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2
,离现在 13
年 12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57
數形規律
高雄市大成國小 曾曉馨
一、 評量目標和說明:
發現數形規律是訓練學生進行數學式思考,觀察、假設、驗證、類推相當重
要的歷程,亦是培養邏輯與推理思維很好的切入點。因此,本課程的研發主要在
提出一系列的數列推導測驗,藉由循序漸進數形規律的學習,培養學生尋找規律
的敏感度與能力,以奠定數列解題的基礎,進而發展策略應用於規律探尋的應用
問題。本研究以引導學生運用數列規律解決應用問題為目標,試題設計將透過題
組間的適當連結,逐步建立解題的基本能力,幫助學生發展數列解題的策略,以
解決六年級課程中雙圖形規律探索的應用問題。茲將本試題能力指標羅列如下:
( 一 ) A-3-2 能 由 生 活 中 常 用 的 數 量 關 係 , 運 用 於 理 解 問 題 並 解 決 問
題。N-3-18)
( 二 ) A-3-4 能 用 含 未 知 數 符 號 的 算 式 表 徵 具 體 情 境 之 單 步 驟 問 題 ,
並解釋算式與情境的關係。
(三)A-3-5 能解決用未知數列式之單步驟問題。
二、 試題內容:
本試題內容編修以簡單的行動研究模式進行,初始,教師透過小組討論設計
一系列題組,經現場施測後再進行修訂,而後,透過再施測藉以檢視題目間的連
結與佈題描述不當之處,最後,再進行題目的定稿。
題目初稿如【附件一】所示
測驗原先的設計僅只有單數列和雙圖形規律探索的應用問題,但因為考量學
生欲進行雙圖形應用問題的解題,如果能有混合雙數列的解題基礎,應該能夠更
無礙的切入解題核心,而為了讓學生了解兩個數列問題混合成一個數列的混合數
列問題,我們透過將數字轉換成英文字母的墊步,帶出混合雙數列的問題。因此,
編 號
主題名稱
施測年級
施測分析者
R
數形規律
六年級
台南市大成國小曾曉馨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58
設計乃以「數列→混合雙數列→圖形規律探索的應用問題(實體數列)」呈現。
而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數字數列與實體數列問題間的連結,我們也透過畫圖實
作及表格的方式,引導學生寫出數列,由實體數列跟數字數列間的理解轉換切
入,再引入數列類推的問題,協助學生搭建解題鷹架。
然而,施測的結果並未得到應有的成效,顯然引導的題目鋪陳仍舊不足,抑
或題目的描述尚待琢磨,以至於學生還無法拾級而上,成功達陣。因此,為了根
據前面的缺失進行修正,我們再次分析圖形規律探索的應用問題,設想先前題目
鋪陳的斷層,補充銜接概念的題組,也就是「數列→混合雙數列→數列類推第
10 項→運算規律的探索→圖形規律探索的應用問題」
,並在圖形規律探索的應用
問題增加探討變項之表列,期待能透過一連串的題組,在老師不介入教學的前提
下,引導學生逐步學習。
但為了確知學生了解何謂規律探索,我們還是在試題的前面先加入簡單的教
學引導,希望藉此幫助學生了解題目的表徵與內涵,引導如下:
【第一部分引導】
請依「規律性」
,找出□中的數字,並說說看你是怎麼發現規律的?
建議:從「觀察」中發現蛛絲馬跡,
「假設」規律,再透過「驗證」確認規律,
接著就可以「類推」解題囉~~~加油!!
