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國語課程學期目標與學習內容規劃表

格式
doc
大小
436.5 KB
頁數
24
上傳者
peterfly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9-04-30,离现在 6 17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學年、學期目標(六年級)

領域:國語

學習表現類別

代碼

代表第三學習階段(國民小學5-6年級)

聆聽

1

1--1 能夠聆聽他人的發言,並簡要記錄。

1--2 根據演講、新聞話語情境及其情感,聽出不同語氣,理解對方所傳達的情意,表現適切的回應。

1--3 判斷聆聽內容的合理性,並分辨事實或意見。

1--4 結合科技與資訊,提升聆聽的效能。

口語表達

2

2--1 觀察生活情境的變化,培養個人感受和思維能力,積累說話材料。

2--2從聽聞內容進行判斷和提問,並做合理的應對。

2--3靈活運用詞句和說話技巧,豐富表達內容。

2--4運用語調、表情和肢體等變化輔助口語表達。

2--5把握說話內容的主題、重要細節與結構邏輯。

2--6結合科技與資訊,提升表達的效能

2--7與他人溝通時能尊重不同意見。

標音符號與運用

3


識字與寫字

4

4--1 認識常用國字至少2,700字,使用2,200字。

4--2 認識文字的字形結構,運用字的部件了解文字的字音與字義。

4--3 運用字辭典、成語辭典等,擴充詞彙,分辨詞義。

4--4 精熟偏旁變化和間架結構要領書寫正確及工整的硬筆字。

4--5 習寫以硬筆字為主,毛筆為輔,掌握楷書形體結構的書寫方法。

閱讀

5

5--1 流暢朗讀各類文本,並表現抑揚頓挫的變化。

5--2 理解各種標點符號的用法與表達效果。

5--3 讀懂與學習階段相符的文本。

5--4 區分文本中的客觀事實與主觀判斷之間的差別。

5--5 認識議論文本的特徵。

5--6 熟習適合學習階段的摘要策略,擷取大意。

5--7 連結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評述文本的內容。

5--8 運用自我提問、推論等策略,推論文本隱含的因果訊息或觀點。

5--9 因應不同的目的,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

5--10 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主動尋找閱讀材料。

5--11 大量閱讀多元文本,辨識文本中議題的訊息或觀點。

5--12 運用圖書館()、科技與網路,進行資料蒐集、解讀與判斷,提升多元文本的閱讀和應用能力。

寫作

6

6--1 根據表達需要,使用適切的標點符號。

6--2 培養思考力、聯想力等寫作基本能力。

6--3 掌握寫作步驟,寫出表達清楚、段落分明、符合主題的作品。

6--4 創作童詩及故事。

6--5 書寫說明事理、議論的作品。

6--6 練習各種寫作技巧。

6--7 修改、潤飾作品內容。

6--8 建立適切的寫作態度。


學習內容主題

主題代碼

項目

項目代碼

代表第三學習階段(國民小學5-6年級)

文字篇章

A

標音符號

Aa


字詞

Ab

Ab--12,700個常用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

Ab--2 2,200個常用字的使用。

Ab--3常用字部首及部件的表音及表義功能。

Ab--4多音字及多義字。

Ab--54,500個常用語詞的認念。

Ab--63,700個常用語詞的使用。

Ab--7數位辭典的運用。

Ab--8詞類的分辨。

Ab--9楷書形體結構要領。

句段

Ac

Ac--1標點符號在文本中的作用。

Ac--2基礎句型結構。

Ac--3各種複句的意義。

Ac--4 各類文句表達的情感與意義。

篇章

Ad

Ad--1意義段與篇章結構。

Ad--2篇章的大意、主旨、結構與寓意。

Ad--3故事、童詩、現代散文、少年小說、兒童劇等。

Ad--4古典詩文。

文本表述

B

記敘文本

Ba

Ba--1順敘與倒敘法。

抒情文本

Bb

Bb--1自我情感的表達。

Bb--2人際交流的情感。

Bb--3對物或自然的感悟。

Bb--4直接抒情。

Bb--5藉由敘述事件與描寫景物間接抒情。

說明文本

Bc

Bc--1具邏輯、客觀、理性的說明,如科學知識、產品、環境等。

Bc--2描述、列舉、因果、問題解決、比較等寫作手法。

Bc--3數據、圖表、圖片、工具列等輔助說明。

Bc--4說明文本的結構。

議論文本

Bd

Bd--1以事實、理論為論據,達到說服、建構、批判等目的。

Bd--2論證方式如舉例、正證、反證等。

Bd--3議論文本的結構。

應用文本

Be

Be--1在生活應用方面,以說明書、廣告、標語、告示、公約等格式與寫作方法為主。

Be--2在人際溝通方面,以通知、電子郵件便條等慣用語彙及書寫格式為主。

Be--3在學習應用方面,以簡報、讀書報告、演講稿等格式與寫作方法為主。

文化內涵

C

物質文化

Ca

Ca--1各類文本中的飲食、服飾、建築形式、交通工具、名勝古蹟及休閒娛樂等文化內涵。

Ca--2各類文本中表現科技演進、環境發展的文化內涵。

社群文化

Cb

Cb--1各類文本中的親屬關係、道德倫理、儀式風俗、典章制度等文化內涵。

Cb--2各類文本中所反映的個人與家庭、鄉里、國族及其他社群的關係。

精神文化

Cc

Cc--1各類文本中的藝術、信仰、思想等文化內涵。


(調整方式:簡化減量分解替代重整)

