員與漢人通婚,使漢人學會平埔族語 (B)兒童在社學接受漢文化 (C)家族土地遭漢人巧取豪奪,
而逐漸減少 (D)學習漢人耕種技術,傳統生活方式逐漸喪失。
( )18.清帝國時期,臺灣社會逐漸由祭祀「唐山祖」轉為祭祀「開臺祖」。請問:此一轉變的意義為何?
(A)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 (B)唐山祖的重要性大於開臺祖 (C)來臺移民日久,子孫眾多,逐漸
認同這塊土地 (D)祖籍意識超越地方信仰。
( )19.18 世紀末,□帶領數千名漢人到宜蘭從事開墾,漢人為從噶瑪蘭族手中取得土地,曾將死貓、死狗丟入其田
地,使得噶瑪蘭族覺得不吉利,進而放棄土地。上文中的□可能是何人?
(A)施世榜 (B)吳沙 (C)羅漢腳 (D)張達京。
( )20.清帝國時期的臺灣,有性別比例懸殊的問題,出現許多相關俗諺。下列哪一個俗諺與性別比例懸殊無關?
(A)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無番仔公,有番仔媽 (B)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 (C)紅柿出頭,羅漢腳仔目屎
(D)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
( )21.清帝國官員曾指出:「夫臺灣鮮土著之民,耕鑿流落多閩、粵無賴子弟。土廣而民雜,至難治也……夫聚數
十萬無父母、妻子之人,使之侈靡蕩逸,無相維繫之情,又視彼不能備禦,而有恣雎侵軼之舉,欲其帖然無
事也難矣。」請問:臺灣難管理的原因為何?
(A)臺灣地處邊陲,官員不願意到臺就職 (B)來臺移民皆為閩、粵地區犯罪之人,成為社會治安的隱憂 (C)
臺灣社會民變、械鬥頻繁 (D)因為頻繁的械鬥與民變,導致不少「無父母、妻子之人」。
( )22.段考前夕,晨茂將「臺灣各時期的原住民政策」做了一個整理。請問:下列何者需要做修正?
(A)荷蘭在臺灣期間,教導西拉雅族新港社原住民「新港文字」 (B)清帝國統治初期,施行劃界封山政策,
隔離漢人與生番 (C)開港通商後,由於出口商品產地鄰近山區,漢、番衝突日增 (D)霧社事件後,劉銘傳
推行「開山撫番」政策。
3
( )23.()19 世紀初,臺灣部分平埔族群在巴則海族頭目的號召下聚集,隨後沿著大甲溪溯溪北上,準備遷
移至一個較無被清帝國管理的新天地。請問:這群平埔族遷移目的地,應是現今的何處?
(A)花蓮 (B)宜蘭 (C)臺東 (D)嘉義。
()
( )24.承上題,下列何者是遷徙的主要原因?
(A)械鬥增加,致使原住民傷亡慘重 (B)隨著漢人土地開墾範圍擴大,原住民的生存空間日漸受到壓縮 (C)
返回祖先的原居地 (D)清帝國實施劃界封山政策,原住民被迫遷移。
二、題組題(25-40 題,一題 2)
新竹北埔的「金廣福」是由姜秀鑾、林德修與周邦正在清帝國時期,成立的土地開墾公司。「金廣福」公館是開
墾的辦事處,公館旁邊是姜家祠堂—天水堂。道光年間,政府鼓勵金廣福成立民間的防禦拓墾組織-金廣福大隘,此
隘是由數十個隘所組成的防禦工事,專門抵禦外來的侵略,保護武裝拓殖番地的據點。
( )25.文中提到的「金廣福」可能是由來自哪些地區的人合作成立?
(A)福建、廣西 (B)金門、廣福 (C)廣東、廣西 (D)福建、廣東。
( )26.文中提及的「金廣福大隘」,此防禦工事主要用來防禦的對象為何?