例如:1, 3, 5, 7,□
◎
觀察:1→3 差 2,3→5 差 2
◎
假設:規律是 1+2=3,3+2=5
◎
驗證:5+2=7,確認規律無誤
類推:7+2=9 就得到答案囉~~^^
【第二部份引導】
請你想想,除了一一列舉之外,你還能更運用什麼樣的數學方法,找出下面
數列的第 10 個。
例如:1, 3, 5, 7, …請問第 10 個是多少?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59
◎
假設:規律是 1+2×1=3(跟第一個數字間隔 1 個),1+2×2=5(跟第一個
數字間隔 2 個)
◎
驗證:驗證第四個是否為 7,因此,1+2×3=7(跟第一個數字間隔 3 個),
確認規律無誤
◎
類推:第 10 個數字是 1+2×9=19(跟第一個數字間隔 9 個)。
此外,我們也試著修訂問題的敘述方式,以減少影響學習的負向因素,幫助
學生更無礙的朝目標邁進。例如,我們發現若將目標設定在圖形規律探索的應用
問題上,第一部分題目(5)2, 3, 5, 7, 9, 11, 13, 17,□的設計,反而是造
成學生探尋圖形規律的干擾因素,為了更聚焦,故而將該題刪除。
歷經第二階段的題目設計與修訂,我們又再進行第二次施測,並依據學生的
反應進行分析。
三、 施測方式與結果分析:
本試題經由 2 次施測與修訂,對象以 2 班國小五年級普通班學生為樣本,測
驗目標─圖形規律探索的應用問題是六年級下學期怎樣解題單元的題型,我們嘗
試透過題組式解題來進行概念培養,以搭建目標問題的解題鷹架,茲將施測結果
分析如下:
第 1 次的答題情形如下圖所示,顯而易見,學生答題的情形並不理想,特別
是在我們以第 10 題、第 11 題為目標的前提下,並沒有學生能夠完全達成目標,
顯然題目間尚缺乏足夠的連結。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菱形
珠
10
圓形
珠
11
表一
11
表二
11
○
1
11
○
2
答對率 89% 92% 84% 79% 15% 73% 82% 80% 72% 95% 20% 30% 30% 0% 28%
依據修訂後題目,我們進行第 2 次施測,答題情形與分析將分段陳述於下。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60
【第一部份】
題號
第一題 第二題 第三題 第四題 第五題 第六題 第七題 第八題
答對率
95%
93%
85%
80%
82%
84%
82%
75%
<分析>
本部分與原先設計題目的差別,只在於少了「質數規則」的題目,並將原先
的 6、7、8、9 的題號順延。從兩者的答題情形來看,修訂後的題目,因為在題
目之前加進了教學引導,因此,整體來說,學生的理解程度都有所提昇。而綜觀
第一部分的題目,1-5 題的題目類型是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的單數列,學生
對於加、減法規則的觀察與辨識較乘除規則來得容易,6-9 題的混合雙數列,則
因為有第 6 題的引導,所以,中等以上的學生也多能察覺規律,然而由學生對單
數列加減與乘除規則的理解,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情形在混合雙數列中亦存在
著(第 7 題的答對率高於第 8 題)。
【第二部份】
題號
第一題 第二題 第三題 第四題
答對率
85%
85%
80%
78%
<分析>
本部分的施測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發現不逐一列舉的情形下,如何類推第 n
項,數列的類型則是加減法的單數列與雙數列。在此部分,學生因為先前第一部
分的基礎,及進入第二部份試題前的引導式說明,大部分多能運用較為數學化的
方式解題,但部分學生仍傾向於把數列中的數字一一列舉,直到第 10 項,這或
許也是因為題目所設計要求的類推項並不大的原因所致。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61
【第三部份】
題號 第一題 第二題 第三題
答對率 90%
82%
92%
<分析>
第三部份的評量目的在於透過運算規律的探索,培養學生從察覺數字關係的
規律中,發現量與量之間的關係,透過系列圖形的引導,學生更容易藉由圖形位
置的對應,區別各自代表所欲探討的數量,進而探尋其間的關係。由於本部分所
列的運算關係都不是太難,主要是為了導引學生熟悉運算規律的探索,故而多數
學生在此部份均表現得不錯。
【第四部份】
(1)
◎表格回答
答對題數 對一格 對二格 對三格 對四格 對五格 對六格 對七格
菱形珠
0
0
2%
0
0
0
92%
圓形珠
0
0
10%
0
0
0
90%
<分析>
在這題中多數學生以數列轉化圖形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尤其是題目圖形已呈
現數列前 3 項的變化,因此,學生至少都能答對 3 格,但至於能否在繼續類推,
少部分學生則出現障礙。而相較於菱形珠,圓形珠的數列變化較為複雜,當然答
題表現也就相對較差。
◎題目回答
題號
第一題
第 100 個圖的菱形珠多
第二題
第 100 個圖的圓形珠多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62
少顆?
少顆?
