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指考生物第6題意見回覆:短日照植物定義無誤

pdf
679.38 KB
17 頁
CEEC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109 指考生物考科試題或答案之反映意見回覆
題號:6
題目:
6. 下列關於植物光週期調控的敘述,何者正確?
(A)光週期日照時間短於臨界日照時間時才開花的植物為短日照植物
(B)所有植物開花與否皆受光週期的影響
(C)日照期對植物開花的影響比連續黑暗期更重要
(D)短日照植物在光週期中受紅光(R)短暫處理,不會影響其開花
意見內容:
(A)選項:
短日照植物的判定應為「連續黑暗期」大於臨界夜長才開花之植物
若有短暫光照中斷長夜,即便總光照時間小於臨界日照時間仍不會開花
此題無正確選項,使考生無法作答,建議送分。
意見回覆:
短日照植物又稱長夜型植物,指當日照長度短於其臨界日照長度時才能開花的植物稱
否則只進行營養生長故選項(A)正確並無疑義題目僅評量植物光週期調控開花的
概念,並無假設夜長是否被中斷之情形,不應過度延伸題意。
2
題號:8
題目:
8. 某生於甲、乙、丙三地區進行物種調查,結果如1所示。
有關甲丙地區的物種豐富度均勻度多樣性及生態穩定度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各地區內的物種數總和為乙>丙>甲
(B)各地區內物種均勻度的高低為甲>乙>丙
(C)生態穩定度最高的區域為乙
(D)丙的生產者豐富度高且數量多於消費者,足以供應食物網中的能量消耗
意見內容:
公布選項正確為(D)但是圖形所給的資訊是物種的個體數不是生物量所以植物
的個體數越多不見得其生物量就會越大,如果丙地區的植物都為矮小的草本植物,即使個
體數很多,其生物量也可能無法提供丙區動物所需的能量消耗,因此,依題幹和附圖所給
的資訊而言,(D)選項會有明顯的缺漏,其正確性顯然不高。
(C)選項其不但物種數多個體均勻度也很高可知乙區的物種多樣性為三個地區
中最大的,因此,在沒有其他資訊可參考的狀況下,其生態的穩定度應該是三個地區中最
高的。
本題在題幹和附圖沒有提供足夠的資訊會使考生無法做出完整的判斷顯然有瑕疵
建議大考中心將答案(C)列為正確選項。
建議開放選項。
意見回覆:
1. 對於(C)選項丙的生產者數量>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且物種豐富度高乙的物種均
勻度(物種多樣性)雖高,但生產者數量較少,不足以維持生態系;甲的物種多樣性最低
且生產者數量低於消費者。
2. 生態系的平衡與穩定除了考慮生態系內物種的組成外,還受到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影響,
由生物個體數與物種數並無法判斷一個生態系的穩定程度,故(C)選項錯誤。
3. 對於(D)選項丙的生產者的總數量高於消費者雖然並沒有說明生產者是屬於哪一種類
但其為某地區物種調查的狀況「足以供應食物網中的能量消耗」是為正確的(D)
選項並無疑義。
0
10
20
30
40
50
甲乙丙
個體數
植物A
植物B
植物C
植物D
草食動物A
草食動物B
草食動物C
肉食動物A
肉食動物B
1
3
題號:16
題目:
16-17題為題組
流感或新型冠狀病毒常會造成肺感染引起組織液積聚在肺泡和肺間質,進而造成肺通
氣與換氣功能障礙,嚴重影響血氧濃度。依上述資訊與習得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6. 感染造成發炎反應釋出的介質會促使下列哪一構造的通透性增大
(A)肺微血管的內皮細胞 (B)肺微血管的肌肉組織
(C)肺泡的上皮組織細胞 (D)肺泡的肌肉組織
意見內容:
參考答案(A,因無合適答案。建議本題送分。
說明:
(1) 發炎反應,於高中階段僅說明發炎介質造成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但並無說明通透性增
加原因。經查以下資料與圖片,通透性增加是因為微血管內皮細胞之間的間隙因受到
發炎反應機制後變大,使血漿中的液體滲出量增加,並未指出是內皮細胞本身的通透
性增大,選項內容無法清楚說明,加上組織液積聚在肺泡和肺間質有更複雜的後續機
制。
(2) 肺上皮細胞在肺炎的反應也可能增加肺泡液體,說明如參考資料 3
因此建議在無合適答案之下,本題送分,以免未來因參考書籍作為正確答案而有誤解
原現象的真相。
意見回覆:
1. 微血管為三種血管之一,管徑最小,僅由內皮細胞構成
2. 高中各版本課本均有介紹感染組織的受傷細胞釋出的化學物質會使此處的微血管擴
通透性增加使更多的防禦細胞補體等血漿蛋白移向受傷部位幫助對抗病原體
此時因為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出,造成腫痛,稱為發炎反應。
3. 題目是問「感染造成發炎反應釋出的介質會促使下列哪一構造的通透性增大?」並非問
「肺泡組織液積聚」因此綜合上述說明發炎反應釋出的介質造成肺微血管內皮細胞
通透性增加,是無疑義的正解,故(A)選項正確。
4
題號:23
題目:
23. 下列對於胎兒遺傳疾病篩檢的敘述,哪些正確?