學習表現/調整後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調整後學習內容

學年目標/學期目標

1--1 能夠聆聽他人的發言,並簡要記錄。能夠聆聽他人的發言,並適當回應。

Ba--1順敘與倒敘法。減量順敘法句子。

1.聆聽他人簡短的發言,並適當回應。/

1-1能在聆聽過程中,以表情或肢體動作回應。

1-2能正確記取順敘法句子內容的細節。

1--3 判斷聆聽內容的合理性,並分辨事實或意見。簡化聆聽內容的合理性,並分辨事實。

Bc--2描述、列舉、因果、問題解決、比較等寫作手法。減量替代描述、因果、問題解決、比較等句子

2.聆聽描述、因果、問題解決、比較等句子,並分辨事實。/

2-1能夠聆聽描述句子,並指出物品。

2-2能夠聆聽因果句子,並指出原因。

2-3能夠聆聽問題解決句子,並找出答案。

2-4能夠聆聽比較句子,並分辨事實。

1--4 結合科技與資訊,提升聆聽的效能。不調整

Ca--1各類文本中的飲食、服飾、建築形式、交通工具、名勝古蹟及休閒娛樂等文化內涵。減量替代有聲繪本中的飲食、交通工具、及休閒娛樂等文化內涵。

3.使用科技與資訊產品,聆聽有聲繪本,提升學習的效果。/

3-1能使用溝通筆,點出3休閒娛樂。

3-2能使用平板電腦裡的溝通程式,聆聽並指出5交通工具。

3-3能聆聽電腦裡的有聲繪本,指出5飲食種類。

2--4運用語調、表情和肢體等變化輔助口語表達。減量替代運用表情和肢體等變化輔助口語表達。

Bb--1自我情感的表達。不調整

4.運用表情和肢體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4-1運用表情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4-2運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需求。

2--6結合科技與資訊,提升表達的效能。不調整

6--3 掌握寫作步驟,寫出表達清楚、段落分明、符合主題的作品。簡化重整以溝通輔具表達符合情境的句子。

Ac--2基礎句型結構。分解能使用肯定句、否定句、疑問句短句。

5.使用科技產品,表達肯定句、否定句、疑問句短句/

5-1在協助下使用溝通平板,表達肯定句短句

5-2在協助下使用溝通平板,表達否定句短句

5-3在協助下使用溝通平板,表達疑問句短句

2--7與他人溝通時能尊重不同意見。不調整

Bb--2人際交流的情感。簡化替代運用適當語氣、態度和肢體動作表現對人的情感。

6.能用適當的語氣、態度和肢體動作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見/

6-1能表現良好態度,尊重長輩的指導。

6-2能用適當的語氣和肢體動作聽從他人的勸誡。

4--1 認識常用國字至少2,700字,使用2,200字。簡化減量指出並描寫60個常用國字

Ab--2 2,200個常用字的使用。減量分解飲食、交通工具、及休閒娛樂相關的60個常用字的使用。

7.指出並描寫飲食、交通工具、及休閒娛樂相關的60個常用國字/

7-1在協助下指出並描寫器相關的15個常用國字

7-2在協助下指出並描寫物相關的15個常用國字

7-3在協助下指出並描寫交通工具相關的15個常用國字

7-4在協助下指出並描寫休閒娛樂相關的15個常用國字

5--3 讀懂與學習階段相符的文本。簡化替代了解能力相符的文本

Ab--63,700個常用語詞的使用。減量50個常用語詞的使用。

Cb--2各類文本中所反映的個人與家庭、鄉里、國族及其他社群的關係。減量各類文本中所反映的個人與家庭、鄉里的關係。

8.了解能力相符的文本,指認50個人與家庭、鄉里關係語詞/

8-1了解能力相符的文本,指認25個人與家庭關係語詞

8-2了解能力相符的文本,指認25個人與鄉里關係語詞

5--10 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主動尋找閱讀材料。不調整

Ad--3故事、童詩、現代散文、少年小說、兒童劇等。減量替代認讀故事童詩。

9.尋找並認讀感興趣的民間信仰故事和動物童詩。/

9-1在協助下尋找並認讀感興趣的民間信仰故事。

9-2在協助下尋找並認讀感興趣的動物童詩。


領域:本土語(閩南語)

學習表現類別

代碼

代表第三學習階段(國民小學5-6年級)

