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之遊:精詳真實,孤意獨行

pdf
909.37 KB
15 頁
jywu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108學測國文(選擇題)考科試題或答案之反映意見回覆
題號:15
題目:
15-17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5-17題。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遊未易言也……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
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覩身經
知其皆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霞客之,在中州者無大過人
奇絕者閩粵楚蜀滇黔,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
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
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
……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
其真實……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志專志專故行獨行獨故去來
自如無所不達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祕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潘耒〈徐
霞客遊記序〉)
15. 依據上文,不符合作者想法的是:
(A)便遊、群遊與淺遊,屬嘗一臠披一節式的遊覽
(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之記,更勝於他的中原之錄
(C)徐霞客按日期先後記錄,真實與精詳是其優點
(D)徐霞客以華藻曲筆狀寫情景,揭露造物的奇祕
意見內容:
關於題目中的選項(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之記,更勝於他的中原之錄」,在引文當中
並沒有看到對這個選項的直接描述根據大考中心公布的答案可知選項(B)是符合作者潘
耒的想法的請大考中心明確指出在引文中何處有提到(B)選項的內容若引文中並無提到
(B)選項的內容,則請大考中心開放此選項。
意見回覆:
由題幹引文「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滇黔百蠻荒徼之
皆往返再四」可知作者認為徐霞客之遊在中原地區(中州)並未大過其他人反而
再三遊歷閩粵楚蜀滇黔等邊疆之地,故邊疆之地的遊記,正是徐霞客遊記的奇絕之處。因
此,選項(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之記,更勝於他的中原之錄」,符合作者的想法。
閫奧:幽深的山
2
題號:19
題目:
18-21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8-21題。
玉米是印地安人送給世界的禮物歐洲人初抵美洲之際那裡已有各型玉米作物
比起舊世界農作物玉米恰好位於稻米和小麥的生長帶之間在稻米嫌太乾或小麥嫌太
濕的區域皆有良好收成玉米田單位面積產量幾乎是小麥田兩倍少有作物及得上玉
米,短短一個生長季就能提供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歐洲人接納玉米較晚或許是1550年代至18世紀歐洲進入一段相對寒冷期
