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能力測驗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參考試卷

pdf
1.04 MB
14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學科能力測驗參考試卷
111學年度起適用)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 90 分鐘
作答方式:
˙選擇題用 2B 鉛筆在「答題卷」上作答更正時應以橡皮擦擦拭
切勿使用修正液(帶)。
˙非選擇題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在「答題卷」上作答更正時
可以使用修正液(帶)。
˙考生須依上述規定畫記或作答若未依規定而導致答案難以辨識或
評閱時,恐將影響考生成績並傷及權益。
˙答題卷每人一張,不得要求增補。
選擇題計分方式:
˙單選題每題有n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題答對者,得該題的分數;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
該題以零分計算。
˙多選題每題有n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各題之選
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該題全部的分數答錯k個選項
得該題
n 2k
n
的分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
該題以零分計算。
著作權屬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所有,僅供非營
利目的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若作為營利目的使用,應事
前經由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書面同意授權。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說明
十二年國教課綱已於 108 學年度開始實施,適用的第一屆高中生將參加
111 學年度起的大學入學考試。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以下簡稱大考中心)為了
協助第一屆考生與各界對於日後的考試有更多認識研擬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卷二)參考試卷並連同參考答案及評分原則答題卷與試題解析一併公告
周知,供各界參考運用。
參考試卷係由大考中心委託試題研發計畫小組根據十二年國教課綱以及
大考中心公布之 111 學年度起適用的各科「考試說明」進行研擬,過程嚴謹。
試題研發小組由各領域大學教授高中教師與大考中心研究員組成相關題目
初稿先經過高中學生測試後召開公開之諮詢會議諮詢大學教授與高中教師
意見最後並經過匿名審議諮詢後完成定稿。其中如有混合題組、非選擇題
亦先經過閱卷會議,訂定評分標準或評分原則。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參考試卷提供的組題示例選擇題有 29 題,
混合題有 2題組符合本考科「考試說明」之試卷架構參考試卷整體雖有正
式試卷架構但提醒考生與各界人士參考試卷僅作為參考示例未來正式考
試時,將由該次考試命題小組依據「考試說明」,考量測驗目標、試題難易度
以及題型等之分布,組成最適當的試卷。
此外本次公告之參考試卷可能仍有未竟事宜需要修正之處懇請各
界不吝提供修正意見與建議。
1 參考試卷
11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
- 1 -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70 分)
、單選題(46 分)
說明:第1題至第23題,每題2分。
1. 下列「」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A)稱「鎚」落井/夜「縋」而出 (B)「滄」海一粟/氣味「嗆」鼻
(C)財匱力「絀」/勸善「黜」惡 (D)「咳」唾珠玉/監察彈「劾」
2.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
(B)不堪其苦,陰有歸「志」/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C)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淡「屬」素敦古處,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