聆聽

1

1-Ⅲ-1能正確聽辨並尊重閩南語方音與語詞的差異性

1--2能主動注意並理解科技、資訊及各類媒體的閩南語訊息。

說話


2

2--1能妥善運用科技媒材增進閩南語的口說能力。

2--2能運用閩南語進行對話、分享與討論。

2--3能運用閩南語對生活周遭事物進行有條理的口頭描述。

2--4能念唱閩南語藝文作品,並建立美感素養。

2--5能以閩南語口語表達對多元文化的初步認識。

2--6能運用閩南語詢問與回答日常生活中的熟悉主題,並能說出在地文化的特色與關懷。

閱讀


3

3--1能初步運用字、辭典及其他工具書,輔助閩南語文的閱讀。

3--2能透過閱讀了解閩南語文學作品的主題及內涵。

3--3能從閱讀閩南語文過程中認識在地的文化特色。

3--4能主動利用資訊科技和媒體,進行閩南語文的閱讀。

寫作


4

4--1能以簡單的閩南語文寫出日常生活相關的短文。

4--2能運用閩南語文媒材、工具書或線上字、辭典檢索系統以輔助書寫。


學習內容主題

主題代碼

項目

項目代碼

代表第三學習階段(國民小學5-6年級)

語言與文學

A


標音與書寫系統

a


Aa--1羅馬拼音。

Aa--2漢字書寫。

語法語用


b

Ab--1語詞運用。

Ab--2句型運用。

Ab--3方音差異。

Ab--4文白異讀。

文學篇章


c

Ac--1生活故事。

Ac--2詵歌短文

社會與生活


B

自我理解


a

Ba--1社交稱謂。

Ba--2性別認識。

Ba--3情緒表達。

Ba--4性別尊重。

日常生活


b

Bb--1數字運用。

Bb--2交通運輸。

Bb--3體育休閒。

社區了解

c

Bc--1社區生活

環境教育


d

Bd--1環境保護。

Bd--2生態保育。

Bd--3海洋保育。

科技運用


e

Be--1數位資源。

Be--2影音媒材。

藝術人文


f

Bf--1表演藝術。

Bf--2藝術欣賞。

人際溝通


g

Bg--1生活應對。

Bg--2口語表達。

Bg--3人權觀念

在地特色

h

Bh--1物產景觀。

Bh--2區域人文

國際認識

i



(調整方式:簡化減量分解替代重整)

學習表現/調整後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調整後學習內容

學年目標/學期目標

1--2能主動注意並理解科技、資訊及各類媒體的閩南語訊息。不調整

Bh--1物產景觀。1

簡化10臺灣的農產(燕巢菝仔、古坑柳丁、金山番薯、大甲芋仔、北港塗豆、麻豆文旦、旗山弓蕉、萬丹紅豆、花蓮西瓜、臺東釋迦)

Bb--2交通運輸。

簡化認識貨車、高鐵、汽車、客運

Be--2影音媒材。

簡化電視、電腦、平板和手機

1.能主動注意並理解各類資訊媒體介紹,並透過交通運輸工具接觸到臺灣的農產。

1-1能主動注意並理解電視、電腦、平板和手機介紹10臺灣的農產。

1-2能認識4交通運輸工具如何讓人和農產聯結在一起。

2--1能妥善運用科技媒材增進閩南語的口說能力。不調整

Ab--1語詞運用。4

簡化8個形容詞語詞(白鑠鑠、烏趖趖、紅記記、燒燙燙、冷吱吱、媠噹噹、芳貢貢、暗摸摸)

