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1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試題編號:1
參考答案:A
試題取材:現代語文與高中國文教材選文
(A)
現代語文/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B) 歐陽脩〈醉翁亭記〉/杜光庭〈虬髯客傳〉
(C) 〈馮諼客孟嘗君〉/魯迅〈孔乙己〉
(D)
司馬遷〈鴻門宴〉/歸有光〈項脊軒志〉
測驗目標:A1.字形、字音、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自高中國文教材選文與現代語文中容易誤讀的字,評量考生辨識字音的能力。
各選項「」內的字,正確讀音依序為:
(A)
「嫵」ㄨˇ媚纖弱/廊「廡」ㄨˇ之間。
(B) 傴「僂」ㄌㄡˊ提攜/足無停「屨」ㄐㄩˋ。
(C) 「憒」ㄎㄨㄟˋ亂不安/酒店掌「櫃」ㄍㄨㄟˋ。
(D)
帶劍擁「盾」ㄉㄨㄣˋ/舊時欄「楯」ㄕㄨㄣˇ。
選項(A)前後讀音相同,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2
參考答案:D
試題取材:現代語文
測驗目標:A1.字形、字音、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自字形容易混同的詞語,評量考生辨識字形的能力。各選項正確字形依序為:
(A)
「怒氣忡忡」應為「怒氣沖沖」。
(B) 「委委道出」應為「娓娓道出」。
(C) 「涼風息息」應為「涼風習習」。
(D)
「綽綽有餘」字形正確無誤。
選項(D)字形無誤,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3
參考答案:B
試題取材:黃崑巖《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序》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2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於書籍序言中的書信文字,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書信內容:「我今
天沒有時間好好思考,所以寫了五頁長的信。如果我有充分的時間,這會是一封一頁長
的短信」,及作者評語:「這註解道出了不少寫信的藝術」,可判斷其中所謂「寫信的藝
術」,指的是「經充分時間思考後寫成精簡文字」,故本題敘述正確的是選項(B)「從容
思考,精準表達」。
試題編號:4
參考答案:B
試題取材:李清志、高晟〈第九交響曲與死亡建築〉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於有關建築的現代語文資訊,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所云:「面
對日本都市成長的科技化、電子化,北川原溫認為整個日本都市發展已經產生種種反人
性、反生態等問題,而且無可救藥,因此,死亡與毀滅成了北川原溫面對現代主義都市
所做出的建築宣言」,可判斷選項(B)「試圖用建築去對抗病態嚴重的科技化都市」,是
關於建築師北川原溫的最適當敘述,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5
參考答案:C
試題取材:張華〈鷦鷯賦〉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於古典散文,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所云:「鷦鷯……色淺體陋,
不為人用,形微處卑,物莫之害,繁滋族類,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樂也」,可判斷
選項(C)「鷦鷯能『翩翩然有以自樂』,是因為對人類而言,牠們不具有利用價值」,是
關於引文的最適當敘述,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6
參考答案:A
試題取材:黃庭堅〈乞貓〉
黃庭堅〈謝周文之送貓兒〉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於宋代黃庭堅兩首詩作,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前詩僅云要尋貓捉鼠,後
詩則云:「一簞未厭魚餐薄,四壁能令鼠穴空」,意指養貓人若未提供充足的正餐,便能
逼使貓發揮捕鼠天性,捉盡老鼠。據此可判斷選項(A)「供食不足,能讓貓充分發揮捕
鼠長才」,是最符合圖中詩人想法的敘述,故為正確選項。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3
試題編號:7
參考答案:D
試題取材:張李德和〈畫菊自序〉
(A)
范仲淹〈岳陽樓記〉
(B) 孔稚珪〈北山移文〉
(C) 蘇軾〈赤壁賦〉
(D)
端木國瑚〈定香亭賦〉
測驗目標:A3.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於古典詩歌,評量考生的語法辨識能力。題幹要求選出符合「形式為一、三句
相對,二、四句相對」的選項。各選項文句形式如下:
(A)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