(D)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3.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做事踏實,不文過拭非的人,日後成就頗令人拭目以待
(B)工業革命以後,傳統手工藝漸趨勢微,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C)你們彼此惡性競爭,讓第三方作收漁利,豈不是太不聰明
(D)面對技術革新浪潮,不宜抱殘守缺,陳陳相因,坐以待斃
4. 連橫認為作詩不可廢學「學」以讀書為要須有次第下列選項書籍類別,符
合文中閱讀次第觀點的是:
詩有別才不必讀書此欺人語爾。少陵為詩中宗匠猶曰「讀書破萬卷,下筆
如有神」今人讀過一《香草箋》便欲作詩出而應酬何其容易!余意欲學詩者
經史雖不能讀破亦須略知二然後取唐人名家全集讀之沉浸穠郁含英咀華
俟有所得乃有所得乃可旁及自不至紊亂無序而下筆可觀矣(連橫《雅堂文集
詩薈餘墨》)
(A)香草箋→王右丞集→詩經 (B)詩經→黃山谷詩集→香草箋
(C)杜工部集→左傳→王右丞集 (D)左傳→杜工部集→黃山谷詩集
5. 楊中偉(地址臺中市東區新秀街11號)要寫信給他任職公司的副理陶青盈(地址
北市南港區星光路22號),右圖橫式信封的書寫方式,符合今日規範的是:
(A)收件人地址的位置
(B)收件人的姓名與稱呼
(C)啟封詞
(D)寄件人姓名的位置
40101
臺中市東區新秀街 11
11501
臺北市南港區星光22
陶女士青盈副理 安啟
楊中偉寄
參考試卷 2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 11
- 2 -
6. 依據下文,最能與文旨呼應的是:
豚澤之人養蜀雞有文而赤翁有群雓周周鳴忽晨風過其上雞遽翼諸雓晨風
不得捕。已而有烏與雓同啄雞視之兄弟也與之下上,甚馴。烏忽銜其雓飛
去。雞仰視悵然,似悔為其所賣也。(宋濂《燕書》)
(A)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B)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C)福生於畏,禍起於忽
(D)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7-8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 7-8 題。
在發現澳洲之前,舊世界的人相信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
這個想法其實沒有錯,因為它和實證現象完全吻合。但只
一隻黑天鵝便讓一個基於白天鵝被看到千萬次所形成
認知失效。
出乎意料的黑天鵝事件說明了人們從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事物往往有其侷限。人
無力預測黑天鵝事件顯示了人們無從預測歷史發展。但黑天鵝事件發生後人們
又會設法賦予它合理的解釋它成為是可預測的。此,學說總在黑天鵝事件
出現。
雖然令人難以置信的黑天鵝事件經常衝擊現有的局勢,但我們如果願意反知識操
或許可以從中僥倖獲利事實上在某些領域
例如科學發現和創業投資來自
未知事件的報酬非常大發明家和企業家往往注意雞毛蒜皮的小事並在機會出現時認
出機會。(改寫自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效應‧前言》)
7. 下列敘述,最符合本文觀點的是:
(A)黑天鵝事件向來離奇,人類的經驗難以理解
(B)留意細微徵兆,有助於防範黑天鵝事件發生
(C)投資致富的關鍵,便是懂得避開黑天鵝事件
(D)科學研究若出現黑天鵝事件,可能翻轉知識
8. 下列作品中人物始料未及之事,最接近黑天鵝事件的是:
(A)《三國演義》:曹操沒料到,赤壁在冬天會吹東南風
(B)《儒林外史》:胡屠戶沒料到,女婿范進能鄉試中舉
(C)〈燭之武退秦師〉:鄭伯沒料到,鄭國能倖免於秦晉聯軍
(D)〈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沒料到,薛地百姓會夾道相迎
赤翁:紅色頸毛。
雓:ˊ,
周周:同「啁啁」
晨風:猛禽名。
3 參考試卷
11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
- 3 -
9-11 為題組
閱讀韓愈〈師說〉中甲、乙二段,回答 9-11 題。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
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
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
