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 年試辦考試社會考科試題解析
9
與受降無關。選項(B)「國共內戰來臺躲避戰亂者」,也非正解。國共內戰雖 1945 年
後有對立和衝突的跡象,但大量人士遷退來臺需至 1947 年以後的國共局勢逆轉。選
項(D)「從南洋戰場回臺的日本人」亦誤,日本戰敗後,原先滯留南洋的日本人,若
是日本籍將會返回日本本土,只有臺灣籍才會回臺。
試題編號:17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歷 Ca-Ⅴ-1 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
測驗目標: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透過文物圖像,研判資料出現的時代背景。
2. 本題照片中所示的捐款金額,多則上億,少則數百萬,顯示當時可能幣值偏低或有通
貨膨脹的現象。選項(A)、(B)的時間點,在日本總督治臺的承平時期,當時並無物價
飛漲、惡性通膨的情形,可先予排除。選項(C)雖已進入戰爭期,但尚處初期,還不
至於出現嚴重的通膨。臺灣在 1940 年代中末期,陷入通貨膨脹的經濟困境,原因在
於二次大戰後國內生產停頓、財政赤字,另也因為政權的轉移,受到中國市場嚴峻通
膨的連帶影響,而進一步惡化。故選項(D)「1940 年代末中央政府遷臺前後」,最符合
題意。
試題編號:18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歷 Ha-Ⅴ-2 明、清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
測驗目標: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清前期少數民族之統治方式與行政區劃的瞭解。
2. 考諸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廳」名起源雖可上溯明中葉,但當時制度尚未固著化,
需至清初始進入地方行政區劃之一環。雍正朝曾進行政區重劃改革運動,對於地方設
廳,主要有兩個原則:一是距離州縣府主要治所遙遠,特別是少數民族分布的幅員廣
闊,需增設一級行政區,如在西南地區;二是蠻荒地出現新移墾的居民聚落,礙於民
情特殊,不便納入舊有區劃而另置政區,如新疆、蒙古一帶。
3. 根據題幹所述:「雍正、乾隆年間,廳制在『這個區域』的新開疆域、民族聚居等交
界地帶推行,目的在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可知本題解題線索為:新開疆域、
加強對少數民族的控制等。雍正朝,為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於西南滇(雲南)、
黔( 貴 州 )、桂(廣西)等地,實施「改土歸流」政策,由中央選派官員來治理當地。
因 此,選 項 (D)西南地區,擁有廣眾的少數民族,且屬統治相對不穩定的新開發地區,
最符合題意。至於選項(A)長江三角洲、(B)東南地區,開發的時間早,進入中國王朝
固有疆域的時間也早,故多依循各朝既定之地方行政區劃來運作。選項(C)東北地區,
則為清朝開國滿族的發源地,並無統治上的窒礙,且在清朝初期為保護族人經濟利益,
東北採封禁政策,禁止移墾,亦無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