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2
,离现在 3
年 9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基隆市幼兒園作息活動調整策略
參考手冊
封面設計:陳立珣
基隆市幼兒園作息活動調整策略參考手冊
出版單位:基隆市政府教育處
指導單位:基隆市教育處特教科
行政諮詢:教育處學前暨選聘科謝仲威科長
教育處特教科陳貞臻科長
七堵國小張簡秀金校長
中正國小林志彥校長
編製指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林秀錦教授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林佩蓉教授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柯雅齡教師
編製計畫擬定執行:蘇光琦教師
編製人員:基隆市中正國小學前特教巡迴輔導班-
蘇光琦教師、李家惠教師、呂怡瑩教師
蕭翔玲教師、賀婷安教師、陳誼琳教師
中正附幼-許如茵教師、復興附幼-邱雅琳教師
長樂附幼-劉怡君教師、建德附幼-甘佳瑋教師
基隆市幼兒園作息活動調整策略參考手冊簡介
[編製緣起與目的]
特教輔導團學前組在 107 年完成「基隆市幼兒園作息觀察記錄手冊」的編製,目
的在幫助幼兒園教師能在每日作息活動中,用簡易又有系統的方式觀察幼兒的行為表
現,了解幼兒發展的現況以及在學習上出現的困難與關卡,讓這些重要的資訊成為後
續安排適當課程與調整支持策略的參考依據。
因應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動與實踐,108 年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們進行個別化教
育計畫撰寫格式的研修,試圖將特殊需求幼兒個別化教育目標嵌入適當的作息情境中
練習,希望藉由運用幼兒園課程統整、跨領域學習活動之特性,引導、激發不同能力
幼兒的學習並幫助其得到成功的經驗。融合課程的核心精神即為調整、彈性、可允許
改變,在教與學互動歷程中,亦逐步體會幼教現場對融合課程調整策略的迫切需求,
了解幼兒個別差異與學習困難的原因、針對能力與需求各異的幼兒給予鷹架支持、降
低幼兒因學習適應困難而引發的情緒行為問題,已然是普教與特教老師們共同的教學
目標與努力的方向之一。
109 年,特教輔導團學前組邀請學者、專家、學前特教老師、資深普幼教師共同
啟動「學前融合調整策略工作坊」,以幼兒園例行性及部分多元學習活動為主軸,搭
配學前八大課程調整類型進行研討,列舉幼兒在該項活動中較容易出現的困難,在普
特合作的激盪下編撰出可運用之策略,做為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以及普幼教師施行
融合課程之參考,希冀策略的舉例讓現場教師們能更加瞭解課程調整的意義與作為,
進而類化概念發展出屬於每個不同教室與孩子間更適切的學習天地。
[課程調整類型概念]
向
度
調整類型
定義
策略
學
習
環
境
環境支持
★調整物理、社會和當下的環
境,以提升及支持幼兒的活動
參與和學習
●改變物理環境、社會環境以
及當下環境
素材調整
★調整難易度或改變素材讓孩
子盡可能得以獨立參與
●將素材或設備置於最佳位置
●改變素材尺寸
●調整反應方式
●將素材放大或使其更鮮明
特殊器材
★運用特殊器材或輔具來增進
幼兒參與的程度
●運用特殊器材以增加使用的
方便性以及參與度
學
習
內
容
活動簡化
★將複雜的工作分為小部分或
減少工作的步驟
●分為小部份
●減少工作步驟
●成功的結束活動
喜好運用
★孩子不想參與活動時,將其
喜好的事物融入在活動中
●運用喜歡的玩具
●運用喜歡的活動
●運用喜歡的人
學
習
過
程
成人支持
★以成人介入的方法支持孩子
的參與和學習
●示範
●加入幼兒的遊戲
●運用讚美和鼓勵
同儕支持
★運用同儕來幫助幼兒學習重
要的目標
●示範
●協助
●讚美和鼓勵
隱性支持
★在活動中刻意安排自然發生
的事件
●依序輪流
●在課程中依序安排活動
註:資料來源:
Sandall,S.R.,& Schwartz,I.S.(2008)˙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建構模式(盧明、魏淑華、翁巧玲譯)˙台北:心理,2008.04
Eva M. Horn、Susan B. Palmer、Gretchen D. Butera 、Joan A. Lieber 著
˙
學前融合教育課程架構-以全方位學習
(UDL)為基礎支持幼兒成功學習(盧明、劉學融譯)
(2020)
˙
新北:心理。
[內容說明]
本手冊的內容編排方式參考「基隆市幼兒園作息觀察記錄手冊」為架構,在「觀
察紀錄手冊」中把作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幼兒園中固定且規律性的例行性作息活
動,有入園、餐點、團體靜態活動、團體動態活動、午休、放學等六大項。第二大類
是具普遍性且最具共通性的美勞、語文、益智、扮演、積木、自然科學等學習區。
本手冊的內容編排方式雖參考「基隆市幼兒園作息觀察記錄手冊」為架構,「觀察
記錄手冊」與「調整策略參考手冊」內容編排上仍有些微的差異,說明如下:
原例行性作息中的入園與放學分為兩項,但因為操作內容大致相同進行合併,另外原
本列在入園活動中的如廁與洗手,為了較貼近現場狀況另以「轉銜活動」為項目。原
「學習區活動」改與幼教課程大綱的課程活動形式名稱一致,定為「多元學習活
動」,本手冊內容以各園常見的美勞學習區、組合建構、積木學習區、語文學習區、
數學區、扮演區、自然科學區中的調整策略做舉例,在每一段作息中列出該活動被預
期的行為目標,也列舉出不同障礙類別幼兒無法達到此項目標可能的原因,再根據調
整類型舉例策略。
「幼兒園作息活動調整策略參考手冊」策略編排內容如下:
作息
內容分項
作息
內容分項
一、入園/放學活
動
(一)問早道好
四、團體活動
(一)集合點名
(二)情境轉換
(二) 靜態活動-聆
聽/討論/分享
(三)簽到
(三)動態大肌肉活
動
(四)穿脫衣物
二、轉銜活動
(一)如廁