許是多數歐洲人一向同意英國博物學家蓋瑞德的看法他在1597年寫道「雖然印地安
民族迫於所需認為玉米是很好的食物但我們仍可輕易判定它的營養成分有限
易甚至不利消化,比較適合當豬食而不是給人食用。」
16世紀的歐洲有許多地方栽植玉米但做為廣大地區的主食大約已是下個世紀後
1670年代提到「法國南部好幾處都有玉米田農民稱之為『西班牙
小麥』他們告訴我這是給窮人做麵包吃的到了18世紀玉米已經成為法國南部飲
食的基本元素我們姑且大膽猜測或許它曾在法國人口重新成長的過程扮演重要角色
18世紀前數十年法國人口曾明顯衰減西班牙人口曾在17世紀減少18世紀開始
回增在波河谷地種植玉米的義大利17世紀下半期人口也曾衰減之後又回增這些
地中海區人口的消長,應該和玉米有關。
今日玉米對東南歐的重要性更勝於西南歐隨著人口增加玉米及其他美洲作物
如馬鈴薯美國南瓜的栽種也逐漸擴張18世紀以前玉米在羅馬尼亞並無地位19
紀後幾十年羅馬尼亞人投注心力和倚賴玉米幾乎不亞於墨西哥人他們種小麥也種玉
前者出口後者自用玉米和小麥搭配輪種成效良好使羅馬尼亞成為歐洲一大
穀倉。
依賴玉米為主食的程度正隨著人口壓力降低而一起減低但過往的影響仍在
國人類學者郝平恩在《塞爾維亞一村落》提到奧拉撒奇當地比較窮困的農民還是吃玉
米而非小麥做的麵包他們僅有的幾畝地也是種玉米而非小麥 。順
便一提奧拉撒奇農家菜園裡那一畦畦的青椒番茄四季豆美國南瓜應該會讓印
地安老兄備感親切(改寫自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
衝擊》)
19. 下列各圖中兩個變項所呈現的關係,最符合上文敘述的是:
(A) (B) (C) (D)
玉米產量
玉米產量
產地雨量
產地氣溫
3
意見內容:
本題四個選項之圖表,均未標明方向正向符號,致考生不能判斷究竟兩軸以左或右,
上或下為正向(數量較多,遑論兩變項關係。如以公布答案選項(A)為例,可能解釋為如
下圖所示,或其他解讀方式,不一而足。故建議本題予以送分。
意見回覆:
1. 題幹引文第三段「這些地中海區人口的消長應該和玉米有關」第四段「隨著人口增
加,玉米及其他美洲作物如馬鈴薯、美國南瓜的栽種也逐漸擴張」第五段:「依賴玉米
為主食的程度正隨著人口壓力降低而一起減低但過往的影響仍在」可知引文強調玉
米產量與人口數量互為相關。
2. 高中數學課本第二冊「二維數據分析」:「 當散佈圖中的點,大致可說在一條直線的附近
時,我們稱變數 XY為直線相關。」故選項(A)之圖可說明玉米產量與人口數量互為
相關,為正確答案。
玉米產量
4
題號:25
題目:
25-27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5-27題。
西方的傳統戲劇多透過具象而逼真的動作與場景才能達成對真實的模擬與再現
而中國戲曲的舞臺時空卻是要以抽象化的象徵手法「虛擬」實境從服裝、道具
臺裝置到人物塑造,都是一以貫之的虛實相生,讓「心境」永遠比「物境」重要「情
境」「環境」重要「意境」「實境」重要。故而《牡丹亭》的寫景傳情、依心取
境的美學形式,本身就是「虛構」大於「現實」,包括舞臺設計服飾道具,也包括演
員的唱作念打因此演員的年齡與角色的年齡就有更為流動開放的虛擬表現空間
齡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反倒是多點如星群散布的生命樣態「心境」「情境」
與「意境」的交疊組合。
看老演員「虛擬」杜麗娘才真是難得老則老矣神韻動人比看年輕演員演出的
「懷春慕色之情」更讓人動容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不是夢而是現實
有對生理年齡不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才是夢是綺夢迷夢春夢一場虛實難
惺忪難醒纏綿難捨的遊園驚夢杜麗娘的一縷幽魂附在她們身上像是前世今生
的輪迴與翻轉讓她們的表演具有層次小兒女的青澀嬌態疊印在成熟風華的唱腔與身
段上她們是女人與女孩的綜合體時間不再是線性青春總不曾消逝只是悄悄折疊
進身體的記憶裡呼之欲出看她們的表演讓人覺得驚心動魄不是因為歲月不饒人