Ab--2句型運用。2

簡化“人名”佇”地方位置”食伊上愛食的”小吃名

我想欲食小吃名1小吃名2

Be--1數位資源。

簡化溝通輔具

Ab--4文白異讀。1

簡化白、目、有、花

2.能運用溝通輔具增進閩南語語詞、句型和文白異讀的口說能力。

2-1能運用溝通輔具表達句型-人名”佇”地方位置”食伊上愛食的”小吃名

2-2能運用溝通輔具表達句型-我想欲食小吃名1小吃名2

2-3能運用溝通輔具表達8個形容詞語詞

2-4能運用溝通輔具表達4個文白音

2--2能運用閩南語進行對話、分享與討論。減量

能運用閩南語進行對話與分享。

Bg--2口語表達。2

簡化問答對話

Bh--2區域人文2

簡化泰國潑水節、西洋鬼仔節


3.能運用閩南語進行不同區域文化活動的對話與分享。

3-1能運用閩南語進行不同區域文化活動介紹的問答對話。

3-2能運用閩南語分享2種區域文化活動。

2--3能運用閩南語對生活周遭事物進行有條理的口頭描述。不調整

Bg--1生活應對。3

簡化先後順序的步驟回答

Be--1數位資源。

簡化溝通輔具

Bb--3體育休閒。

簡化逛夜市

Ac--1生活故事4

簡化節慶活動

4.能運用溝通輔具對災害防範、休閒活動和烹飪活動進行有條理的口頭描述。

4-1能運用溝通輔具將地震時的逃生進行有條理的口頭描述。

4-2能運用溝通輔具將吃夜市小吃運用先來”、”閣配”上尾進行有條理的口頭描述。

4-3能運用溝通輔具將元宵節吃湯圓的情景做有條理的口頭描述。

2--4能念唱閩南語藝文作品,並建立美感素養。重整

能念唱閩南語藝文作品,並產生興趣。

Bf--1表演藝術5

簡化歌仔戲、布袋戲、皮猴戲、答喙鼓、演唱會、變魔術

5.能念唱閩南語藝文作品,並產生興趣。

5-1能認識7種閩南語藝文作品,並產生興趣。

5-2能念唱1種閩南語藝文作品,並產生興趣。

2--5能以閩南語口語表達對多元文化的初步認識。不調整

Bg--3人權觀念1

簡化不同人種、語言、服飾和節慶

6.能以閩南語口語表達對多元文化的初步認識。

6-1能以閩南語口語指出不同文化的人種語言

6-2能以閩南語口語指出不同文化的服飾和節慶

2--6能運用閩南語詢問與回答日常生活中的熟悉主題,並能說出在地文化的特色與關懷。重整能運用閩南語回答畢業時的情境,並能說出對人的關懷。

Ba--1社交稱謂。3

簡化老師和同窗

Ba--3情緒表達。

簡化離情、感恩和祝福

7.能運用閩南語回答畢業時的情境,並能說出對老師和同窗的關懷。

7-1能運用閩南語回答畢業時的3種情境。(蟬聲、鳳凰花、南風)

7-2能運用閩南語說出對老師離情和感恩

7-3能運用閩南語說出對同窗離情和祝福

3--2能透過閱讀了解閩南語文學作品的主題及內涵。

簡化能透過閱讀閩南語俗諺了解當中的內涵。

Ac--2詵歌短文5

簡化6個閩南語俗諺(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拍拼/戲棚跤徛久就是你的/食一歲,學一歲/艱苦頭,快活尾/飽穗的稻仔頭犁犁/荏荏馬,也有一步踢)

8.能透過閱讀閩南語俗諺了解當中的內涵。

8-1能念讀6個閩南語俗諺。

8-2能說明3個閩南語俗諺的內涵。

3--3能從閱讀閩南語文過程中認識在地的文化特色。不調整

Bc--1社區生活

簡化7夜市的小吃(廟口鼎邊趖、士林煙腸、彰化肉圓、花園滷味、羅東蔥仔餅、岡山羊肉、東港海產)


9.能從閱讀閩南語文過程中認識在地的特色小吃

9-1能從閱讀閩南語文過程中認識7種在地的文化特色小吃。

4--1能以簡單的閩南語文寫出日常生活相關的短文。重整能以簡單的閩南語文寫出畢業的祝福。

Ba--1社交稱謂。4

簡化同窗

Aa--2漢字書寫。

簡化畢業的祝福話語

10.能以簡單的閩南語文寫出對同窗畢業的祝福話語。

10-1能以簡單的閩南語文寫出1句對同窗畢業的祝福話語。


領域:數學

學習表現類別代碼

I代表第一學習階段(國民小學1-2年級)

學習內容類別編碼

對應學習內容

n-I-1

理解一千以內數的位值結構,據以做為四則運算之基礎。

N-1-1


一百以內的數:含操作活動。用數表示多少與順序。結合數數、位值表徵、位值表。位值單位「個」和「十」。位值單位換算。認識0的位值意義。

n-I-2

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意義,熟練基本加減法並能流暢計算。

N-1-2

加法和減法:加法和減法的意義與應用。含「添加型」、「併加型」、「拿走型」、「比較型」等應用問題。加法和減法算式。

N-1-3

基本加減法:以操作活動為主。以熟練為目標。指110之數與110之數的加法,及反向的減法計算。

n-I-3

應用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或估算於日常應用解題。

N-1-4

解題: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以操作活動為主。數錢、換錢、找錢。

n-I-4

理解乘法的意義,熟練十十乘法,並初步進行分裝與平分的除法活動。

N-2-6

乘法:乘法的意義與應用。在學習乘法過程,逐步發展「倍」的概念,做為統整乘法應用情境的語言。

N-2-9

解題:分裝與平分。以操作活動為主。除法前置經驗。理解分裝與平分之意義與方法。引導學生在解題過程,發現問題和乘法模式的關連。

n-I-5

在具體情境中,解決簡單兩步驟應用問題。

N-2-8

解題:兩步驟應用問題(加、減、乘)。加減混合、加與乘、減與乘之應用解題。不含併式。不含連乘。

n-I-6

認識單位分數。

N-2-10

單位分數的認識:從等分配的活動(如摺紙)認識單部分為全部的「幾分之一」。知道日常語言「的一半」、「的二分之一」、「的四分之一」的溝通意義。在已等分割之格圖中,能說明一格為全部的「幾分之一」。

n-I-7

理解長度及其常用單位,並做實測、估測與計算。

N-1-5

長度(同S-1-1):以操作活動為主。初步認識、直接比較、間接比較(含個別單位)。

N-2-11

長度:「公分」、「公尺」。實測、量感、估測與計算。單位換算。

S-2-3

直尺操作:測量長度。報讀公分數。指定長度之線段作圖。

n-I-8

認識容量、重量、面積。

N-2-12

容量、重量、面積:以操作活動為主。此階段量的教學應包含初步認識、直接比較、間接比較(含個別單位)。不同的量應分不同的單元學習。

n-I-9

認識時刻與時間常用單位。

N-1-6

日常時間用語:以操作活動為主。簡單日期報讀「幾月幾日」;「明天」、「今天」、「昨天」;「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簡單時刻報讀「整點」與「半點」。