三、四句相對。
(B) 南嶽獻嘲,北隴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
─
一、二句相對,三、四句相對。
(C)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
一、二句相對。
(D)
苔侵午潤,蝸舍紋移,藻漲春陰,魚闌影散
─
一、三句相對,二、四句相對。
選項(D)句式符合題幹要求,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8
參考答案:A
試題取材:《現代中國文學史》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A5.具備重要文學作家、作品、體類、流派的知識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於文學史著作,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文學相關知識。依據原文「有光以
前,上而名公巨卿,下而美人名士之奇聞雋語」,可推知對比為「至有光出,而專致力
於家常瑣屑之描寫」。另外,依據考生課內所學:「歸有光文章善於描寫生活瑣事,抒發
內心真摯情感,文字清新淡遠,讀來親切有味」,亦可判斷原文應為「至有光出,而專
致力於家常瑣屑之描寫」,選項(A)「家常瑣屑」為最適合填入引文空缺處的詞語,故為
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9
參考答案:B
試題取材:范泰〈鸞鳥詩序〉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組取材於古典散文,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所云:「昔罽賓王結罝峻
卯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
三年不鳴」,可判斷選項(B)「置網捕獲一鸞鳥,雖悉心餵養,三年而不得聞其鳴」,是
關於罽賓王的最適當敘述,故為正確選項。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4
試題編號:10
參考答案:D
試題取材:范泰〈鸞鳥詩序〉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所云:「嗟乎!茲禽何情之深。昔
鍾子破琴於伯牙,匠石韜斤於郢人,蓋悲妙賞之不存,慨神質於當年耳,矧乃一舉而殞
其身者哉」,可判斷選項(D)「感知音之不得,憫處境之可哀」,是作者認為鸞鳥「一奮
而絕」的原因,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11
參考答案:D
試題取材:徐明達〈大蒜的化學〉
薛己《食物本草》
張秉成《本草便讀》
測驗目標:B1.訊息的檢索與擷取
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組取材於科普文章及古代醫學典籍,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所云:「有
些生技公司將蒜胺酸和蒜胺酸酶分別包進膠囊,希望在腸道形成大蒜素以獲致療效。但
實驗證明達成度極低,吃太多大蒜素也會傷肝」,可判斷選項(D)「服用蒜胺酸和蒜胺酸
酶,難以在體內有效產生大蒜素」為最適當敘述,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12
參考答案:D
試題取材:徐明達〈大蒜的化學〉
薛己《食物本草》
張秉成《本草便讀》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甲文「大蒜的辛辣味來自大蒜素」、「烹
煮時的香味來自大蒜素的分解產物」、「大蒜素屬於硫化物,吃大蒜會產生口臭,即因硫
化物釋出所致」、「吃太多大蒜素也會傷肝」,可判斷乙表的「味辛」、「雖極臭而又能闢
臭」、「生食久食,傷肝氣」,都與大蒜素有關。另依據甲文「由於大蒜會促進體內產生
一氧化氮,易刺激興奮,影響心神,所以佛教、道教修行者皆禁食大蒜」,可知乙表的
「道家稱其服之能損神伐性」與「大蒜」有關,而非與「大蒜素」有關。選項(D)「道家
稱其服之能損神伐性」是乙表所述內容與大蒜素最不相關者,故為正確選項。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5
試題編號:13
參考答案:D
試題取材:徐明達〈大蒜的化學〉
薛己《食物本草》
張秉成《本草便讀》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甲文否定大蒜許多預設療效,故並未就醫療
功效,陳述正面證據,而是就食用感受,解說成因,如「大蒜的辛辣味來自大蒜素,烹
煮時的香味來自大蒜素的分解產物,主要是揮發性的誘烯醚」;乙表並未就醫療作為,
提供程序,而是就食用方式,指出效應,如「少食卻能開胃進食」。選項(D)「甲文就食
用感受,解說成因;乙表就食用方式,指出效應」,符合甲文、乙表的說明,故為正確
選項。
試題編號:14
參考答案:B
試題取材:黃克孫《魯拜集‧序》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B3.內容的延伸與反思
