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武憲兒童詩的主題研究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前言
昔日的兒童文學工作者,往往被視為「寂寞的一群」,如今卻被羨稱為「最具童心和童趣的一群」。在這半世紀間,曾經於兒童文學領域中發展、奉獻者,多如天上星子,如早期的謝冰瑩、黃時得、洪炎秋、彭震球、林海音、潘人木、林良‧‧‧等等。1兒童文學能有今日光燦繁榮的局面,他們的確功不可滅。
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及幼獅公司於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合辦一場「兒童文學希望工程研討及座談會」。會議中,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表示:閱讀和文學的陶冶是很重要的兒童希望工程。2因為吟誦有趣的兒歌;陶醉於優質的童詩;閱讀風貌多采多元的童話,會使人精神愉悅、心靈祥樂。這些正是現代兒童成長過程中,最急需的營養素。而臺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則以作家和母親的身份說:「做了母親之後,我才打開眼界,發現童真是怎麼一回事。兒童文學創作者,一定擁有一雙特別的眼睛,所以看得到童真;那兒是一個有光的的世界。」3她認為現代小孩已失去許多發現美感和體驗生活的機會,因此兒童文學,比昔日更為重要。因為透過創造者的創意與文字的美感,可讓孩子看見更多的「溫馨」;看見更多的「可能」;和更多「不平凡」,這也就是兒童文學的目標。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民國六十一年的臺灣大地,仍是一片綠意盎然、鳥語喧天的風情時,林武憲先生便先知、先進的提出保護原野、自然資源的環保概念,和愛護動物「萬物總同胞」的「齊物」觀念,可知他的慧眼獨俱。
一直至七十四年之間,他創作的主題仍以自然、親情、友情居多。而在這短短的二十幾年間,臺灣的森林、河川,已遭到嚴重的蹂躪、濫伐,已從美麗的「福爾摩沙」,慘變為垃圾、貪婪之島。於是他那本是徐徐的提照和後來的疾呼,便保存著現代人過去美好的回憶,更是點亮兒童心頭、眼中的一盞光亮的明燈。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林武憲是個懷有赤子之心的人,在童言童語的殿堂裏遊走約三十年,他的著作有兒歌十一冊、兒童詩八本、童話三本、圖話故事書四本。除此四種純文學的作品外,另外再加上屬於廣電傳播的《我國民間的四大節目》,和語文教育的《語文辨正手冊》、《語文遊戲》三本,總有二十九本著作。
在林武憲五類的著作中,兒歌的特質是有趣的、富韻律,其對象是零歲到八歲左右。兒童詩因語言精鍊,富寓意、理趣、感性甚至禪機,故適合三年級以上的兒童閱讀,發展的空間比兒歌廣闊。再者,他的童話和圖畫故事創作不多,所以將研究的範疇,先鎖定為兒童詩的研究。兒童詩的園地廣大(如兒童詩的類別、內容與形式、語言、表現手法、結構、外形排列等等)4,無法以短篇幅來論述清楚,所以把研究範圍縮小為「兒童詩主題研究」。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篇文章是以文獻研究法為主,蒐集林武憲的個人詩集本和其他詩家的合集本,作為研究的主要依據。再而旁收其他兒童文學研究者,論說林武憲的報章篇文為輔。再經過分析、確定各首詩的主題的來源,然後加以統整歸類成組。
第五節 林武憲的經歷簡介與著作