而是深深感念那藏在女人身體中的女孩從來不曾死去《牡丹亭》中生而復死
而復生的,不僅只是愛情,更是青春。(改寫自張小虹〈我們都是青少年〉)
25. 依據上文,下列甲、乙兩項關於《牡丹亭》演出的推斷,正確的是:
甲、因「心境」比「物境」重要,舞臺不必然出現代表男主角柳夢梅的梅樹。
乙、因「意境」比「實境」重要,杜麗娘的深情不必以服裝和唱作念打表達。
(A)甲、乙皆正確 (B)甲、乙皆錯誤
(C)甲正確,乙錯誤 (D)甲錯誤,乙正確
意見內容:
關於甲、因「心境」比「物境」重要,舞臺不必然出現代表男主角柳夢梅的梅樹。我
十分認同甲是正確的,因為引文提到中國戲曲以抽象化的象徵手法表達意涵,所以可用其
他形式來代表柳夢梅,而不一定要用梅樹來代表柳夢梅。關於乙、因「意境」比「實境」
重要,杜麗娘的深情不必以服裝和唱作念打表達。我也認同乙是正確的,因為引文提到表
情達意的形式包括舞臺設計、服飾道具,也包括演員的唱作念打,所以杜麗娘的深情不一
定要以服裝和唱作念打表達,還可以用舞臺設計等其他形式表達。但是根據大考中心的答
案,乙是錯誤的,代表因「意境」比「實境」重要,杜麗娘的深情「必」以服裝和唱作念
打表達,如此一來,表演的形式便被侷限在服裝和唱作念打上,而沒有其他形式存在。我
認為甲、乙皆正確,本題答案為(A),煩請大考中心更改答案為(A)或開放(A)選項為答案。
5
補充說明「不必」「不可以」的意思不一樣乙中的「不必」都是指「不一定」
在判斷甲、乙時,需仔細區分「不必」和「不可以」的差別。
意見回覆:
題幹引文提及《牡丹亭》的寫景傳情依心取境的美學形式本身就是『虛構』大於
『現實』包括舞臺設服飾道具,也包括演員的唱作念打換言之舞臺設計服飾
道具、演員的唱作念打均是表達「意境」的媒介。其次,引文第二段指出老演員「虛擬」
杜麗娘時「小兒女的青澀嬌態疊印在成熟風華的唱腔與身段上」可推知表演仍然須仰
賴成熟的唱作念打工夫不可能被取消因此乙的推論「不必以服裝和唱作念打表達」
錯誤的。
6
題號:26
題目:
25-27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5-27題。
西方的傳統戲劇多透過具象而逼真的動作與場景才能達成對真實的模擬與再現
而中國戲曲的舞臺時空卻是要以抽象化的象徵手法「虛擬」實境從服裝、道具
臺裝置到人物塑造,都是一以貫之的虛實相生,讓「心境」永遠比「物境」重要「情
境」「環境」重要「意境」「實境」重要。故而《牡丹亭》的寫景傳情、依心取
境的美學形式,本身就是「虛構」大於「現實」,包括舞臺設計服飾道具,也包括演
員的唱作念打因此演員的年齡與角色的年齡就有更為流動開放的虛擬表現空間
齡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反倒是多點如星群散布的生命樣態「心境」「情境」
與「意境」的交疊組合。
看老演員「虛擬」杜麗娘才真是難得老則老矣神韻動人比看年輕演員演出的
「懷春慕色之情」更讓人動容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不是夢而是現實
有對生理年齡不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才是夢是綺夢迷夢春夢一場虛實難
惺忪難醒纏綿難捨的遊園驚夢杜麗娘的一縷幽魂附在她們身上像是前世今生
的輪迴與翻轉讓她們的表演具有層次小兒女的青澀嬌態疊印在成熟風華的唱腔與身
段上她們是女人與女孩的綜合體時間不再是線性青春總不曾消逝只是悄悄折疊
進身體的記憶裡呼之欲出看她們的表演讓人覺得驚心動魄不是因為歲月不饒人
而是深深感念那藏在女人身體中的女孩從來不曾死去《牡丹亭》中生而復死
而復生的,不僅只是愛情,更是青春。(改寫自張小虹〈我們都是青少年〉)
26. 上文提及「年齡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反倒是多點如星群散布的生命樣態」,下
列關於這句話的解說,最適當的是:
(A)透過象徵化的表演,演員與角色的生命交織,展現歲月與技藝的淬鍊