有專攻,如是而已。
9. 下列對於上文文句的詮釋,最恰當的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謂人皆不免有惑,故須從師以解惑
(B)「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謂無論少長均應學習師道
(C)「聖人無常師」,謂聖人的教育方法異於一般教師,因此能啟迪後進
(D)「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謂郯子等人的學生不如孔子弟子優秀
10. 依據上文,最符合韓愈對「學習」看法的是:
(A)只要有心一定能聞道,學習永遠不嫌遲
(B)智愚之別會影響學習,故聞道有先有後
(C)學無止境,自少至長都應該精進地學習
(D)尊重專業,擇師學習不需計較身分年齡
11. 下列文句「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同樣強調運用資源以追求成長的是
(A)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B)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
(D)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12-14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 12-14 題。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遊未易言也……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
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余覽往昔諸名人遊驗諸目覩身經
知其皆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霞客之在中州者無大過人
奇絕者閩粵楚蜀滇黔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
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
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
……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
其真實……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志專志專故行獨行獨故去來
自如無所不達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祕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潘耒〈徐
霞客遊記序〉)
參考試卷 4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 11
- 4 -
12. 下列敘述,不符合的是:
(A)便遊、群遊與淺遊,屬嘗一臠披一節式的遊覽
(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描繪,更勝於他的中原敘寫
(C)徐霞客按日期先後記錄,真實與精詳是其優點
(D)徐霞客以華藻曲筆狀寫情景,揭露造物的奇祕
13. 下列記遊文句,最符合上文「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的是:
(A)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
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B)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
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C)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D)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
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14. 某旅行社打算推出仿徐霞客行旅的套裝行程,下列文案最接近其行遊精神的是:
(A)一步一腳印走入隱世祕境,在人際交流中發現世界,盡嘗家與人情的味道
(B)沿縣道公路深入風景勝地,登高盡攬海天一色,文青族、背包客一網打盡
