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4.( )廣志到鹿港旅遊,當地人介紹:「清帝國治理時期的鹿港有『三不見』——不見天、不見地、不見女
人,大家腳下踩的全是紅磚和花崗岩。商船從鹿港出去,賣給中國米、糖,回程再帶回生活所需用品,但這些
東西重量太輕了,所以順便載石材當壓艙重物。」請問:當時從中國大陸帶回的生活所需用品最可能是什麼?
(A)茶葉、樟腦 (B)蔗糖、樟腦 (C)紡織品、藥材 (D)紡織品、鹿皮。
25.( )(甲)廟宇為臺灣移民社會的信仰與活動中心 (乙)媽祖、土地公等是臺灣漢人共同信仰的神明 (丙)臺灣
的宗族組織可分為唐山祖與有應公兩種類型 (丁)三山國王為泉州人供奉的神明。以上有關清帝國時期臺灣社
會組織發展之敘述,哪些是正確的?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26.( )這是一張清代平埔族群遷徙圖,請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最可能為何?
(A)漢人移民增加,壓縮平埔族的生活空間 (B)清朝政府實施遷界令,強迫平埔族東移
(C)平埔族原本就有定期遷移的習慣 (D)平埔族中內戰頻頻發生,部分族人只好遷移到東部
27.( )彰化鹿港五福街(今日的中山路)又稱為「不見天街」,曾是清代臺灣最長的商店街,範圍長達一公里
餘,因街道上方以木架構成屋頂,購物不受天候的干擾而得名。上述鹿港興盛的商業活動,與下列哪個背景最
為相關? (A)鹿製品的重要產地 (B)對渡中國的指定港口,郊商眾多 (C)國際通商港口,洋行聚集 (D)縣
治官衙的所在地。
28.( )發生在 1877 年的大港口事件,主要是因為清帝國統治時期當時的通事與東部的阿美族人發生衝突,後
來導致多名阿美族人喪生。請問:這事件的發生,最可能是由於清帝國推動下列哪一政策的緣故?
(A)渡臺禁令 (B)劃界封山 (C)開山撫番 (D)臺灣建省。
29.( )風間在書上讀到:「從早期到現在,臺灣地區民眾對於自己的祖籍或出生地的說法有明顯的改變。初來
台時,他們稱自己是潮州人、泉州人等,但現在多改用和臺灣地名相關的說法,例如彰化人、臺北人。」根據
上述內容提到轉變判斷,作者最主要應是在印證哪一個觀點的發展?
(A)移民風潮仍然興盛 (B)認同臺灣地塊土地 (C)營造新的臺灣精神 (D)融合多元文化價值。
30.( )下圖是小綠老師課堂使用的掛圖-「清帝國時期臺灣三大商品出口總值比較圖」,希望能考一考同學是
否了解臺灣開港後的出口情況。請問:下列哪位同學的回答正確?
(A)妮妮:甲是出口歷史最為悠久的蔗糖 (B)正男:乙是開港通商後最大宗的輸出品茶葉
(C)小愛:丙是產量曾居世界第一的樟腦 (D)風間:丙是開港後輸出過半的鴉片。
31.( )清帝國時期有句諺語提到:「一府二鹿三艋舺」,主要是描述當時臺灣幾個重要港口貿易繁榮,商旅往
來頻繁和人聲鼎沸的樣態。下列此時期的敘述,何者較為合理?
(A)這句諺語出現於臺灣開港通商後,外國商人來臺者眾,並開設洋行的時期
(B)這些港口都是海港,主要停靠外國的大型船隻
(C)這些港口至今仍為臺灣重要商港
(D)由這些港口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臺灣大致的開發方向。
32.( )有資料顯示,乾隆時期臺灣的移民分布如下:「按全臺大勢,漳泉居民十分之六七,廣民在三四之間。
以南北論,則北淡水、南鳳山多廣民,諸、彰兩邑多閩戶;以內外論,則近海屬漳泉之土著,近山多廣來之客
莊。」關於這段文字的解讀,下列何者正確?
(A)清帝國時期臺灣的移民中,廣東移民多於福建移民
(B)臺灣南、北部以福建移民為主,中部以廣東移民居多
(C)閩南人多居住於近海平地一帶,客家人多居住於近山丘陵一帶
(D)清帝國時期的漢人移民主要來自福建省與浙江省。
33.( )松坂老師在說明清帝國統治時期社會的文教發展時,展示了一幅〈番社采風圖〉,圖中有一群小孩正在
念書。請問:下列哪一位同學發表的內容,較符合當時的臺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