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自然科3上第三單元活動1-1教案
單元名稱 | 第三單元 奇妙的空氣 活動1-1 空氣佔有空間 | 總節數 | 共1節,40分鐘 | |||
設計依據 | ||||||
學習 重點 | 學習表現 | tr-II-1 能知道觀察、記錄所得自然現象的的結果是有其原因的,並依據習得的知識,說明自己的想法。 tm-II-1 能經由觀察自然界現象之間的關係,理解簡單的概念模型,進而與其生活經驗連結。 po-II-1 能從日常經驗、學習活動、自然環境,進行觀察,進而能察覺問題。 pa-II-2 能從得到的資訊或數據,形成解釋、得到解答、解決問題。並能將自己的探究結果和他人的結果(例如:來自老師)相比較,檢查是否相近。 an-II-1 體會科學的探索都是由問題開始。 | 領域核心素養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自-E-A1能運用五官,敏銳的觀察周遭環境,保持好奇心、想像力持續探索自然。 | ||
學習內容 | INa-II-2 在地球上,物質具有重量,佔有體積。 INb-II-1 物質或物體各有不同的功能或用途。 INc-II-1 使用工具或自訂參考標準可量度與比較。 | |||||
議題融入與其實質內涵 | 【科技教育】 科E4體會動手實作的樂趣,並養成正向的科技態度。 科E9具備與他人團隊合作的能力。 【閱讀素養教育】 閱E1認識一般生活情境中需要使用的,以及學習學科基礎知識所應具備的字詞彙。 閱E12培養喜愛閱讀的態度。 【戶外教育】 戶E2豐富自身與環境的互動經驗,培養對生活環境的覺知與敏感,體驗與珍惜環境的好。 戶E3善用五官的感知,培養眼、耳、鼻、舌、觸覺及心靈對環境感受的能力。 | |||||
學習目標 | 1-1地球上的物質 1.透過回顧舊經驗,藉由捏住塑膠袋口並擠壓,確認空氣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充滿在我們的四周。 2.藉由捏住塑膠袋口,放入水中鬆開袋口的實驗,了解空氣存在於我們的周圍。 1-2空氣占有空間 1.觀察常見的物質,思考空氣是否和其他物質一樣占有空間,並提出實驗驗證想法。 2.將裝有紙團的杯子放入水中,觀察杯底紙團是否變溼,了解空氣占有空間。 3.知道空氣占有空間、沒有固定形狀的特性及生活應用。 | |||||
教材來源 | 康軒版自然科學三上第三單元活動1-1 | |||||
教學設備/資源 | 1.塑膠袋 2.水箱 3.透明杯子 4.紙團 5.氣球 6.游泳圈 |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 |
1-1 地球上的物質 1.參與:觀察空氣可能在哪裡。 →提問:地球上有各種物質,第一單元已學過動、植物是生物,請學生回答見過哪些非生物的物質。 ˙教師宜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或針對課本圖片回答即可。 →提問:我們呼吸需要空氣,可是空氣在哪裡?讓學生思考、觀察、討論。 ˙學生可能回答:空氣就在我們周圍。 →教師說明地球上有許多物質,包括我們呼吸所需的空氣,但它卻看不見。 2.探索:思考如何證明空氣的存在,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提問:空氣雖然在我們周圍,可是卻看不到,我們可以怎麼抓到空氣呢? ˙學生可能回答:用塑膠袋來回揮動,然後把袋口捏緊,就可以抓住空氣。 ˙給予學生塑膠袋,讓學生實驗操作。 3.解釋:根據實驗結果提出解釋證明空氣的存在。 →「怎樣知道塑膠袋裡裝了空氣」實驗: ˙提問:怎麼確定塑膠袋裡裝的是空氣呢? ˙讓學生先討論分享,再給予實驗器材進行實驗。 ˙學生可能回答: (1)塑膠袋變得鼓鼓的。 (2)把塑膠袋袋口稍微鬆開,輕輕一擠,會感覺到有風吹出來。 (3)把塑膠袋放入水中,稍微鬆開袋口,輕輕一擠,會有氣泡冒出來。 4.精緻化:進一步探索有縫隙的物品中就有空氣,了解空氣無所不在。 ˙教師可另外準備海綿、粉筆等物品,讓學生放入水中觀察,可以發現將海綿和粉筆放入水中後都可以看見氣泡(海綿建議以放入水中擠壓的方式觀察,結果較明顯),即可證明只要有縫隙就會有空氣,空氣真的是無所不在的。 5.評量: 完整提出空氣就在我們周圍,而且有縫隙就有空氣的概念。 →提問:根據觀察與實驗的結果,哪裡會有空氣呢? ˙學生可能回答: (1)空氣在我們周圍。 (2)空氣是無所不在的。 6.習作 →進行習作第37頁。 7.重點歸納 ˙空氣無所不在,在我們周圍充滿了空氣。 1-2 空氣占有空間 1.參與:觀察杯中的物質,思考空氣是否占有空間。 →教師說明:空氣存在於我們的周圍,可是它不像石頭、水等物質能夠看得見。 ˙教師拿出三個透明杯子,依序在第一個杯子裝滿小石子、第二個杯子中裝滿水,第三個則維持空杯。 →提問:石頭、水占有空間,空氣也占有空間嗎? ˙學生可能回答: (1)空氣應該占有空間。 (2)杯子裡什麼都沒有,空氣應該不占有空間。 →提問:我們可以怎麼證明杯子裡的空氣占有空間? ˙學生可能回答: (1)把空杯子倒過來壓入水裡,水應該不會進到杯子裡。 (2)把空杯子倒過來垂直的壓入水裡,水應該不會進到杯子裡。 ˙教師此時可引導學生注意將杯子壓入水中的方式,並在實際實驗中觀察兩種方式的差異。 2.探索: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實驗,探究空氣是否占有空間。 →「紙團溼了嗎」實驗: ˙提問:如果我們把紙團塞進杯子裡,緊緊卡在杯底,然後把杯子倒過來垂直壓入水箱底部,會看到什麼現象? ˙學生可能回答: (1)水會進到杯子裡。 (2)杯底的紙團會溼掉。 ˙給予學生實驗器材,讓學生試著進行實驗。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步驟進行實驗之後,再垂直的把杯子拿出水面觀察。 3.解釋: 根據實驗結果提出解釋杯子裡因為有空氣,水進不去,所以紙團不會溼。 →提問:實驗結果是什麼?讓學生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學生可能回答:杯底的紙團沒有溼,因為杯子裡充滿了空氣,水進不來。 4.評量:完整提出空氣占有空間的概念。 →提問:根據實驗結果,你認為空氣占有空間嗎? ˙學生可能回答:杯底的紙團沒有溼,代表空氣占有空間。 5.習作 →進行習作第38頁。 6.精緻化:分享生活經驗,討論充氣物品的變化。 →提問:生活中,哪些物品是應用空氣占有空間的特性呢? ˙學生可能回答: (1)氣球。 (2)游泳圈。 ˙教師可繼續提問,如何從這些用品看出空氣占有空間? ˙學生可能回答: 游泳圈和氣球充氣前是扁扁的,充氣後都變得鼓鼓脹脹的。 7.探索:在教師引導下,探究空氣是否具有固定形狀。 →提問:你們覺得空氣有固定形狀嗎?請舉例說明。 ˙學生可能回答:氣球吹氣之後會脹得好大,而且氣球有很多形狀,但只要充氣都可以變得鼓鼓的。 8.評量:完整提出空氣占有空間的概念與生活應用。 →提問:你們知道還有哪些物品是應用空氣占有空間、沒有固定形狀等特性呢? ˙學生可能回答: (1)把籃球、橄欖球打氣充飽,就可以用來打球和練習,可是這兩種球的形狀不一樣。 (2)氣泡袋是由好多個小氣囊構成的,把東西用氣泡袋包好,就可以受到保護不易破損。 9.重點歸納 ˙空氣像石頭、水等物質一樣占有空間,所以把空杯子垂直放入水裡,杯底的紙團不會溼。 ˙空氣沒有固定形狀,可以填充在不同形狀的容器中。 | |
習作指導 | |
習作第37頁(配合活動1-1) 〈指導說明〉 指導學生察覺雖然空氣看不見也摸不著,但空氣存在我們的四周。 〈參考答案〉 一、 1.①②;袋口有空氣跑出來(答案僅供參考) 2.② ˙空氣 習作第38頁(配合活動1-2) 〈指導說明〉 指導學生進行預測,並經由實驗察覺空氣占有空間,所以紙團不會溼。 〈參考答案〉 二、 不會;因為杯子裡有空氣,所以水進不去杯子裡。(答案僅供參考) 乾;乾 ˙② | |
參考資料 | ˙鄭福田、劉希平、劉遵賢/譯(民100)。空氣汙染(修訂版)。高立圖書。 ˙曹松青(民100)。生活中不可不知的自然科學常識。讀品文化。 ˙孫岩章(民102)。環境汙染與公害鑑定(第三版)。科技圖書出版社。 ˙陳維新,江金龍編(民104)。空氣汙染與控制(十四版)。高立圖書出版社。 ˙劉坤松編(民104)。環境地球科學概論(第三版)。新文京出版社。 ˙Story a.(徐月珠譯)(民108)。科學實驗王46:懸浮微粒。三采文化。 ˙Tim Smedley(龐元媛譯)(民109)。終結空氣汙染:從全球反擊空氣汙染的故事,了解如何淨化國家、社區,以及你吸入的每一口空氣。真文化。 ˙陳乃綺(民109)。Penny 老師的科學村2:奇奇的火箭壞掉了(認識看不見的「空氣」)。快樂文化。 ˙科技大觀園/風的故事─從風車到風力機: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c541e027-df3a-4f81-9356-6479f841b10f ˙臺灣風力發電產業協會:http://www.twtia.org.tw/ ˙臺灣颱風資訊中心/風向和風速:http://typhoon.ws/learn/reference/wind ˙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空氣品質指標: https://airtw.epa.gov.tw/CHT/Information/Standard/AirQualityIndicator.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