s-I-1

從操作活動,初步認識物體與常見幾何形體的幾何特徵。

S-1-2

形體的操作:以操作活動為主。描繪、複製、拼貼、堆疊。

S-2-1

物體之幾何特徵:以操作活動為主。進行辨認與描述之活動。藉由實際物體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包含平面圖形與立體形體),並連結幾何概念(如長、短、大、小等)。

r-I-1

學習數學語言中的運算符號、關係符號、算式約定。

R-1-1

算式與符號:含加減算式中的數、加號、減號、等號。以說、讀、聽、寫、做檢驗學生的理解。適用於後續階段。

R-2-1

大小關係與遞移律:「>」與「<」符號在算式中的意義,大小的遞移關係。

r-I-2

認識加法和乘法的運算規律。

R-1-2

兩數相加的順序不影響其和:加法交換律。可併入其他教學活動。

r-I-3

認識加減互逆,並能應用與解題。

R-2-4

加法與減法的關係:加減互逆。應用於驗算與解題。

d-I-1

認識分類的模式,能主動蒐集資料、分類,並做簡單的呈現與說明。

D-1-1

簡單分類:以操作活動為主。能蒐集、分類、記錄、呈現日常生活物品,報讀、說明已處理好之分類。觀察分類的模式,知道同一組資料可有不同的分類方式。


(調整方式:簡化減量分解替代重整)

學習表現/調整後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調整後學習內容

學年目標/學期目標

n-I-1理解一千以內數的位值結構,據以做為四則運算之基礎。

簡化認識一百以內數的位值結構。

N-1-1一百以內的數:含操作活動。用數表示多少與順序。結合數數、位值表徵、位值表。位值單位「個」和「十」。位值單位換算。認識0的位值意義。

減量認識一百以內的數:含操作活動。用數表示多少與順序。數數、位值表徵、位值表。位值單位「個」和「十」。認識0的位值意義。

1. 認識一百以內的數的順序、數數和位值表徵。

1-1能用溝通輔具數一百以內的數。

1-2能排列一百以內的數的位值「個」和「十」的位置。

1-3能排列0的位值並知道意義。

n-I-2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意義,熟練基本加減法並能流暢計算。

簡化知道加法和減法的意義,並練習基本加減法。

N-1-2加法和減法:加法和減法的意義與應用。含「添加型」、「併加型」、「拿走型」、「比較型」等應用問題。加法和減法算式。

重整能在生活情境中應用「添加型」和「併加型」的加法,和「拿走型」、「比較型」的減法。

N-1-3基本加減法:以操作活動為主。以熟練為目標。指110之數與110之數的加法,及反向的減法計算。不調整

2. 能在生活情境中操作110數字的基本「添加型」、「併加型」加法和「拿走型」、「比較型」減法。

2-1 能在生活情境中操作110數字的基本「添加型」加法。

2-2 能在生活情境中操作110數字的基本「併加型」加法。

2-3 能在生活情境中操作110數字的基本「拿走型」減法。

2-4 能在生活情境中操作110數字的基本「比較型」減法。

n-I-3應用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或估算於日常應用解題。

簡化應用加法和減法計算的日常應用解題。

N-1-4解題: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以操作活動為主。數錢、換錢、找錢。不調整

3. 能操作100元以內的數錢、換錢、找錢活動,並應用於加法和減法計算的日常應用解題中。

3-1能操作100元以內的數錢活動來應用於日常加法解題。

3-2能操作100元以內的換錢活動來應用於日常加法解題。

3-3能操作100元以內的找錢活動來應用於日常減法解題。

n-I-4理解乘法的意義,熟練十十乘法,並初步進行分裝與平分的除法活動。

簡化認識乘法的意義,並初步進行分裝與平分的除法活動。

N-2-6乘法:乘法的意義與應用。在學習乘法過程,逐步發展「倍」的概念,做為統整乘法應用情境的語言。

簡化發展「倍」的概念。

N-2-9解題:分裝與平分。以操作活動為主。除法前置經驗。理解分裝與平分之意義與方法。引導學生在解題過程,發現問題和乘法模式的關連。

重整以操作分裝與平分活動為主,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乘法的關連。

4.認識乘法「倍」的的意義,並操作分裝與平分活動,發現問題和乘法的關連。

4-1能操作分裝活動,認識乘法「倍」的的意義。

4-2能操作平分活動,認識乘法「倍」的的意義。

n-I-5在具體情境中,解決簡單兩步驟應用問題。不調整

N-2-8解題:兩步驟應用問題(加、減、乘)。加減混合、加與乘、減與乘之應用解題。不含併式。不含連乘。

減量解題:兩步驟應用問題(加、減)。加減混合之應用解題。

5. 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兩步驟加減混合之應用問題。

5-1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先加後減的應用問題。

5-2能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先減後加的應用問題。

n-I-6認識單位分數。不調整

N-2-10單位分數的認識:從等分配的活動(如摺紙)認識單部分為全部的「幾分之一」。知道日常語言「的一半」、「的二分之一」、「的四分之一」的溝通意義。在已等分割之格圖中,能說明一格為全部的「幾分之一」。