五、午休
(二)洗手
六、多元學習活動 (一)美勞學習區
三、餐點活動
(一)飲水
(二)組合建構、積
木學習區
(二)用餐前準備
(三)語文學習區
(三)用餐中
(四)數學區
(四)餐後收拾
(五)扮演區
(五)潔牙
(六)自然科學區
[使用說明]
課程與教學調整最重要的目的在於提高特殊需求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有足夠的
參與及學習的機會,才能有效促進幼兒在各領域的能力發展。參考本手冊使用前有幾
項重點提醒與說明:
1.在調整策略實施前請務必先觀察了解您的幼兒,找出幼兒核心的困難,才能擬定出
最適切的策略符應其需求。
2.每位幼兒發展表現速度不一,請特別留意每一時段作息的行為目標會因為幼兒能力
不同而有所差異,調整策略的擬定要回到幼兒的發展里程碑上做考量,如果幼兒有發
展里程尚未達到、受到生理障礙的限制、發展遲緩等情形,行為目標就要隨之調整,
策略應用也相對必須調整。
3.關於幼兒發展里程碑的詳細內容可以參閱「基隆市幼兒園作息觀察記錄手冊」
,手
冊中提供了部分在例行性與學習區活動中幼兒發展年齡參考。
4.教師宜對幼兒的生長與醫療背景做更多的了解,當教師對幼兒有更多的了解,看待
與引導幼兒的方式自然會因為更加瞭解幼兒而有所改變,教師本身觀點與作為願意符
應幼兒需求而調整與改變,是整體教學課程的重要基礎與核心,也是經營融合教室成
功與否極重要之關鍵。
5.本手冊可提供在擬定特殊幼兒「個別化教育計畫」(IEP)中課程調整策略時參考,
相較於個別差異大、多元、變動快速的教室現場,本手冊中的策略舉例在應用上勢必
有所限制,敬請依照幼兒能力與教室現況再行調整。
6.在手冊內每一項活動中有未舉列出之策略,是因為每一項活動內容與情境不同,策
略面向會因此有差異,沒有列舉出策略的調整類型未必無法使用,編制小組暫時保留
討論空間,留待後續老師們的嘗試與發現。
一、入園/放學~
作息
入園、放學
活動
(一)問早道好
目標
和熟悉的教師和同學打招呼/道別。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眼神注視困難。
2. 無口語表達能力。
3. 口語表達能力較弱。
4. 情緒不佳不願意打招呼/道別。
5. 焦慮害羞不願意打招呼/道別。
6. 不懂打招呼/道別的意思。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視覺提示-在接送區或教室外陳列打招呼/道別的流程圖或示範
圖片。
□素材調整
■活動簡化
1.允許先以眼神注視或是動作回應(舉手或揮手)等幼兒能做到的
方式打招呼/道別。
■喜好運用
1.提供選擇打招呼/道別的方式(如:擊掌、按鈴、擁抱)。
2 在校園或教室入口放置個案喜歡的物品(如:卡通玩偶、動物或
汽車)對喜案之物打招呼/道別。
3.遊戲化的情境運用-依據幼兒興趣設計打招呼/道別的內容
(如:叮咚叮咚/小恐龍來囉)。
■特殊器材
1.以聲光的輔具或拍鈴,作為打招呼/道別的方式。
■成人支持
1.成人示範打招呼/道別的語彙或動作,讓個案仿說或仿作,並
給予鼓勵與回饋。
■同儕支持
1.友伴示範打招呼/道別的語彙或動作。
■隱性支持
1.當個案有作出細微的動作時,立即給予正向的回饋。
一、入園/放學~
作息
入園
活動
(二)情境轉換
目標
在開學約( 4-6 )週之後,可以主動跟家長道別進教室。
註:每位孩子的情境適應發展狀況不一,所以開學週數請保留彈性。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先天氣質(依賴、害羞、環境適應能力較弱)。
2. 有故著特質情境轉換與適應困難。
3. 家庭教養態度影響。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入園門口設置可供情緒轉換的角落(如:布置一個較為軟性/溫
馨/有趣…有助於情緒焦點轉移的小區域)。
█素材調整
1.依據幼兒的能力與需求調整境情緒轉換區中的素材。
□活動簡化
■喜好運用
1.可以帶自己的安撫物品。
2.在入園行經處放置喜歡的物件或圖片元素。
3.在情緒轉換角落中放置幼兒喜歡的操作物。
□特殊器材
■成人支持
1.教師帶著個案進行可轉移注意力的活動,並鼓勵孩子的表現。
2.充分與家長進行溝通(如:準時接孩子回家、漸進式的環境適
應、和孩子約定、溫柔堅定的和孩子道別、請家長在約定的時間
離開園所)。
■同儕支持
1.找友善熱情溫柔穩定的友伴協助與陪伴個案。
□隱性支持
一、入園/放學~
作息
入園
活動
(三)簽到
目標
能完成教室中簽到形式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作息流程記憶不佳(忘記要簽到)。
2.無法辨識找到自己的照片、名牌卡、簽到本或是簽到的位置。
3.握筆動作有困難造成仿畫或仿寫有困難。
4.無法理解簽到的規則(如:需對應日期與位置)。
5.無法理解日期符號的意思。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於簽到處提供簽到的流程圖/示範圖。
2.明確擺放出簽到所需要的文具用品方便取拿與歸位。
3.簽到所需要的用品擺放要進行標示引導(如印章/貼紙擺放)。
■素材調整
1.依幼兒能力狀況,調整簽到的素材, (難度依序如:照片或名
牌卡→簽到貼紙→蓋印章→粗筆→簽到簿格子先放大再視需求逐
步縮小)。
2.在個人簽到本上加上圖案或標籤便於特殊需求幼兒找尋。
3.團體張貼式簽到欄可以在特殊需求幼兒欄上加上圖案或標籤便
於找尋。
■活動簡化
1.簽到方式簡單至困難依序:掛照片或名牌→蓋印章→貼紙→圈
選→描寫→仿寫。
2.團體簽到的呈現形式可以依據幼兒能力調整,從天(難度低)→
週→月(難度高)。
■喜好運用
1.提供個案喜歡的素材或主題(如:貼紙、圖案、畫筆的顏色、
畫自己想畫的內容)。
2.簽到簿的封面或內容格式設計也可以使用幼兒喜歡的主題。
■特殊器材
1.提供握筆器(如:將長尾夾夾在鉛筆上)。
■成人支持
1.由教師提供陪伴、示範或協助與回饋鼓勵。
■同儕支持
1.教師安排友伴提供示範或協助。
□隱性支持
一、入園/放學~
作息
入園
活動
(四)穿脫衣物
目標
