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石門國中 七年級 111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三次段考 期末考 翰林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844.25 KB
頁數
4
作者
Asus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1-12,离现在 2 28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桃園市立石門國民中學111學年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七年級歷史科試卷
◎整份試題注意事項為: 班級_____ 座號:___ 姓名:
1.本份試卷共兩張4面,必須與答案卡一併繳交。
2.每題都有ABCD,其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請選出最正確的答案。
3.作答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正確答案畫記在規定的答案卡上,否則不予以記分。
4.本份試卷共 40 題,第 1-20 題,每題 3分,其餘每題 2分,合計 100 分。
一、選擇:
1. ( )「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有唐山公,無唐山媽」都反映出清帝國統治臺灣初期的何種社會現象?
(A)男女比例失衡 (B)分類械鬥頻傳 (C)人民反抗政府 (D)漢人越界開墾。
2. ( )清帝國統治初期,來臺移民常因過去生活背景的不同而產生隔閡,且因爭奪利益而容易發生衝突,如下
圖所示。試問:該漫畫的主題可能是下列哪一情境?
(A)林爽文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漳泉械鬥 (D)閩粵械鬥。
3. ( )清乾隆年間《重修臺灣縣志》中提到,「當時來臺者常會遭到船家罔顧性命,出現將人丟棄沙洲的『放
生』、深陷泥沼的『種芋』……等。」依以上內容,最可能顯示當時臺灣的哪一種社會現象?
(A)漢人不顧禁令偷渡來臺 (B)分類械鬥頻繁死傷慘重 (C)漢人時常跨越番界開墾 (D)官逼民反民變頻傳。
4. ( )清帝國時期,正男跟著一群陳氏宗親從漳州渡海來臺。為了凝聚大家的感情,他們供奉祭祀家鄉的陳姓
祖先,使得大家可以有共同的精神寄託。請問:以這種方式形成的宗族組織被稱為什麼?
(A)唐山祖 (B)土地公 (C)開臺祖 (D)有應公
5. ( )臺灣開港通商後,來臺傳教的馬偕募款建了一間「偕醫館」,該醫館在平時救助百姓,在清法戰爭時則
成為臨時的野戰醫院,醫治了大量傷兵,是地方上重要的醫療機構。請問:「偕醫館」最有可能座落於何處?
(A)淡水 (B)牡丹社 (C)鹿港 (D)安平
6. ( )新竹市鄭進士第
曾為開臺進士(臺灣第一位進士)鄭用錫的府邸。請問:清帝國統治初期鄭用錫如
果要進省城去考科舉,他應該要到下列何處應考? (A)臺灣省 (B)福建省 (C)江西省 (D)河北省。
7. ( )下圖是關於某位臺灣歷史人物之敘述。此位人物應為下列何者?
(A)張達京 (B)施世榜 (C)郭錫瑠 (D)曹謹。
8. ( )臺灣開港通商後,對外貿易大幅成長,進出口商品與主要貿易地區也產生重大的改變。當時出口最大宗
的經濟作物以茶為主,而臺灣茶以何處為主要出口港? (A)鹿港 (B)打狗 (C)淡水 (D)安平。
9. ( )艋舺曾是北臺灣最大商業中心,清帝國統治前期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美譽,但在光緒年間的淡水海
關報告,如下表所示,可看出大稻埕的人口已超越艋舺。請問:大稻埕人口超越艋舺的主要原因最可能為何?
(A)稻米和蔗糖出口集散地在大稻埕 (B)淡水河改道,不再經過艋舺
(C)艋舺的幫派械鬥太多,造成人口外移 (D)茶葉貿易帶動大稻埕的繁榮。
城市
人口
臺南
47,583
大稻埕
31,533
艋舺
23,767
10.( )向日葵班到鹿港進行戶外踏查,聽到小綠老師介紹:「昔日鹿港每個街道巷口皆設置隘門,負有防守的
重責大任,可追溯至清代統治臺灣初期……」。當時設置隘門的主要作用為何?
(A)械鬥時保護地方安全 (B)防止小偷盜賊 (C)阻擋偷渡客 (D)囚禁犯人之用。
11.( )清帝國統治初期,在臺灣常可見到民間或官方大規模修築水圳的痕跡,其主要目的為何?
