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共備研習實施計畫

格式
doc
大小
132 KB
頁數
6
上傳者
67113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7-07-03,离现在 8 11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雲林縣106年度國民教育輔導團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輔導小組

國中領域共同備課專業研習實施計畫

一、依據

(一)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教學品質要點。

(二)雲林縣106年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教學品質計畫。

(三)雲林縣106年度國民教育輔導團運作與輔導工作計畫。


二、目的

(一)建構本縣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支持網絡,發展實務導向的

跨校共備社群平台。

(二)提升輔導員及種子教師對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有效教學、多元評量及

補救教學專業知能。

(三)透過工作坊共備與返校公開授課,建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校本深

耕輔導的可行模式。

三、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二)主辦單位:雲林縣政府

(三)承辦單位:雲林縣國民教育輔導團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小組

(四)協辦單位:崙背國小、北港國中、虎尾國中。


四、辦理日期及地點

(一)辦理主題、日期與地點:

國中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共備研習

1. 理化中科學教具與實踐,106/07/20(四),虎尾國中。

2. 生活科技自造與問題解決,106/08/11(五),虎尾國中。

3. 探索生物課程與課綱轉化,106/08/24(四),虎尾國中。

五、報名方式:

請逕自全國教師進修網報名,每場全程參與者可核6小時研習時數。7/20課程代碼:22373808/11課程代碼:22373848/24課程代碼:237386


六、參加對象與人數

(一)本縣各公私立國民中學請薦派領域召集人或專長教師代表至少乙名參

加,請以105年度參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研習時數較少者優先薦派,

依次遞補遴派,勿以在校服務年資為薦派人員條件。

(二)國教輔導團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國中組輔導團員。

(三優先錄取本縣國中教師,若有餘額,以本縣教師優先,再行開放外縣市

教師。

(四)請參與教師攜帶教材及筆電到場,以利進行實作。



七、研習內容

日期

時間

課程名稱

主講人

106

720(五)

08:3008:50

報到

自然團隊

08:5009:00

長官致詞

自然領域召集人

09:3012:30

自然與生活科技科共備-

理化中科學教具與實踐

高雄市陽明國中

謝甫宜老師

12:3013:30

午餐、休息

自然團隊

13:3015:30

自然與生活科技科共備-

理化中科學教具與實踐

高雄市陽明國中

謝甫宜老師

15:3016:00

休息

自然團隊

16:0016:30

綜合座談與意見交流

自然團隊

106

811

(五)

08:3008:50

報到

自然團隊

08:5009:00

長官致詞

自然領域召集人

09:3012:30

自然與生活科技科共備-自造與問題解決

宜蘭縣復興國中

陳怡翔老師

12:3013:30

午餐、休息

自然團隊

13:3015:30

自然與生活科技科共備-自造與問題解決

宜蘭縣復興國中

陳怡翔老師

15:3016:00

休息

自然團隊

16:0016:30

綜合座談與意見交流

自然團隊

106

824

(四)

08:3008:50

報到

自然團隊

08:5009:00

長官致詞

自然領域召集人

09:3012:30

自然與生活科技科共備-

探索生物課程與課綱轉化

宜蘭縣復興國中

吳月鈴老師(退休)

12:3013:30

午餐、休息

自然團隊

13:3015:30

自然與生活科技科共備-

探索生物課程與課綱轉化

宜蘭縣復興國中

吳月鈴老師(退休)

15:3016:00

休息

自然團隊

16:0016:30

綜合座談與意見交流

自然團隊


八、差假及獎勵

1.參加研習人員及工作人員以公假登記。

2.執行本項活動有功人員,依「雲林縣公立中小學及幼稚園授權獎懲案件標準表」辦理敘獎。


九、預期成效

教師的主要工作是「課堂上的教學」,讓學生習得學科知識和能力,但社會現討論教師專業研習活動,最讓人詬病的是遠離學校與教室,脫離了日常具體情境與特定問題。而共備(授業研究、lesson study)可說是一種良藥,就像縣內教師參與完共備課程後,會說累一般,但每每看見這些人又在下次共備中,就知道,累一定有,但收獲也一定頗多。

在王政忠老師發起的「我有一個夢」研習中,曾在公開場合一直說一件事,「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久」,何嘗不是就在說這件「共備」的事嗎?

