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國文科第2頁,共 4頁
了烏魚群過境的時刻,怎麼辦呢?』另外那個小一點,穿
著紅色毛衣的孩子猛然回過頭來,厲聲的指責他說:『你
怎麼可以說這種話?烏鴉嘴!』就這樣起了爭執。」
關於這段文字的含義,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A)兩個孩子因為互相毆打而起了爭執
(B)大一點的孩子認定父親的船會錯過烏魚群過境的時刻
(C)小一點的孩子堅信父親會滿載而歸
(D)大一點的孩子嫌小一點的孩子說話不中聽。
12. 下列對話中的稱謂用語,何者使用最恰當?
(A)甲:「先父早已退休,每日在家含飴弄孫。」
乙:「令堂真是好福氣啊!」
(B)甲:「歡迎光臨寒舍。」
乙:「寶號真是美輪美奐!」
(C)甲:「聽聞令嬡剛產下一子,可還平安?」
乙:「託您的福,小女及小孫皆安然無恙。」
(D)甲:「外子初入貴公司工作,若有不周之處,還請您多
多包涵。」
乙:「您大可放心,令郎表現十分優秀。」。
13. 下列有關書信常識的內容,何者正確?
(A)直式信封和橫式信封的郵票都貼在左上角
(B)直式信封中欄的稱呼,是寄信人對受信人的稱呼
(C)信封上的啟封詞,對長輩宜用「敬啟」表示尊敬
(D)書信中緘封詞,對親長用「謹緘」,對平輩用
「緘」,明信片則用「寄」。
14. 四位同學想寫信給石老師,其中哪一個人的說明最正確?
(A)大鋒:寄信給老師的信封上,啟封詞應寫「道啟」
(B)翔翔:寫信給老師,開頭可寫「吾師膝下」
(C)小沐:信末問候語可使用「敬請 大安」
(D)阿聖:署名下的末啟詞應寫「叩上」顯示敬意。
15. 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遠近的炊煙,……漸漸地上
騰,漸漸地不見,彷彿是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地翳入了
天聽。」以聽覺印象來描寫視覺感受。下列句子也都用了
感覺移轉的摹寫方式,請判斷何者說明正確?
(A)我低下頭去喊自己的名字,井水也大聲應和,連那回
聲都彷彿有淡淡的餘香:以嗅覺印象描寫聽覺印象
(B)星星是靜靜的掛在空中,卻好像帶著聲音,是早晨的
幽遠之鐘,也是靜夜中雄渾的鼓聲,有著清脆的節奏與閃
耀的聲息:以視覺印象描寫聽覺印象
(C)水面無波,四周靜謐,只有閃亮的螢光是唯一的聒
噪,看著看著,人都彷彿在光裡醉了:以視覺印象描寫聽
覺印象
(D)柚樹的葉影在緩緩的移動,移上我臉頰的是幾朵擠碎
的陽光,到這裡,它成了一種柔軟的撫摸:以視覺印象描
寫觸覺印象
16. 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是以時間為主軸,搭配空間的變
化,描寫康橋景物。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徐志摩記錄的是康橋「春天一日遊」的所見所聞
(B)安靜的康橋清晨,只有牛奶車的鈴聲點綴週遭的沉默
(C)作者認為騎自行車在康橋這一帶野遊,比徒步閒逛更
愉快
(D)作者覺得在傍晚的時候騎車追太陽是一件風流的事。
17. 下列有關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的敘述,何者錯誤?
(A)連用兩個「春」字,把清晨尋春的歡喜心情完全表達
出來
(B)連用三個「頃刻間」,表示黃昏景色的瞬息萬變,給人
有目不暇給之感
(C)連用四個「你如愛」流露出作者眉飛色舞,津津樂道
的神情
(D)連用六個「關心」,顯示出作者對康河風光細心的尋訪
和熱切的盼望。
18. 徐志摩曾說:「數大便是美。」請問下列文句中,何者也
是屬於「壯美」的景象描述?
(A)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
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
著朵兒的
(B)愛心是冬日裡的一片陽光,使飢寒交迫的人分外感到
人間的溫暖
(C)但見滿山遍野紅一片、紫一片、白一片,彷彿迎接新
人的絨毛地毯,將幸福與熱情延續到沒有盡頭的地方
(D)太陽如一枚金幣懸在很藍的空中,田園裡一朵燦黃如
圓盤的向日葵,以極端崇拜讚美的神情仰望著它。
19. 下列人物皆與徐志摩有關,哪個成語對兩人關係的描述最
為貼切?
(A)張幼儀-破鏡重圓 (B)梁啟超-春風化雨
(C)林徽音-竹馬之交 (D)陸小曼-糟糠之妻。
20. 國文老師講解史記一書後,檢查同學抄寫的筆記,發現有
一人寫錯了,請問誰的筆記有誤?
(A)大妍:史記是正史之祖,作者是東漢的司馬遷
(B)小穎:史記是紀傳體史書之祖,也是四史之一
(C)琪琪:史記是中國第一部通史,記載黃帝到漢武帝之
間的歷史
(D)阿雲:內容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類。
21. (甲)使騎捕,屬「之」廷尉
(乙)久「之」,以為行已過
(丙)廷尉乃當「之」罰金
(丁)今法如此而更重「之」
(戊)上使立誅「之」則已
(己)唯陛下察「之」。
以上六個「之」字,指犯人的是哪幾個?
(A)乙丙己 (B)丙丁戊 (C)甲乙己 (D)甲丙戊。
22. 下列關於張釋之執法一文的說明,何者錯誤?
(A)採用第三人稱敘述觀點
(B)由「廷尉當是也」可見漢文帝是位從諫如流的明君
(C)闡述「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觀點
(D)論理敘事都引經據典,頗具說服力。
23. 下列「」中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
(A)上「行」出中渭橋/久之,以為「行」已過
(B)釋之「為」廷尉/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
(C)匿橋「下」/今既「下」廷尉
(D)廷尉奏「當」/廷尉「當」是也。
24. 下列關於張釋之執法文句的說明,何者錯誤?
(A)「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久之,以為行已過,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