試題解析:本題組取材於現代文學作品,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奧瑪‧珈音的詩意,
使我想起孔子說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也使我想起莊子說的『吾生也有涯,而
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從而聯想到李白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
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所謂『淡漠的悲哀』,到底是有的。」可
推知「淡漠的悲哀」指的是對生命遷逝的感觸。選項(A)「多少英雄來復去/錦衣華蓋
盡同途」、選項(C)「白駒此去無多路/歲月無情已著鞭」與選項(D)「時恐秋霜零草莽/
韶華一旦隨花葬」,均有遷逝之感。選項(B)「平蕪攜手看黃沙/牧草青青瀚海涯/白屋
朱袍渾不認/羲皇榻上是吾家」則表現悠閒自適之情,符合「最不屬於文中『淡漠的悲
哀』一類」的要求,故為正確選項。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6
試題編號:15
參考答案:C
試題取材:黃克孫《魯拜集‧序》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我意識到新穎的方面,是一個數
理學者的觀點、信仰和感情」與「從另一方面說,研究科學者也是人,也經歷體味到人
事的複雜,命運的渺茫,和人生的脆弱。他最高的邏輯告訴他,不管他剝去了多少層宇
宙的秘密,不管他能多精密地計算天體的運動,物體的性質,他永遠不能了解自己,永
遠不能了解人生最關鍵的問題: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生死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這些
問題需要能滿足心靈的答案,主觀的答案。這是客觀科學不可能供給的」的敘述,可判
斷選項(C)「科學家面對難解人生問題因而引發詩意的創作」,最符合關於「我意識到新
穎的方面」的說明,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16
參考答案:C
試題取材:黃克孫《魯拜集‧序》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精通天文和數學的奧瑪‧珈音一
定意識到,宇宙的規律可以探知,並可以用嚴密而美妙的數學方式表示出來。研究自然
科學的人,都靠著一個不可少的信仰來鼓動及支持探索需要的苦功
─
宇宙的真理是
簡單而美妙的」與「研究科學者知道數學在科學範圍內的偉力。他有過求答成功的經驗,
因而樹起一個比一般人較高的繩衡答案的標準。他深信宇宙是莊嚴,美妙,有一定法則
的」的敘述,可判斷選項(C)「以嚴密而簡單的數理邏輯揭示宇宙運作之理,莊嚴美妙
的感受隨之而生」,是關於奧瑪‧珈音對於宇宙或人世的探索的最適當敘述,故為正確
選項。
試題編號:17
參考答案:D
試題取材:蒲松齡《聊齋誌異》
林紓譯《伊索寓言》
測驗目標:A3.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本題組取材於寓言作品,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本題聚焦於語法,甲文「為作義鼠
行」的「為」是介詞,「替」之意;乙文「不知所為」的「為」是動詞,「做」之意,兩
者詞性不同。四個選項中僅有選項(D)解釋不適當,符合題幹要求,故為正確選項。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7
試題編號:18
參考答案:A
試題取材:蒲松齡《聊齋誌異》
林紓譯《伊索寓言》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將過半,
鼠奔來,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
又來,嚼如前狀。蛇入則來,蛇出則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於地上」,可知選項
(A)「成功激怒大蛇,使大蛇在多次無效攻擊後力疲放棄」,是關於小鼠應敵策略的最適
當敘述,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19
參考答案:A
試題取材:蒲松齡《聊齋誌異》
林紓譯《伊索寓言》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牛見齧於鼠,痛甚,圖復其仇。
然鼠捷逸而趨穴,莫能得」,可知力圖復仇的是牛。選項(A)「黠鼠行:鼠以逸待勞,採
取快閃攻擊而復其仇」中「復其仇」之敘述有誤,符合本題選出最不適當的要求,故為
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20
參考答案:A
試題取材:麥爾荀伯格、庫基耶著,林俊宏譯《大數據》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組取材於科普作品,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 前所
述的「如今,快速處理的巨量資料卻經常左右人們的決定,使人們陷入兩難
─
個人是
