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職王歷屆試題 (104 年地方政府特考)
共4頁 第3頁 全國最大公教職網站http://www.public.com.tw
Weinner 歸因理論:
學習動機:低。
社會行為:對學習表現出宿命、消極而被動的行為。
認知:持悲觀的解釋風格(內在、穩定、不可控制的因素),例如:認為自己考試不好
是因為能力差,挫敗的情況是不可能被改善的。
自我效能理論:
學習動機:低。
社會行為:將心力投注在自我效能高的活動上,當學業成就低,則會將心力放在學業以
外,可以獲得成就的事物上,例如:體育活動、興趣事項…等。
認知:對於低成就的學業的自我效能感低,若是全面學業成就低,則可能影響自我評價,
自尊低,自卑…等。
提升學習動機的方法及教學原則:
以上述三項學習的動機理論來說明如下:
行為論:
提升動機的方法:使用操作制約的正增強方式,當學生表現良好即給予獎。同時除去當
表現不良給予懲罰的方式。
教學原則: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訂定個人適合的學習目標,當學習有
進步,即給予獎勵,而當學習表現停滯不前時,給予關注,幫助學生找出問題,解進學
習困難。並引導學生了解學習的目的,增強其學習的內在動機。
Weinner 的歸因理論:
提升動機的方法:在考試失敗的時候引導學生適當的歸因方式,亦即學習樂觀的歸因風
格(外在、不穩定、可控制的因素),例如:教導學生歸因於努力不足。
教學原則:在教學時,當學生做出能力不足歸因的狀況,提供同等效力的解釋,像是學
習的時數不足,或是未抓到學習的訣竅…等,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漸漸轉變歸因風
格。
自我效能理論:
提升動機的方法:提升自我效能而提高動機。依據自我效能的理論,個體判斷自我效能
感的來源有四,個人經驗、替代經驗、社會說服與生理情緒狀態。因此,即使個體的個
人經驗不良,仍可以從替代經驗著手,並加之以社會說服。例如:告訴學生他人因努力
而成功的經驗,提醒學生別人可以做到自己也一定可以,並說明自己相信學生一定可以。
教學原則:在教學的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加以從旁提升,並引導學生嘗試
投入那些低自我效能的課業活動。當學生自我效能越高,越願意面對挑戰,能夠堅持努
力克服困難,能夠達到較高的成就表現,進而更提升自我效能感。
四、列舉三項建議主義對學習的核心主張,並舉出三種教學方法說明其如何符應建議主義之學習要
素。(25 分)
【擬答】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強調學習者本身促成了意義的形成,且這個建構是透過個體與社
會活動才得以完成。建構主義的來源觀點遍及皮亞傑、維高斯基、完形心理學派、布魯納…等
研究者。
建構主義的核心主張舉例:
知識是認知個體主動的建構,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此主張反映了建構主義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