(C)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專業背包客帶您在田園裡與自我心靈對話
(D)專攻資深背包客,不走常規景點,壯遊千里探祕勝,在冒險中尋找自我肯定
15-16 為題組
閱讀甲、乙二詩,回答 15-16
甲、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劉禹錫
〈臺城〉
乙、鹿耳潮落吼聲遲閱盡興亡眼力疲。惆悵騎鯨人去後,江山今又屬阿誰。謝鯉魚
〈鹿耳門懷古〉
15. 關於二詩的詩意,解讀最恰當的是:
(A)甲詩譏刺君王耽溺享樂,導致國破家亡
(B)乙詩感慨耆老凋零,王朝盛世漸如潮落
(C)甲詩論歷史人物功過,乙詩抒覆巢憂畏之情
(D)二詩均寓託古諷今之意,體現憂國憂民襟抱
16. 關於二詩的寫作手法,說明最恰當的是:
(A)描寫景物今昔變化,以凸顯觀覽感傷
(B)均運用典故,使意象更鮮明、情感更深刻
(C)均藉由懷想人事、憑弔史跡,思考個人定位
(D)均透過刻畫景物,具體呈現詩人移動的蹤跡
臺城:宮禁所在地。
5 參考試卷
11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
- 5 -
17-20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 17-20 題。
陶醉於田園的陶潛,是否曾為他決定隱居後悔過?是否有時候也想過另外一種生
活?清代以降的批評家已開始質疑陶潛作為一個隱士的「單純性」
詩人龔自珍就把
陶潛當成有經世抱負的豪傑之士可與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相比擬「陶潛酷似臥龍豪
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很顯然龔自珍並沒有把陶潛
當作一個平淡的人對龔氏及其同時代的人而言陶潛代表了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
出仕的凌雲之志卻扼腕而棄之
因為生不逢時。
其實早在唐代詩人杜甫便已經對陶潛作為一個恬然自樂的隱士形象提出質疑
甫在其〈遣興〉一詩中說「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
學者李華認為杜甫所要傳遞的訊息是「陶淵明雖然避俗卻也未能免俗何以知之?
為從陶潛詩集來看其中很有恨自己一生枯槁之意李華將杜甫詩中的「枯槁」
「窮困潦倒」是很有理由的因為陶潛〈飲酒〉第十一首用了同一個詞來形容孔子得
意門生顏回的窘迫「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飢至於老雖留後世
一生亦枯槁……」我們自然可以聯想到當杜甫試圖揭開清貧隱士陶潛的面具時
實際上也是自我示現浦起龍在評解杜甫〈遣興〉便指出「嘲淵明自嘲也
一淵明為本身象贊」由此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杜甫詩作中一再提到陶潛而實際上
杜甫正是第一個將陶潛提升到文學經典地位的人。
然而在過去的數世紀內批評家一直誤讀杜甫或者可以說是對杜甫解讀陶潛的誤
由於批評家常將「枯槁」解作「風格上的平淡」自然而然會認定杜甫以其〈遣興〉
一詩來批評陶潛的詩風這種誤解導致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其《詩藪》中以為「子美之不
甚喜陶詩而恨其枯槁也」後來朱光潛也沿襲了胡應麟的說法這一有趣的誤讀實例
證實了經典化的作者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流程中是讀者反饋的產物(改寫自孫康
宜〈揭開陶潛的面具〉)
17. 下列敘述,符合文中龔自珍對陶潛看法的是:
(A) 陶潛一生固窮守節,為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
(B) 陶潛與屈原、諸葛亮相同,均懷有濟世之志
(C) 陶潛才德堪比諸葛亮,竟自甘於平淡,令人惋惜
(D) 陶詩風格平淡,實受〈梁甫吟〉、〈離騷〉影響
18. 作者認為歷來批評家對杜甫〈遣興〉一詩,所產生的誤讀是:
(A)以為杜甫嘲諷陶潛猶未能達道
(B)以為杜甫批評陶潛的詩風枯槁
(C)認為杜甫質疑陶潛的隱士形象
(D)認為杜甫藉陶潛自嘲窮困潦倒
19. 依據上文,作者所不認同的前人論述是:
(A)杜甫對陶潛詩的詮釋 (B)龔自珍對陶潛的評論
(C)浦起龍對杜詩的詮釋 (D)胡應麟對杜甫的評論
梁甫即〈
諸葛亮好為此詩。
參考試卷 6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 11
- 6 -
20. 上文認為「經典化的作者是讀者反饋的產物」圖像也是讀者反
饋的一種形式二圖皆以陶潛的歸隱生活為背景下列敘
述,最無法從圖中獲悉的是:
(A)甲圖藉「採菊東籬」、「見南山」表現陶潛的閒適
(B)乙圖用飢餓難耐、流眼淚顛覆陶潛清貧自守的形象