自己穿脫衣褲、外套、襪子、圍兜、鞋子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生理因素限制(發展遲緩、肢體障礙等協調能力不佳)。
2. 生活自理的經驗不足。
3. 無法理解衣物的正反面、穿脫方向。
4. 無法分辨左右。
5. 排斥某些材質的衣物。
6. 無法依照冷熱的溫度變化去穿脫衣物。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穿脫衣褲步驟圖或情境圖。
2.規劃好穿脫擺放衣物鞋自理區的空間,方便練習。
■素材調整
1.請家長協助配合提供方便穿脫的衣物(如:寬鬆的、鬆緊帶式
的、大釦子、魔鬼氈)。
2.拉鍊加好拉的吊飾或鬆緊帶。
3.鞋子上做記號(貼紙/縫上標示/油性筆劃出標示)以分左右。
4.改善衣服的舒適度(如:無標籤、無電繡圖案或純棉材質)。
■活動簡化
1.提供具體簡化的穿衣步驟或口訣(冷熱應變、動作技巧提示)。
2.示範動作後減少扣釦子的數量/先幫忙先扣上拉練頭。
■喜好運用
1.在衣物上提供個案喜歡的圖案(如:衣服上貼喜歡的貼紙、貼
布或蓋章)。
2.在扮演區中放置個案喜愛主題的衣物、鞋可以自行練習。
■特殊器材
1.提供鞋把和穿襪把
■成人支持
1.教師提供口語提示、示範或部分協助並給予鼓勵回饋。
■同儕支持
1.友伴提供示範或部分協助。
□隱性支持
一、入園/放學~
作息
入園、放學
活動
(五)物品整理
目標
自行擺放、歸位、收拾個人物品。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動作協調性不佳(如:視動協調不佳、肢體障礙)。
2. 生活自理的經驗不足(不會開關拉鍊、物品擺放無序)。
3. 無法辨識自己的物品/位置。
4. 操作規範記憶力不佳。
5. 專注力不足、容易分心中斷操作。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明確的視覺提示(如:流程圖、自我檢核圖、照片、符
號、貼紙)。
2.安排清楚流暢的動線方便執行一連串的動作,若有無障礙需求
亦須一併考量。
3.調整適當的置物空間(如:提供較大的籃子或櫃子)。
4.依照其特質需求安排置物空間(如:第一個或角落邊的位置)。
■素材調整
1.書包/餐袋拉鍊頭加上容易操作的吊飾或鬆緊帶。
2.請家長配合調整選取易於拿取物品的餐袋或書包(如:開口較
大、容量足夠的包包)。
■活動簡化
1.分段/簡化物品整理的步驟(一次做一樣、做好再換樣)。
■喜好運用
1.在置物空間、書包上提供個案喜歡的圖案(如:櫃子、書包上
貼喜歡的貼紙)。
□特殊器材
■成人支持
1.教師提供口語提示(如:引導觀察流程圖、提示醒步驟口訣)、
示範或部分協助,並給予鼓勵回饋。
■同儕支持
1.友伴提供協助,如:提醒觀察流程圖、提示步驟口訣、示範動
作或部分協助。
□隱性支持
二、轉銜活動~(一)如廁
作息
轉銜-如廁
目標
可以獨立完成如廁的動作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生理發展未成熟或異常(動作發展遲緩、肢障、腦性麻痺、肌
力不足)無法自行覺察便意或尿意。
2. 無法順利表達如廁需求。
3. 自行如廁經驗不足(辨識男女便桶、廁所位置不熟悉)。
4. 受到情境影響(專心於遊戲而憋尿、對廁所恐懼而憋尿)。
5.
衣褲穿脫整理、使用衛生紙、擦拭能力不足。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預備明亮、溫馨、無異味的廁所。
2.有特殊需求幼兒座位安排離廁所較近的位置。
3.提供明確的視覺提示(如:小便斗以及馬桶的使用圖示、小便
斗適當處黏貼可供瞄準用圖示)。
4.預先規劃好方便如廁所需物品拿取的位置。
■素材調整
1.提供方便抽取的衛生紙、濕紙巾(如:單張抽取式)。
2.調整適當進水量(開水/湯/奶/水果/稀飯),有適當的排尿次數
才有機會練習如廁。
█活動簡化
1.視幼兒能力簡化練習步驟。如:坐上馬桶是第一步,衣褲穿脫
整理、使用衛生紙、擦拭部分流程的動作可在其他活動做練習。
■喜好運用
1.廁所布置張貼幼兒喜歡的物件元素。
2.允許幼兒喜歡且適當的物件陪伴如廁。
■特殊器材
1.無障礙的扶手。
■成人支持
1.教師提供口語提示或部分協助,提供適度的陪伴以及鼓勵。
2.觀察幼兒排尿時間點,
定時詢問幼兒需求或引導去上廁所。
■同儕支持
1.友伴提供口語提示或部分協助。
2.提供適度的陪伴。
□隱性支持
█其他
*加強親職教育的宣導-在家練習如廁的方法。
二、轉銜活動~(二)洗手
作息
轉銜-洗手
目標
可獨立完成洗手流程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肢體動作受限(動作發展遲緩、肢障、腦性麻痺)
。
2. 手部肌耐力、協調性不足。
3. 無法記憶並執行洗手步驟(在適當的位置進行洗手步驟)。
4. 易分心(愛玩水、聊天、玩耍…)無法專注完成洗手步驟。
5. 生活自理的經驗不足(習慣性由成人代勞)。
6. 感官特殊異常需求(觸覺敏感-不喜歡洗手、固著行為-洗手洗
個不停)。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按壓式或感應式的水龍頭。
2.提供具體實物的視覺提示(如:真人版洗手流程/示範圖)。
3.肢體障礙幼兒視需求建置無障礙洗手台。
■素材調整
1.將水龍頭的手把或出水口加長(如:水龍頭/出水口延長器)。
2.提供泡沫式的肥皂(給予適當濃度的肥皂液便於清洗)。
3.提供自動式給皂器(給予定量的肥皂便於清洗)。
4.提供視覺提示(如:手上先以水性印泥蓋洗手印章後再去洗
手,把手上印章痕跡消除掉也把手洗乾淨了)。
■活動簡化
1.依幼兒能力,簡化(濕、搓、沖、捧、擦)洗手的步驟,例如:
先強調部分重點或分段練習。
■喜好運用
1.運用唸謠或兒歌(如:改編兒歌內容成為洗手步驟),引導步驟
和注意把手清洗乾淨的重點。
2.清潔用品依喜好調整(如:外觀造型、氣味、質地..)。
□特殊器材
■成人支持
1.教師提供口語提示、示範或部分協助。
2.提供適度的陪伴與鼓勵回饋。
■同儕支持
1.友伴提供口語提示、示範或部分協助。
2.提供適度的陪伴。
□隱性支持
三、餐點活動~(一)飲水
作息
餐點活動-飲水
目標
