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國中數學輔導團:商高定理統整教學實踐(八年級)

格式
doc
大小
187.5 KB
頁數
14
上傳者
Louis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6-11-01,离现在 18 36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商高定理的應用


指導單位:

雲林縣國中數學領域輔導團

教學者:

雲林縣褒忠國中 陳昭龍教師(深耕種子教師)


壹、教學活動設計

一、教學年級:八年級

二、教學節數:2節,本次演示第12節。

三、資料來源:自編教材

四、類別:統整教學 /

五、學生能力分析

(一)先備知識

1.能理解平方根的意義及熟練平方根的計算

2.能熟練商高定理的計算

(二)學習態度

1.本校二年學生採「英數學科能力分組教學」,每兩班為一群,每一群再分成二組。第一節課學生為英A1(由201202兩班英文成績前之學生組成);第二節課為數A1(由201202兩班數學成績前之學生組成)。因以兩班為學群單位,學生分組後學生程度落差仍大。

2.本校為「教育優先區」補助學校,學生主動求知之學習動機不佳,課後能練習習題者為數不多。

六、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相關能力指標(92年正式綱要)

(一)應用「商高定理」求出「無理數」,並將其標示在數線上

(二)應用「商高定理」求出已知三角形三邊長的面積

分段能力指標:

N-4-01能認識二次方根極其近似值

A-4-03能理解勾股定理及熟練其應用

分年細目指標:

8-n-02能求出二次方根近似值

8-a-09能理解勾股定理的應用

說明:「商高定理」為暫綱之「標準用詞」,但正綱已更名為「勾股定理」

七、活動目標

【第一節】

能利用圓規與直尺(三角版)及「商高定理」將「無理數」標示在數線上。

(備註:本活動的作圖不是教「尺規作圖」,單純將其視為輔助學具)

【第二節】

一、能將已知三邊長度的任意三角形置於座標平面上,並利用圖形「拼補」或「旋轉」,求出此三角形面積。

二、利用「商高定理」求出已知三邊長的任意三角形的「高」,進而求其面積。

八、教學概要說明

「商高定理」可說是數學學習上非常重要的定理,不管從「數學史」的觀點談其演進歷程,可說是「精彩絕倫,趣味橫生」;或是從「知識結構」而言,其涵蓋的學習層面包含「代數」與「幾何」(數學92正式綱要),「數學知識」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因受限教科書學習教材屬「普世」學習內容,以及「發售成本」等原因,以致無法為「高層次統整」學習內容作合宜的補充,較無法達成「因材施教」的教育本質,因此此次的教材設計內涵強調「商高定理的應用」,亦即重視此定理的「統整」學習,讓熟練「商高定理」計算之餘,也能讓學生瞭解「商高定理的應用」廣度,進而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

第一節教學目的是跳脫由「面積=2」探討「邊長= 」的思維,直接由「商高定理」導出長度為 ,並將其標示在數線,簡易判斷 的近似值(求至整數位)。以此作為標示無理數在數線上的「起始點」,進而標示出 等在數線上的位置。

第二節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已知三角形三邊長」面積的求法。從利用平面座標,到「商高定理」求高,進而求出面積。當然,教學者亦可引導學生做「多邊形面積」(四邊以上)的探討,此部分就班級學習情況可彈性權宜為之

這兩節的教學內涵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發揮「多元解題」的思維,並讓「小組合作」融入上課情境,促進學生分享解題的樂趣。

九、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內容摘要

主要問題與活動

說明

評量重點

構成數線的基本要素

問題:

請問同學構成數線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 複習先備知識

  • 請同學回答,說出正確答案:

  • 原點、單位長、正向與負向

複習平方根




複習平方根

問題:

1.何謂「商高定理」

2. 若兩股分別為68,請問斜邊為何?

  • 複習先備知識

  • 請同學回答,說出正確答案:

1.直角三角形中,斜邊平方=兩股平方和,或c2a2b2,其中c為斜邊,ab為股

2.能計算並說出斜邊=10

做線段(詳見活動單一)

1.請問如何用「商高定理」做出

  • 分組討論,作出正確答案

  • 能說出「做一個直角三角形,使其兩股長分別為11,則斜邊

利用直尺準確地在數線上作出「直角」

1.請問您如何利用直尺準確地在數線上作出「直角」

  • 做直角三角形首要條件

  • 請同學回答,說出正確答案:

將直尺「直放」,並將「刻度」與數線「重合」,畫一直線,則此直線與數線的交角為90°

描繪在數線上

1.利用圓規取出線段長=,並畫在數線上

  • 勿需說明「尺規作圖」

  • 此部分由教師示範作圖


判別的近似值至整數位(四捨五入)

1.觀察在數線的位置

2.詢問學生1.5的大小關係。

  • 利用圖示求近似值


  • 正確畫出1.5的左邊,所以近似值=1

練習「學習單一」之問題

1.熟練活動一的推理過程,進而解題


  • 鼓勵小組討論,並能「多重」解題。


  • 的作法:

1.兩股為1,斜邊即為所求

2.斜邊為2,一股為1,則另一股即為所求

  • 的作法:

  • 可直接求或化成2討論。

【第一節結束】


教學內容摘要

主要問題與活動

說明

評量重點

能將圖形「旋轉」(平移),求得「最佳」作法(詳見活動單二)

問題:

同學將三角形剪下後,如何「擺置」,能最簡易求得△ABC面積?