不調整

6.能認識日常生活物品分割出的單位分數。

6-1能認識水果分割出「的一半」、「的二分之一」。

6-2能認識色紙分割出「的四分之一」。

6-3能認識已等分割之格圖中,一格為全部的「幾分之一」。

n-I-7理解長度及其常用單位,並做實測、估測與計算。

減量理解長度及其常用單位,並做實測

N-1-5長度(同S-1-1):以操作活動為主。初步認識、直接比較、間接比較(含個別單位)。

不調整

N-2-11長度:「公分」、「公尺」。實測、量感、估測與計算。單位換算。

減量長度:「公分」。實測、量感。

S-2-3直尺操作:測量長度。報讀公分數。指定長度之線段作圖。替代直尺操作:測量指定長度之線段作圖長度,並指出公分數。

7.能用直尺量線段,操作長度的實測及量感活動,報讀公分數,並做直接比較和間接比較。

7-1能用直尺實測不同線段,指出公分數,再直接比較。

7-2能正確量感1公分、5公分、10公分、30公分和100公分長度的物品。

7-3能注視教師利用合適的日常用品測量目標物體的動作,並作間接比較

n-I-8認識容量、重量、面積。

減量認識容量

N-2-12容量、重量、面積:以操作活動為主。此階段量的教學應包含初步認識、直接比較、間接比較(含個別單位)。不同的量應分不同的單元學習。

減量容量:以操作活動為主。此階段量的教學應包含初步認識、直接比較、間接比較(含個別單位)。

8. 能認識容量,並進直接比較和間接比較。

8-1能認識容器及其功用。

8-2能進行容量的直接比較。

8-3能將定量物品裝至指定

容器做接比較。

n-I-9認識時刻與時間常用單位。

不調整

N-1-6日常時間用語:以操作活動為主。簡單日期報讀「幾月幾日」;「明天」、「今天」、「昨天」;「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簡單時刻報讀「整點」與「半點」。

替代日常時間用語:以操作活動為主。簡單日期指認「幾月幾日」;「明天」、「今天」、「昨天」;「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簡單時刻指認「整點」與「半點」。

9. 能認識時刻與時間常用單位,操作日曆和時鐘,指認「幾月幾日」;「明天」、「今天」、「昨天」;「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整點」與「半點」。

9-1指認日曆的重要訊息:「幾月幾日」;「明天」、「今天」、「昨天」

9-2指認時鐘的重要訊息:「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整點」與「半點」。

s-I-1從操作活動,初步認識物體與常見幾何形體的幾何特徵。

不調整

S-1-2形體的操作:以操作活動為主。描繪、複製、拼貼、堆疊。

不調整

S-2-1物體之幾何特徵:以操作活動為主。進行辨認與描述之活動。藉由實際物體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包含平面圖形與立體形體),並連結幾何概念(如長、短、大、小等)。不調整