可獨立完成喝水動作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不喜歡喝水。
2. 手部肌耐力不足(例如:無法打開水壺、無法拿起杯子/水壺作
出喝水動作…)。
3. 口腔吞嚥有困難。
4. 口腔吸吮有困難。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視覺提示(如:飲水機使用及端水流程圖)。
2.妥善安排放置水壺的位置便於拿取以及觀察水量。
■素材調整
1.與家長協商提供合適的水壺或水杯款式(如:握把、開關、吸
管式、透明、大小等)。
2.提供視覺提示(如:在水壺上標示出飲水線或是數字符號)。
3.運用水杯給予固定的水量。
4.水杯的口徑與深淺依幼兒吞嚥能力調整。
□活動簡化
■喜好運用
1.提供幼兒喜歡的水壺或水杯款式。
2.與家長討論後可以視幼兒身體需求,適度加入喜歡的味道(如:
蜂蜜、果汁..)。
■特殊器材
1.使用不倒杯、斜口杯、鴨嘴杯、可調節流量水杯、唇控杯。
2.提供倒水架。
■成人支持
1.教師提供口語提示、示範或部分協助。
2.使用較為有趣的引導語(加入遊戲或想像元素)鼓勵幼兒喝水。
■同儕支持
1.友伴提供口語提示、示範或部分協助。
■隱性支持
1.安排出汗性活動,引發想喝水的需求。
三、餐點活動~(二)用餐前準備
作息
餐點活動-用餐前準備
目標
可獨立完成餐前準備動作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不理解排隊的規範。
2. 不會依指令拿出正確的碗(無法辨識數字或顏色)。
3. 手部肌力不足(如:無法打開餐蓋、無法剝除食物的外殼、外
包裝、無法自行夾取食物)。
4. 視動協調不佳(如:無法穩定端碗回座位)。
5. 無法告知教師對食物的需求量。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動線的引導(地面黏貼排隊與相隔距離的標示)。
2.將特殊需求幼兒安排在離取餐區較近的位置。
3.視覺陳列版-張貼出目前要使用的碗(如:2 號碗/黃色碗)。
4.視覺陳列版-張貼出用餐排隊的順序(如:黃桌→藍桌→紅桌)以
供觀察與了解。
■素材調整
1.調整食物在碗中的份量,以利端取減少灑落。
2.使用容易夾取、舀盛的工具。
3.提供合適的餐碗(如:隔熱的、有手把的、口徑較大的)。
4.提供視覺提示(如:顏色、符號,圖形),以利拿取乾淨的碗。
█活動簡化
1.用餐前準備動作先從一次執行一個動作指令開始,再依據學習
狀況增加指令,待熟練後再下達連續指令。
■喜好運用
1.準備幼兒喜歡的餐具、餐碗、餐墊或擺設。
□特殊器材
■成人支持
1.將食物或外包裝稍微剝開或剪開,以利幼兒取出食物。
2.教師提供口語提示、示範、部分協助及鼓勵。
■同儕支持
1.友伴提供口語提示、示範。
■隱性支持
1.調整排隊的順序或縮短排隊的時間
三、餐點活動~(三)用餐中
作息
餐點活動-用餐中
目標
可獨立完成用餐動作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動作技巧控制有困難(動作發展遲緩、肢障、腦性麻痺)
。
2. 規範尚未建立會隨意離座。
3. 偏食、挑食。
4. 口腔敏感、咀嚼吞嚥能力不佳。
5. 容易分心專注力不足。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將容易分心、隨意離坐的幼兒安排在環境刺激較少的座位。
2.營造溫馨的用餐氛圍(如:播放適合的背景音樂作為用餐時間
的提示)。
■素材調整
1.調整食物的大小、質地和份量(如:將肉剪成小塊)。
2.與家長協商調整選用容易抓握的餐具、餐碗、湯匙。
█活動簡化
1.降低自行用餐難度-對於用餐技巧還在練習需要餵食的幼兒,
可以視能力的進展逐步減少餵食的次數,例如:成人協助餵食 3
口後讓幼兒自己練習吃一口等。
■喜好運用
1.對挑食偏食幼兒準備喜歡的食物交錯運用。
2.在扮演區中練習用餐相關動作技巧(舀、端、湯匙送入口)。
3.安排在用餐時間內完成後可以進行有興趣的操作活動。
■特殊器材
1.對有肢體協調困難的幼兒提供適切的輔具(如:吸盤碗、弧形
碗或 T 字帶等)。
■成人支持
1.教師提供口語提示、示範、部分肢體協助。
2.用有趣的方式介紹食物、用故事或遊戲引起用餐的興趣。
3.同桌陪伴用餐並鼓勵自行用餐行為。
■同儕支持
1.友伴提供示範或鼓勵。
□隱性支持
三、餐點活動~(四)餐後收拾
作息
餐點活動-餐後收拾
目標
可獨立完成餐後收拾(整理、擦拭、歸位)等動作。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動作技巧控制有困難(動作發展遲緩、肢障、腦性麻痺)
。
2. 手部肌耐力不足(如:無法有足夠力道擰抹布、無法作出擦拭
桌面的動作…等)。
3. 掌指動作協調不佳(如:撿拾灑落食物、擦拭餐具、收餐具、
擦拭嘴巴…等)。
4. 規範步驟記憶不良(如:餐後收拾、拿取或歸位餐後清潔工具等
步驟經常遺漏無法獨立完成)。
5. 肢體障礙無法操作。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視覺圖示-張貼餐後收拾步驟示範圖。
2.提供固定的清潔工具擺放位置利於拿取。
3.考量抹布吊掛方式的安全與衛生(避免沒有擰乾滴落地板造成
濕滑/盡量放置在通風處 )。
■素材調整
1.調整適合幼兒大小的抹布有利於施力。
2.抹布調整材質要便於擰乾以及快乾。
3.提供多元的清潔工具(如:小掃把、夾子…等)
█活動簡化
1.漸進式步驟-視幼兒的能力逐步增加練習的內容與難度,依序
舉例如:先練習以衛生紙擦拭餐碗→撿拾掉落物→餐具的收拾→
用衛生紙擦拭桌面→用抹布擦拭(教師可以先協助擬乾的抹布)→
練習自行擰乾抹布擦拭。
□喜好運用
□特殊器材
■成人支持
1.教師提供直接教導示範、操作口訣引導及鼓勵。
■同儕支持
1.友伴協助口訣提示、示範。
□隱性支持
三、餐點活動~(五)潔牙
作息
餐點活動-潔牙
目標
可獨立完成潔牙的動作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肢體動作協調困難(如:無法抓握牙刷上下左右移動、拿取杯
子裝水漱口等)。