林武憲,號黃山。生於民國三十三年,彰化人,嘉義師範畢業。曾任國教師、中華民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教育廳中華兒童百科全書特約編輯、中小學教師文藝營輔導委員、兒童讀物基本書目審查委員,現職國立編譯館國語教科書編審委員。出版著作兒歌十一冊、兒童詩八本、童話三本、圖話故事書四本、其他三本。5
林武憲於一九七三年獲語文獎章;於一九七七年得文藝獎章;一九七七年又得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第一名;一九八八年榮得中華兒童文學獎。走上兒童文學創作的道路二十多年,在探索與追求中,他以敬謹之心,為愛而作,為希望而作。而最近社會經濟的結構高度變化;自然生態亦陷入荒亂;人情也轉為淡薄。他發現我們的社會病了,病得令人悲觀。他認為兒童文學是救治社會弊病的良藥,也是最後的希望,如我們看到地上的垃圾,也仰望天上的星星,我們並不絕望。
所以兒童文學工作者,需要不斷的充實自己和學習,將美好、善良、純實的事情,以真、善、美的風貌,薰陶、傳承予下一代。
第二章 林武憲兒童詩主題的研究
第一節 兒童詩主題的定義
文學理論家劉孟宇先生說:「『主題』一詞,源於德語詞。原指樂曲中的主旋律,即樂曲的核心,後借用到文學創作中,指作品的「中心思想。」6而「主題」這詞彙於二十世紀才引入中國。
陳伯吹先生說:「衡量一首詩的質量,該把思想放在第一位的尺度,兒童的詩和成人的詩完成一致。‧‧‧各種、各方面的藝術手法,都是為了唯一的共同的目的,體現詩的『靈魂』──思想性。」
由此可知,主題在詩中的重要性,而思想、情感均是主觀的意念,所以詩人對「主題」的設定,必定有它獨特的觀感、特色和表達的方式。
第二節 林武憲兒童詩的主題特色
兒童詩是屬於兒童的童心所想、童眼所見,所以兒童詩的主題,「自我」的特色必然濃烈。林武憲先生的兒童詩感性十足,充滿陽光、愛與同情、自然與生活結合,並且富有教育意義。現在將林武憲先生兒童詩的主題特色論述於下:
(一) 正確的主題
主題是文學的靈魂,文學是唯美的,從美學的觀點來看,美就是善。它是一種思想,是導人向善,提高人類精神層次,陶冶性情的一種學問。所以正確的主題,就是在發揚善性,歌頌善良和讚美優美的人、事、物。所以為兒童寫詩,不僅要有個人觀、社會觀,應該還要具備世界觀、宇宙觀;讓兒童的視野、心胸,能從狹隘的自己,延伸到社會、世界和大自然。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在藝術裏,感性的東西是經過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而顯現出來了。」而林武憲的詩篇篇都充滿著愛和溫情的正確主題,如〈怪東西〉〈心窗〉〈想念〉〈媽媽的手〉〈小樹〉〈樹和鳥〉〈鞋〉〈小路〉〈鴿子〉〈陽光〉〈晒太陽〉‧‧‧等等。以下僅以〈鞋〉〈鴿子〉二首舉例論述:
〈鞋〉
我回家把鞋脫下
姐姐回家把鞋脫下
哥哥爸爸回家
也都把鞋脫下
大大小小的鞋
是一家人
依偎在一起
說著一天的見聞
大大小小的鞋
就像大大小小的船
回到安靜的港灣
享受家的溫暖
只有發自內心深處,至情至性的作品,才能永恆長存。所以為兒童寫作,不但要有童心,還要有一顆愛心。而這份愛來自肺腑,來自心靈深處。所以無論寫人、寫景或寫物,均是將個人的深刻感受、人生經驗,透過文字的流露、表達,讓兒童、讀者,感受到那一份愛心。林武憲先生這首詩,表象寫的是鞋,但他的主題卻深深寓意著「家的溫暖」和「平安」。那一雙雙緊緊相依偎的鞋;寫的是親蜜,說的是互相依靠的感情,就好像一艘艘大大小小的船隻,從暴風雨的航行裏;顛簸的回到平安的港口,滿心充滿著喜悅、感謝和幸福。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回到家門,見不到一雙鞋,我們就知道這個家是空洞的、寂寞的、冷漠的,給人的感覺就是一抹深沉的失落感。7所以這首〈鞋〉的主旨;就是希望所有的鞋;也就是家人、親人,都能趕快把整船的愛和歡笑載回家,讓家中本是冷薄的空氣,能熱熱鬧鬧的溫暖起來。