10. 能初步認識物體與常見幾何形體的幾何特徵,進行描繪、複製、拼貼、堆疊,並連結幾何概念。

10-1能依據外型特徵,將常見

的平面圖形,作配對與分類。

10-2會依據外型特徵,將日常

生活立體形體進行配對或歸類。

10-3能根據特徵的描述,找出

相對應的平面圖形或立體形體。

10-4能利用各種方式,進行各

式形狀的仿製與描繪,並指出長、短、大、小

10-5能將形體做平面排列、拼

裝及鋪設。

10-6能依提示將形體做立體的

堆疊。

r-I-1學習數學語言中的運算符號、關係符號、算式約定。

不調整

R-1-1算式與符號:含加減算式中的數、加號、減號、等號。以說、讀、聽、寫、做檢驗學生的理解。適用於後續階段。

簡化算式與符號:含加減算式中的數、加號、減號、等號。

R-2-1大小關係與遞移律:「>」與「<」符號在算式中的意義,大小的遞移關係。

簡化大小關係:「>」與「<」符號在算式中的意義。

11.能認識數學算式與符號:含加減算式中的數、加號、減號、等號,以及「>」與「<」符號。

11-1能用<、=、>的符號表

示兩數量大小的關係。

11-2會知道「+」具有合成、

添加的概念。

11-3會知道「一」具有分解、

刪除的概念。

r-I-2認識加法和乘法的運算規律。

減量認識加法的運算規律。

R-1-2兩數相加的順序不影響其和:加法交換律。可併入其他教學活動。

不調整

12.認識加法的運算規律:加法交換律。

12-1能知道兩數相加的順序不影響其和:加法交換律。

r-I-3認識加減互逆,並能應用與解題。

重整在生活情境中認識加減互逆的情形

R-2-4加法與減法的關係:加減互逆。應用於驗算與解題。

減量加法與減法的關係:加減互逆。應用於解題。

13.能在生活情境中解題,認識加法與減法的關係:加減互逆。

13-1能知道生活情境中加減互逆的關係。

d-I-1認識分類的模式,能主動蒐集資料、分類,並做簡單的呈現與說明。

重整將物品做簡單分類,並呈現一分類的模式。

D-1-1簡單分類:以操作活動為主。能蒐集、分類、記錄、呈現日常生活物品,報讀、說明已處理好之分類。觀察分類的模式,知道同一組資料可有不同的分類方式。

重整能分類、記錄、呈現日常生活物品,指出已處理好之分類模式。

14. 能將物品做簡單分類、記錄,並呈現一個已處理好的分類模式。

14-1能對生活中的物件依其屬

性做初步的分類。

14-2會在自己的分類板上做

錄並指出結果。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表現類別

代碼

代表第三學習階段(國民小學5-6年級)

探究能力

-思考智能(t

ti--1


想像創造(i

能運用好奇心察覺日常生活現象的規律性會因為某些改變而產生差異,並能依據已知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想像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察覺不同的方法,也常能做出不同的成品。

tr--1


推理論證(r

能將自己及他人所觀察、記錄的自然現象與習得的知識互相連結,察覺彼此間的關係,並提出自己的想法及知道與他人的差異。

tc--1


批判思辨(c

能就所蒐集的數據或資料,進行簡單的記錄與分類,並依據習得的知識,思考資料的正確性及辨別他人資訊與事實的差異。


tm--1


建立模型(m

能經由提問、觀察及實驗等歷程,探索自然界現象之間的關係,建立簡單的概念模型,並理解到有不同模型的存在。


探究能力

-問題解決(p


po--1

po --2

觀察與定題(o

能從學習活動、日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然環境、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問題。

能初步辨別適合科學探究的問題,並能依據觀察、蒐集資料、閱讀、思考、討論等,提出適宜探究之問題。


pe--1


pe--2

計劃與執行(e

能了解自變項、應變項並預測改變時可能的影響和進行適當次數測試的意義。在教師或教科書的指導或說明下,能了解探究的計畫,並進而能根據問題的特性、資源(設備等)的有無等因素,規劃簡單的探究活動。

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品、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能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或數值量測並詳實記錄。


pa--1

pa--2


分析與發現(a

能分析比較、製作圖表、運用簡單數學等方法,整理已有的資訊或數據。


能從(所得的)資訊或數據,形成解釋、發現新知、獲知因果關係、解決問題或是發現新的問題。並能將自己的探究結果和他人的結果(例如:來自同學)比較對照,檢查相近探究是否有相近的結果。


pc--1


pc--2

討論與傳達(c

能理解同學報告,提出合理的疑問或意見。並能對「所訂定的問題」、「探究方法」、「獲得之證據」及「探究之發現」等之間的符應情形,進行檢核並提出優點和弱點。

能利用簡單形式的口語、文字、影像(例如:攝影、錄影)、繪圖或實物、科學名詞、數學公式、模型等,表達探究之過程、發現或成果。

科學的態度與本質(a



ai--1

ai--2

ai--3

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i

透過科學探索了解現象發生的原因或機制,滿足好奇心。


透過成功的科學探索經驗,感受自然科學學習的樂趣。


參與合作學習並與同儕有良好的互動經驗,享受學習科學的樂趣。


ah--1

ah--2

養成應用科學思考與探究的習慣(h

利用科學知識理解日常生活觀察到的現象。


透過科學探究活動解決一部分生活週遭的問題。



an--1

an--2

an--3

認識科學本質(n

透過科學探究活動,了解科學知識的基礎是來自於真實的經驗和證據。


發覺許多科學的主張與結論,會隨著新證據的出現而改變。


體認不同性別、族群等文化背景的人,都可成為科學家。



學習內容主題

主題代碼

項目

項目代碼

代表第三學習階段(國民小學5-6年級)

