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題號:35
題目:
35.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欲呼張良與俱「去」
(B)斫而「為」琴,弦而鼓之/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C)「叩」而與語,理甚玄妙/「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D)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E)奢貴自「奉」,禮異人臣/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
意見內容:
1. 查詢坊間不同版本的參考書,選項(C)的「叩」字,皆可作為「問」的意義。如果是單選
題應選最佳選項為答案,然而此處有所爭議之題為多選題,字義能相互解釋者也應為可
選擇之答案。
2. 選項(C)「『 叩』而與語,理甚玄妙」,在翰林版「文言文 30 篇大講堂」第 259 頁是「問」
的意思,與後者同,而在翰林自修國文 4上第 207 頁則是「問、拜見」的意思,造成許
多同學被誤導,因此希望大考中心選項(C)送分。
3. 「叩」字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主要解釋為:「敲擊、觸碰」與「詢問、
請問」兩大類。而只有在完整的詞條「叩見」的釋文才見「拜見」之意。依《教育部重
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解釋,本題(C)選項單用「叩」字,解為「叩問、詢問」並無不妥。
另外將「叩」視為「叩拜」的簡化,有「拜見」之意,亦可通。再檢視文意脈絡,文本
的前後是「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王生)叩而與語,理甚玄妙」,
文意為
—
王生在「拜見」道士後,和他攀談起來;王生在「詢問」道士後,和他攀談
起來。兩者皆可通,無道理只取其一,而排除另一個解釋。因此本題選項(C)是可以開放
的正確答案。
4.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叩」解釋為「詢問、
請問」,此處沒有爭議。「『叩』而與語,理甚玄妙」,依據《翰林版第四冊教師用書》,「叩」
解釋為「問、拜見」。坊間參考書亦有解釋為「問」者,如《大講堂》。大考中心關於詞
義界定的標準,是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為準。既然《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沒有
「拜見」這個解釋,二字皆當作「問」來解釋即可,比較能兼顧「大考中心解釋的一致
性」、「教育部重編辭典的專業解釋」以及「高中各版本編輯的差異性」,因此建議選項(C)
給分,可選可不選。
5. 〈勞山道士〉該句的前後文是「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語,
理甚玄妙。請師之。」國文學科中心將「叩」解釋「拜見」,但「叩」的單字解釋中並沒
有「拜見」之意(請參考教育部辭典與辭海),「拜見」是引申出來的解釋。在此的單字
解釋應是「詢問、請問」,引申為拜見。其次,〈勞山道士〉該句的「叩」若解為「磕、
觸」或「叩頭」也能通。總之,〈勞山道士〉該句的「叩」做「詢問、請問」或「叩頭」
解皆可,若是「詢問、請問」則與「叩」之寺僧的意思相同,應可列為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