否該因演算資料而多買保險?銀行是否該因演算資料而拒絕放款?警方是否該因演算
資料而監控可疑人物?由此也將引發一項倫理問題」,及其後的「當依據統計學角度所
得到的決策與個人意願相左,該如何權衡」,可知選項(A)「自由選擇和資料獨裁」即是
文中「 」所述的倫理問題,故為正確選項。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8
試題編號:21
參考答案:B
試題取材:麥爾荀伯格、庫基耶著,林俊宏譯《大數據》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所提及的兩難權衡,以及末段所述
「巨量資料對於各種緊迫的全球問題能提供極大的助益,它能提出許多預測結果,卻不
能解釋背後的因果關係。而我們如何使用這項科技,也決定了人類的種種機制和自身,
將朝向哪個方向改變」,可判斷○1「巨量資料只提供多種參考訊息,未必能提出正確因
應之道」為正確的推論。然而文中並未提及「賣資料會比賣硬體賺錢」,故無法判斷○2
「巨量資料將顛覆當前的產業生態,賣資料會比賣硬體賺錢」是正確或錯誤的推論。因
此選項(B)「○1正確,○2無法判斷」是本題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22
參考答案:D
試題取材: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閒話〉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組取材於徐志摩的兩段現代散文,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甲文「你要發現
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與他單獨的機會。你要發現你自己的『真』,你得給你自己一
個單獨的機會。你要發現一個地方(地方一樣有靈性),你也得有單獨玩的機會」,以及
乙文「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葛德說,在他每一頁的字句裡我們讀得最深奧的消息。
只要你認識了這一部書,你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可判斷選項(D)「單獨方可有
所發現,若能認識自然便不致寂寞」,最能涵蓋甲、乙二文之意,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23
參考答案:C
試題取材: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閒話〉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B3.內容的延伸與反思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甲文「你要發現一個地方(地方一樣有
靈性),你也得有單獨玩的機會」,可判斷○1「『深齋嘗獨處,詎肯厭秋聲。翠篠寒愈靜,
孤花晚更明』,可呼應甲文所述:人在單獨中能發現一個地方的靈性」為正確的詮釋;
然而○2所引的李清照詞句「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自然景物並未能
驅散詞人的愁緒,故○2「『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可呼應乙文所述:
人可藉自然景物獲得心靈慰藉」為錯誤的詮釋。因此選項(C)「○1正確,○2錯誤」是本
題正確選項。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9
試題編號:24
參考答案:A
試題取材: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并序〉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組取材於古典散文,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妓有樊素者,年二十餘,
綽綽有歌舞態,善唱〈楊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聞洛下」,可判斷選項(A)「歌
舞聞名洛下,又有『楊枝』的稱號」,是關於樊素的最適當敘述,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25
參考答案:B
試題取材: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并序〉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中「樂天既老,又病風,乃錄家事,
會經費,去長物」、「圉人牽馬出門,馬驤首反顧一鳴,聲音間似知去而旋戀者。素聞馬
嘶,慘然立且拜,婉孌有辭。辭畢,泣下。予聞素言,亦愍默不能對,且命迴勒反袂」,
以及「事來攪情,情動不可柅,因自哂」,可判斷選項(B)「主動割捨舊時人事物,然而
終究不忍去之」,是關於白居易晚年處境的最適當描述,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26
參考答案:BC
試題取材:(A) 〈陌上桑〉/黃庭堅〈寄黃幾復〉
(B) 司馬遷〈鴻門宴〉/陶潛〈桃花源記〉
(C) 屈原〈漁父〉/蒲松齡〈勞山道士〉