(A)吸引漢人移民臺灣 (B)促進漢番交流往來 (C)使交通運輸更便利 (D)取得農業灌溉用水?
12.( )風間是清代臺灣的原住民青年,如果他想要進入專門為原住民設置的學校就讀,他應該進入哪一個機構
就讀? (A)書院 (B)儒學 (C)社學 (D)義學。
13.( )西元 1738 年,來自泉州府的三邑人聯合募款興建艋舺龍山寺,主祀觀音菩薩,終年香火鼎盛,也成為
「頂郊」聚會議事中心。請問:三邑人組成「頂郊」的主要目的最可能為何?
(A)避免商業惡性競爭 (B)凝聚宗教信仰力量 (C)合資進行土地開發 (D)推廣儒家文化。
14.( )承上題,後來艋舺發生了「頂下郊拼」,主要是頂郊三邑人與下郊同安人,因為爭奪艋舺碼頭泊船權利
2
而發生械鬥。由上述說明判斷,這場械鬥的性質是下列何者?
(A)反清復明 (B)土地水源 (C)官逼民反 (D)商業利益
15.( )居住於西部平原地帶的平埔族群,受到清廷統治政策等衝擊,其生活空間與社會文化產生巨變。下列哪
一事件即是清代規模最大的原住民抗官事件?
(A)牡丹社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大甲西社事件 (D)林爽文事件
16.( )附表是清代臺灣地區科舉人數統計表,由此表可看出,嘉慶、道光時期臺灣考上舉人、進士的人數增
多。請問:會出現這樣的轉變,主要原因應該是下列何者?
舉人
進士
56
2
74
6
106
21
(A)械鬥平息,社會較為安定 (B)經濟改善,教育機構增設
(C)洋行林立,帶動讀書風氣 (D)渡臺禁令,禁止攜眷來臺。
17.( )「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原為英商德記洋行,館內規畫有「時空走廊」,將德記洋行的歷史、成長軌
跡,以圖片資料展示,並有簡介如下:「……在西元 1867 年成立安平據點並興建營業廳舍,1878 年在臺北淡
水成立營業據點……。」請問:德記洋行在臺成立據點的背景與何者最為相關?
(A)施琅攻臺 (B)英法聯軍 (C)清法戰爭 (D)牡丹社事件。
18.( )清帝國治理臺灣初期,來臺的官員多有過客心態,未必用心規畫地方建設。但是,其中也仍有善盡心
力,造福百姓的官員。請問:下列哪一水圳的興築,就是由官府主導的建設成果?
(A)瑠公圳 (B)八堡圳 (C)曹公圳 (D)貓霧捒圳。
19.( )附圖為淡水與打狗兩地貿易淨值的比較。請問:西元 1880 年以後,兩條曲線出現變化,淡水貿易淨值
超越打狗,其主要原因為何?
(A)洋行皆設在北部 (B)行郊組織的擴大 (C)茶葉與樟腦的出口 (D)農田水圳的興修。
20.( )北埔旅遊網上有一段文字介紹:「一棟傳統建築的匾額上斗大『金廣福』題字,『金』意為錢財多多,
『廣』代表廣東,『福』是指福建,為清帝國時期閩粵合作拓墾的典範。」請問:關於當時開發土地的過程,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可向原住民承租土地 (B)需要向政府申請墾照 (C)可合資共同開墾土地 (D)大多與洋人合資開發。
21.( )臺北富商錢萬利常年往返臺灣海峽兩岸之間,他說:「我的祖先早在清朝時期就移民來臺,也常去廈門
做生意,當時家族在臺南擁有大片的甘蔗田,製成蔗糖後再出售到中國大陸,常有人說臺南美食都是甜的,可
能和出產蔗糖有關吧!」請問:錢萬利的祖先當時應該加入哪些商業組織?
(A)廈郊、米郊 (B)廈郊、糖郊 (C)泉郊、米郊 (D)泉郊、糖郊。
22.( )他來自英國蘇格蘭,父親是教會長老,醫學院畢業後繼續進修並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一名外科醫生。他
遠渡重洋來到臺灣,自西元 1865 年起開始在臺南看西街從事醫療及宣教,即使遇到困境也不放棄,後來他的
兒子也到臺灣行醫,並培育臺灣本土醫學人才。因此,當時南部曾流傳這麼一句話:「馬醫生,沒法度。」意
思是說,如果連馬醫生都沒辦法救治的話,那就真的無藥可救了,足見人民對他們父子醫術的高度信任和肯
定。請問:文中的「他」最可能是下列何人? (A)馬偕 (B)馬雅各 (C)林爽文 (D)劉銘傳。
23.( )附表為臺灣開港通商後輸出入總額,從表中可以得到下列何種資訊?