答對率
92%
83%
<分析>
有了上題的引導之後,相較於第一次施測,學生在類推數列第 100 項時顯然
有較好的表現,然而在圓形珠的問題上,因為要求第 100 項,對少部份學生來說
可能尚無法透過運算進行較大數字的類推,因而較上題圓形珠的答對率有稍微下
降的結果。
(2)
◎圖形繪製
題目
圖形繪製
畫對率
98%
<分析>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察覺圖形的規則變化,正確繪製,此將有助於學生將圖
形轉化數列。
◎表格 1
答對題數 全錯 對 1 格
對 2 格 對 3 格 對 4 格 對 5 格 對 6 格
答對率
0
5%
0
0
0
0
95%
<分析>
由於有繪製圖形的實作經驗,學生在回答「每邊 6 顆時菱形珠的變化如何用
數列表示?」和「每邊 6 顆時圓形珠的變化如何用數列表示?」兩個問題以進行
數列轉換時,能夠較無斷層的銜接,因此,筆者認為繪圖的經驗能夠幫助多數學
生察覺數列的變化。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63
◎表格 2
題目
每邊 2 顆 每邊 3 顆 每邊 4 顆 每邊 5 顆 每邊 6 顆
全部總顆數
98%
98%
98%
95%
95%
菱形珠的總顆數
(顆)
82%
79%
79%
75%
75%
圓形珠的總顆數
(顆)
82%
79%
79%
75%
75%
差幾顆
81%
77%
77%
73%
73%
<分析>
要完成這個表格所列的問題,對多數學生而言並不困難,尤其表列所要求的
問題幾乎都可以在先前題目所呈現的圖形中找到答案,再透過簡單的運算之後,
就能夠得到「差幾顆」的答案,特別是前 3 個圖形,因為在題目上已提供圖形,
其答對率之高也就不待言之。
◎題目回答
題號
第一題 第二題-1 第二題-2 第三題
第四題
第五題
答對率
64%
80%
75%
30%
73%
29%
<分析>
第一題,學生較不亦看出數字特徵的原因,乃源於學生尚未具備平方數的概
念;第二題的部份,學生多能觀察出兩種珠在每邊顆數奇數和偶數的差別,但要
回答多幾顆的觀察中,少部分學生的察覺能力較差,就無法發現其中的規律。
而在這一系列的問題中,第三個問題『想辦法從「菱形珠的總顆數(顆)」
、
「圓
形珠的總顆數(顆)」
、
「全部總顆數」
、
「差幾顆」的數字間,找出他們之間的關係,
用以解決第○
4 、○
5 題(你可以模仿【第三部份】列出關係) 』對多數學生而言是
相當困難的挑戰,從混亂的數字中發現運算規律,這個部份可能還要長時間的引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64
導,無法僅藉由一兩個應用問題題目的鋪陳來洞悉,而運算規律能否發現將連帶
影響到第五個問題的解題,不過,大致來看,學生在第二次施測,因為有四部份
的系列引導,在圖形規律探索的應用問題(實體數列)表現明顯提昇。
再回到第四個問題的答題表現,
「每邊排 10 顆串珠」的題目,學生就算沒有
察覺「菱形珠的總顆數(顆)」
、
「圓形珠的總顆數(顆)」
、
「全部總顆數」
、
「差幾顆」
的數字運算關係,仍可透過數列一一列舉的方式解題,因此,答題率相較於第五
題明顯較好。當然,能夠答對第五題的學生,便能運用菱形珠與圓形珠相差 10
顆與總顆數之間的關係來解題,則在此題的解決上也就更暢行無阻。
四、省思與建議
本研究透過兩階段的行動研究模式,讓試題的編修與概念的連結更能貼近學
習者的需要,在此歷程中有幾點省思與建議:
ㄧ、評量指導語深淺的拿捏:編制試題之初,本以為只要將試題的概念做細
部切分,就可引導學生進行目標解題,但後來發現學生對於規律探索的題目
相當陌生,因此才會在題目之前加入指導語。然而,指導語如何點到為止,
既能在掌握學生的起點行為下引導其了解題目,又避免透露過多訊息,限制
學生思考,這個部份我認為是試題編制者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二、評量的方式與用意應釐清:如果評量的方式是要透過教師不介入教學的
前提下進行,為了逐步奠基,題目的設計就必須切分得很細,題數也相對提
高;反之,如果評量的設計是要可透過小組討論,且教師進行適時的提問與
教學,則題目的設計便能更開放進行,因此,建議評量題目設計前應釐清評
量進行的方式與用意。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65
【附件一】
年 班 姓名
請依「規律性」
,找出□中的數字。
(1)202, 204, 206, 208,□
(2)7935,7925, 7915,□
(3)202, 404, 808, 1616,□
(4)1000, 200, 40,□
(5)2, 3, 5, 7, 9, 11, 13, 17,□
(6)1, 2, 3, 5, 8, 13, 21,□
(7)2, A, 5, B, 8, C, 11, D,□
(8)1, 2, 3, 7, 5, 12, 7,□
(9)3, 4, 6, 12, 12, 36, 24,□
(10)請問圖 100 的菱形珠和圓形珠各需多少顆?