(D)
孟子〈王道之始〉/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E) 杜光庭〈虬髯客傳〉/洪繻〈鹿港乘桴記〉
測驗目標:A1.字形、字音、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自教材選文,評量考生判別字義的能力。各選項說明如下:
(A)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
詢問/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
推辭
(B) 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
→
邀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
邀請
(C) 「舉」世皆濁我獨清
→
全/初試,未嘗不小效,遂謂天下之大,「舉」可以如是行
矣
→
全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10
(D)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
細密的/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
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
→
屢次
(E) 計之詳矣,「幸」無疑焉
→
希望/猶「幸」市況凋零,為當道所不齒,不至於市區
改正,破裂闤闠、驅逐人家以為通衢也
→
慶幸
選項(B)、(C)前後字義相同,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27
參考答案:ADE
試題取材:現代語文
測驗目標:A2.語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自現代語文資訊,評量考生判別詞語意義的能力。各選項說明如下:
(A)
開會時他總是以指導者自居,好為人師的態度令同僚反感
─
好為人師:喜歡當
別人的老師,指人不謙虛。在選項文句中運用適當。
(B) 公司破產後,他仍然抱殘守缺,留在公司,等待東山再起
─
抱殘守缺:固守舊
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進變通。在選項文句中運用不適當。
(C) 今年雨量嚴重不足,全臺江河日下,各水庫水情頗為緊張
─
江河日下:比喻情
況日漸衰微,一天不如一天。在選項文句中運用不適當。
(D)
父親一直勉勵我要做個行不由徑的公務員,切勿便宜取巧
─
行不由徑:走路不
抄小路,比喻行為光明正大。在選項文句中運用適當。
(E) 既無法得到主管的信任與授權,不如掛冠求去,另謀高就
─
掛冠求去:指人辭
去職位。在選項文句中運用適當。
選項(A)、(D)、(E)詞語運用適當,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28
參考答案:AD
試題取材:(A) 《論語.述而》
(B) 《論語.里仁》
(C) 韓愈〈師說〉
(D) 屈原〈漁父〉
(E) 《孟子.梁惠王上》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自教材選文,評量考生判別文句意義的能力。各選項說明如下:
(A)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
根據「用之」或「舍之」,選擇「行」或「藏」。
(B)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見賢」或「見不賢」,皆能以提昇自我為原
則。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11
(C)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
面對「句讀之不知」與「惑之不解」,
有不同之選擇。
(D)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
根據滄浪之水「清」、
「濁」,而有「濯吾纓」或「濯吾足」的選擇。
(E) 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
「五
十步」與「百步」為程度差異,與選擇無關。
選項(A)、(D)與面對人生出處進退時保持彈性、隨機調整有關,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29
參考答案:CD
試題取材:(A) 歸有光〈項脊軒志〉
(B) 范仲淹〈岳陽樓記〉
(C) 諸葛亮〈出師表〉
(D)
李斯〈諫逐客書〉
(E) 顧炎武〈廉恥〉
測驗目標:A3.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自教材選文,評量考生判斷語意邏輯的能力。題幹「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焉」,可讀為假設句,滿足前者的假設條件,達成後句的結果,採「若……則……」加
以判斷。五個選項中,只有選項(C)「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與選項(D)「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