(B)不同年齡層演員相互切磋,突破生理年齡限制,讓戲劇演出發光發熱
(C)演員實際年齡象徵飽經世事的成熟,由其演出的角色將如星芒般耀眼
(D)演員能揣摩各種表演藝術,跨越年齡侷限,將實境與物境提升至意境
意見內容:
1. 選項(A)中敘述「展現歲月與技藝的淬鍊」,題幹中強調打破年齡侷限、演員年齡與角色
年齡無須接近並未提及「技藝的淬鍊」選項(D)「揣摩各種表演藝術」可詮釋為題
幹中提及之「演員的唱作念打」且後半部「跨越年齡侷限將實境與物境提升至意境」
更符合題意,故答案應為(D)
2. 選項(D)依文章第二段杜麗娘的角色跳脫年齡限制演員以精湛的表演藝術能力跳脫
「物境」「環境」「實境」的框架,使「心境」「情境」「意境」的交疊。此選項應無
誤。
7
3. 文中第一段提到「演員的年齡與角色的年齡,就有更為流動開放的虛擬表現空間,年齡
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反倒是多點如星群散布的生命樣態」。選項(A)「歲月與技
藝的淬鍊」可能使考生判讀為演員年齡愈年長,會有更好的演藝表現,而此與題幹本意
有落差;選項(B)「不同年齡層演員相互切磋」此句為非;選項(C)能夠表現杜麗娘的關
鍵在於演員對青春的夢的追求,並非「象徵飽經世事的成熟」;選項(D)「演員能揣摩各
種表演藝術」,文中並未提到。
意見回覆:
1. 解讀題幹引文中「年齡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反倒是多點如星群散布的生命樣態」
的意涵首先必須掌握文中所謂「因此演員的年齡與角色的年齡就有更為流動開放
的虛擬表現空間」老演員以其「成熟風華的唱腔與身段」跳脫真實年齡與線性時間
「虛擬表現」青春的杜麗娘一角,讓「小兒女的青澀嬌態疊印在成熟風華的唱腔與身段
上」,形成「老則老矣,神韻動人」「具有層次」的表演換言之,就成熟的演員而言
年齡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而是演員與角色的生命交織他們正是透過「歲月
與技藝的淬鍊」,方能達此境界。因此選項(A)「透過象徵化的表演,演員與角色的生命
交織,展現歲月與技藝的淬鍊」詮釋最為貼切。
2. 題幹引文提及演員的唱作念打指的是達成《牡丹亭》「寫景傳情依心取境」美學形式
的方法並非能夠「揣摩各種表演藝術」其次引文第一段談中國戲曲舞臺時空是「以
抽象化的象徵手法『虛擬』實境」,透過「虛實相生」讓「心境」比「物境」重要,「情
境」比「環境」重要,「意境」比「實境」重要,而非要「將實境與物境提升至意境」
因此,選項(D)敘述不正確。
8
題號:27
題目:
25-27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5-27題。
西方的傳統戲劇多透過具象而逼真的動作與場景才能達成對真實的模擬與再現
而中國戲曲的舞臺時空卻是要以抽象化的象徵手法「虛擬」實境從服裝、道具
臺裝置到人物塑造,都是一以貫之的虛實相生,讓「心境」永遠比「物境」重要「情
境」「環境」重要「意境」「實境」重要。故而《牡丹亭》的寫景傳情、依心取
境的美學形式,本身就是「虛構」大於「現實」,包括舞臺設計服飾道具,也包括演
員的唱作念打因此演員的年齡與角色的年齡就有更為流動開放的虛擬表現空間
齡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反倒是多點如星群散布的生命樣態「心境」「情境」
與「意境」的交疊組合。
看老演員「虛擬」杜麗娘才真是難得老則老矣神韻動人比看年輕演員演出的
「懷春慕色之情」更讓人動容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不是夢而是現實
有對生理年齡不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才是夢是綺夢迷夢春夢一場虛實難
惺忪難醒纏綿難捨的遊園驚夢杜麗娘的一縷幽魂附在她們身上像是前世今生
的輪迴與翻轉讓她們的表演具有層次小兒女的青澀嬌態疊印在成熟風華的唱腔與身
段上她們是女人與女孩的綜合體時間不再是線性青春總不曾消逝只是悄悄折疊
