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
,离现在 4
年 2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1
〈壯遊〉學習單
高雄市立中山高中 葉秀娟
壹、課前學習
ㄧ、認識作者
※ 閱讀下列文章,回答 1-2 題:
黃靜美智子:
〈楊牧:從花蓮走向世界 一個詩人的完成〉
台灣著名詩人楊牧今日(三月十三日)逝世,終年八十歲。楊牧對台灣文壇影響深遠,曾主編
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並共同創辦洪範書店,出版無數經典文學作品。他一生作品豐碩,包括《葉
珊散文集》、《年輪》、《柏克萊精神》、《一首詩的完成》及《長短歌行》等。曾獲時報文學獎、國家
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瑞典蟬獎等,享譽國際,更曾被推崇為台灣最有機會獲
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由浪漫抒情轉向關懷社會現實
楊牧本名王靖獻,曾以葉珊為筆名發表詩作,在詩壇嶄露頭角,後來於一九七二年後改用楊牧
為新筆名。他的作品糅合中國古典與西方文學色彩,早期作品偏向浪漫主義及抒情風格,善於捕捉
生活經驗與想像。後來見證六十年代學生運動,尤其遠赴柏克萊攻讀博士學位對他可謂影響甚深,
他在散文集《柏克萊精神》中寫道:「柏克萊使我睜開眼睛,更迫切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在觀察
和認識之餘,我沒有感覺知識無能,我反而更信仰知識的力量。知識是力量,但知識不可以閉在學
院裏,知識必須釋放,放到現實社會裏,方才是力量。」因此,楊牧後期作品更多對生命和社會現
實的關懷,如撰寫詩劇《吳鳳》及經典政治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後者更廣為多地抗
爭者所援引。
楊牧相當重視「歷史意識」,他對社會的介入也可見於《一首詩的完成》一書,論及詩的定義、
內容及形式、以至社會參與和歷史意識等,其中寫道:「在這樣一個公理正義幾乎都已經衰頹敗壞
的時代,中夜捫心,怎麼能不披衣感奮,覺得無論如何,無論我們是否已經追求到永遠的詩的真理,
還必須調整筆鋒,以某種更直接朗暢的方式參與社會問題的批判——是的,你既然是詩人,也是一
個弘毅的知識份子,你怎麼能置身度外?」足證文人在社會上應有的角色和風骨。
心繫故鄉花蓮
大自然是楊牧創作的重要因素,他對故鄉花蓮更是相當依戀,嘗言花蓮是「我的秘密武器」,
著有詩作《花蓮》
,
《帶你回花蓮》等,寄託了詩人深厚的情懷。另著有自傳式散文《山風海雨》
、
《方
向歸零》、《昔我往矣》,重新詮譯花蓮的歷史及記憶。
楊牧後來回到花蓮東華大學執教,該校更先後成立「楊牧書房」和「楊牧文學研究中心」,加
強楊牧文學研究及肯定其碩大的文學成就。此外,也有不少研究楊牧的作品,如張惠菁的《楊牧》
傳記及陳芳明編的《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等。在《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紀錄片系列
中,《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則輯錄楊牧不同階段的詩作,介紹其文學理念,以及對詩人與教師的不
2
同想法,勾劃出立體鮮明的文人形象。
詩人已逝,唯經典自當歷久不衰,楊牧留給我們美好的詩歌與散文,願文末以其詩《雲舟》作
悼:
「凡虛與實都已經試探過,在群星
後面我們心中雪亮勢必前往的
地方,搭乘潔白的風帆或
那邊一逕等候著的大天使的翅膀
早年是有預言這樣說,透過
孤寒的文本:屆時都將在歌聲裏
被接走,傍晚的天色穩定的氣流
微微震動的雲舟上一隻喜悅的靈魂」
願一葉之雲舟接載詩人的靈魂,到達如同花蓮般純樸寧謐的世界。