(C)甲圖描繪陶潛高瞻遠矚,乙圖則描繪陶潛樂極生悲
(D)對陶潛形象的詮釋,甲圖重精神面,乙圖重物質面
21-23 為題組
閱讀甲、乙二文,回答 21-23 題。
西:「
『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攝乎大國之間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
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節選自《論語.先進》)
〈莫春篇〉指的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乎舞雩詠而歸……讀者會在〈莫春篇〉中感到一種愉悅的氣氛此本出於作者心
境的直接投射也就是作者把審美意念成功形象化的結果……這種愉悅或謂之樂
則是與德性修為不可分的在孔子心目中善和美雖然各具不同意涵但卻非此疆彼界
互不相涉……孔子是否從曾點的鼓瑟與答語中先已感受到其中韻律之美無法明確肯
〈莫春篇〉則確是以它和諧旋律與悠然意象超越轉化了對特定善的表相的執
著,顯現出「萬物靜觀皆自得」之美。(改寫自張亨〈《論語》中的一首詩〉)
21. 依據甲文,有關孔子師生的描述,最適當的是:
(A)孔子對學生亦師亦友、推心置腹,不以教師自居且不恥下問
(B)子路個性直率,治國目標明確,富國強兵為優先,禮法次之
(C)冉有量力務實,滿足人民生活需求,唯禮樂推動須另聘高明
(D)公西華謙虛自謹,盼能繼續當孔子學生,持續學習治國良方
子路:仲由,字子路
曾皙:曾點,字皙
冉有:冉求,字子有
公西華:公西赤,字子
7 參考試卷
11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
- 7 -
22. 下列敘述,不符合乙文觀點的是:
(A)從曾點演奏瑟曲與〈莫春篇〉之中,孔子皆能領略至情大美
(B)藉由〈莫春篇〉的文字,可看出曾點對美善合一境界的嚮往
(C)曾點以「浴沂、風雩」等體現審美意念,傳達出愉悅的氣氛
(D)〈莫春篇〉裡所描繪的和樂世界,超越特定形式的道德善行
23. 根據乙文所述,甲文中孔子說「吾與點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曾點善於體會孔子的隱逸之志,所以可跳脫前三子的回應格局
(B)曾點體現了如詩般的和諧悅樂之境,符合孔子期待的有道世界
(C)曾點不立即回答問題而繼續鼓瑟,顯現出優游自得於音樂之境
(D)曾點真誠而不矯飾地以審美感受回應孔子,展現開闊多元精神
、多選題(24 分)
說明:第24題至第29題,每題4分。
24.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恰當的是:
(A)他一向慳吝,顛撲不破,絕不輕易捐獻贊助公益
(B)文章別出心裁,擲地有聲,就可能抓住讀者目光
(C)他圍棋實力堅強,幾度蟬聯棋王,佳績罄竹難書
(D)視野狹隘,思慮不足,難以剖析入微,鞭辟入裡
(E)這發自肺腑的溢美之詞,您當之無愧,無需謙虛
25. 閱讀下列詞作,選出詮釋恰當的選項: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笛到天明
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眺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陳與義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A)對於往昔歲月的追憶,定格在與友朋放情酣暢的美好時刻
(B)「吹笛到天明」的描寫,隱含現在對年少玩日愒歲的悔恨
(C)「閒登小閣眺新晴」的心境,於感慨中又帶有領悟與超越
(D)「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表達作者對於隱居的嚮往
(E)此詞旨在藉今昔的對比,感歎個人成長與際遇的挫折艱辛
26. 下列關於中國「小說」的流變與發展,敘述當的是:
(A)六朝的志怪小說,形式為短篇文言,以鬼神怪異為題材,如《聊齋誌異》
(B)唐代小說又稱「傳奇」,形式為短篇白話,以史筆立傳,如〈虯髯客傳〉
(C)宋代「話本」是說書人的底本經過後代文人再創作後藝術技巧更為熟,如
滸傳》即由話本增潤而成
(D)明清盛行章回小說,每回常以「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作結,保留說書人
的敘事痕跡,如《紅樓夢》
(E)晚清由於內政腐敗,外患不斷,小說常對時局有所諷刺批評,如《老殘遊記》
參考試卷 8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 11
- 8 -
27. 依據文意,敘述恰當的是: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