(A)唐氏症胎兒主要利用超音波進行篩檢
(B)羊膜穿刺術是取掉落在羊水中的胎兒細胞
(C)苯酮尿症可利用染色體核型分析進行篩檢
(D)由基因突變所導致的疾病可利用PCR技術協助篩檢
(E)絨毛膜取樣術是取母親子宮的細胞作為胎兒染色體的篩檢
意見內容:
現行進行唐氏症檢測時會先進行透明帶超音波檢測有疑慮時醫生會建議進行羊膜穿刺
因此兩者均為主要的篩檢方式。
建議:(A)選項送分。
意見回覆:
1. 唐氏症患者的第 21 對染色體多了一條,若不用染色體比對,無法找出第 21 對染色體
多一條。
2. 孕婦所有檢查中非常重要的唐氏症篩檢中:
(1) 頸部透明帶是利用超音波檢查測量胎兒後頸部組織與皮膚之空隙厚度染色體異常
的胎兒會有合併頸部透明帶增厚的現象,但是這部份一定會有誤差。
(2) 四指標母血唐氏症篩檢,是抽取母血血清中的 AFP(甲型胎兒蛋白)β-hCG(乙型
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UE3(未結合型雌三醇) Inhibin A(抑制素 A的濃度
(1)(2)唐氏症篩檢非確診,若要確診,就要用羊膜穿刺術。
超音波僅能做唐氏症初步篩檢惟有染色體檢測才能準確地篩檢出唐氏症的胎兒,因
染色體檢測才是主要的篩檢方式。故選項(A)為錯誤選項,並無疑義。
5
題號:25
題目:
25-26題為題組
人體在運動後,因大量流汗造成水分與電解質流失。依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25. 在上述生理狀況下,血液會有哪些變化?
(A)血液的滲透濃度升高 (B)血液的血管收縮素濃度升高
(C)血液的抗利尿激素濃度升高 (D)血液的心房排鈉肽濃度升高
(E)血液的體(容)積因缺水而下降,導致血壓劇烈下降
意見內容:
筆者之意見反應關於選項(E)「血液的體(容)積因缺水而下降導致血壓劇烈下降
之正確。此選項大考中心所公布之答案為不選。
(1) 如題組所述之「人體運動造成水分與電解質流失」雖然人體內已有 RAAS 系統與抗利
尿激素可對血壓進行調整,但在無適當水分補充下仍可能造成劇烈之血壓下降。
(2) 上述之現象在額外補充水分下仍可協同其他系統調節造成一定量的運動後低血
Post-Exercise Hypotension, PEH。已有多篇論文對 PEH 之量測表示運動造成之血容
積變化與血壓之下降有一定程度相關性。
(3) 選項(E)中之敘述並未提及更多詳細條件之生理狀況及血壓「劇烈」下降之定義與時間
性,選項敘述及整體血壓變化之對應易有誤解。
(4) 綜上,筆者認為題目資訊綜合課綱中所習得知識並不足以判斷選項(E)所述之「血體積
因缺水而導致血壓劇烈下降」可因體內之調節而緩解或其不發生之必然選項應可選
故提起此意見。
意見回覆:
人體在運動後,因大量流汗造成水分與電解質流失,此時體內的恆定機制(例如抗利
尿激素)會進行水分調節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RAAS 系統)也會啟動可對
壓進行調節,所以不會發生血壓劇烈下降的情況,只有當前述恆定機制發生異常,才有可
能會發生血壓劇烈下降的情形。故選項(E)為錯誤選項,並無疑義。
6
題號:27
題目:
27. 副甲狀腺素調節血鈣的過程中,會直接刺激下列哪些反應使血鈣上升?