→ →
(11)媽媽要用菱形和圓形的串珠串成如下圖的正方形,當每邊排 50 顆串珠
時,菱形珠和圓形珠各需多少顆?哪一種珠多?多幾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一
圖二
圖三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66
菱形珠變化如何用的數列表示?
圓形珠變化如何用的數列表示?
每邊串珠的顆數
2
3
4
5
6
菱形珠的顆數(顆)
圓形珠的顆數(顆)
○
1 當每邊排 50 顆串珠時,菱形珠和圓形珠各需多少顆?
○
2 當每邊排 50 顆串珠時哪一種珠多?多幾顆?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67
【附件二】
年 班 姓名
請依「規律性」
,找出□中的數字,並說說看你是怎麼發現規律的?
建議:從「觀察」中發現蛛絲馬跡,
「假設」規律,再透過「驗證」確認規律,
接著就可以「類推」解題囉~~~加油!!
例如:1, 3, 5, 7,□
◎
觀察:1→3 差 2,3→5 差 2
◎
假設:規律是 1+2=3,3+2=5
◎
驗證:5+2=7,確認規律無誤
◎
類推:7+2=9 就得到答案囉^^
【第一部份】
(1)202, 204, 206, 208,□
(2)7935,7925, 7915,□
(3)202, 404, 808, 1616,□
(4)1000, 200, 40,□
(5)1, 2, 3, 5, 8, 13, 21,□
(6)2, A, 5, B, 8, C, 11, D,□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68
(7)1, 2, 3, 7, 5, 12, 7,□
(8)3, 4, 6, 12, 12, 36, 24,□
【第二部份】
請你想想,除了一一列舉之外,你還能更運用什麼樣的數學方法,找出下面數列
的第 10 個。
例如:1, 3, 5, 7, …請問第 10 個是多少?
◎
觀察:1→3 差 2,3→5 差 2
◎
假設:規律是 1+2×1=3(跟第一個數字間隔 1 個),1+2×2=5(跟第一個
數字間隔 2 個)
◎
驗證:驗證第四個是否為 7,因此,1+2×3=7(跟第一個數字間隔 3 個),
確認規律無誤
◎
類推:第 10 個數字是 1+2×9=19(跟第一個數字間隔 9 個)。
(1)202, 204, 206, 208,…請問第 10 個是多少?
(2)7935,7925, 7915,…請問第 10 個是多少?
(3)2, A, 5, B, 8, C, 11, D,…請問第 10 個是多少?
(4)1, 2, 3, 7, 5, 12, 7,…請問第 10 個是多少?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69
【第三部份】
這些數字間存在著某種運算關係,請你透過觀察、假設、驗證、類推的歷程,
找出最後一個圖形空格處的答案。例如:1,8,2,6;3,4,7,5 這兩組數字的運算
關係是 1×8=2+6;3×4=7+5,因此,如果最後一個圖形的數字是 5,3,8,□,
那麼□的答案就是 7,因為 5×3=8+□
7
(1)
(2)
(3)
6
1
2
3
12
3
4
5
17
6
4
4
3
2
14
1
5
4
24
8
4
3
4
1
2
7
18
4
26
4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70
【第四部份】
(1)請觀察菱形珠和圓形珠從圖一到圖三的變化
→ →
菱形珠變化如何用的數列表示?
圓形珠變化如何用的數列表示?
○
1 第 100 個圖的菱形珠多少顆?
○
2 第 100 個圖的圓形珠多少顆?