2. 潔牙的步驟會遺漏(拿取潔牙用具→刷牙→用具歸位)。
3. 口腔動作有困難(無法做到漱口或吐水的動作)。
4. 有口腔感覺問題(如:過於敏感、蛀牙會痛等)。
5. 專注力不足(如:分心於玩水、吃牙膏等)。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視覺提示(如:刷牙步驟圖)。
2.肢體障礙幼兒視需求建置無障礙洗手台。
3.潔牙工具擺放櫃鄰近洗手台便於拿取,櫃子內的空間要足夠。
■素材調整
1.提供合適的潔牙工具(如:牙刷握把、漱口杯的把手、電動牙
刷等)。
2.提供適當溫度的白開水/鹽巴水漱口。
■活動簡化
1.依幼兒能力,提供符合該能力之簡化版刷牙步驟圖。
2.簡化刷牙步驟(如:只要以開水漱口即可)。
■喜好運用
1.與家長協商準備幼兒喜歡的潔牙工具(牙刷、牙膏、漱口杯)。
■特殊器材
1.提供特殊握把或刷頭的潔牙工具。
■成人支持
1.教師提供直接教導、引導口訣、示範及鼓勵。
2.教師在潔牙時段播放潔牙音樂引導動作。
■同儕支持
1.友伴協助提醒潔牙動作。
■隱性支持
1.調整幼兒排隊的順序(提供可模仿的對象)。
四、團體活動~(一)集合點名
作息
團體活動-集合點名
目標
在聽到提示聲後會至集合區集合回應點名。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規範理解與執行力不佳-如:無法理解集合的指令(音樂/鈴
聲)、不知道集合後的位置、前面活動或操作收拾速度太慢。
2. 無法辨識自己的名字座號。
3. 專注力不足(沒有聽見提示聲或點名聲)。
4. 情境轉換能力弱(仍停留在上一個活動不願意轉換)。
5. 表達回應能力有困難(口語/肢體發展遲緩)。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視覺提示-如:幫特殊需求幼兒在集合位置做標示,如:貼
線、貼幼兒的照片、放置呼拉圈..等。
2.各活動區間的規劃明確幫助理解各區域的活動內容有所不同。
3.操作區的收拾櫃位以及收拾籃充足標示明確,幫助幼兒能加快
收拾操作物的速度。
■素材調整
1.集合提示聲(如:撞鐘/手搖鈴/音樂聲)在使用時要確保教室內
每個角落都聽得見,適當調整使用的器材。
2.點名時將姓名卡貼上提示貼紙或加大,以利幼兒辨識回應。
■活動簡化
1.表達能力不佳的幼兒先允許以現有能力回應(如:眼神看、點
頭、舉手)。
■喜好運用
1.由幼兒當小幫手,播放集合音樂或下達指令。
2.選取喜歡的樂器做為提示音。
■特殊器材
1.提供溝通輔具協助回應(如:溝通板)。
■成人支持
1.教師提供直接教導,讓幼兒熟悉集合的指令。
2.教師示範點名回應的方式
3.教師用口語鼓勵/增強完成集合點名的幼兒
■同儕支持
1.友伴提醒、示範或部分協助。
■隱性支持
1.調整幼兒點名的順序(提供可模仿的對象)
四、團體活動~(二)靜態活動-聆聽/討論/分享
作息
靜態團體活動-聆聽/討論/分享
目標
可以參與團體靜態活動(聆聽/討論/分享)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尚未理解團體靜態活動規則(如:安靜聆聽別人說話、說話前舉
手、輪流等待、不適合私下聊天…等)。
2. 有注意力缺陷過動問題(如:易分心遺漏訊息、干擾行為、衝動
難以等待、身體動個不停)。
3. 語言理解有困難(如:發展遲緩、認知能力不佳)。
4. 語言表達有困難(如:發展遲緩、腦性麻痺、自閉症)。
5. 身體肌耐力不足(如:難以維持坐姿)。
6. 身體感官限制(如:視力或聽損問題)。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調整特殊需求幼兒在團討區中位置(如:可以聽清楚或看清楚討
論事件的焦點或繪本畫面)。
2.為容易扭動身體造成干擾的幼兒提供在團討時間中可以合理活
動的範圍(如:提供一個呼拉圈或小地墊標示出範圍)。
3.依據身形高矮安排前後位置,避免幼兒視線被阻擋。有必要時
提供適當的椅子。
■素材調整
1.安排合適的教材(如:符合幼兒能力的繪本或討論題目)。
2.提供多元的媒材(如:圖片、手偶、書面訊息、影音器材)。
3.放大圖片或字體。
■活動簡化
1.為暫時無法參與團體靜態活動的幼兒提供替代性的課程(如:
符合幼兒能力的活動)。
2.簡化討論或待答問題的內容幫助回應(視幼兒能力給予回應內
容的示範讓幼兒仿說或是提供兩種答案讓幼兒選擇仿說)。
3.簡化回應的方式(如:非口語回應-指認、選取、舉牌子)。
4.視幼兒能力、興趣與反應,調整團體靜態時間長度。
■喜好運用
1.挑選幼兒興趣相關的元素(如:繪本、討論的主題)提升參與的
動機。
2.安排幼兒喜歡的同儕或成人陪同。
■特殊器材
1.提供符合特殊需求的椅子(有圍欄的椅子、瑜珈球、T 型椅)、
重力背心、助聽器、眼鏡。
2.為有自我刺激需求的幼兒準備物品(如:按壓器、紓壓球)。
■成人支持
1.教師提供直接教導、示範及鼓勵。
2.預先擬定行為契約或班級公約。
3.教師視情形提供參與的機會(如:回應問題、指出目標、協助翻
書、拿取圖卡…),隨時給予回饋與增強。
4.提醒班級公約及個別正向行為提示(如:小口訣、視覺圖卡)。
5.依據幼兒的特質,教師調整講話的音調、音量和速度。
6.安排適當的同儕坐在特殊需求幼兒的旁邊。
■同儕支持
1.友伴提供口語提示或示範。
■隱性支持
1.調整幼兒發言的順序(提供可模仿的對象)
2.提供合宜的小任務(如:協助教師拿教具/翻書)
四、團體活動~(三)動態大肌肉活動
作息
團體活動-動態大肌肉活動
目標
可以參與大肌肉活動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受生理因素限制而影響 (如:發展遲緩、腦麻、肢體障礙、身
體病弱、視力或聽損問題、感官敏感)。
2. 身體動作計畫能力不佳。
註:動作計畫能力的建立來自於大腦對於身體與週遭環境的快速判斷與
連結
,包含動作的概念形成、組織、計劃及完成的品質。動作計畫有問
題的孩子,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反應,在動作產生的時間點、方向或力
量拿捏上發生困難
。
3. 認知能力不佳(如:指令理解有困難等)。
4. 無法維持注意力。
5. 無法遵守團體活動規則(如:衝動特質、干擾行為)。