(A)負回饋抑制副甲狀腺分泌副甲狀腺素 (B)增加腎小管對鈣的再吸收
(C)增加所有腸道對鈣的吸收 (D)增加硬骨鈣的釋出
(E)正回饋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與降鈣素
意見內容:
副甲狀腺素調節血鈣的過程中,主要透過促進腎臟產生 1,25-二羥維生素 D3,進一步
促進小腸對 Ca 離子的吸收,因此應該屬於間接影響
原文如下:
It directly stimulates the formation of 1,25-dihydroxy vitamin D (described in detail
shortly), which then increases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calcium (and phosphate) ions. Thus,
the effect of PTH on the intestines is indirect.
(參考 Vander’s Human PhysiologyThe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 15/e P.354
且題幹特別標示 直接刺激
選項(B)增加腎小管對鈣的再吸收應是錯誤的,但有鑒於高中課本沒有特別闡述副甲
狀腺素對小腸的再吸收作用機制,建議原答案由(B)(D)改為(B)(D)(D)兩種答案皆給分。
意見回覆:
1. 反映意見所描述的內容均關於(C)選項,而選項(C)增加所有腸道對鈣的吸收,本就屬於
錯誤選項,故無需更動答案。
2. 而副甲狀腺素會直接作用在遠曲小管和集尿管讓鈣離子通道打開增加鈣離子的再吸
收,故(B)為無疑義的正確選項。
7
題號:29
題目:
29. 有關植物對植食性昆蟲的防禦手段與天擇適應,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植食性昆蟲啃食植物,屬於片利共生的關係
(B)因昆蟲啃食,使帶有較厚角質層的植株比例提高,是定向天擇的結果
(C)某些植物的有毒代謝物過多會毒害自己,過少又易遭受蟲噬,故屬於穩定型天擇
(D)植物釋放揮發性氣體吸引植食性昆蟲的天敵來防治蟲害,包括化學性與生物性防禦
(E)植物遭啃食時,分泌黏液或樹脂來限制昆蟲行動,屬於化學性防禦
意見內容:
1. 筆者之意見反應關於選項(D)「植物釋放揮發性氣體吸引植食性昆蟲的天敵來防治蟲害
包括化學性與生物性防禦。」之正確性。此選項大考中心所公布之答案為需選。
(1) 筆者認為選項(D)敘述之「植物釋放揮發性氣體吸引植食性昆蟲的天敵來防治蟲害」
其中僅包含生物性防禦之範疇。
(2) 因其中所述植物釋放之揮發性氣體並未直接對植食性昆蟲之本身(如攝食或消化等
行為)造成影響,故其應不包含化學性防禦之範疇。
(3) 經查閱 CAMPBELL 等相關書籍,植物化學性防禦主要定義在對於植物製造、釋放
之化學物能對植食性昆蟲造成直接的噁心(擊退)或毒性影響之反應。而課綱中常
見之植物釋放芳香化合物吸引寄生蜂等「吸引植食性昆蟲的天敵來防治蟲害」則全
然被分屬異於化學性防禦之 Behavioral Defenses
(4) 綜上,筆者認為此選項之「化學性防禦」有其敘述之不充分性,不選此選項亦為合
理之作答。
2. (D)選項生物性、化學性防禦名詞定義不清,且不符課本敘述。
依龍騰版<選修生物上>,植物的防禦分為:
(1) 物理性防禦 (2)化學性防禦 (3)誘發性的防禦機制,且課本中(D)之概念被歸類於誘
發性的防禦機制,而非化學性防禦。
依翰林版<選修生物上>,植物的防禦分為:
(1) 個體表面的防禦 (2)個體內部的防禦 (3)個體間防禦訊息的傳遞未有化學性生物性
防禦之定義。
此外,上有參考資料以「化學求助」敘述(D)概念,故(D)應送分。
意見回覆:
1. 植物在對抗病蟲害時,可分別使用不同方法或同時並用兩種以上的方法來達到防禦的
目的。
2. 題幹中的敘述為「植物釋放揮發性氣體吸引植食性昆蟲的天敵來防治蟲害」,其中前一
個過程植物發出了化學求助利用本身製造的芳香物質吸引害蟲的天敵植物受刺激合
成或釋放有機揮發物VOCs屬於化學性防禦後一個過程中害蟲的天敵被芳香物質
8
吸引過來幫植物清除掉周邊的害蟲利用另一種生物捕食的天性達到防禦的目的
於生物性的防禦。故選項(D)正確,並無疑義。
3. 題目評量學生推論植物防禦現象的過程且各版本課本介紹植物性防禦內容時依照其
敘述,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但不影響學生判斷(D)選項。
9
題號:32
題目:
31-32題為題組
3為甲、乙、丙、丁4種生態系的雨量及溫度的分布圖。試回答下列問題。
32. 在臺灣,可從這些生態系觀察到哪些生物景觀?
