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單選題(第1-20 題,一題 3分;第 21-30 題,一題 2分)
( )01.1896 年,日本國會通過並公布《法律第六十三號》,第一條提到:「□在其管轄區域內,得發布具有法律的效
力之命令」,第三條更進一步闡明:「在臨時緊急時,□得不經……手續,即時發布第一條之命令。」請問:
日本國會透過《法律第六十三號》,賦予何人在臺灣可以頒佈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
(A)日本警察 (B)臺灣巡撫 (C)日本議員 (D)臺灣總督。
( )02.夏、秋之際的臺灣常有颱風侵襲,其帶來的充沛雨量,使得河川水位暴漲,沖毀路基或橋墩,造成人員的傷
亡及交通的不便。若在日治時期發生上述情形,政府會動員哪一個組織協助救災?
(A)總督府 (B)義勇隊 (C)壯丁團 (D)社區巡邏隊。
( )03.某本傳記提到:「他利用宗教宣傳,號稱『臺灣人的皇帝』,帶領眾人建立『大明慈悲國』,並驅離日本
人。」請問:上述內容應該是何人的傳記?
(A)余清芳 (B)丘逢甲 (C)後藤新平 (D)莫那魯道。
( )04.日治初期,總督府推動各項基礎建設,如土地調查、林野調查、設立電話等。請問:總督府推動基礎建設的
目的為何?
(A)使臺灣人成為日本天皇的子民 (B)強化殖民統治及獲取臺灣資源 (C)加強建設臺灣,使其成為日本最具
現代化的殖民地 (D)建設臺灣,使其成為向外擴張的基地。
( )05.日治初期,臺灣的財政常需要日本國庫撥款補助,因此曾有人提議將臺灣以一億日元賣給法國。後來總督府
實行何種措施,使財政狀況大為改善?
(A)設立臺灣銀行 (B)推行專賣制度 (C)提高稻米的銷售價格 (D)開放臺日貿易。
( )06.日治時期,總督府施行專賣制度。請問:總督府曾將下列何種商品列為專賣?
(A)甘蔗 (B)稻米 (C)鴉片 (D)茶葉。
( )07.日本統治臺灣的政策可分成三個時期,下列順序何者正確?
(A)殖民地特殊統治時期→內地延長主義時期→皇民化運動時期 (B)皇民化運動時期→殖民地特殊統治時期
→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C)皇民化運動時期→內地延長主義時期→殖民地特殊統治時期 (D)內地延長主義時
期→殖民地特殊統治時期→皇民化運動時期。
( )08.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認為不能用日本國內的法治,取代臺灣舊有的制度與習慣,一旦貿然進行,勢必會帶來許
多無謂的誤解與衝突。後藤新平根據此理念,施行何種政策?
(A)公布《法律第六十三號》,賦予總督大權 (B)實行各項調查,作為施政參考 (C)推動日臺共學 (D)推動
皇民化運動。
( )09.影片「港灣記憶」中提到:「這個港口在清帝國統治時期開放通商,曾受到清法戰爭的波及,日本統治時重
新整建,由於位置接近日本,而成為當時進出臺灣的重要門戶。」請問:上述的是哪個港口?
(A)基隆港 (B)臺中港 (C)高雄港 (D)花蓮港。
( )10.日治時期在哪項建設完成後,臺灣居民對於自身與家鄉的概念逐漸擴大到整個臺灣?
(A)人口普查 (B)土地及林野調查 (C)統一貨幣 (D)鐵公路的建設。
( )11.「1912 年,磯永吉博士奉命來臺灣,將臺灣米與日本米配種實驗,耗費多年而創造出新品種『蓬萊米』,其
氣味、可口度遠勝『在來米』,並使臺灣稻米輸日數量因而激增。」文中所述臺灣米的革新,與總督府的哪
一政策有關?
(A)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B)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C)南進政策 (D)皇民化運動。
( )12.1924 年,日本國內及臺灣的警察的管轄人數比例為 1:1105 及1:386,明顯臺灣警察的比例高出許多,針
對這個現象,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臺灣的地方行政是以警察為中心 (B)日治時期,由於警察的權力很大,因此被稱為「伯伯」 (C)日治時
期,警察的工作幾乎無所不包 (D)臺灣總督運用警察制度,輔以保甲及壯丁團,建立起堅實的統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