〈鴿子〉
鴿子在天上繞圈子
把自己的家當圓心
繞了一圈又一圈
繞了一圈又一圈
圈圈越繞越大
不論牠飛多久
不論牠飛多遠
家
永遠是圓心
這首以動物為題材的〈鴿子〉,寫的是以自己的家為圓心飛翔。其實他的主旨也是藉鴿子寫人,以擬人的手法,告訴兒童要常常想到家給我們的溫暖,要感謝家,不要忘記家。也可以說是寫給遊子或遊盪在外的孩子,回家吧!家是心中那塊永不熄滅的碳火,家永遠敞開著門等你。這首詩的意境相當崇高,並且富情趣和理趣。8
(二) 趣味的主題
趣味的主題,並特別強調詩中的微言大義,只依據兒童愛玩、愛遊戲的天性,提供趣味性的內容,以以陶冶兒童性情;滿足兒童娛樂的需求。趣味性的主題,又分為情趣、理趣、畫趣、諧趣、禪趣五種。9林武憲先生的兒童詩作中,屬於趣味性的有:〈山〉〈我要做個小仙人〉〈山也怕冷〉〈山上的白雲〉〈看月亮〉〈井裏的小青蛙〉〈等兔子來撞樹〉〈風箏〉等等,也以〈山〉〈山也怕冷〉〈看月亮〉三首,略作探討:
〈山〉
走
很 不 駱
背 多 動 駝
山 著 樹 像 的 的 背
林武憲先生在「山」這首詩裏,利用文字的排列,把山的形狀立體的展現出來。同時用很生動、很有趣的文字,把山的形像展現出來。詩的趣味性,包括了情趣、理趣和畫趣三種。請看,這首詩的形狀像兩座連綿不斷高山,又像一頭雙峰駱駝的背,表象上就是一幅可愛有趣的圖象詩。10而「山背著很多樹」的「背」字用得很傳神,把是寂靜不動的山靈活化了,藉著「形狀」「詞句」把山的美麗;山所背負的責任,深深烙進我們的心裡,讓我們重新去認識山,體會山的生命,並且發覺自己應盡的責任和使命。
〈山也怕冷〉
山也怕冷
秋天就蓋著落葉的被子
冬天就戴上白色的帽子
這首詩的主題「怕冷」出現在詩前,雖短短三句,卻充分表現出林武憲先生的想像力,將本是堅毅不動的山,擬化成一個怕冷的老爺爺,且生動有趣的將秋天的落葉;當成溫暖的被子,將冬天的白雪轉化為擋雪的帽子。在秋冬之際讀起來,似乎特別有情味,也可說是帶有「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的濃厚的季節風味。
〈看月亮〉
歌唱家說
月亮像張唱片掛在樹上
賣饅頭的說 月亮像燒餅
月光像流在地上的豆漿
百貨店的老板說
月亮像一面鏡子又圓又亮
這首詩充滿了情趣和諧趣。寫著三種不同行業的人,對月亮的看法,深刻的主觀的色彩,頗符合兒童不矯揉造作的自我表達方法。詩中富有藝術氣質的歌唱家,眼中的月亮是張圓滑的唱片,好似正送出柔美的月光曲。豆漿店的老板,所見到的月亮,竟生活化的烤成一塊溫熱熱的燒餅和黃澄澄、香濃濃的豆漿。而百貨店的老板,看到的月亮,卻變成一面皎潔光亮的鏡子。林武憲先生將這三種人的心境、看法和希望,有趣的顯現出來。這首詩相當有趣、值得玩味,並有鼓勵兒童能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如詩中的三位主角,勇敢的表達自己對所有事物的看法、想法。
(三) 新穎的主題
所謂新穎的主題,就是富有創意、富有時代性的主題。11由〈前言〉裏所述的林武憲先生對大自然的先知,早在二十年前,已為大地山河呼告;為忙碌的人們閉塞的心開一扇扇的窗。他可以說是提倡自然、環保與敞開心靈、親近陽光的先導。
縱觀今日山林溪河變色,人們盲、忙、茫於生活的社會現象。我們再回首,讀讀林武憲先生的〈如果〉〈不要到屏東去〉〈釣魚〉〈海鷗的想法〉〈做南極的居民〉〈快把窗子打開〉,肯定會為人類的私慾,掬一把傷嘆和一份羞慚。下列以〈不要到屏東去〉〈釣魚〉〈快把窗子打開〉三首詩,分論林武憲先生兒童詩主題的新穎度。
〈不要到屏東去〉
爸爸,如果我是紅尾伯勞,
尾巴長長,
嘴巴彎彎的,
我是不是很可愛?