(A)在甲生態系見到小白鷺駐足在河邊
(B)在乙生態系中可見高聳入雲的紅檜和扁柏
(C)棋盤腳樹生長在丙生態系的湖邊
(D)臺灣山椒魚出現在丁生態系的樹木底層潮溼帶
(E)在丙生態系中有機會見到酒紅朱雀
意見內容:
筆者之意見反應關於選項(A)「在甲生態系見到小白鷺駐足在河邊。」之正確性。此選項
大考中心所公布之答案為不選。
(1) 題組中之甲生態系由圖表中所給之條件可綜合得出此生態系之年均溫約在 3°C~30°C
年雨量約在 300 mm 800 mm 之間。
(2) 若從圖表本身進行推測台灣地區多為年降雨量高於 1000 mm 之季風型氣候區不符甲生
態系之範疇。
(3) 上述條件在臺灣地區僅出現在西半部部分平原及離島區域。由此二類地區推測之生態系,
應為具有草原氣候之草原生態系或是溪流生態系,最為與題幹相符。然而兩者應皆屬小白
鷺常被觀察出現之區域。
(4) 根據台灣國家公園網站上對於小白鷺棲息分布之敘述:「在臺灣為常見之留鳥,分布於平
地至低海拔區域,部分冬季時會南遷過冬。陽明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大魯閣國家
公園、玉山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及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等地,皆有小白
鷺的蹤影,分布海拔為 0600 公尺。」筆者認為選項(A)應為可選。
意見回覆:
由題目圖中提供的數據可知,甲生態系的年平均降雨量約為 400~800 mm,溫度約從
3~29℃條件屬於草原生態系的特性。在臺灣,草原生態系常見為高山草原,主要分布於
3000~3400 公尺的山區,因風勢強勁,常見由玉山箭竹或高山芒所組成的草原,特稱為高
山草原生態系。高山草原大多分布在林線之上,地形陡峭,表土層薄,水分不易保存,氣
溫低小白鷺為臺灣常見的留鳥,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區域0~600 公尺)冬季時部分會
南遷過冬,故高山草原生態系並非小白鷺分布的區域,故選項(A)錯誤,並無疑義。
3
1000
2000
30
年平均氣溫
5
0
3000
年降雨量(
10
題號:33
題目:
33. 某生觀察甲乙兩種植物種子的萌芽過程發現乙種子萌發時會形成鉤(弓)狀結構
甲則不會。有關甲、乙兩植物構造的相關敘述,下列哪些正確?