(文章出處:2020.3.13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1.依據上文,完成「認識作者__楊牧」學習單:
認識作者__楊牧
字號
本名【
王靖獻
】,筆名【
葉珊
】、【
楊牧
】。
籍貫
台灣【
花蓮
】
生卒年
日治時期昭和 15 年~民國【
109
】年,西元 1940~2020 年。
獲獎榮譽 時報文學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瑞典蟬獎。
作品
散文集
《葉珊散文集》、《年輪》、【
《柏克萊精神》
】、【
《一首詩的完成》
】、
【
《山風海雨》
】、《方向歸零》、《昔我往矣》。
詩集
《長短歌行》
寫作風格
早期作品偏向【
浪漫
】主義及【
抒情
】風格,善於書寫生活經驗與想像;後期作
品更多是書寫對於【
生命
】和【
社會現實
】的關懷。
2.文中提及楊牧在散文集《柏克萊精神》中寫道:
「柏克萊使我睜開眼睛,更迫切地觀察社會
認識社會;在觀察和認識之餘,我沒有感覺知識無能,我反而更信仰知識的力量。知識是力
量,但知識不可以閉在學院裏,知識必須釋放,放到現實社會裏,方才是力量。」請問下列
選項較接近楊牧對於「知識是力量」的觀點是:(多選)
選項 答案
內容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
子乎?(《論語.學而》)
(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
亦遠乎?」(《論語.泰伯》)
(3)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3
(4)
生 乎 吾 前, 其 聞 道 也 , 固 先 乎吾 , 吾 從 而 師 之 ; 生乎 吾 後 , 其 聞 道 也 ,亦
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5)
予 嘗 求 古仁 人 之 心 , 或 異 二 者之 爲 , 何 哉 ? 不 以 物喜 , 不 以 己 悲 ; 居 廟堂
之 高 則 憂其 民 ; 處 江 湖 之 遠 則憂 其 君 。 是 進 亦 憂 ,退 亦 憂 。 然 則 何 時 而樂
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岳陽樓記〉)
(6)
讀書須是虛心切己。虛心,方能得聖賢意;切己,則聖賢之言不為虛說。(《朱子讀
書法》)
(7)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題東林書院〉)
二、閱讀題解
※ 閱讀【資料甲】與【資料乙】,回答 3–5 題:
【資料甲】
壯遊(Grand Tour)是指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後,貴族子弟進行的歐洲傳統旅行,後來也擴
展到中歐、義大利、西班牙富有的平民階層。壯遊盛行於 18 世紀的英國,留下許多豐富的文字記
述。
壯遊在早期受到托馬斯.科里亞特(Thomas Coryat,1577-1617)的旅行書《科里亞特莽言》
(Coryat's Crudities,1611 年)影響。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第一次記錄到使用「壯遊」這個詞語,
是一位僑居英國的羅馬天主教神父——理察.拉塞爾斯(1603-1668)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在《人類理解論》
(1690)提出的觀點是:知識完全是來自外部的感覺,知識來自於環境的
刺激,因此,人們可以「利用」環境,獲取所有它提供的,增加自己的知識。旅行對於心理發展和
擴展對世界的知識是必要的。
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 1737-1794)指出,
「按照慣例,國外旅行完