6. 情緒調控能力不佳(如:挫折容忍度低、固著)。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明確的活動範圍(如:提供地墊、地線、三角錐、利用地
形的標示等)
2.空間調整(如:適當的溫度、通風遮蔭處、地形地勢的運用等)
3.體能區-用視覺圖示的方式提示操作規則。
■素材調整
1.依照幼兒能力提供合適的素材(如:材質-軟/硬的球、大小-大
/小的呼拉圈、輕重-輕/重的沙包、長短-長/短的跳繩、騎乘兩/
三輪車)。
2.提供額外的材料,簡化器材操作的方式(如:騎乘練習-提供繩
帶,幫助幼兒腳固定在腳踏車踏板上、拍球-將繩子加在球上)
3.因生理因素無法參與活動的幼兒,可以提供其他的活動任務
(如:當觀賞者、加油者、成為標的…等,以不同的形式參與)。
■活動簡化
1.安排合適的活動內容(如:符合幼兒能力的活動)。
2.調整參與活動的標準(如:操作次數、距離長短、難易度、時
間長短等)。
3.依據動作技巧難易度進行分段練習。
註:以動作發展順序與難易度上進行調整,可參考「基隆市幼兒園作息活動
觀察記錄手冊」之四~團體動態活動-各項身體技能活動中的發展階段內容。
■喜好運用
1.挑選與幼兒興趣相關的器材或動作遊戲。
2.利用幼兒喜歡的角色引導幼兒進行任務(如:消防員要聽到
「出動」才可以活動、在器材上貼幼兒喜歡的貼紙)。
3.與喜歡的友伴同組進行活動。
■特殊器材
1.提供助行器、擺位椅、助聽器、眼鏡、聲光運動器材。
■成人支持
1.提供圖示提醒活動的規則(如:躲避球、足球規則)。
2.提供活動/器材操作的口訣(如:跳繩-甩、跳)。
3.教師提供直接教導、示範及鼓勵。
4.活動前擬定行為契約或班級公約(如:小口訣、視覺圖卡)。
5.教師陪伴進行活動,隨時給予動作調整與回饋增強。
■同儕支持
1.由個案喜歡的友伴陪同進行活動。
2.友伴提供口語提示或示範與鼓勵。
■隱性支持
1.調整幼兒排隊或輪流的順序,減少等待的時間。
2.提供合宜的小任務(如:協助搬運或收拾器材、當小教師帶暖
身操)。
3.依據活動的內容,給予適當的彈性任務(如:在等待時間安排
幼兒可參與的活動、多給一份器材或多賦予角色等)
4.調整組別的分配方式(如:安排合適的同儕做為小組成員)。
五、午休
作息
午休
目標
1.可以自行練習鋪床及收拾。
2.可以安靜休息。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生理因素限制動作 (如:無法自行鋪/摺/塞被子)。
2. 生活自理的經驗不足(如:協調性不佳依賴成人代勞)。
3. 無法辨識睡覺位置和棉被櫃。
4. 其他原因:不易入睡、容易頻尿、認床/認位置、環境(光線、
聲音、物件)、自我刺激(需搓揉物品)、敏感(對寢具材質、氣
味、某些食物敏感而影響睡眠)。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依據幼兒需求調整棉被櫃的位置、大小、高度或標示方式。
2.提供明確的睡眠範圍(如:提供地墊、地線等)。
3.空間調整(如:適當的溫度、光線、播放音樂等)。
4.床位調整-為需要陪伴的幼兒安排在教師附近或容易受干擾的
幼兒提供較隱密安靜的位置。
■素材調整
1.與家長協商提供合適的寢具(大小適當、易收拾、材質合適)。
2.與家長協商提供眼罩、耳塞。
■活動簡化
1.安排睡前任務或替代活動(如: 午休前聆聽故事/音樂,聽故事
/音樂需保持安靜,不干擾別人)。
2.調整鋪/摺/塞被的方式(先協助完成大部分,幼兒只需完成小
部分,如:只要把棉被捲起或把枕頭放好即可)。
■喜好運用
1.與家長協商討論適時提供幼兒喜歡的安撫物(如:包尿布、毛
巾、娃娃、奶嘴)。
2.與家長協商建議提供幼兒喜歡圖案、材質的寢具。
3.安排幼兒在喜歡的位置睡覺。
■特殊器材
1.提供觸覺刷、重力毯。
■成人支持
1.教師提供鋪/摺/塞被的部分協助(如:動作示範和口訣)。
2.教師陪伴或給予口語鼓勵安撫或適當的按摩。
■同儕支持
1.友伴提供鋪/摺/塞被的部份協助。
2.友伴陪伴或安撫。
■隱性支持
1.睡覺前減少水分的攝取。
2.睡覺前提供緩和的活動(如:散步)。
3.上午安排足夠的活動量。
六、多元學習活動~ (一)美勞學習區
作息
學習區時間-美勞區
目標
能進行手眼協調與精細動作的操作活動(運用平面繪圖、立體造
型和工藝等多元表徵的方式操作)。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生理因素限制操作上有困難(如:腦麻、肢體障礙、視力或聽
損問題、感官敏感)。
2. 知覺辨識能力不佳,無法閱讀書面訊息(如:視覺提示卡、說
明書、操作卡等),觀察後也無法模仿複製。
3. 手部動作技巧不佳 (如:轉、擠、捏塑、綁、貼、摺、串、描
繪、仿畫、著色)。
4. 工具使用有困難(如:剪、壓模、打洞、握筆、縫、編織器
具、拉膠帶、撕膠帶等)。
5. 理解口語指令有困難。
6. 無法遵守操作規則(如:衝動特質、干擾行為、專注力不足)。
7. 情緒調控能力不佳(如:挫折容忍度低、固著)。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明確動靜分離的活動範圍(如:調整桌椅配置、畫架等)。
2.空間調整(如:工具素材的近便性、適當大小的操作桌面、展
示空間等)。
3.規劃明確的物件或材料擺放方式(如:提供圖片便於各項素
材、成品、半成品物件的歸位)。
4.建置素材區以供練習(繪圖、紙工、捏塑、編織、多元材料、
回收材料類等)。
5.環境中提供圖示提醒工具操作的規則。
■素材調整
1.依照幼兒能力提供合適的素材(如:調整提供材料的粗細、材
質、軟硬、厚薄、長短等,讓幼兒容易施做)。
2.依照幼兒能力與需求提供合適的工具(如:彈力剪刀、左手剪
刀、滾珠膠水等)。
■活動簡化
1.依幼兒能力安排合適的替代活動。
2.依幼兒能力調整完成創作的標準。
3.提供不同難易程度的操作提示(如:操作提示卡、說明書等)。
■喜好運用
1.提供幼兒興趣相關的素材與工具。
2.利用幼兒喜歡的主題引導幼兒進行創作(如:車子、恐龍等)。
■特殊器材
1.提供擺位椅、助聽器、眼鏡、特製器材(如:剪刀、握筆器
等)。
■成人支持
1.教師適時提供工具操作或動作的口訣(如:打結口訣)