(A)利用碘染色時,甲的子葉較乙染色深
(B)乙的主根會較甲的主根粗,因甲缺乏維管束形成層
(C)甲和乙的莖會隨時間生長而形成具年輪的環紋
(D)甲根部維管束呈現環狀分布
(E)甲和乙萌芽時,其莖部中間皆含有薄壁細胞
意見內容:
1. (D)甲根部維管束呈現環狀分布由題意可知甲植物應為單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根部的
維管束位於中柱中應為維管束中「韌皮部與木質部」環狀相間雙子葉植物莖中的維管
束才是環狀分布,本題題意不清,建議此選項送分。
2. 翰林版選修生物 4-3 種子的萌發型態:單子葉植物多為地下型,雙子葉植物有地下型也
有地上型題目單純以萌發型態作為單雙子葉植物的區分標準定甲植物為單子葉
植物、乙植物為雙子葉植物,進而判斷選項的正確與否。
實在與教材強調生物多樣性的用心有落差也違反不應用單一標準進行分類的生物概
實質建議:整題送分。
意見回覆:
1. 題幹敘述提到甲種子在萌發時不會形成(弓)狀結構此為大多數單子葉植物特性
故可以判定甲植物為單子葉植物而根據高中課本各版本對單子葉植物的介紹可知單
子葉植物根部維管束位於中柱且木質部與韌皮部環狀相間排列並非是散生或輻射狀
排列於中柱內,故選項(D)正確,並無疑義。
2. 高中多數版本課本皆提及雙子葉植物以豆科植物為例,如綠豆、菜豆種子萌發後,
苗的下胚軸彎曲成(弓)狀。題幹中所提及的條件是可以作為分辨大多數的單子葉
及雙子葉植物的萌芽特性學生可進行初步分類並比對選項的正確性疑義提之某個版
本的知識補給站所說明的內容僅提到萌發的類型並未對雙子葉植物萌發時形成(弓)
狀結構有所說明。
11
題號:34
題目:
34. 實驗針對野生型及突變體牽牛花種子,進行不同光照的處理已知(甲)(乙)光照
處理的是野生型。若以照光而言,自然光、紅光、遠紅光都屬光照的一種,2是連續
光照5天後的結果;其中萌芽率或幼苗高度數值旁所標記的ab代表統計分析的結果,
相同字母aabb者代表組別之間無顯著差別,不同字母者ab代表組別之
間有顯著差別由表2的結果判斷
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自然光照下直接播種牽牛花種
子於土壤表面可使其大量萌芽
(B)丁項處理的牽牛花種子可能是
突變體
(C)由戊和己可知光敏素參與種子
萌芽的調控
(D)於黑暗下加照綠光不會影響幼
苗的高度
(E)光敏素不會促進種子的發芽
意見內容:
筆者之意見反應關於選項(C)「由戊和己可知,光敏素參與種子萌芽的調控。」之正
確性。此選項大考中心所公布之答案為需選。
(1) 有關(C)選項中敘述中比較戊、己兩組實驗所得之結論,筆者認為透過比較可以顯著發
現遠紅光與紅光在輪流照射下能對牽牛花種子萌發造成顯著差異,但並不能由此直接
證明此現象與光敏素調控之連結。
(2) 課綱中有提到光敏素中兩種狀態分別可以吸收紅光與遠紅光之光線,對部分植物之種
子萌發能進行調控,對萵苣等植物種子行光促進萌發。而紅光與遠紅光對於植物之影
響在此實驗框架下與光敏素並無直接之必要關係(例如:可能有常態共生之原核生物
或真菌具有相當之光敏性能透過一定傳訊作用影響植物生理此選項之陳述明顯
過於牽強。
(3) 綜上,筆者認為不選選項(C)亦為合理作答。
意見回覆:
題幹提供不同光照處理的設計條件,探討牽牛花種子的萌芽率與幼苗高度所受到的影
實驗戊與己分別用不同光照(紅光遠紅光及紅光遠紅光紅光)處理牽牛花種子
此時植物體內的光敏素會因為紅光與遠紅光的交替而轉變成不同形式,得到不同的萌芽結
可以推論光敏素參與種子萌芽的調控並未提及直接影響與否之陳述故選項(C)可為
正確選項,並無疑義。
2
照光情形 萌芽率
%
幼苗高度
cm
(甲)自然光(野生型)
a
15
a
32.
(乙)全黑暗(野生型)
b
70
b
89.
(丙)全紅光
a
20
a
44.
(丁)全遠紅光
b
80
b
96.
(戊)紅光遠紅光
b
75
a
35.
(己)紅光遠紅光紅光
a
24
a
40.
(庚)紅光遠紅光綠光
b
67
a
33
.
