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A)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B)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C)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D)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10. 下列表格的選項中,何者對格律的描述是錯的?
11. 關於〈庭中有奇樹〉與〈慈烏夜啼〉二詩的比較,下列說
明何者錯誤?
(A)前者為漢代的古體詩,作者不詳;後者為唐代的古體
詩,作者白居易
(B)前者因物寄情,透過折花表達思念;後者以物喻人,
藉由烏鴉提醒世人
(C)前者無押韻;後者有換韻。二者呈現了古體詩的特
點:押韻無嚴格的限制
(D)前者由希望、失望、感傷,表達情感變化;後者融敘
事、抒情、議論於一爐,呈現筆法層次。
12. 請判斷文章中畫線處詞語的詞性,下列選項何者說明有
誤?
為了振興經濟,行政院祭出「振興五倍券」○
1方案,大家
可以依個人喜好○
2消費,○
3無論是買衣服、聽演唱會、旅
遊住宿,甚至是夜市都可以用。振興五倍券分為數位券及
實體券,實體券面額有 1000 元○
4三張、500 元二張、200
元五張,使用期限到 2022 年4月30 日止。
(A)○
1名詞 (B)○
2動詞 (C)○
3副詞 (D)○
4數量詞。
13. 下列選項「」中的借代修辭,何者解釋錯誤?
(A)「祝融」肆虐:火災
(B)「紅顏」棄軒冕:美人
(C)「巾幗」不讓鬚眉:女子
(D)「朱門」酒肉臭:富貴人家。
14. 「複詞」是由兩個以上的字構成,可分成同義複詞、反義
複詞、偏義複詞。下列文句「 」中的詞語,何者是偏義
複詞?
(A) 領導者宜賞罰分明,不因親疏而有「異同」
(B) 事情有「緩急」輕重之分,三思而後行吧
(C)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D)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15. 關於〈五柳先生傳〉一文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A) 本文是五柳先生託名陶淵明寫的自傳
(B) 本文仿史傳寫成,分「史」與「傳」兩部分
(C) 以「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作為全文綱領
(D)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概括說明了五柳先
生的人格特質。
16. 「豆,古代食器,用以盛肉醬一類食物,器淺如盤,下有
一足,大多數有蓋。春秋以後,豆增多,側有兩環,下具
高足。到戰國時期,器腹變深,蓋上有捉手,可以仰
置。」根據這段敘述,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戰國時期的
「豆」器?
17. 「詩是『煎』出來的,有時要用文火,有時要用武火,但
最怕無物可煎。詩是『捕捉』過來的,有時會抓到小野
兔,有時會碰到難纏的狗熊,但最怕『陷阱』始終是空
的。然而更重要的是:『火』隨時要點著,『陷阱』要隨時
安放,隨時去巡察。詩若要靠『偶然』去撞上,機會真是
少啊!」(白靈煎出一首詩) 這段文字的主要含意,與下
列何者最接近?
(A)想創作好詩必須要從大自然中捕捉靈感
(B)詩作的產生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準備與醞釀
(C)偶然獲得的靈感通常不容易成為詩作的材料
(D)寫詩的素材必須要配合詩意精挑細選、去蕪存菁。
18. 「最早的風箏相傳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魯班用竹木做了
一隻『竹鵲』,能夠在天空飛行三天。而後,墨子研究三
年,用木材製作了『木鳶』,則可以在空中短暫飛行一
天。到了東漢時期,隨著紙張的發明改變了風箏的材質,
人們用紙剪出鳶鳥的形狀,糊上能拉引的線,順風放飛當
作遊戲,因此風箏又名『紙鳶』。直至五代,有人把竹笛
綁在鳶首,風吹時會發出像古箏的聲響,這就是『風
箏』、『鷂琴』的名稱由來。」讀完上文,下列敘述何者正
確?
(A)從「竹鵲」、「木鳶」、「鷂琴」三種名稱,可推知製
作風箏時材質的演變
(B)「紙鳶」之名的由來,與其材質及外型有關,糊上拉
引線,便可順風放飛
(C)竹笛綁在鳶首,使其風吹時發出聲響,此靈感促成
了風箏與古箏的發明
(D)由於時代推演與技術改良,使得風箏能夠在天空飛
行的時間也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