2.教師陪同操作進行直接教導、示範。
3.教師在進入學習區之前,說明該區行為公約。
4.教師視幼兒需求狀況給於固定時距的提醒,鼓勵參與並給予回
饋與增強。
5.教師預先安排適當的友伴陪同特殊需求幼兒進行操作。
■同儕支持
1.友伴提供口語提示、動作示範或作品分享。
■隱性支持
1.提供作品分享及展示的機會。
2.鼓勵合作創作,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
六、多元學習活動~ (二)組合建構、積木區
作息
學習區時間-組合建構區、積木區
目標
1.能進行手眼協調等動作操控(鋪排、堆疊、搭建、搭接、扣
合、拆解)。
2.依據不同發展能力階段操作出平面/立體(包含:實物/圖示仿
作、型式概念、空間方位、數量、測量、比例)的作品。
3.能與他人進行合作協商。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生理因素限制(如:腦麻、肢體障礙、視力問題、感官敏感)。
2. 知覺辨識能力不佳(如:無法理解平面/立體空間的概念),提
供實物/圖示觀察後也無法模仿複製。
3. 手部動作技巧或穩定度不佳(如:鋪排、堆疊、搭建、搭接、
扣合、拆解)。
4. 工具使用有困難(如:搭建素材或拆解輔助等工具的操作)。
5. 認知理解有困難(如:無法理解較為抽象的數量/測量/型式/空
間方位等概念)。
6. 無法遵守操作規則(如:衝動特質、干擾行為、專注力不足)
7. 情緒調控能力不佳(如:挫折容忍度低、固著、自我中心)。
8. 社交能力不良(如:口語表達能力不佳、無法與人協商或想加入
遊戲時無法適當表達社交的起始語)。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明確動靜分離的活動範圍(如:活動範圍的標示、調整桌
椅配置等)。
2.空間調整(如:留意工具素材擺放的近便性、符合與規劃操作
人數進入安排適當大小的操作區域、視教室空間許可狀況安排擺
置展示作品的空間等)。
3.明確的物件或材料擺放(如:提供物品圖片便於取拿歸位)。
4.替有身體障礙限制無法坐在地板上操作的孩子準備桌子,以備
坐在椅子上操作。
■素材調整
1.依照不同幼兒階段能力提供合適的素材(如:調整積木以及建
構區中物件的大小、軟硬、輕重、厚薄、長短、鬆緊等)。
2.依照幼兒能力提供合適的工具(如:搭建素材或拆解輔助等工
具的操作)。
■活動簡化
1.依距不同階段幼兒能力調整完成創作的標準。
2.提供不同難易程度的操作提示(如:實物/圖示操作提示卡、說
明書等)。
3.減少操作物件的數量,或是分段操作。
■喜好運用
1.提供幼兒興趣相關的素材、工具。
2.利用幼兒喜歡的元素引導幼兒進行創作(如:車子、恐龍等)
■特殊器材
1.提供擺位椅、助聽器、眼鏡、特製器材。
■成人支持
1.提供圖示提醒工具操作的規則。
2.提供工具操作或動作的口訣。
3.教師提供直接教導、示範及鼓勵。
4.進入學習區之前,說明該區行為公約。
5.教師提醒參與(定時定量),隨時給予回饋與增強。
6.教師邀請參與操作或展示的機會。
■同儕支持
1.友伴提供口語提示、動作示範或作品分享。
2.友伴邀請參與操作或展示。
■隱性支持
1.提供作品分享及展示的機會。
2.鼓勵合作創作,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
六、多元學習活動~ (三)語文區
作息
學習區時間-語文區
目標
1. 能夠使用語文區的素材進行聽、說、讀、寫的活動。
註:對較小的幼兒或是發展遲緩的幼兒來說塗鴉也是寫的型式之一。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生理因素限制(如:腦麻、肢體障礙、視力或聽損問題)。
2. 知覺辨識能力不佳(如:觀察圖示後也無法仿寫/仿畫)。
3. 手部動作技巧或協調度不佳,工具使用有困難(如:蓋印章/握
筆/運筆/翻書/操控偶/操作多媒體影音器材有困難)。
4. 口語表達及理解有困難(如:發展遲緩、自閉症)。
5. 無法遵守操作規則(如:衝動特質、干擾行為、專注力不足)。
6. 情緒調控能力不佳(如:固著、挫折容忍度低)。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明確動靜分離的活動範圍(如:活動範圍的標示、調整桌
椅配置、布置柔軟溫馨的小沙發、小桌燈等)。
2.空間調整(如:圖書展示空間、工具素材分類擺放明確、適當
大小的操作區域等)
3.明確的物件或材料擺放(如:提供書籍與操作工具的標示或圖
片便於歸位、各類書寫工具的分類擺放)。
4.提供視聽器材時留意電氣設備的插座、電線等安全上的配置。
■素材調整
1.依照幼兒能力提供合適的素材(如:數量充足、符合發展年
齡、多媒體器材等)。
2.依照幼兒能力提供合適的書寫與創作工具(如:粗/細、長/短
不同的筆;厚/薄、大/小不同的紙張)。
3.提供多元材質圖書符合不同年齡階段的需求(如:立體書、翻翻
書、拼圖書、觸摸書、洞洞書、手偶書、有聲書、塑料書、布
書、泡棉書、電子書..等等
)
。
■活動簡化
1.依據幼兒發展能力調整聽、說、讀、寫活動的內容與標準。
2.依幼兒能力調整活動時間(如:聽故事的長度與時間..)。
3.簡化操作視聽器材的步驟(在播放器按鍵上用顏色/數字/符號/
圖案標示步驟,如:綠色標籤表示開始、紅色標籤表示停止)。
■喜好運用
1.利用幼兒興趣相關的繪本與書寫工具引導幼兒進行學習。
2.讓幼兒分享自己最喜歡最熟悉的故事。
3.運用幼兒有興趣的主題進行創編故事。
■特殊器材
1.提供擺位椅、助聽器、眼鏡、特製器材(如:握筆器)。
■成人支持
1.進入學習區之前,說明該區行為公約。
2.教師說明圖示和標示提醒多媒體影音器材操作的方法。
3.提供工具操作或動作的口訣。
4.教師陪同閱讀或書寫活動並隨時給予回饋與增強。
5.教師邀請參與分享或展示的機會(如:最喜愛的書、最喜愛的故
事畫面、自編故事、閱讀記錄…等等)。
6.教師在幼兒說故事時可以給於適當的內容段落提示,幫助幼兒
能有成功講述故事的經驗。
■同儕支持
1.活動中友伴提供口語提示、動作示範,進行故事創作。
2.為有特別興趣(識字或是背誦能力強)的幼兒安排機會向友伴講
述故事內容。
■隱性支持
1.提供作品欣賞的機會。