(2)媽媽要用菱形和圓形的串珠串成如下的正方形圖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邊
2 顆
每邊
3 顆
每邊 4 顆
2 顆
每邊 6 顆,畫畫看
每邊 6 顆時菱形珠的變化如何用數列表示?
每邊 6 顆時圓形珠的變化如何用數列表示?
圖一
圖二
圖三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71
每邊串珠的
顆數
全部總顆數 菱形珠的總顆數(顆) 圓形珠的總顆數(顆) 差幾顆
2
3
4
5
6
○
1 你覺得全部的總顆數有什麼特徵?
○
2 當每邊排 50 顆串珠時哪一種珠多?多幾顆?
○
3 想辦法從「菱形珠的總顆數(顆)」
、
「圓形珠的總顆數(顆)」
、
「全部總顆數」
、
「差
幾顆」的數字間,找出他們之間的關係,用以解決第○
4 、○
5 題(你可以模仿【第
三部份】列出關係)。
○
4 當每邊排 10 顆串珠時,菱形珠和圓形珠各需多少顆?
菱形珠:
圓形珠:
○
5 當每邊排 50 顆串珠時,菱形珠和圓形珠各需多少顆?
菱形珠:
圓形珠:
寫完這張學習單,請寫下你的感覺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72
參考解答:
【第一部分】
(1)210
(後面的數)-(前面的數)=2
□=208+2=210
(2)7905
(前面的數)-(後面的數)=10
□=7915-7910=7905
(3)3232
(後面的數)÷(前面的數)=2
□=1616×2=3232
(4)8
(前面的數)÷(後面的數)=5
□=40÷5=8
(5)34
<佩多拉基數列>1, 2, 3, 5, 8, 13, 21,□
前二個數相加等於後面的數
1+2=3, 2+3=5, 3+5=8, 5+8=13, 8+13=21
□=13+21=34
(6)14
<雙數列>數列同時具備 2,5,8,11…,以及 A,B,C,D,…的變化,因此,□
=11+3=14
(7)17
<雙數列>數列同時具備 1,3,5,7…,以及 2,7,12,…的變化,因此,□=
12+5=17
(8)108
<雙數列>數列同時具備 3,6,12,24…,以及 4,12,36,…的變化,因此,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73
□=36×3=108
【第二部份】
(1) 220
202+2×9=220(跟第一個數字相差 9 個間隔)。
(2) 7845
7935-10×9=7845(跟第一個數字相差 9 個間隔)。
(3) 103828
202×2×2×2×2×2×2×2×2×2=103828(跟第一個數字相差 9 個間隔)。
(4)0.000512
1000÷5÷5÷5÷5÷5÷5÷5÷5÷5=0.000512(跟第一個數字相差 9 個間隔)。
【第三部分】
(1)7
1+2+3=6,3+4+5=12,6+4+( )=17
(2)36
4+3=14÷2,1+5=24÷4,8+4=( )÷3
(3)11
(4-2)÷2=1,
(18-4)÷2=7,
(26-4)÷2=11
【第四部份】
(1)
菱形珠變化如何用的數列表示?
1
2
3
4
5
6
7
圓形珠變化如何用的數列表示?
4
7
10 13 16 19 22
○
1 菱形珠:100
○
2 圓形珠:4+99×3=301
南區跨縣市國小「提升數學素養之開放性試題設計」工作坊
474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邊 6 顆時菱形珠的變化如何用數列表示?
1
5
9
每邊 6 顆時圓形珠的變化如何用數列表示?
3
7
11
每邊串珠的顆數 全部總顆數 菱形珠的總顆數(顆) 圓形珠的總顆數(顆) 差幾顆
2
4
1
3
2
3
9
6
3
3
4
16
6
10
4
5
25
15
10
5
6
36
15
21
6
○
1 每邊幾顆*每邊幾顆=總顆數;都是平方數
○
2 圓形珠,多 50 顆
○
3 (總顆數-差幾顆)÷2=菱形珠或圓形珠總顆數較少的那個數字
(4-2)÷2=1,1+2=3
(9-3)÷2=3,3+3=6
(16-4)÷2=6,6+4=10
○
4 菱形珠:45 顆 圓形珠:55 顆
○
5 菱形珠:1225 顆 圓形珠:1275 顆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