也」,符合假設句的相似語意邏輯,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30
參考答案:CD
試題取材:張潮《幽夢影》
林語堂〈秋天的況味〉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組取材於古典、現代散文,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各選項說明如下:
(A)
甲文將人文活動結合自然景觀,談讀書的態度
─
甲文並未將人文活動結合自然
景觀。
(B) 乙文將自身經歷投射於景物,寄託個人身世的感慨
─
乙文並未寄託個人身世的
感慨。
(C) 甲文藉對四季的體會,同時帶出書籍類型的不同屬性
─
甲文提及春、夏、秋、
冬分別適宜讀諸集、史、諸子、經,並有機暢、時久、致別、神專之分,選項敘述
適當。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12
(D)
乙文翻轉詩文的既定印象,凸顯自己對秋季的偏愛態度
─
乙文提及「向來詩文
上秋的含義,使人聯想的是肅殺,是淒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然
而秋確有另一意味」,又云「在四時中,我於秋是有偏愛的」,選項敘述適當。
(E) 二文皆以對比方式描繪季節,並分別點出四季中人可以從事的活動
─
僅有乙文
以對比方式描繪季節,且乙文並未分別點出四季中人可以從事的活動。
選項(C)、(D)敘述適當,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31
參考答案:ACD
試題取材:張潮《幽夢影》
林語堂〈秋天的況味〉
(A)
范成大〈秋日田園雜興〉
(B) 李商隱〈柳〉
(C) 黃敏求〈初秋白雲道院〉
(D)
方岳〈次韻客饟鱸蟹〉
(E) 白居易〈答夢得秋庭獨坐見贈〉
測驗目標:B3.內容的延伸與反思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據文意,作者所喜愛「秋天的況味」,應
是「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凜冽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
的。那時的溫和,如煙上的紅灰,只是一股熏熱的溫香罷了。如文人已排脫下筆驚人的
格調,而漸趨純熟練達,宏毅堅實,其文讀來有深長意味。這就是莊子所謂『正得秋而
萬寶成』結實的意義」。各選項說明如下:
(A)
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
寫秋
收之喜,符合作者所喜愛「秋天的況味」。
(B)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
斷腸
天、斜陽為悲秋氛圍,不符合作者所喜愛「秋天的況味」。
(C) 莫道秋容冷淡加,秋英風露勝春葩。拒霜巖桂休相遜,占得開時各自花
─
寫秋
天桂花之美,符合作者所喜愛「秋天的況味」。
(D)
江鱸淮蟹不論錢,肯到湖邊明月船。玉鱠雪螯新煮酒,桂花香後菊花前
─
寫秋
味之樂,符合作者所喜愛「秋天的況味」。
(E) 林梢隱映夕陽殘,庭際蕭疏夜氣寒。霜草欲枯蟲思急,風枝未定鳥棲難
─
夕陽
殘、蕭疏、夜氣寒等,寫凜冽蕭瑟氣態,不符合作者所喜愛「秋天的況味」。
選項(A)、(C)、(D)符合作者所喜愛「秋天的況味」,故為正確選項。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13
試題編號:32
參考答案:ADE
試題取材:文學知識
測驗目標:A5.具備重要文學作家、作品、體類、流派的知識
試題解析:本題評量考生關於「詞」的體製與歷史流變的文學知識。各選項說明如下:
(A)
詞牌代表的是音樂調式,作品意旨多與詞牌名義無關
─
敘述適當。
(B) 賦、詩、詞、曲皆屬韻文,其中只有詞體允許換韻、轉韻
─
詞體之換韻、轉韻,
並非通例,須視個別詞牌而定。各版本教材常選之李煜小令,即無換韻、轉韻情形。
另外,賦、詩、曲亦可換韻、轉韻,如各版本教材皆選之〈赤壁賦〉即是。
(C) 近體詩和詞皆須遵守平仄規範,但因詞體篇幅長短不拘,故稱為長短句
─
詞體
又名長短句,取其句式長短不一之故,而非篇幅長短不拘。詞體篇幅長短非無節制,
仍須遵守詞譜格律規定。
(D)
李煜亡國後的詞作,蘊含深厚的個人身世之感,使其詞脫離了酒筵歌席間的單純娛
樂性質
─
敘述適當。
(E) 李清照早年詞作多寫柔婉的閨思,南渡後親歷戰火人禍,顛沛流離,風格遂轉為滄
桑沉痛,有《漱玉詞》傳世
─
敘述適當。
選項(A)、(D)、(E)敘述適當,故為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33
參考答案:D
試題取材:朱自清〈荷塘月色〉
顏元叔〈荷塘風起〉
(A)
簡媜〈夏之絕句〉
(B) 洪醒夫〈散戲〉
(C) 廖鴻基〈鬼頭刀〉
(D)
陳列〈玉山去來〉
測驗目標:A4.表現手法、表述方式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自現代散文與教材選文,評量考生辨別文學手法的能力。四個選項中,選項(A)、
(B)、(C)均未運用移覺手法,只有選項(D)「頭頂上的煙雲卻已淡散,好像天地在創世之
初從猛暴的騷動混沌中漸顯出秩序,也好像交響樂在一段管弦齊鳴的昂揚章節後,轉為