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
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
相如謂臣曰『夫趙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
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史記廉頗藺
相如列傳》)
(A)秦昭王因與趙王情誼深厚,所以願意以十五城交換和氏璧
(B)趙王面對易璧之事猶豫不決,因此須與廉頗諸大臣商議
(C)燕王願意與繆賢結交為友,是因為欣賞他忠君愛國
(D)繆賢聽從藺相如建議,肉袒請罪,因此獲得赦免
(E)藺相如具有敏銳的判斷力,因此繆賢舉薦他出使秦國
28. 依據下文,關於「被動句」的敘述,適當的是:
現代漢語的被動句「被」加在動詞前「被騙」或是用「被」把施動者
動作的發出者引出加於動詞前「被人騙」文言的被動句可將「見」加在動
詞前,〈漁父〉「是以見放」;也可用「於」引出施動者,如〈赤壁賦〉「此非
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也可「見」「於」兼用「蔡澤見逐於趙」,意謂蔡澤被
趙國趕走可見「見」在動詞前只能表被動若要引出施動者動詞之後還需有「於」
此外也可用「為」出施動者後再加上動詞「為天下笑」或是將施動者省略
「使身死而為刑戮」也可「為」「所」合成表被動〈晚遊六橋待月記〉「余
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這種「為……所」也可將「為後的施動者省略
如〈鴻門宴〉:「若屬皆且為所虜」。
(A)用「被」表被動,施動者的位置無論在動詞前或後皆可
(B)「見」和「為」表被動,都可直接將施動者加在動詞前
(C)文言被動如施動者出現在動詞後,可以用「於」字引出
(D)「為」後的施動者若省略,只能出現在「為……所」式
(E)「為」和「被」出現在被動句,施動者可出現也可省略
29. 依據下列詩作,符合詩意的敘述是:
那純粹是另一種玫瑰/自火焰中誕生/在蕎麥田裡他們遇見最大的會戰/而他的一條
腿訣別於一九四三年//他曾聽到過歷史和笑//什麼是不朽呢/咳嗽藥刮臉刀上月
房租如此等等/而在妻的縫紉機的零星戰鬪下/他覺得唯一能俘虜他的/便是太陽
(瘂弦〈上校〉)
(A)「自火焰中誕生」暗示蕎麥田的會戰是一場槍林彈雨、炮聲隆隆的艱苦戰役
(B)「他曾聽到過歷史和笑」藉笑聲表達上校有意遺忘歷史,用以沖淡內心痛苦
(C)「什麼是不朽呢」讚嘆上校的彪炳功業及崇高聲望完全說明了「不朽」之義
(D)「咳嗽藥刮臉刀上月房租」意指上校退役後健康欠佳,常陷於日常瑣務之中
(E)「妻的縫紉機的零星戰鬪」暗示上校的妻子藉裁縫為掩飾,以從事間諜工作
9 參考試卷
11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
- 9 -
第貳部分、混合題 30 分)
說明本部分共有 2 題組每一子題配分標於題末限在標示題號作答區內作答非選擇
題請以橫書作答,不必抄題,並依題意要求作答,否則將酌予扣分。
30-3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孫子荊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子喪時名士無不至者子荊後來
臨屍慟哭賓客莫不垂涕哭畢向靈床曰「卿常好我作驢鳴今我為卿作體似
聲真賓客皆笑孫舉頭曰「使君輩存令此人死(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
竹林七賢中有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一樣沉湎於酒阮籍的兒子阮渾也願加入他們
的行列時阮籍卻道不必加入吾家已有阿咸在就已經足夠了假若阮籍自以為行為
是對的就不當拒絕他的兒子至於嵇康一看他的絕交書就知道他的態度很驕
傲的但他寫給他的兒子看的家誡就覺得宛然是兩個人他在家誡中教他的
兒子做人要小心還有一條一條的教訓嵇康是那樣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這樣庸
因此我們知道嵇康對於自己的舉動也是不滿足的所以批評一個人的言行實在困
社會上對於兒子不像父親稱為「不肖」以為是壞事殊不知世上正有不願意他
的兒子像自己的父親!他們生於亂世因不得已才有這樣的行為並非他們的本態
過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為他們的名位大一般的人們就學起來而所學的
無非是表面行為卻不知道他們實在的內心因為只學他們的皮毛於是社會上便出現
很多沒意思的空談和飲酒。(改寫自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30. 下列關於甲文情境的敘述,最適當的是:(單選題,2分)