進身體的記憶裡呼之欲出看她們的表演讓人覺得驚心動魄不是因為歲月不饒人
而是深深感念那藏在女人身體中的女孩從來不曾死去《牡丹亭》中生而復死
而復生的,不僅只是愛情,更是青春。(改寫自張小虹〈我們都是青少年〉)
27. 上文以「我們都是青少年」作為篇名的理由,最可能是:
(A)老演員逝去的青春因杜麗娘而被喚醒,觀眾內心的青春悸動也甦醒過來
(B)舞臺時空虛實相生的效果,讓觀眾得以一代一代延續杜麗娘的青春綺夢
(C)《牡丹亭》的青春特質不分你我,可藉由戲劇的感染力開拓新的觀眾群
(D)《牡丹亭》藉杜麗娘還魂,召喚演員與觀眾靈魂裡不曾有過的青春情懷
意見內容:
題幹中以老演員虛擬杜麗娘僅為跨越年齡侷限之舉例非指杜麗娘均為老演員出演
故選項(A)中「觀眾內心悸動因老演員演出而甦醒」,僅為部分片段敘述,應非全篇所指。
其次,全篇強調中國戲曲透過舞臺時空虛實相映,使劇中角色得以獨特方式流遞,不受時
空限制,故選項(B)敘述應較宏觀,作為篇名理由亦無不妥。
9
意見回覆:
1. 題幹引文提及「杜麗娘的一縷幽魂附在她們身上,像是前世今生的輪迴與翻轉,讓她們
的表演具有層次」而觀眾「看她們的表演讓人覺得驚心動魄不是因為歲月不饒人
是深深感念那藏在女人身體中的女孩,從來不曾死去。在《牡丹亭》中生而復死、死而
復生的,不僅只是愛情,更是青春因此從老演員、杜麗娘、觀眾都藉此「還魂」,喚
醒那不曾死去的青春據此可推知作者以「我們都是青少年」為題「我們」至少包含「演
員」「杜麗娘」「觀眾三者,而選項(A)「老演員逝去的青春因杜麗娘而被喚醒觀眾
內心的青春悸動也甦醒過來」,即是最為切合篇名的敘述。
2. 題幹引文述及「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不是夢而是現實,只有對生理年齡不再
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才是夢」,所以「老演員」的表現是引文側重之處。
3. 承上所述,選項(B)所謂「讓觀眾得以一代一代延續杜麗娘的青春綺夢」,其實是存在觀
眾心中的青春不死,而非「舞臺時空虛實相生的效果,故選項(B)不宜作為篇名之所以
是「我們都是青少年」的詮釋。
10
題號:29
題目:
28-3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8-30題。
19821985年是羅大佑的「黑潮時期」那個一頭捲髮黑衣墨鏡的孤傲身影
一人之力把臺灣流行音樂從「天真」帶向「世故」他的歌充滿時代感沉鬱滄桑的歌
詞語言,一洗「校園民歌」的學生腔文藝腔展示著一個深沉抑鬱的「大人世界」
從青春情愛到歷史國族勾引了所有自命早熟的青年他對歌詞與旋律的「咬合」極為
在意常說「歌是語言的花朵」文字化為唱詞在唇齒舌間吞吐滾動必須與旋律的
收放起伏密密吻合。
就在羅大佑掀起「黑色旋風」的時刻另一位出身「校園民歌」的音樂人李宗盛也
嶄露頭角情歌向來是歌壇主流一不小心便會跌入陳腔濫調無病呻吟的醬缸
宗盛擅以作論方式寫歌總能找到獨特的切入角度短短篇幅便唱盡你堵在心頭的感
1986年的個人專輯《生命中的精靈》華語樂壇少見的「內省」之作深深挖掘生命
內在的惶惑與悲歡誠真摯他對歌詞意象結構之銳意經營對詞曲咬合之殫精竭慮
簡直有鐘錶師傅般的耐心他獨特的語言質地直白而不失詩意語感鮮活乍看像散
文,唱起來卻句句都會發光。
羅大佑始終沉鬱而孤傲時時把整個時代挑在肩上連情歌都滿是滄桑的傷痕
宗盛則擅長從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提煉詩意煽情卻不濫情輕盈卻不輕佻
範了創作製作的精湛手藝羅大佑的歌承載著大時代的悲壯情緒和那個集體主義
理想主義的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糾纏李宗盛的歌則幾乎都是個人主義式的內省那些
百轉千迴的辯證同樣只屬於「大人世界」你得見識過江湖風雨才能體會羅大佑的滄
桑尚屬於一個猶然年輕的時代李宗盛的世故則是一代人集體告別青春期的儀式(改
寫自馬世芳〈煙花與火焰的種子〉)