沉穩,進入了主題豐繁的開展部」是以聽覺形容視覺,符合題幹所述,故為正確選項。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14
試題編號:34
參考答案:(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
(像)疊居的都市人生。/疊居的都市。
試題取材:朱自清〈荷塘月色〉
顏元叔〈荷塘風起〉
測驗目標:B1.訊息的檢索與擷取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與主動表達能力。依據文意,甲文是以「亭亭的舞
女的裙」比擬「田田的葉子」;乙文是以「疊居的都市人生」比擬「一層一層的荷葉」。
試題編號:35
參考答案:○
1 (因風)豎起的一半呈現紫黃,低壓的一半轉為深黛。/
風吹過時翻起葉底,使上半面呈紫黃,下半面呈深黛。/
千百張荷葉,霎時皆成深黛托著紫黃。
○
2
色彩變化。/對比。/層次分明。/光影交疊。/明暗變化。/
紫黃耀眼,碧黛深沉。/多彩。(或其他意義接近的詞彙)
試題取材:朱自清〈荷塘月色〉
顏元叔〈荷塘風起〉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與主動表達能力。依據文中「一陣強風從對面吹來,
千百張荷葉的一側,被捲起,豎起,形成直角,陽光便射在翻起的葉底,使得那豎起的
一半,頓時轉成昏亮的紫黃,低壓的一半在陰暗中,則轉為深黛」,以及「陽光,荷葉,
清風與人,有那瞬間的多彩的神會」,可提煉出○
1、○
2的參考答案。
試題編號:36
參考答案:在(城市的)忙碌的上班生活中,獲得美的享受(或多彩的神會,或大自然的美感、奧
妙,或心靈的寧靜)。
試題取材:朱自清〈荷塘月色〉
顏元叔〈荷塘風起〉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與主動表達能力。乙文結尾以「公事包依舊沉重拉
著我的肩膀」映襯「我感謝那剎那的一刻」,是表達觀荷人在「日常繁忙的公務生活」
中,對「瞬間美的享受」的珍惜。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15
試題編號:37
參考答案:A
試題取材:羅浩原,〈我的忍者生涯
—
悼念 2003 年夏季的 SARS 疫情〉,《娑羅鶴變詩稿:Kama
的「異國」、「國風」與「風情」》,(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頁 82-83。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A4.表現手法、表述方式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本題取材自現代詩歌,評量考生辨別詩意與寫作手法的能力。四個選項中,選項(B)「防
疫亂象」有誤;選項(C)「代指各類防疫措施」有誤;選項(D)「凸顯『不忍人之心』極
其稀有」有誤。依據詩中「默默忍著」、「不忍人之心」,及「早起戴上面罩出門/大家
一齊使用土遁術去上班/在地底前進的時候/有的忍者閉目使用養神術/其餘的用窺
心術/互看彼此露出的眼睛/一聽到咳嗽的聲音/就立刻施展閃人術消失……」等,可
判斷選項(A)「借『忍者』形容疫情下的人們,兼寫心情與外表行動」敘述適當,為正
確選項。
試題編號:38
參考答案:醫治病患
保護自己
試題取材:羅浩原,〈我的忍者生涯
—
悼念 2003 年夏季的 SARS 疫情〉,《娑羅鶴變詩稿:Kama
的「異國」、「國風」與「風情」》,(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頁 82-83。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與主動表達能力。依據詩中「醫院的上忍們正在奮
力作戰/更多的忍者正默默/用隔離術保護著大家/我這個只保護自己的下忍/算不
了什麼」,可提煉出「上忍」、「下忍」面對疫情之作為的參考答案分別為「醫治病患」、
「保護自己」。
試題編號:39
參考答案:(1)○
1忍耐。/忍受。
○
2不忍心。/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怵惕惻隱之心。
(2)無論有沒有疫情,都不希望別人受傷害。/
無論付出是否被看見,人間處處有關懷。/
為了彼此的幸福,而忍受自己的不便。
試題取材:羅浩原,〈我的忍者生涯
—
悼念 2003 年夏季的 SARS 疫情〉,《娑羅鶴變詩稿:Kama
的「異國」、「國風」與「風情」》,(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頁 82-83。
測驗目標: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110 年試辦考試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試題解析
16
試題解析:本題承續上題,評量考生的閱讀理解與主動表達能力。依據詩中兩次我的忍者生涯就這
麼開始了之後的「默默忍著」、「見證了崇高的不忍人之心」,可提煉出○
1、○
2的參考答
案。其次,依據詩中「就算是以前不戴面罩的時候/人們也都為了彼此的幸福/默默施
展各種忍術/只是手法高明/常常讓彼此毫不察覺罷了」,可詮釋此「忍」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