成了英國紳士的教育。」吉本有意識地要改善自己的知識修養,「以更大和更寬鬆的計劃重訪歐洲
大陸」;多數壯遊者在未學到超過圖書館的知識前,都不會停止自己的壯遊。
典型的 18 世紀觀點是,勤奮的觀察者游遍外域,向那些不幸地留在家中者報告他對人性的發
現。對社會詳細敘述自己的觀察結果,以增加社會的福利,被認為是一種義務。於是,壯遊在這種
想法下盛行起來。(改寫自:維基百科「壯遊」)
【資料乙】
瑞典人林德斯特羅姆(Sebastian Lindstrom)自小熱愛旅遊,曾待過瑞典(Sweden)的特種部
隊,就讀香港(Hong Kong)大學前,他在非洲迦納(Ghana)創辦一個兒童慈善組織,改善兒童的
生活品質。大學期間,他號召一群熱愛壯遊的年輕人,一路從非洲摩洛哥(Morocco)開車至南非
(South Africa),以最低旅費的方式跨越 16 個國家,「旅費都是自己支付,我們絕不會居住在酒店,
只會睡在帳篷裡」。林德斯特羅姆希望能在路途中以攝影的方式,記錄下積極正面的人物故事。
旅行期間,林德斯特羅姆成立獨立製片工作室「What Took You So Long」
,致力於前往世界上
最偏遠或不為人知的角落,記錄各地的好人好事。同時也拍攝公益的宣傳廣告來賺取收入,貼補團
4
隊的旅費。「當地人非常熱情且配合拍攝,同時也保護我們的安全,協助指引交通路線。」
原本林德斯特羅姆僅抱著單純和好奇世界的心,卻因為旅途期間讓他遇見不同的人事物,讓他
有機會調整自己未來的方向。同時也讓他能夠集結各地志同道合的夥伴,將原本的旅程引導到未曾
想像的方向,讓旅途不留任何遺憾。過程中,林德斯特羅姆看見非洲人民的熱情,讓他發掘不少角
落的家庭故事,同時他也透過鏡頭的力量,呈現不少動人感觸的畫面。
壯遊,是為了體驗世界之大,體驗人生之美。當你決定去壯遊時,得做三方面的心理準備。
第一、選擇適合自己的體驗方式,幫助自己投入和迎接挑戰。
第二、兼顧理想與現實,分段訂定壯遊計畫。
第三、帶著風險意識,準備學習失敗。
冒險,是為了找尋未知的自己,也是遇見真實自我的唯一之路。若你已做好準備,就開始樂活
你的人生吧!(改寫自:遠見雜誌 2016.08.24 余聰傑〈壯遊是一種意義,不是一種流浪〉)
3. 下列中國古代文人的旅遊經驗,下列的旅遊經驗不符合【資料甲】敘述的「壯遊」
:
選項
答案
描述
(1)
想要實踐仁政理想而周遊列國的孔子
(2)
為了完成《史記》而到各地考察的司馬遷
(3)
歷時三十多年,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的徐霞客
(4)
辭官後遊歷西湖而寫〈西湖遊記〉的袁宏道
4. 依據【資料乙】的內容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選項
答案
內容
(1)
林德斯特羅姆想要改善非洲兒童的生活品質,因此他和熱愛壯遊的年輕人將
省下的旅費,創辦一個兒童慈善組織
(2)
由於林德斯特羅姆在旅行期間會遇見不同的人事物,所以他不斷地修正壯遊
計畫內容,調整旅行交通路線及方向
(3)
林德斯特羅姆以攝影的方式記錄旅行時所看到的好人好事,除了滿足自己對
於世界的好奇心,也能體驗人生之美
(4)
遇見真實自我的唯一之路就是冒險,是一種能兼顧理想與現實的旅行,並且
註定會失敗,因此才稱之為「壯遊」
5. 依據【資料甲】與【資料乙】的內容,判斷下列符合「壯遊」的概念有:
題號
類別
符合「壯遊」的概念
(1)
起源時期
□ 十字軍東征以後
■
文藝復興時期以後 □ 工業革命以後
(2)
盛行時期
□ 16 世紀 □ 17 世紀
■
18 世紀
(3) 旅行的性質 □ 來去我家住一晚 □ 食尚玩家熱血 48 小時
■
深度在地自由行
(4) 旅行的意義
■
追求知識
■
觀察社會 □ 拓展人脈
5
貳、課中學習
三、理解課文(龍騰版普高國文第四冊)
Step1:尋找關鍵詞「旅行」
(1) 本文共出現【
16
】次的「旅行」
。
(2) 藉由作者運用同一語詞的次數,觀察作者於寫作時如何精準扣題。
段落
文章內容
「旅行」
在文中出
現的次數
1
我時常在你的來信裡獲知你旅行的蹤跡和感觸,……,我認為你是一個性情中