12
題號:35
題目:
35. 有關圖4細胞的描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在脊椎動物中皆具相同的細胞類型
(B)可進行有絲分裂產生新的同類型細胞
(C)參與體液酸鹼度恆定的調控
(D)在人體中的一個血紅素具有4個血基質
(E)任何一種血紅素基因的點突變都可讓此細胞形狀改變
意見內容:
筆者之意見反應關於選項(A)「在脊椎動物中皆具有相同的細胞類型。」之正確性。
此選項大考中心所公布之答案為不選。
(1) 圖中所描述之細胞在課綱中應被分辨為哺乳類之無核紅血球根據課綱中常有之說法
紅血球確實為脊椎動物在演化上之其一重要特徵。
(2) 選項中所提到之「細胞類型」(非形狀)據本人所知並無特定定義。
(3) 若以可攜帶氧氣之紅血球或是紅血球作為選項所述之「細胞類型」脊椎動物皆具有相
同細胞類型極為正確之敘述。
(4) 綜上,筆者認為選項(A)亦為敘述正確之選項。
意見回覆:
4為哺乳動物的無核紅血球細胞,而其他脊椎動物(如鳥類、青蛙)的紅血球均有
核。故(A)選項的內容提到在脊椎動物中皆具有相同的細胞類型為錯誤選項(A)
選項不選。
4
13
題號:40
題目:
閱讀二
自然界並不存在藍色的玫瑰。2004年,日本與澳洲的科學家利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RNAi技術成功使玫瑰花的黃烷酮醇酵素(簡稱DFR基因的表現量下降
並同時轉殖入「能促使鮮藍色翠雀花素Delphinidin產生的酵素基因因而創造了藍玫
瑰品種這項RNA干擾技術是將基因
DFR
的基因片段轉殖入玫瑰以產生雙股RNA;這
RNA具有傳遞性以有效地在組織間移動進而產生小片段的干擾RNA
(簡稱siRNA),
siRNA再與多個蛋白質形成RISCRISC可進一步與
DFR
mRNA 形成互補作用並切斷此
mRNA,導致無法表現DFR蛋白質,即基因靜默。當基因
DFR
靜默時,其他顏色的花青素
合成量會減少而在翠雀花素累積的情形下產生藍色的花色依上文所述及習得的 識,
回答下列問題。
40. 下列有關藍玫瑰培育成功的敘述,何者正確?
(A)RNA干擾的技術不具專一性,容易影響到其他相似基因
(B)只要引進單股的RNA即可有效率地造成花色的改變
(C)基因的靜默無法在細胞間傳遞
(D)藍玫瑰的特徵可以遺傳至下一代
意見內容:
由閱讀本文及學生現行教材中無法判斷(A)(D)選項是否正確。
建議:(A)(D)選項送分。
意見回覆:
可由文章敘述「RNA 干擾技術是將基因 DFR 的基因片段轉殖入玫瑰,以產生雙股
RNA,依據核酸序列鹼基互補配對的原理,是具有專一性的,故(A)選項為錯誤選項並無
疑義。
文中提到「siRNA 再與多個蛋白質形成 RISCRISC 可進一步與 DFR mRNA 形成互
補作用並切斷此 mRNA,導致無法表現 DFR 蛋白質,即基因靜默。當基因 DFR 靜默時,
其他顏色的花青素合成量會減少,而在翠雀花素累積的情形下,產生藍色的花色。」可知
靜默現象可以傳遞至下一代因此藍玫瑰的性狀可以遺傳至下一代所以(D)選項是正確的
14
題號:46
題目:
45-46題為題組
某生分離一種RNA病毒甲的遺傳物質,進行定序後將與其他病毒株的遺傳物質做比對
整個實驗過程繁複⑦是他實驗的主要幾項步驟依上述資訊及習得的知識回答下列
問題。
①打破細胞分離病毒甲 ②酒精沉澱病毒RNA
③將RNA轉為DNA ④加入蛋白質分解酵素去掉蛋白殼體
⑤純化DNA ⑥加入DNA聚合酶進行反應
⑦分析病毒核酸序列
46. 如果病毒乙的遺傳物質為DNA,則相同的實驗可去除下列哪一項步驟?
(A) (B) (C) (D)
意見內容:
(A)(B)選項都有提及 RNA,都可列入正確答案。
建議:(A)(B)選項都給分。
意見回覆:
題幹敘述為「如果病毒乙的遺傳物質為 DNA則相同的實驗可去除下列哪一項步驟?
相同的實驗過程都是需要酒精沉澱遺傳物質,即是原來的步驟 2。而步驟 3已經不需要,
因為已經是 DNA 就不需要再進行反轉錄,故(B)選項正確,並無疑義。
15
題號:47
題目:
47-48題為題組
某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如圖6依上述資訊及習得的知識回答
下列問題。
47. 一個洋蔥根尖細胞最合理的細胞長度為何?