單位:1000 關兩
(西元)
輸出
輸入
1865
929
1409
1870
1668
1463
1875
2962
2222
1880
6448
3580
1885
5616
3159
1895
9425
4839
(A)一八七年代起臺灣貿易轉為入超 (B)一八七年代起臺灣貿易出口總額大於進口總額
(C)臺灣的對外國際貿易大幅衰落 (D)臺灣的貿易成長率大幅超越同時期其他中國城市。
3
24.( )廣志到鹿港旅遊,當地人介紹:「清帝國治理時期的鹿港有『三不見』——不見天、不見地、不見女
人,大家腳下踩的全是紅磚和花崗岩。商船從鹿港出去,賣給中國米、糖,回程再帶回生活所需用品,但這些
東西重量太輕了,所以順便載石材當壓艙重物。」請問:當時從中國大陸帶回的生活所需用品最可能是什麼?
(A)茶葉、樟腦 (B)蔗糖、樟腦 (C)紡織品、藥材 (D)紡織品、鹿皮。
25.( )()廟宇為臺灣移民社會的信仰與活動中心 ()媽祖、土地公等是臺灣漢人共同信仰的神明 ()臺灣
的宗族組織可分為唐山祖與有應公兩種類型 ()三山國王為泉州人供奉的神明。以上有關清帝國時期臺灣社
會組織發展之敘述,哪些是正確的?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26.( )這是一張清代平埔族群遷徙圖,請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最可能為何?
(A)漢人移民增加,壓縮平埔族的生活空間 (B)清朝政府實施遷界令,強迫平埔族東移
(C)平埔族原本就有定期遷移的習慣 (D)平埔族中內戰頻頻發生,部分族人只好遷移到東部
27.( )彰化鹿港五福街(今日的中山路)又稱為「不見天街」,曾是清代臺灣最長的商店街,範圍長達一公里
餘,因街道上方以木架構成屋頂,購物不受天候的干擾而得名。上述鹿港興盛的商業活動,與下列哪個背景最
為相關? (A)鹿製品的重要產地 (B)對渡中國的指定港口,郊商眾多 (C)國際通商港口,洋行聚集 (D)
治官衙的所在地。
28.( )發生在 1877 年的大港口事件,主要是因為清帝國統治時期當時的通事與東部的阿美族人發生衝突,後
來導致多名阿美族人喪生。請問:這事件的發生,最可能是由於清帝國推動下列哪一政策的緣故?
(A)渡臺禁令 (B)劃界封山 (C)開山撫番 (D)臺灣建省。
29.( )風間在書上讀到:「從早期到現在,臺灣地區民眾對於自己的祖籍或出生地的說法有明顯的改變。初來
台時,他們稱自己是潮州人、泉州人等,但現在多改用和臺灣地名相關的說法,例如彰化人、臺北人。」根據
上述內容提到轉變判斷,作者最主要應是在印證哪一個觀點的發展?
(A)移民風潮仍然興盛 (B)認同臺灣地塊土地 (C)營造新的臺灣精神 (D)融合多元文化價值。
30.( )下圖是小綠老師課堂使用的掛圖-「清帝國時期臺灣三大商品出口總值比較圖」,希望能考一考同學是
否了解臺灣開港後的出口情況。請問:下列哪位同學的回答正確?
(A)妮妮:甲是出口歷史最為悠久的蔗糖 (B)正男:乙是開港通商後最大宗的輸出品茶葉
(C)小愛:丙是產量曾居世界第一的樟腦 (D)風間:丙是開港後輸出過半的鴉片。
31.( )清帝國時期有句諺語提到:「一府二鹿三艋舺」,主要是描述當時臺灣幾個重要港口貿易繁榮,商旅往
來頻繁和人聲鼎沸的樣態。下列此時期的敘述,何者較為合理?