的青年詩人。
3
2
我不是一個特別熱衷旅行的人,……,告訴你一些平凡的經驗。
1
3
起初我在花蓮的林野水涯徜徉,……,恐怕還太懦弱了些。
1
4
我曾經很沉默地注視高聳堅實的洛磯山,……,向海洋的方向。
1
5
有時單獨旅行最能體會環境,……,文學和藝術的神。
2
6
任何人都有出門去到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的欲望,……,比平時早一個鐘頭就
上床去睡。
3
7
我現在最喜歡的旅行只是如此而已。……,你行動的速度應該更快。
2
8
你何妨就在內心先確定一個廣泛的目標?……,一個青年詩人的「壯遊」。
3
Step2:摘錄文章中作者對於「壯遊」的觀點
(1) 藉由整理本文作者想對青年詩人所說的話,歸納作者對於「壯遊」的觀點。
(2) 壯遊是充滿【
目的
】和【
意志
】的旅行,是學習的歷程,是考驗,是探險。
段落
面對青年詩人,作者想要對他說……
作者對於「壯遊」的觀點
1
你是一位性情中的青年詩人,所以你的旅行不是【
奢侈休
閒
】,而是富有【
沉思
】、【
觀察
】、【
體會
】等莊嚴的
理念。
□ 豪華旅行團
■
觀察旅行家
2
去到一些熟悉和陌生的地方,與各種人物接觸,讓多變的外
界在我眼前轉動,聽各種有意義和無意義的交談。
■
與他人接觸互動交流
□ 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
3
讀英國文學史,知道十七世紀以後每一個詩人都必須體驗一
次所謂的【
壯遊
】
,到歐洲大陸去度過一段【
敏感時光
】,
才算完整地成長了。
■
增廣見聞的旅行
□ 孤陋寡聞的旅行
4
旅行是一種滌洗,是一種【
探索
】。
□ 重視物質享受的旅行
■
重視心靈成長的旅行
5
有時【
單獨
】旅行最能體會【
環境
】,你一個人在陌生
的地方顧盼尋覓,說是看風景,其實是在看自己如何在看著
■
對於生活細微變化有感
□
對於生活細微變化無感
6
風景,那時你的心思最敏銳,精神最飽滿,周圍一點聲響,
一片色彩,任何細微的變化都逃不過你急切的捕捉,那麼好
奇,那麼準確。……我們這樣固執地尋覓著,其實是尋覓【
自
己
】。
■
找尋適合自己的模樣
□ 找尋迎合別人的方法
6
任何人都有出門去到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的欲望,何況去了
還要回來呢,並不是【
自我放逐
】,並不是故作姿態的浪
跡飄泊。
□
迷失自我的放逐流浪
■
追尋自我價值的探險
7
你應該走得更遠,探得更深,你行動的速度應該更快。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8
你何妨就在內心先確定一個廣泛的【
目標
】?先在家裡勾
畫出完整的憧憬,布置一些可能發生的情節,以想像的【
陌
生世界
】為背景,把自己血肉之軀投射進去,堅持自己所
追求所要的東西,然後出門。……這樣的旅行是充滿目的和
意志的,是學習的歷程,是考驗,是一種【
探險
】……那
正是一個青年詩人的【
自我追尋
】,一個青年詩人的「壯
遊」。
□ 跟著網美去旅行
■
懷抱壯志而遠遊
Step3:聚焦與統整課文核心概念
【說明】運用弗瑞爾模型(Frayer Model),寫下你讀完課文之後,對於「壯遊」一詞
的理解。
定義
(參考答案:壯遊是發現自我、尋覓自我、
觀察社會,富有自然或人文感悟的探索旅
行,並非流浪的自我放逐。)
特點/屬性
(參考答案:1.獨自一人;2.從未去過的地
方,離開家鄉;3.充滿目的和意志的旅行;
4.旅行的時間可能長達至一年。)
例子
(參考答案:背包客自助旅行、國際交換
學生、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體驗學習
計畫」。)
非例子
(參考答案:校外教學、畢業旅行、跟團
旅遊、在地小旅行。)
概念:壯遊
7
Step4:學習遷移
【說明】如果能夠規劃一次屬於自己的壯遊,你安排的內容會是:
題號
類別
內容
(1)
壯遊主題
(學生自由發揮)
(2)
體驗方式
(學生自由發揮)
(3)