  • 務必讓學生動手操作

  • 能將放至水平位置,並當作高,並利用平面座標求得高=12,求得△ABC84

拿掉座標平面,亦即輔助物,思考如何求得△ABC面積

問題:

座標平面去掉後,不能數「格子」,如何求ABC面積?

  • 讓學生分組討論,此時不急於請學生回答,應讓學生充分討論。

  • 學生能回答作三角形的「高」來求面積。

利用「商高定理」求高

教師板書利用「商高定理」求高(以為底)

  • 此部分「計算」較為複雜,應放慢教學節奏,讓學生瞭解「列式」,並求得其解

  • 讓學生熟練「乘法公式」展開與「商高定理」的的計算

選擇不同邊為「底」,求△ABC面積

問題:

除了以為底,作高求得△ABC面積外,是否可以將為底,再作高求得△ABC面積?

  • 能讓學生「任意」做高,體驗不同解題方式

  • 讓學生熟練解題過程

練習「學習單二」之問題

1.熟練活動二的推理過程,進而解題

  • 鼓勵學生選擇不同的「底」求面積

  • 熟練「乘法公式」的展開

  • 熟練「商高定理」的計算

【第二節結束】


貳、教學後的省思

這次教學演示的確是一個挑戰,因教學示範的班級與學生皆非自己班級學生,引發學生討論及保持師生互動氣氛考驗著教師的「教學魅力」,不過一切都還算順暢,這要歸功於本縣輔導團的培訓,因數學輔導團員就是到校進行「教學示範演示」,讓現場教師分享輔導員的教學心得分享。

這次的教學場域除學生卅二人外,尚需容納近廿位的觀察者及工作人員,因此便將教學場域移至「多功能媒體」教室,著實考驗著學生「易地學習」時,對陌生學習環境是否能保有原課室學習的學習動機,同時對身為教學者的我,是否能掌控教學環境改變所產生的「負向學習」的影響,對師生而言都是一種考驗。原本想帶學生至「多功能媒體」教室進行「模擬」教學,讓學生親自瞭解教學現場,但後來我考量再三,便放棄這個想法,因為我想瞭解當學生在「學習環境」與「教學者」兩項因素同時改變時,身為教學者的我,能否依然讓學生很自然、從容地學習。兩節課進行下來(兩節課的學生大部分不同),就單純從師生互動看教學效能而言,個人對自己教學的自評可算滿意。

對教學的自省當然不止於師生互動的感觸,以下便是對此次的教學示範觀摩整個歷程,個人的一些心得與自省:

一、就事前的準備工作而言:

1.行政溝通協調上,非常感謝校長的支持、教務處行政同仁及替代役的協助,讓事前的場地布置、課務調動、攝影及記錄等都能順利安排,具體展現「行政服務教學」及「行政支持教學」的行政思維。

2.非常感謝兩班原任數學教師的協助,使我不僅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從中聽取兩位老師的教學建議,讓我雖未在事前與學生作示範教學說明,也能掌握學生的學習行為,尤其是對一些可能會影響或干擾教學進行的學生,有充分的瞭解,而能事先擬出應對方法。

二、就教案設計的歷程而言:

1.單單配合教學進度,尋找重點教學主題就煞費心思,因為只有兩節示範教學時間,而且要能「銜接」該班的教學進度,最後便與任課老師商量,以「延伸」教學為目的,強化學生對商高定理的應用能力。

2.本教學內容在數學知識的範疇裡可說是非常重要的定理,對「數的計算」、「代數」及「幾何」皆有其關連性,尤其對「數系」的拓展更為重要,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及訂定教學目標上便依此為主軸。

3.所選之教學示範班級之其中一班為初任教師(年資兩年)所任教,因此在教案設計的過程中特別與此位老師討論,主要目的是希望藉此機會引領初任教師從教材設計到教學實施,整個過程中瞭解並掌握教學要點,落實「老鳥帶菜鳥」的傳承理念,以提升其教學職能。

三、就教學現場的回饋而言:

雖不是班級之實際任課教師,而且學生亦顯靦腆,但示範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討論、發表的情形獲得現場觀察教師不少的正向評價。

四、就學習評量的檢核而言:

這是此次教學過程中吾人認為最需改進的地方,由於教學時間掌控不是很好,致使每節教學演示都未能對學生做課間評量,據以提供原任課教師銜接之參考。

在這次的教學演示中,吾人深深領悟到「分組教學」在「因材施教」理念中的落實,因為教材內容在「團體均質」差異最小下才能發揮最大的「學習效益」,教師才能在「最少的干擾」下發揮教學效能,再輔以教學媒體進行資訊融入教學,相信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就必能符應九貫課程精神—「帶著走的基本能力」。

從這次教學錄影中個人以為還是有以下幾點仍須改進:

一、少數問題未能給於學生從容的思考時間,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

二、學生較羞澀,回答問題不夠流暢,吾人未能善加引導。

三、學生隨堂練習時間不足,無法診斷學生學習問題所在

整體而言,這是一個美好的經驗,從教材規劃與設計全程利用Msword軟體撰寫教案與指導教授討論現場參與教師的回饋,到最後親自剪輯及製作DVD,讓吾人的教學技巧與資訊媒體製作能力增進不少,真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附件1活動單一

已知:如下圖數線所示,給定單位長1,利用直尺與圓規畫出 的位置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

13



問題一:動動腦,請問如何用「商高定理」做出







問題二:請問您如何利用直尺準確地在數線上作出「直角」







問題三:根據問題一、二的結論,請畫出 的位置,並求其近似值至整數位(四捨五入)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

13







【附件2學習單一

已知:如下圖數線所示,給定單位長1,利用直尺與圓規畫出 在數線上的位置,並求其近似值至整數位(四捨五入)

(請簡要說明作法)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

13











已知:如下圖數線所示,給定單位長1,利用直尺與圓規畫出3在數線上的位置,並求其近似值至整數位(四捨五入)

(請簡要說明作法)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

13









【附件3活動單二

已知:△ABC中,151413,求△ABC面積為何?




















問題一:請剪下△ABC,並置於下頁之座標平面上,請問如何「擺置」,能最簡易求得△ABC面積?






問題二:△ABC面積=?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x

-1

-2

-3

-4

-4

-3

-2

-1

y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問題三:今將座標平面拿掉(亦即沒有座標平面),試問如何求得△ABC面積?(提示:做三角形的「高」,再利用× × 高,求△ABC面積)










【附件4學習單二

知:△ABC中,13610,求△ABC面積為何?






























雲林縣國中數學領域教學觀摩之綜合座談紀錄


會議日期中華民國95420日(星期四)

會議時間上午11201200

會議地點雲林縣褒忠國民中學(地址:雲林縣褒忠鄉埔姜村中勝路62號)

主 持 人雲林縣褒忠國中 徐文臨校長

輔導教授國立中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洪志成教授

出席人員

雲林縣國中數學領域輔導團員5

雲林縣國中數學領域深耕種子教師12

雲林縣國中數學教師12【本縣市國中共32校,參與出席者共8校】

會議紀錄人員雲林縣國中數學領域輔導團

壹、主席報告

1.歡迎各位到雲林縣立褒忠國中參加此次教學觀摩研習活動。

2.本次演示教師為本縣課程督學,亦為優秀之中學數學教師;透過這樣的教學演示活動,可以增進教師間的教學方式討論,以達教學相長、精益求精。

貳、演示教學討論

1.演示單元為「商高定理的應用」。

2.大陸學者查證出,可能中國史上的商高只是一個虛造人物,往後課本上將改為「勾股定理」。

3.每位教師教學方式各有千秋,沒有絕對好壞。此次演示活動為一精采呈現,可在過程中學習與省思。

4.整個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時間實作學習,可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現在多數學生總是等著台上老師給予正確答案,缺乏自我腦力激盪的練習。

5.由正方形面積為一完全平方數求正方形邊長,進而引進根號概念,立意甚佳。

6.根號裡,開方開不盡的觀念宜詳細說明。

7.教學過程中有使用到尺規作圖畫一直角,建議可使用直角三角板畫出直角。

8.求三角形面積的題型時,可經由特殊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等)求面積,再至一般三角形求面積。

参、一般教學討論

1.讓學生充分時間演練和趕課程進度,一直是兩難的局面。如何取捨讓學生學習獲得最大效益,考驗著教師的智慧。

2.國中小課程協接問題,理論上而言應由國小銜接而非國中,但是國小教師並非全是數理本科出身,在課程有教授上的困難。但是近年來國小時常舉辦類似增進國小教師能力的研習活動,盼藉由積極宣導加強,在五年後可以回收成效。

肆、問題與建議

1.希望往後研習可多舉辦類似活動,透過實地教學研習,可立即意見交流分享,在實務上幫助較大。

2.往後研習將改成全縣區域聯盟研習,也就是分為「山、中、海線研習」,避免教師舟車勞頓。

440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