本縣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團雖已辦了104年、105年的共備工作坊,但仍看到教師在課程設計上、教學應用上、課綱轉化上的挫折與無助,現實中家長與環境的無視學生能力的展現,只汲營於分數上多寡,讓老師熱情冷卻,而共備過程的支持與協助,可讓經驗有所傳承,策略有所精進與教學時心情有更好的境界。

十、成效評估之實施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研習成效評估量表

敬愛的校長、主任、老師:

這份問卷可以協助我們瞭解這個計畫對您的實際幫助及評估執行成效,以下量表有許多句子,它們並沒有正確答案,請您就您自己實際經驗感受與課堂觀察記錄狀況進行填答,分別勾選不同程度的選項即可。填答結果統計後僅最為後續辦理相關計畫參考,不會公開您個人填答結果,也不會影響您的各種評比,請您安心填答。

請先閱讀題目的內容,然後想一想你自己的內心感受。如果你覺得題目內容「完全符合」你的內心感受,則在「完全符合」欄的□中打ˇ;如果你覺得題目內容「完全不符合」你的內心感受,則在「完全不符合」欄的□中打ˇ。其他依此類推。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輔導小組 敬上

學校名稱:______________ ,職稱: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性別:男生 女生

領域議題:_________________ ,單元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教師反應(評估教師對於工作坊的滿意度)

題號

評估內容

完全

符合

大部分符合

大部分不符合

完全
不符合

專業探究的課程內容相關實用且有幫助?

每次工作坊時間均能妥善安排分配?

講師具備足夠領域議題課程與教學知能?

講師能耐心解答或適時提供領域議題教學相關資源?

領域議題協作共備的教學與評量策略有助於實際課堂教學?

輔導員公開授課、觀課議課的型式能促進教學回饋與延伸學習?

工作坊有關學習診斷或評量探討有助於瞭解學生的學習狀

況?

整體而言,我喜歡領域議題小組的教學與評量共備工作

坊?




  1. 教師學習(評估教師吸收新知與技能的情形) ※僅以央團四大項度為例

題號

評估內容

完全

符合

大部分符合

大部分不符合

完全
不符合

我能充分理解並運用「探索教學」的內容及大意。

我能充分理解並運用「戶外教育」的內容及大意。

我能充分理解並運用「科學閱讀」的內容及大意。

我能充分理解並運用「教學評量」的內容及大意。

使用建議:此類評估表特別利於收集教師達到重要學習目標的資訊。不過使用這些評估表,必須先將課程目標具體化。


  1. 組織支持與改變(評估組織的擁護、支持、調整、協助與認可)

題號

評估內容

完全

符合

大部分符合

大部分不符合

完全
不符合

本次專業成長計畫和活動是與學校的任務、目標一致的。

學校的教學領導團隊與教師能共同設計參與公開授課。

學校領導人通過鼓勵和提供資源來宣導並支持專業成長。

學校鼓勵教師勇於嘗試創新的教學策略而不會承受壓力。

有關本案衍生的各種教學與評量方案都可獲得後續的支持。

當實施計畫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可以立刻得到專家的幫助。

因應實施新的教學評量策略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學校能提供經費支持或人力協助。

整體而言,組織行政運作有利於本次教師專業成長活動。

使用建議:可僅評估輔導員進行返校公開授課是否獲得組織支持與改變。



  1. 教師使用新知能(評估教師對於新知與技能的運用程度與品質)

題號

評估內容

完全

符合

大部分符合

大部分不符合

完全
不符合

教師能積極嘗試教學創新並提供具體教學示例分享

教師能運用部分已習得的有效教學策略並轉化為課堂教學

教師能針對教學內容設計單元教學的評量內容或基準規準

教師能評估分析評量後的結果,並理解學生學習表現個別差異

教師能透由學習診斷,形成改善教學的策略或補救教學策略

整體而言,教師已能使用專業探究或共備習得的新知或技能

使用建議:建議搭配各領域議題觀課議課後的教學觀察紀錄表或教學省思回饋表等輔助。

  1. 學生學習結果(評估學生學習結果:包括認知、情意、技能等)

題號

評估內容

完全

符合

大部分符合

大部分不符合

完全
不符合

我覺得這個單元的上課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會主動投入時間學習這個單元課本的相關知識。

我樂意參與這個單元老師要我們進行的活動。

我覺得我在這個單元的成績或學習表現有進步。

我可以理解這個單元課本或教材的學習內容。

我對自己在這個單元課程的學習能力有信心。

上表僅評估學生學習動機或態度,具體學習結果評估量表或測驗請搭配各領域議題單元教學活動另行設計。建議搭配單元教學前後測或多元評量等活動,具體評估學生學習成果。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