(A)孫子荊有表演天賦,因仿驢「體似聲真」帶給賓客歡笑
(B)王武子為賓客犧牲而死,因此孫子荊到靈床前臨屍慟哭
(C)驢鳴狀似哭聲,故適合用在喪葬場合表達萬物同悲之情
(D)賓客因孫子荊模仿驢鳴逼真而笑,所以引發孫子荊憤怒
31. 依據乙文,魯迅認為阮籍、嵇康之所以要兒子不像父親的理由是(單選題,2分)
(A)「不肖」父親,才能顯示對禮教的反抗
(B)兒子資質未逮,「不肖」才能明哲保身
(C)擔心兒子肖其放誕,而遭受當權者迫害
(D)深知兒子生性灑脫自在,無須故作姿態
32. 魏晉士人常有外人無法理解的舉動,請依文章所述,說明甲文孫子荊作驢鳴,以及乙
文阮籍沉湎於酒的原因。(建議作答字數:20字以內)。( 8分。每項各4分。)
孫子荊作驢鳴
原因說明:
阮籍沉湎於酒
原因說明:
參考試卷 10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 11
- 10 -
33-36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隨著蔣勳低沉的嗓音楊牧黃春明陳育虹等詩人一行行描繪島嶼的文字緩緩
地在空白的投影背幕中浮現如長軸畫般悠悠捲動影像中因排版所產生的字句間距
時而停頓時而流暢宛若詩人的呼吸與語氣也如劇場中被舞者的移動所拉開又聚合
的空間。
在舞者身後流動蔓延的漢字特別選用印刷體而不再是「行草三部曲」中的書法
改用印刷體林懷民所在意的已不是《行草》中永字八法的氣韻《狂草》那不拘於
形的酣暢淋漓而是空間
那在每一筆每一劃之間
構成的空間影像設計周東彥將筆劃之間的空間變化拆解逐漸讓可辨的文字成為
非文字的抽象圖像,讓每個筆劃彷彿都有著獨立的意志。
字可以小如星辰也會被放大到失真好比那偌大的「麗」字吧就如同一個巨人
倚坐在地板從地面爬到背幕當舞者昂揚地站在最上方「一」的末彷彿就站在凸
起的小丘陵瞭望遠方那一刻機械印刷的字體竟滲出山水文人畫的味道在機械裡產
「人」的有機是林懷民的堅持於是人景之間,總在《關於島嶼》裡相互映襯
著寧靜山水的悠遠也存在山崩地裂的震懾一個個文字落石從空中轟然墜落舞者在
地面被擊沉滾落與翻騰文字與身體成了被肢解的山林與肉塊在山崩中一同碎解
成骸。
林懷民曾說「正如文字不能取代舞蹈舞蹈也不該受到文字意義的牽制然而
文字的魔障並不易走出《白蛇傳》《薪傳之後林懷民用了廿年洗去文字所承
載的敘事性讓身體從文句意義和角色故事的轉譯轉變成墨色的濃淡行筆的走勢與
氣韻的流轉從字義到字意林懷民開展了文字與身體之間多重層次的映照關係卻也
始終將身體圍繞著「字」身體在「行草三部曲」中無疑是物質性的臺上的雲門舞者
總是如雲如風如水如墨而不見其七情六慾與生命故事他們總是向內觀照也鮮少對
望。
爾後雲門又過了一輪歲月經歷《花語》《稻禾》《微塵》個舞作而在
《關於島嶼》出現了雲門少見的動作舞者們將手牽起一同踏著類似原住民舞蹈
的舞步舞者們圍坐成半圈圈內的兩人互視其中一人衝向前去兩人僅僅藉由軀幹
的互相抵禦給予彼此重心移動舞者們如獸般扭打舞者們如常地行走在這些動作
舞者已不再是「行草三部曲」中的書法墨跡與行筆留痕而滲出了「人」更準
確地說,是集體的「人」所構成的島民群像。
事實上從林懷民對《微塵》的描述便可窺見他對待身體的轉變「你會發現這
裡頭沒有程式化的動作我們不需要做雲手或馬步因為整個傳統肢體的訓練已經變成
舞者身體裡的自然動作的解放讓舞者不再是字的化身《關於島嶼》人與字
已是兩個獨立的主體(改寫自吳孟軒〈在文字山河間 舞動島民群像
林懷民與《關
於島嶼》〉,《PAR 表演藝術雜誌》2017.11
11 參考試卷
11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二)
- 11 -
33. 文中提及林懷民對於「布景文字」不再重視字的氣韻與走勢轉而看重空間的展演
請依據文本內容寫出《關於島嶼》在影像設計上呈現此看法的二項具體作法並分
項書寫(建議作答字數:合計30-404分。每項各2分。)
34. 依據上文,符合《關於島嶼》這部舞作呈現形式的敘述是:(單選題2分)
(A)楊牧、黃春明、陳育虹等人均以聲音參與演出
(B)書寫島嶼的文學作品,漸次投影在背景布幕上
(C)舞者藉畫軸的拉開與聚合,創造出空間的移動
(D)舞者的情慾歛藏不外顯,彼此之間亦極少互動
35. 依據上文,不符合林懷民《關於島嶼》創作理念的敘述是:(單選題2分)
(A)機械之中蘊藏人文,二者相容不互斥
(B)舞蹈藉文字豐富意蘊,但不受其牽制
(C)舞者轉譯布景文句意義,述說島嶼故事,具現島民群像
(D)去除程式化動作,讓傳統肢體訓練,自然透過身體呈現
36. 文中認為在林懷民舞作中,舞者身體與布景文字間的映照關係,呈現三階段轉變,各
有其代表作品。請統整文本內容,依ABC的答案完成下列圖表(建
議作答字數:AC20字以內)。( 10AC項各4分,B2
A
‧代表作:《白蛇傳》《薪傳》
C
‧代表作:《關於島嶼》
身體是字的化身呈現墨色的濃淡行筆
的走勢與氣韻的流轉
代表作 B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