(A)這句諺語出現於臺灣開港通商後,外國商人來臺者眾,並開設洋行的時期
(B)這些港口都是海港,主要停靠外國的大型船隻
(C)這些港口至今仍為臺灣重要商港
(D)由這些港口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臺灣大致的開發方向。
32.( )有資料顯示,乾隆時期臺灣的移民分布如下:「按全臺大勢,漳泉居民十分之六七,廣民在三四之間。
以南北論,則北淡水、南鳳山多廣民,諸、彰兩邑多閩戶;以內外論,則近海屬漳泉之土著,近山多廣來之客
莊。」關於這段文字的解讀,下列何者正確?
(A)清帝國時期臺灣的移民中,廣東移民多於福建移民
(B)臺灣南、北部以福建移民為主,中部以廣東移民居多
(C)閩南人多居住於近海平地一帶,客家人多居住於近山丘陵一帶
(D)清帝國時期的漢人移民主要來自福建省與浙江省。
33.( )松坂老師在說明清帝國統治時期社會的文教發展時,展示了一幅〈番社采風圖〉,圖中有一群小孩正在
念書。請問:下列哪一位同學發表的內容,較符合當時的臺灣社會?
4
(A)小新:「清代社會充滿械鬥和民變,不可能發展文教,所以這幅圖是虛構的。」
(B)正男:「畫中是一群平埔族小孩在向漢人老師學習漢文。」
(C)阿呆:「畫中是一群原住民小孩在向漢人老師學習新港文。」
(D)小愛:「這幅圖顯示,教育機構隨著漢人移民來到臺灣,剛提倡就成功盛行。」
二、 題組:
() () ()
《番社采風圖》是清代的繪畫作品,它是一系列的臺灣原住民風俗圖,由來臺灣視察的清廷官員命畫工繪製
而成。上圖()為小新最感興趣的一幅圖,請協助他完成對這幅圖片的分析,並回答下列問題。
( )34.下列何者最有可能為圖()欲表達的內容?
(A)題為《捕魚》,描繪平埔族人在河流一帶捕捉魚類的生活情境
(B)題為《捕鹿》,描繪平埔族人獵捕與馴養梅花鹿的樣貌
(C)題為《遊車》,描繪平埔族男性駕牛車在山間遊玩的情景
(D)題為《耕種》,描繪平埔族人種植水稻的情形。
( )35.在清代漢人移民漸多之際,原住民與漢人的互動也更加頻繁。此圖反應了什麼樣的原漢互動模式?
(A)原住民影響漢人,使漢人學習其傳統生產方式 (B)原住民受漢人影響,而改變其傳統生活方式
(C)原住民與漢人合作,共同開墾荒地 (D)原住民與漢人衝突,而往平地遷徙。
廣志跟隨著某一位漢人領袖到蛤仔難地區開墾,這裡地形平坦、氣候溼潤適合發展農業,但是治安不佳。他們
除了要與原住民對抗,還不時有海盜來掠奪他們,所以最後他們奏請朝廷,請朝廷增設行政區,嘉慶
17
年清
廷終於同意在當地設立新的行政區治理。請問:
( )36.上文中的漢人領袖應該是指下列何人? (A)朱一貴 (B)吳沙 (C)沈光文 (D)林爽文。
)37.廣志前往開墾的蛤仔難地區,位於上圖()何處?(A) (B) (C) (D)丁。
( )38.清帝國統治時期,漢人移墾範圍逐漸擴大,但其中不乏有原漢協力進行土地拓墾、興修水利的例子,
請問:以下哪一事件可以印證原漢合作?
(A)金廣福墾號的興建 (B)興築曹公圳 (C)修築貓霧捒圳 (D)修建泉郊會館。
上圖()為兩則描寫清帝國時期大嵙崁事件的資料,請閱讀完資料後回答問題
( )39.兩段資料中所提到的「山地裡的資源」與「林地裡的經濟商品原料」,最可能是哪一項資源?
(A)稻米 (B)蔗糖 (C)樟腦 (D)藥材。
( )40.下列對於兩則資料的分析,何者最為適當?
(A)兩則資料立場相同,皆屬於原住民的觀點
(B)兩則資料的立場相同,皆屬於漢人的觀點
(C)兩則資料立場不同,資料一為漢人觀點,資料二為原住民觀點
(D)兩則資料立場不同,資料一為原住民觀點,資料二為漢人觀點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