29. 依據上文,關於羅、李二人的歌詞創作,敘述最適當的是:
(A)二人均銳意經營歌詞的意象結構,直白而不失詩意
(B)二人均極為在意歌詞與旋律的「咬合」,故精心琢磨
(C)羅大佑擅長以「校園民歌」的文藝腔,寫作沉鬱滄桑的歌詞,充滿時代感
(D)李宗盛長於以作論方式寫歌,將邏輯辯證融入詩化的語言中,煽情而輕盈
意見內容:
李宗盛擅以作論方式寫歌(第二段),其作品充滿個人主義的辯證(第三段),從日常
生活提煉詩意,煽情而輕盈(第三段),故選項(D)應無誤。
意見回覆:
題幹引文提及「李宗盛的歌則幾乎都是個人主義式的內省,那些百轉千迴的辯證同樣
只屬於『大人世界』「百轉千迴的辯證」指的是李宗盛在創作時一而再再而三反覆的推
省思此並不等同於「邏輯辯證」的思維因此選項(D)敘述不適當不是正確答案
11
題號:30
題目:
28-3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8-30題。
19821985年是羅大佑的「黑潮時期」那個一頭捲髮黑衣墨鏡的孤傲身影
一人之力把臺灣流行音樂從「天真」帶向「世故」他的歌充滿時代感沉鬱滄桑的歌
詞語言,一洗「校園民歌」的學生腔文藝腔展示著一個深沉抑鬱的「大人世界」
從青春情愛到歷史國族勾引了所有自命早熟的青年他對歌詞與旋律的「咬合」極為
在意常說「歌是語言的花朵」文字化為唱詞在唇齒舌間吞吐滾動必須與旋律的
收放起伏密密吻合。
就在羅大佑掀起「黑色旋風」的時刻另一位出身「校園民歌」的音樂人李宗盛也
嶄露頭角情歌向來是歌壇主流一不小心便會跌入陳腔濫調無病呻吟的醬缸
宗盛擅以作論方式寫歌總能找到獨特的切入角度短短篇幅便唱盡你堵在心頭的感
1986年的個人專輯《生命中的精靈》華語樂壇少見的「內省」之作深深挖掘生命
內在的惶惑與悲歡誠真摯他對歌詞意象結構之銳意經營對詞曲咬合之殫精竭慮
簡直有鐘錶師傅般的耐心他獨特的語言質地直白而不失詩意語感鮮活乍看像散
文,唱起來卻句句都會發光。
羅大佑始終沉鬱而孤傲時時把整個時代挑在肩上連情歌都滿是滄桑的傷痕
宗盛則擅長從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提煉詩意煽情卻不濫情輕盈卻不輕佻
示範了創作製作的精湛手藝羅大佑的歌承載著大時代的悲壯情緒和那個集體主義
理想主義的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糾纏李宗盛的歌則幾乎都是個人主義式的內省那些
百轉千迴的辯證同樣只屬於「大人世界」你得見識過江湖風雨才能體會羅大佑的滄
桑尚屬於一個猶然年輕的時代李宗盛的世故則是一代人集體告別青春期的儀式(改
寫自馬世芳〈煙花與火焰的種子〉)
30. 下列羅、李二人歌詞中,最符合上文所謂「歷史國族」情懷的是:
(A)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B)我所有目光的焦點/在你額頭的兩道弧線/它隱隱約約它若隱若現/襯托你/襯托
你靦腆的容顏
(C)不捨你那黑白分明亮亮的眼睛/只是你年紀還小/無從明瞭我的心情/時間不停/
時間不停/原諒我依然決定遠行
(D)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
溜走/轉頭回去看看已匆匆數年
12
意見內容:
此題四個選項只分別擷取四首歌曲的幾句歌詞,沒有註明作者,也沒有註明歌名,且
歌詞類似新詩,每個人單從閱讀片段的歌詞文字(如新詩般的文字)感受會不同,很難說
哪一個選項才是正確的選項。其次,本題四個選項中的內容完全沒有出現在 28-30 的題組
文章中,考生無法從閱讀題組文章挑選出正確的答案。閱讀理解是要從文章中理解所要表
達的意涵脈絡並依此選答,不能單憑個人感受來選答,然而本題組選文並沒有提供任何的
線索讓考生回答這個問題。總之,此題已經超出本題組文章所能提問的範圍,本題應予送
分。
意見回覆:
本題要求考生判讀出最符合題幹引文所謂具備「歷史國族」情懷的歌詞,可見選出答
還是要回到「上文」(即選文)去看雖然每個人對歌詞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閱讀理解時仍然受到語言脈絡和作品語境的制約,並非毫無限制。據此,題幹引文提及:
「他的歌充滿時代感,沉鬱滄桑的歌詞語言,……從青春情愛到歷史國族,勾引了所有自
命早熟的青年「羅大佑的歌承載著大時代的悲壯情緒和那個集體主義理想主義的時
代有著千絲萬縷的糾纏可見本題希望考生選出具有歷史國族色彩的歌詞選項(A)「黃
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藉由黃
面孔、黑眼珠代表東方人,紅色的污泥、白色的恐懼象徵人民的時代處境,西風在東方唱
著悲傷的歌則指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相較於其他選項選項(A)為四個選項中最具歷史國族
情懷者,是正確答案。
13
題號:32
題目:
31-3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
越巫自詭善驅鬼物。人病,立壇場,鳴角振鈴。跳擲叫呼
,饌酒食持其貲去,死則諉以它故終不自信其術之妄。恆誇人曰「我善治鬼
鬼莫敢我抗惡少年慍其誕瞷其夜歸五六人棲道旁木上去各里所候巫過,
下砂石擊之巫以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駭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
又旋而角
手慄氣懾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惟大叫以行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
亦皆以為鬼號求救於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門其妻問故舌縮不能言惟指床
「亟扶我寢,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膽裂,死膚色如藍。巫至死不知其非
鬼。(方孝孺〈越巫〉)
32. 關於上文的寫作手法與文意,敘述最適當的是:
(A)以「相去各里所」暗示少年們對越巫心存畏怯,彼此守望照應
(B)以「」、「手慄氣懾不能角」描寫越巫因又懼又急而法
力愈加減弱
(C)以「且角且走」、「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惟大叫以行」表現越巫從試圖自欺
到心神失控的狼狽
(D)以「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號」凸顯越巫仍想藉由周遭聲響研判鬼的行
蹤,求得活命機會
意見內容:
文中提到越巫驅鬼時,失敗便諉以他故,終不自信其術之妄。從此句並不能判斷出越
巫試圖自欺之後又提到「巫以為真鬼也」可知越巫自始至終堅信鬼的存在並且自認法
力高強,但未有自知之明。選項(C)「自欺」敘述不當,無正確答案。
意見回覆:
〈越巫〉文中「終不自信其術之妄」以及結局「巫至死不知其非鬼」可見敘事者認
為越巫缺乏自知,欺瞞鄉里,形象負面。文中描述越巫遇到少年裝神弄鬼,剛開始仍試圖
以角、鈴驅鬼(且角且走「角墜;振其鈴,正符合前文所謂「終不自信其術之妄」
站在敘事者的角度來看實乃「自欺」其後越巫發現鳴角振鈴無效反而狼狽到掉角
掉鈴,以至於心神失控。因此,選項(C)敘述適當,是正確答案。
禳:祈福消災。
悶。
14
題號:35
題目:
35.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欲呼張良與俱「去」
(B)斫而「為」琴,弦而鼓之/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C)「叩」而與語,理甚玄妙/「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D)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E)奢貴自「奉」,禮異人臣/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