(A) 0.25 μm (B) 2.5 μm
(C) 25 μm (D) 250 μm
意見內容:
1. 細胞大小不應考為記憶性考題;在缺乏比例尺的情況下,學生無法判斷。
建議:此題送分。
2. 47題中題目並未提供比例尺則表示該題是設計考平常的素養答案是給(C)25µm
但是(B)2.5µm 也是在網路上可以看到的大小,(A)(D)確實誤差過多,因此希望能
開放(B)選項。圖片可能有版權問題,所以只提供查詢到的網路。
https://qwerty3051.weeebly.com
3. 題幹中提及「某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如圖 6
又圖片上細胞大小約為一公分,而答案的選項皆為 2.5x10n微米
顯微鏡倍率可能為 4x 40x 400x......
但可推論當下顯微鏡倍率為 400x
(因為 40x 無法看到染色體而高中所使用之顯微鏡一般無法達到 4000x
因此細胞實際長度(設為 X µm
Xµmx400(倍)=1cm
計算結果 X=2.5,符合(B)選項之 2.5µm
建議大考中心開放B)選項。
意見回覆:
1. 本題評量高一基礎生物探討活動 1-1 細胞形態與構造的觀察,及 4-5 觀察根尖細胞的探
討活動。
2. 多數顯微鏡下都有比例尺,若做過實驗應該知道植物細胞超過 10 μm。故選項(C)正確,
並無疑義。
3. 答案(B)亦可由高一基礎生物課本內容得知,故為錯誤選項。
6
16
題號:48
題目:
47-48題為題組
某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如圖6依上述資訊及習得的知識回答
下列問題。
48. 根據觀察的結果判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細胞的同源染色體分離,向細胞的兩極移動
(B)乙細胞的細胞膜向內凹陷,分裂成兩個新細胞
(C)丙細胞的核膜正在消失中,染色體開始複製
(D)丁細胞的染色體著絲點與紡錘絲相連,即將往細胞
中央移動
意見內容:
選項(D)丁細胞的染色體著絲點與紡錘絲相連即將往細胞中央移動此時屬於細胞分
裂中期,即將進入後期,尚未進行胞質分裂,因此只能算是一個細胞,所以染色體應該是
由細胞中央往細胞兩端移動,而非往細胞中央移動。
建議原答案由(D)改為無答案。
意見回覆:
由圖中丁細胞的染色體狀態可判斷正處在有絲分裂的中期,此時染色體著絲點與紡錘
絲相連,往中央移動,且排列在赤道板上。故選項(D)正確,並無疑義。
6
17
題號:非選擇題四、1
題目:
四、8是植物生長素對某植物根、側芽和莖的影響。根據圖 8及習得的知識,回答下列
問題。
1. 依據試驗的結果,最適合根生長的濃度(ppm)範圍為何?此濃度對於莖的生長有
何影響?(2分)
意見內容:
1. 由圖 8可知最適合根部生長之生長素濃度約 10-5 10-3ppm 之區間而在 10-5 10-3ppm
區間中莖部相對生長百分比曲線並無任何座標點(如上圖框中所示)若僅以題幹中的
數據並無法直接判斷此濃度10-5 10-3ppm對於莖生長的影響為促進抑制或者
不影響。
聯合新聞網台北市補教協會提供之非選題參考答案中此小題的答案為「沒有影響」
但此答案由上段所言,筆者認為有過於武斷之嫌疑,盼貴中心可開放此題答案如下,或
斟酌給分:
10-5 10-3ppm
無法判斷,因為莖部生長曲線在濃度為 10-5 10-3ppm 之間並無資料,無法直接由圖片
判斷根的最適生長素濃度對莖部生長情況之影響。
2. 根據圖 8根的最佳生長濃度為 10-5 10-3ppm但是考生無法從圖中判別出莖在 10-5
10-3ppm 區間的圖形,因此第二小題答案「沒有影響」應該改為「無法從圖中判別」
意見回覆:
非選擇題參考答案於 715 日公布於本中心網站,較詳細的評分標準說明與考生作
答情形分析,請參閱本中心將於 815 日出刊的第 312 期《選才電子報》。
8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1
101
102
103
0
-100
200
100
側芽
植物生長素濃度
ppm
(百萬分之一)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