訂定壯遊計畫
(學生自由發揮)
(4)
可能面臨的挑戰
(學生自由發揮)
參、課後學習
四、延伸閱讀
※ 閱讀【資料丙】,回答 6–7 題:
司馬遷在蒙受奇恥大辱之前,是一個風塵萬里的傑出旅行家。
博學、健康、好奇、善學,利用各種機會考察天下,他肯定是那個時代走得最遠的青年學者。
他用自己的腳步和眼睛,使以前讀過的典籍活了起來。他用遼闊的空間來捕捉悠遠的時間。他把個
人的遊歷線路作為網兜,撈起了沉在水底的千年珍寶。
因此,要讀他筆下的《史記》,首先要讀他腳下的路程。
路程,既衡量著文化體質,又衡量著文化責任。
司馬遷是二十歲開始漫遊的,那一年應該是公元前一一五年。這裡出現了一個學術爭議,他究
竟出生在哪一年?對此過去一直有不同看法,到了近代,大學者王國維和梁啓超都主張他出生在公
元前一四五年,至今沿用。但也有現代研究者如李長之、趙光賢等認為應該延後十年,即公元前一
三五年。我仔細比照了各種考證,決定放棄王國維、梁啓超的定論,贊成後一種意見。
二十歲開始的那次漫遊,到了哪些地方?為了讀者方便,我且用現在的地名加以整理排列——
從西安出發,經陝西丹鳳,河南南陽,湖北江陵,到湖南長沙,再北行訪屈原自沉的汨羅江。
然後,沿湘江南下,到湖南寧遠訪九嶷山。再經沅江,至長江向東,到江西九江,登廬山。
再順長江東行,到浙江紹興,探禹穴。
由浙江到江蘇蘇州,看五湖,再渡江到江蘇淮陰,訪韓信故地。然後北赴山東,到曲阜,恭
敬參觀孔子遺蹟。又到臨淄訪齊國都城,到鄒城訪鄒澤山,再南行到滕州參觀孟嘗君封地。
繼續南行,到江蘇徐州、沛縣、豐縣,以及安徽宿州,拜訪陳勝、吳廣起義以及楚、漢相爭
的諸多故地。這些地方收穫最大、感受最深,卻因為處處貧困,路途不靖,時時受阻,步履
維艱。
擺脫困境後,行至河南淮陽,訪春申君故地。再到河南開封,訪戰國時期魏國首都.然後返
回長安。
這次漫遊,大約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算是快的。我們可以想像那個意
8
氣風發的青年男子急步行走在歷史遺蹟間的神情。他用青春的體力追趕著祖先的腳步,根本不把任
何艱苦放在眼裡。尤其在楚、漢相爭的故地,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卻也因為心在古代而興致勃勃。
從後來他的全部著作中可以發現,他在貧瘠的大地上汲取的,是萬丈豪氣、千里雄風。
這是漢武帝的時代,驃悍強壯是整個民族的時尚。這位從一出生就聽到了黃河驚濤的青年學
者,幾乎是以無敵劍客的心態來完成這次文化考察的。從他的速度、步履和興奮狀態,也可推斷他
對整個中華文化的感悟。
這次漫遊之後,他得到了一個很低的官職,郎中,需要侍從漢武帝出巡了。雖然有時只不過為
皇帝做做守衛,侍候車駕,但畢竟也算靠近皇帝了,在別人看起來相當光彩。而司馬遷高興的,是
可以借著侍從的名義繼續出行。後來,朝廷為了安頓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曾派他這樣身強力壯
的年輕小官出使,他就走得更遠了。
因此,我們需要繼續排列他的行程。
二十三歲至二十四歲,他侍從漢武帝出巡,到了陝西鳳翔,山西夏縣、萬榮,河南滎陽、洛
陽,陝西隴縣,甘肅清水,寧夏固原,回陝西淳化甘泉山。
二十五歲,他出使四川、雲南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二十六歲,他剛剛出使西南回來,又侍從漢武帝出巡山東泰山、河北昌黎、河北盧龍、內蒙
古五原。二十七歲,又到了山東萊州,河南濮陽。
二十八歲,他升任太史令,侍從漢武帝到陝西鳳翔,寧夏固原,河北涿州,河北蔚縣,湖南
寧遠,安徽潛山,湖北黃梅,安徽樅陽,山東膠南,又到泰山。
我在排列司馬遷青年時代的這些旅行路線時,一邊查閱著古今地名表,一邊在地圖上划來划
去,終於不得不驚嘆,他實在是幾乎走遍了當時能夠抵達的一切地方。那個時期,由於漢武帝的雄
才大略、精厲圖治,各地的經濟狀況和社會面貌都有很大進展,司馬遷的一路觀感大致不錯,當然,
也看到了大量他後來在《史記》裡嚴厲批評的各種問題。