爸爸,如果我是紅尾伯勞,
我踏上了竹莢,
腳下頭上的呻吟、搖晃
我是不是很可憐?
爸爸,如果我是伯勞,
不要到屏東去!不要去
屏東,有人捉我們
我們會被吃進肚子裏去!
由多年前蕙蓀農場的野鳥放生,讓鳥兒不適環境而橫屍山林。再而黑面琶鷺的被獵殺,伯勞鳥困於刺網的哀吟的畫面,都讓人心悸。
童心是柔軟的,包容萬物、一花一草,都是兒童抒情的對象,何況是活潑、靈躍的動物,更是兒童所喜愛的。
〈不要到屏東去〉這首詩,雖然沒有「美」和「善」,但它屬於「真」,寫出真實的殘酷。在當時的兒童詩家中,很少人以這種不易討好的的風貌為題材。所以林武憲先生為生態環保開了一道門,〈釣魚〉也是相同的主旨和寫法。呼籲人們、教育兒童,在感官的歡樂中;滿足口慾中,應撥一份愛心給大地萬物。
〈釣魚〉
魚很快樂,
在水裏唱歌。
在水裏。捉迷藏。
在水裏。吹泡泡兒。
。。。。。。。。。
把魚釣起來
釣魚的人很快樂
他不知道
水裏有魚的眼淚‧‧‧‧‧
這首〈釣魚〉在主題的表達的方式,同時使用了「直接表現」、「間接表現」的兩種方法,不僅有理趣之美;也有畫趣之美,而使用的是反向思考的模式。林武憲先生以魚的快樂泡泡。。。。和魚的滴滴眼淚‧‧‧‧的對比寫法,說出他不贊成人類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魚的痛苦上的行為。
林武憲先生兒童詩的表現手法,形式有直接、間接、寓情於景、藏意於事、圖像畫趣等多樣化,除了令人怡悅的節奏和音樂性外,主題正確、健康、慈愛、溫情、感性,並且把生活與大自然結合。兒童們可以從他的兒童詩中,美化生活、淨化心靈、啟發智慧、辨別是非、褒美貶醜,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第四章 結 論
就詩的本質來看,兒童詩與成人詩一樣,需要詩的五大要素,就是要有兒童的感情、意象、律動、意義和想像的世界,也就如林武憲先生所說的:詩歌像花,像蝴蝶,像動人的音樂,也像蜜糖,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甜美,更可愛。12
我們從林武憲先生兒童詩的正確主題,可由極小極平凡的景物中,蘊釀出意義深刻和高尚的情操,充滿愛、感性、陽光、溫馨、同情且善於想像。
而總觀林武憲先生的兒童詩,附加於詩的修辭技巧,比較樸實、自然、純真,不善於誇飾;或特別營造趣味。深究起來,他的詩不管題材為何,其主旨大都富教育意義,而所謂的教育意義並不是生硬的說教。其中包括了知識教育、情趣教育、文學教育及品德教育。13在他的眼裏、心裏是萬物皆有情;萬般皆有愛。尤其在這社會環境、生態環境、人情冷暖、親情疏離的世風下,他詩中的主題、立意,應該有當頭棒喝、強心劑的效用。所以應該讓兒童儘早閱讀他的詩,讓兒童的心靈永保一顆赤子之心;且擁有同情、體諒、博愛、感性的胸懷,讓明天、未來;更陽光、更絢麗、更美好!