(A)鄭氏集團 (B)海商集團 (C)原住民族 (D)朱一貴。
清帝國時期,鳳山一帶平原,乾旱時就少有收成,新知縣到任後巡視鳳山各地,見高屏溪與九曲塘附近河床低平
,應設法築圳引水,解決這一帶平原的缺水問題,於是倡建水圳。
( )27.請問:這位知縣可能為下列何者?
(A)施世榜 (B)郭錫瑠 (C)曹謹 (D)朱一貴。
( )28.此水圳應位於圖()中何處?
(A) (B) (C) (D)丁。
( )29.此水圳興建完成後,主要生產哪些農作物?
(A)茶葉、稻米 (B)鴉片、蔗糖 (C)稻米、蔗糖 (D)水果、蕃薯。
()
4
()1860 年代後,臺灣輸出商品總值比較表,甲、乙、丙分別代表此時期主要出口的三項商品。
( )30.此圖出現的背景,與哪一場戰爭最有關係?
(A)英法聯軍 (B)甲午戰爭 (C)中日戰爭 (D)牡丹社事件。
( )31.承上題,此場戰爭後,臺灣開放圖()中哪些通商口岸?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 (C)乙丁戊 (D)甲乙丁戊。
( )32.甲商品是下列哪項物品?
(A)鴉片 (B)稻米 (C)樟腦 (D)茶葉。
( )33.甲商品的出口,導致臺灣哪個地區的經濟與政治重要性增加?
(A)南部 (B)中部 (C)北部 (D)東部。
( )34.自大航海時代,臺灣持續出口哪項商品?
(A) (B) (C) (D)皆不是。
( )35.1895 年前後,甲、乙、丙商品外銷量急遽下滑,可能與哪個事件爆發有關?
(A)甲午戰爭 (B)大甲西社事件 (C)清帝國滅亡 (D)牡丹社事件。
() ()
小宛為慶祝國小畢業,決定與家人來一趟騎單車環西臺灣之旅。請根據她的旅程回答相關問題。
( )36.小宛從桃園出發後,前往大溪老街享用豆干等美食。透過當地長輩介紹,得知大溪的崛起是因為光緒 16
北路磺腦專賣局的設立,使此地成為甲、乙兩樣商品及木材的集散地,船舶可由淡水、大稻埕、艋舺、新莊
直抵大溪。當時的大溪商家雲集,多達三、四百家。請問:甲、乙商品是指什麼東西?
(A)樟腦、茶葉 (B)蔗糖、茶葉 (C)鹿皮、蔗糖 (D)蔗糖、樟腦
( )37.小宛至新竹享用有名的貢丸和米粉當午餐,並前往參觀「開臺進士」的府邸。她去參觀清帝國時期,臺
灣第一位進士的家。請問:這位開臺進士是誰?
(A)鄭用錫 (B)沈葆楨 (C)沈光文 (D)李春生。
( )38.小宛來到彰化縣二水鄉適逢跑水節,跑水節的舉辦是為了紀念林先生、施世榜、黃仕卿這三位建立□水圳的
有功人士,活動過程允許遊客在水圳中奔跑,成為此活動的特色。請問:□水圳是指哪個水圳?
(A)曹公圳 (B)瑠公圳 (C)貓霧拺圳 (D)八堡圳。
( )39.小宛來到鹿港老街參觀了泉郊會館,「郊」是臺灣商人為了配運貨物和控制商品價格等目的形成的商業組織
。請問:「泉郊」的成立,是依照下列何者劃分?
(A)貿易商人的祖籍 (B)貿易商品的種類 (C)貿易商品的製造地點 (D)貿易商品的出口地。
( )40.最後一站來到臺南,小宛參觀全臺第一間西醫院–新樓醫院。此醫院是由來自英國的傳教士所修建,他到臺
灣後為民眾進行免費的醫療服務,但不久後傳出謠言,說他施行邪術,挖取人心、內臟和眼睛來煉製藥物與
鴉片,導致民眾包圍攻擊診所和教士。直到一段時間後,眾人對他的接受度增加後,他才建立第一間西醫醫
院。請問:此醫院可能建立於何時?
(A)1661 (B)1684 (C)1721 (D)1865 年。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