這是漢武帝的土地和司馬遷的目光相遇,兩邊都隱含著一種不言而喻的偉岸。只要是漢武帝的
土地,任何智者見了都會振奮,何況是司馬遷的目光;只要是司馬遷的目光,任何圖景都會變得深
遠遼闊,何況是漢武帝的土地。(節錄自:余秋雨《新文化苦旅.歷史的母本》)
6. 依據上文,不符合作者想法的是:
選項 答案
內容
(1)
作者認為司馬遷在二十歲至二十八歲考察天下,是一位風塵萬里的傑出旅行家
(2)
作者贊同李長之、趙光賢的歷史考證,認為司馬遷於公元前一三五年開始壯遊
(3)
司馬遷即便在楚漢相爭的故地考察遇到困難,但撰寫《史記》時仍未減其興致
(4)
由於司馬遷幾乎走遍西漢武帝統治的疆域,因此在《史記》裡能批評各種問題
7. 阿信想要創作一首新歌,當他抄錄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時,不小心錯置原文,搞
混司馬遷的旅行路線。請你參考上文內容,協助阿信依照司馬遷的旅行路線還原文句:
選項 答案
內容
(1)
二十而南游江淮,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於是遷仕
9
為郎中,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2)
於是遷仕為郎中,二十而南游江淮,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
彭城,過梁、楚以歸。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3)
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二十而南
游江淮,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4)
二十而南游江淮,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
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 閱讀【資料丁】,回答 8–9 題: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遊未易言也,……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身物外,棄
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覩身經,知其皆嘗一臠,披一
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滇黔,百蠻荒
徼之區,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
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記文排日
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
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志專;志專,故行獨;行獨,
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祕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節錄自:潘
耒〈徐霞客遊記序〉)
8. 依據上文,符合作者想法的是:
選項 答案
內容
(1)
作者認為最理想的旅遊須具備「奇」、「暢」、「久」的條件,並以過往自己閱讀過
的名人遊記做為佐證說明
(2)
作者認為《徐霞客遊記》值得一讀,理由是因為徐霞客記錄許多秘境,能夠提供
政府作為整修官道的參考
(3)
《徐霞客遊記》書寫體例是日記體,運用白描法的方式,精緻詳細地紀錄旅途風
景,是作者最為欽佩之處
(4)
無論是淺遊、便遊或是群遊,作者認為只要旅遊時能夠心志專一,就能夠獨自旅
遊去來自如,無所不達