參考書目
怪東西 林武憲 臺北 臺灣書局1972.10
小河唱歌 詹冰等 臺北 臺灣書局1975.07
兒童詩研究 林鍾隆 臺北 益智書局1977.01
兒童詩學論 徐守濤 臺北 東益出版社1979.01兒童詩的理論及其發展 許義宗臺北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1979.07
井裏的小青蛙 林武憲 臺北 漢京文化公司1979.12
兒童文學創作與欣賞 葛琳 臺北 康橋出板社1980.07
童詩開門 陳木城 臺北 錦標出版社1983.04
童詩五家 林良等 臺北 漢京文化公司1985.06
文心雕龍注 卓劉慶弟 臺北 開明書局 1985.10
論兒童詩 陳伯吹 廣西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8.05
兒童詩歌研究 林文寶 高雄 復文圖書公司1988.08
中國兒童文學研究 雷僑雲 臺北 學生書局1988.09
兒童文學詩歌選集 林武憲 臺北 幼獅文化公司1989.05
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 宋筱蕙 臺北 五南圖書公司1989.09
兒童詩初探 趙天儀 臺北 富春文化公司1992.10
兒童文學史料叢刊(肆)邱各容 臺北 中華兒童文學學會1992.11
兒童文學析論 杜淑貞 臺北 五南圖書公司1994.04
兒童詩寫作研究 陳正治 臺北 五南圖書公司1995.05
兒童文學 林文寶等 臺北 五南圖書公司1996.09
涵芬樓文談 吳曾祺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06
期刊報章
林清泉 <一些快樂、一些驚奇>
--推介《童詩五家》 國語日報第3版 1986.2.23
趙天儀 <評林武憲兒童詩集>
《快把窗子打開》 國語日報第3版1986.3.16
謝新福 <秋天的信是一首好詩> 國語日報第3版1987.3.1
洪志明 <我喜歡那感性的詩>
-兒童詩集《快把窗子打開》國語日報第8版1988.8.7
黃基博 <詩的誕生> 國語日報第81989.10.29
林武憲 <歌詩札記> 國語日報第8版1991.9.22
彭桂香 <談兒童詩的音樂性> 國語日報第13版1999.12.19
王靖媛 <兒童文學希望工程> 國語日報第1版2000.4.25
劉偉瑩 <兒文創作者看得到童真> 國語日報第3版2000.5.28
薛意梅 <林武憲的童詩> 屏東師院網頁 2000.7
林文寶 <作家與作品> 屏東師院網頁 2000.8
大王國中<童詩創作> 教學網站 2000.11
1邱各容:《兒童文學史料叢刊》肆,(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92年11月)。資料採自正文前的<出版的話>。
2王靖媛:<兒童文學希望工程>,《國語日報》,第1版,2000年4月25日。
3劉偉瑩:<兒文創作者看得到童真>,《國語日報》,第3版,2000年5月28日。
4陳正治:《兒童詩寫作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年7月),頁13~16。
5同註1,頁108~109。
6劉孟宇:《寫作大要》,(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89年5月),頁11~12。
7洪志明:<我喜歡那感性的詩--快把窗子打開>,《國語日報》,第8版,1988年8月7日。
8陳正治:《兒童詩寫生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三章<兒童詩的題材>,頁127~128。
9同註十五,第二章<兒童詩的主題>,頁98~106。
10同註十四。
11同註十五,第二章<兒童詩的主題>,頁103。
12林武憲:〈歌詩札記〉,《國語日報》,第8版,1991年9月22日。
13宋筱蕙:《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9年9月),第一章〈緒論〉,頁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