六、多元學習活動~ (四)數學區
作息
學習區時間-數學區
目標
1. 能夠操作數學區的教具,以發展數學相關基本概念(包含:
數、量、形、空間邏輯、推理思考等)
。
2. 能夠運用多元表徵方式,組織、紀錄和分享訊息及想法。
3. 能與他人進行合作、協商,依照遊戲規則進行互動。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感官因素限制(如:視力或聽損問題)。
2. 認知能力、口語表達及理解有困難(如:發展遲緩、智能障礙、
自閉症)。
3. 知覺辨識能力不佳(如:觀察後也無法對應、仿作)。
4. 無法遵守操作規則(如:衝動特質、干擾行為、專注力不足)。
5. 情緒調控能力不佳(如:固著、挫折容忍度低)。
6. 手部動作技巧或協調度不佳,工具使用有困難(如:印章/筆/
尺/線有困難)。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明確動靜分離的活動範圍(如:活動範圍的標示、調整桌
椅配置等)。
2.空間調整(如:展示空間、工具素材分類擺放明確、適當大小
的操作區域等)
3.明確的物件或材料擺放(如:提供書籍與操作工具的標示或圖
片便於歸位、各類書寫工具的分類擺放)。
■素材調整
1.依照幼兒能力提供合適的素材(如:數量充足、符合發展年齡
等)。
2.依照幼兒能力提供合適的書寫與記錄工具(如:粗/細、長/短
不同的筆;厚/薄、大/小不同的紙張)。
■活動簡化
1.依照幼兒發展能力簡化和調整操作教具的難度、內容、標準和
時間。
■喜好運用
1.利用幼兒興趣相關的教具與記錄工具引導幼兒進行學習。
■特殊器材
1.提供助聽器、眼鏡、特製器材(如:握筆器)。
■成人支持
1.進入學習區之前,說明該區行為公約。
2.教師說明圖示和標示,提醒操作的方法。
3.簡化工具操作或動作的指令。
4.教師陪同操作活動並隨時給予回饋與增強。
5.教師邀請參與分享或展示的機會(如:作品分享、比賽結果記
錄…等等)。
■同儕支持
1.活動中友伴提供口語提示、動作示範,進行教具操作。
2.為有特別興趣(識字或是背誦能力強)的幼兒安排機會向友伴講
述操作規則。
3.搭配適合的同儕建立友善的互動經驗。
■隱性支持
1.提供作品欣賞的機會。
2.創造成功的經驗。
六、多元學習活動~ (五)扮演區
作息
學習區時間-扮演區
目標
1. 能用口說或肢體語言與他人進行合作、協商互動。
2. 能在情境中連結生活經驗,進行想像扮演。
3. 能利用扮演區的物件或素材,進行想像扮演。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感官因素限制(如:視力或聽損問題)。
2. 認知能力、口語表達及理解有困難(如:發展遲緩、智能障礙、
自閉症)。
3. 無法遵守扮演規則(如:衝動特質、干擾行為、專注力不足)。
4. 情緒調控能力不佳(如:固著、挫折容忍度低)。
5. 動作技巧或協調度不佳,素材使用有困難(如:手指偶、布
偶、扮演服裝等)。
6. 缺乏多元的生活經驗。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明確的活動範圍(如:活動範圍的標示、調整情境配置
等)。
2.依據扮演情境提供適當的素材擺放區。
■素材調整
1.依照幼兒生活經驗,提供合適的素材。
2.依照幼兒的能力提供素材
2-1 增進想像力,建議素材從具象到抽象(如:真實的電話到用
替代物品扮演打電話的情境)。
2-2 增進實際操作能力,建議素材從仿真到真實(如:想像泡茶
到實際泡茶倒茶給同學喝)
■活動簡化
1.依照幼兒發展能力調整扮演的角色難度、台詞長短。
■喜好運用
1.利用幼兒興趣相關的素材引導幼兒進行扮演。
■特殊器材
1.提供助聽器、眼鏡、特製器材。
■成人支持
1.進入學習區之前,說明該區行為公約。
2.教師說明圖示和標示,提醒操作和收拾的方法。
3.教師陪同扮演活動並隨時給予回饋與增強。
4.教師邀請參與分享或展示的機會。
■同儕支持
1.活動中友伴提供口語提示、動作示範,進行扮演。
2.搭配適合的同儕建立友善的互動經驗。
■隱性支持
1.提供扮演分享的機會。
2.安排校外教學、專家入園、戲劇或影片欣賞,增加生活經驗。
六、多元學習活動~ (六)自然科學區
作息
學習區時間-自然科學區
目標
1. 能夠操作實驗器材或工具。
2. 能使用工具進行觀察自然科學現象。
3. 能夠運用多元表徵方式,紀錄和分享訊息及想法。
4. 能與他人進行合作、協商,解決問題。
5. 能夠查詢資料以探索自然科學現象。
無法達到目標的
可能原因
1. 感官因素限制(如:視力或聽損問題)。
2. 認知能力、口語表達及理解有困難(如:發展遲緩、智能障礙、
自閉症)。
3. 無法遵守操作規則(如:衝動特質、干擾行為、專注力不足)。
4. 情緒調控能力不佳(如:固著、挫折容忍度低)。
5. 精細動作技巧或協調度不佳,素材使用有困難(如:放大鏡、
尺、量杯等)。
調整策略應用舉例
■環境調整
1.提供明確動靜分離的活動範圍(如:活動範圍的標示、調整桌
椅配置等)。
2.空間調整(如:展示空間、工具素材分類擺放明確、適當大小
的操作區域等)
3.明確的物件或材料擺放(如:提供書籍與操作工具的標示或圖
片便於歸位、各類紀錄工具的分類擺放)。
■素材調整
1.依照幼兒發展能力提供合適的素材。
2.依照幼兒能力提供合適的書寫與記錄工具(如:筆、紙張和資
訊設備)。
■活動簡化
1.依照幼兒發展能力簡化和調整觀察的內容和題材。
■喜好運用
1.利用幼兒興趣相關的題材引導幼兒進行探究。
■特殊器材
1.提供助聽器、眼鏡、特製器材(如:握筆器)。
■成人支持
1.進入學習區之前,說明該區行為公約。
2.教師說明圖示和標示,提醒操作的方法。
3.簡化工具操作或動作的指令。
4.教師陪同操作活動並隨時給予回饋與增強。
5.教師邀請參與分享或展示的機會(如:實驗結果、觀察記錄…等
等)。
■同儕支持
1.活動中友伴提供口語提示、動作示範,進行實驗觀察。
2.為有特別興趣的幼兒安排機會向友伴講述探究心得。
3.搭配適合的同儕建立友善的互動經驗。
■隱性支持
1.提供實際與動植物接觸互動的經驗。
2.創造實驗及養育成功的經驗。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