9. 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其行不從官道」
、
「登不必有徑」的是:(108 年學測)
選項 答案
內容
(1)
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
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2)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3)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
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10
(4)
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
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資料丁語譯:
文人及顯達之士大多喜歡談論旅遊。但旅遊之事並非三言兩語可輕易道盡的,……淺淡的旅遊未
能了解景點之奇特,簡便的旅遊未能盡情享受旅行的暢快,群體旅遊則時間不夠長久,自己若不能置
身世俗之外,拋棄、斷絕生活中的種種俗事,固執地照自己的意見行事,就算真的去旅遊了,在意義
上也像是從未旅遊。我曾閱覽從前名人的遊記,並親自旅行,透過所見所聞去驗證,才知道那些遊記
不過像是品嘗鍋中的一塊肉、閱覽書中的一節文字般,不過是粗略地踏入門庭,少有能夠窺探幽深的
山林者。……徐霞客的遊記,在中原地區的遊記上未有過人之處,他的遊記最神奇、吸引人之處,在
於記錄福建、廣東、湖北、四川、雲南、貴州,與中國南方百蠻之地、邊陲之區。這些地方徐霞客一
次又一次地到訪。他的旅行路線皆非走政府開鑿的道路,只要有著名景點,徐霞客必定從小路曲折迴
旋探尋它。徐霞客在旅行之前必先審視山脈的走向、水脈的分布,在掌握主要地理形勢後,再透過親
自踏查一山一谷,層層地搜尋路徑。徐霞客登高山時,從不走小徑,縱使身處荒郊野外、草木叢生之
處,徐霞客必定能找到出路。……徐霞客的遊記是以日期編排次序,他行文皆直接描寫該地景色,從
未刻意堆砌詞藻來美化文章。……因此我對徐霞客的遊記,並不是欽佩他的旅行範圍廣闊遼遠,而是
佩服他在景色記錄上的精緻詳細;對於徐霞客的筆法,不稱譽他的多方面論說,而是稱譽他的忠實紀
錄。……徐霞客究竟做了什麼事呢?正是因為他不刻意做任何事,所以他的心志專一;心志專一,所
以能夠獨自旅遊;能夠獨自旅遊,所以到哪裡旅行都輕鬆自在,而且沒有任何地方是他所不能到達的。
我猜測造物者並不願意讓山川的神靈怪異長久隱密起來,不告訴別人,所以才讓徐霞客生於世上,讓
他揭露自然之美吧?
五、延伸自學:風簷展書讀
1. 書名:《一首詩的完成》
2. 作者:楊牧
3. 出版社:洪範書店
4. 出版年月:1989 年 2 月(初版)
5. 線上導讀:陳義芝導讀楊牧《一首詩的完成》
6. 內容介紹:
本書是楊牧對詩的理念思考之整體展現,採用書信體的形式,原題「給青年詩人的信」,共十
八篇,論詩的定義和方法,分析詩的形式和內容,指出意象、色彩、音樂的藝術要求,並廣泛探
討詩人和現實社會,乃至於歷史傳統和文學經籍與一首詩之所以完成的關係。
作者以冷靜的筆調檢查美學和人生的和諧與矛盾,可作為習詩創作者參考詳讀,為實際批評
方法的借鏡,也可以為楊牧自剖文學心靈的散文集。
7. 目錄:
〈抱負〉、〈大自然〉、〈記憶〉、〈生存環境〉、〈壯遊〉、〈歷史意識〉、〈古典〉、〈現代文學〉、〈外國
文學〉、〈社會參與〉、〈閑適〉、〈形式與內容〉、〈音樂性〉、〈論修改〉、〈發表〉、〈朋友〉、〈聲名〉、
11
〈詩與真實〉。
8. 隨筆札記:(可分享閱讀〈壯遊〉的感思,或是記錄閱讀《一首詩的完成》其他篇章的佳句)
(可分享閱讀〈壯遊〉的感思,或是記錄閱讀《一首詩的完成》其他篇章的佳句)
(學生自由發揮)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