意見內容:
1. 查詢坊間不同版本的參考書,選項(C)「叩」,皆可作為「問」的意義如果是單選
題應選最佳選項為答案,然而此處有所爭議之題為多選題,字義能相互解釋者也應為可
選擇之答案。
2. 選項(C)「『 叩』而與語理甚玄妙」在翰林版「文言文 30 篇大講堂」 259 頁是「問」
的意思,與後者同,而在翰林自修國文 4上第 207 頁則是「問、拜見」的意思,造成許
多同學被誤導,因此希望大考中心選項(C)送分。
3. 「叩」字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主要解釋為:「敲擊、觸碰」與「詢問、
請問」兩大類。而只有在完整的詞條「叩見」的釋文才見「拜見」之意。依《教育部重
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解釋本題(C)選項單用「叩」解為「叩問詢問」並無不妥
另外將「叩」視為「叩拜」的簡化,有「拜見」之意,亦可通。再檢視文意脈絡,文本
的前後是「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王生)叩而與語,理甚玄妙」
文意為
王生在「拜見」道士後,和他攀談起來;王生在「詢問」道士後,和他攀談
起來兩者皆可通無道理只取其一而排除另一個解釋因此本題選項(C)是可以開放
的正確答案。
4.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叩」解釋為「詢問、
請問」此處沒有爭議『叩』而與語理甚玄妙」依據《翰林版第四冊教師用書》「叩」
解釋為「問、拜見」。坊間參考書亦有解釋為「問」者,如《大講堂》。大考中心關於詞
義界定的標準,是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為準。既然《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沒有
「拜見」這個解釋,二字皆當作「問」來解釋即可,比較能兼顧「大考中心解釋的一致
性」「教育部重編辭典的專業解釋」以及「高中各版本編輯的差異性」因此建議選項(C)
給分,可選可不選。
5. 〈勞山道士〉該句的前後文是「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語,
理甚玄妙。請師之。」國文學科中心將「叩」解釋「拜見」,但「叩」的單字解釋中並沒
有「拜見」之意(請參考教育部辭典與辭海)「拜見」是引申出來的解釋。在此的單字
解釋應是「詢問、請問」,引申為拜見。其次,〈勞山道士〉該句的「叩」若解為「磕、
觸」「叩頭」也能通。總之〈勞山道士〉該句的「叩」「詢問、請問」「叩頭」
解皆可,若是「詢問、請問」則與「叩」之寺僧的意思相同,應可列為正確答案。
15
意見回覆:
1. 選項(C)叩』而與語,理甚玄妙」,出自蒲松齡《聊齋誌異‧勞山道士》,為各版本高
中國文課本共同選文。經查各版本高中國文課本,除翰林版未就「叩」字加註外,其他
版本則註解為「拜見尊長」(三民版)「拜見」(南一版龍騰版)「叩頭拜見」(康熹版)
2. 另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以及《漢語大詞典》「叩」
字可解作「敲、擊」「磕、觸」「詢問、請問、探問「叩頭、叩首的簡稱」「叩頭
拜」「依據」等意思。其中,「叩」字解作「叩頭、拜」,如清‧昭槤《嘯亭雜錄‧滿洲
跳神儀》「主人叩畢,巫以繫馬吉帛進。」
3. 依據〈勞山道士〉上下文「叩而與語理甚玄妙」意指拜見道士後與他交談而道士所
言道理非常幽深玄妙。若將「叩」字解作「問」,則會和「與語」「語」意思重複
基於禮貌,應先拜見而後與之交談,「叩」字應作「拜見」,和「與語」構成連動關係,
故與「叩之寺僧」的「叩」字解作「問」不同。因此,選項(C)前後意義不同,不能列入
正確選項。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