課題1:自然界的組成與特性


INa

物質與能量


INa--1

物質是由微小的粒子所組成,而且粒子不斷的運動。

INa--2

物質各有不同性質,有些性質會隨溫度而改變。

INa--3

混合物是由不同的物質所混合,物質混合前後重量不會改變,性質可能會改變。

INa--4

空氣由各種不同氣體所組成,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氣體無一定的形狀與體積。

INa--5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換,但總量不變。

INa--6

能量可藉由電流傳遞、轉換而後為人類所應用。利用電池等設備可以儲存電能再轉換成其他能量。

INa--7

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對同一物體而言,速度越快動能越大。

INa--8

熱由高溫處往低溫處傳播,傳播的方式有傳導、對流和輻射,生活中可運用不同的方法保溫與散熱。

INa--9

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獲得的。

INa--10

在生態系中,能量經由食物鏈在不同物種間流動與循環。

INb

構造與功能

INb--1

物質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

INb--2

應用性質的不同可分離物質或鑑別物質。

INb--3

物質表面的結構與性質不同,其可產生的摩擦力不同;摩擦力會影響物體運動的情形。

INb--4

力可藉由簡單機械傳遞。

INb--5

生物體是由細胞所組成,具有由細胞、器官到個體等不同層次的構造。

INb--6

動物的形態特徵與行為相關,動物身體的構造不同,有不同的運動方式。

INb--7

植物各部位的構造和所具有的功能有關,有些植物產生特化的構造以適應環境。

INb--8

生物可依其形態特徵進行分類。

INc

系統與尺度

INc--1

生活及探究中常用的測量工具和方法。

INc--2

自然界或生活中有趣的最大或最小的事物(量),事物大小宜用適當的單位來表示。

INc--3

本量與改變量不同,由兩者的比例可評估變化的程度。

INc--4

對相同事物做多次測量,其結果間可能有差異,差異越大表示測量越不精確。

INc--5

力的大小可由物體的形變或運動狀態的改變程度得知。

INc--6

運用時間與距離可描述物體的速度與速度的變化。

INc--7

動物體內的器官系統是由數個器官共同組合,以執行某種特定的生理作用。

INc--8

在同一時期,特定區域上,相同物種所組成的群體稱為「族群」,而在特定區域由多個族群結合而組成「群集」。

INc--9

不同的環境條件影響生物的種類和分布,以及生物間的食物關係,因而形成不同的生態系。

INc--10

地球是由空氣、陸地、海洋及生存於其中的生物所組成的。

INc--11

岩石由礦物組成,岩石和礦物有不同特徵,各有不同用途。

INc--12

地球上的水存在於大氣、海洋、湖泊與地下中。

INc--13

日出日落時間與位置,在不同季節會不同。

INc--14

四季星空會有所不同。

INc--15

除了地球外,還有其他行星環繞著太陽運行。

課題2:自然界的現象、規律及作用

INd

改變與穩定


INd--1

自然界中存在著各種的穩定狀態;當有新的外加因素時,可能造成改變,再達到新的穩定狀態。

INd--2

人類可以控制各種因素來影響物質或自然現象的改變,改變前後的差異可以被觀察,改變的快慢可以被測量與了解。

INd--3

地球上的物體(含生物和非生物)均會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地球對物體的引力就是物體的重量。

INd--4

生物個體間的性狀具有差異性;子代與親代的性狀具有相似性和相異性。

INd--5

生物體接受環境刺激會產生適當的反應,並自動調節生理作用以維持恆定。

INd--6

生物種類具有多樣性;生物生存的環境亦具有多樣性。

INd--7

天氣圖上用高、低氣壓、鋒面、颱風等符號來表示天氣現象,並認識其天氣變化。

INd--8

土壤是由岩石風化成的碎屑及生物遺骸所組成。化石是地層中古代生物的遺骸。

INd--9

流水、風和波浪對砂石和土壤產生侵蝕、風化、搬運及堆積等作用,河流是改變地表最重要的力量。

INd--10

流水及生物活動,對地表的改變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INd--11

海水的流動會影響天氣與氣候的變化。氣溫下降時水氣凝結為雲和霧或昇華為霜、雪。

INd--12

自然界的水循環主要由海洋或湖泊表面水的蒸發,經凝結降水,再透過地表水與地下水等傳送回海洋或湖泊。

INd--13

施力可使物體的運動速度改變,物體受多個力的作用,仍可能保持平衡靜止不動,物體不接觸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INe

交互作用

INe--1

自然界的物體、生物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常具有規則性。

INe--2

物質的形態與性質可因燃燒、生鏽、發酵、酸鹼作用等而改變或形成新物質,這些改變有些會和溫度、水、空氣、光等有關。改變要能發生,常需要具備一些條件。

INe--3

燃燒是物質與氧劇烈作用的現象,燃燒必須同時具備可燃物、助燃物,並達到燃點等三個要素。

INe--4

物質溶解、反應前後總重量不變。

INe--5

常用酸鹼物質的特性,水溶液的酸鹼性質及其生活上的運用。

INe--6

聲音有大小、高低與音色等不同性質,生活中聲音有樂音與噪音之分,噪音可以防治。

INe--7

陽光是由不同色光組成。

INe--8

光會有折射現象,放大鏡可聚光和成像。

INe--9

地球有磁場,會使指北針指向固定方向。

INe--10

磁鐵與通電的導線皆可產生磁力,使附近指北針偏轉。改變電流方向或大小,可以調控電磁鐵的磁極方向或磁力大小。

INe--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INe--12

生物的分布和習性,會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改變也會影響生存於其中的生物種類。

INe--13

生態系中生物與生物彼此間的交互作用,有寄生、共生和競爭的關係。

課題3:自然界的永續發展

INf

科學與生活


INf--1

世界與本地不同性別科學家的事蹟與貢獻。

INf--2

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與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

INf--3

自然界生物的特徵與原理在人類生活上的應用。

INf--4

人類日常生活中所依賴的經濟動植物及栽培養殖的方法。

INf--5

臺灣的主要天然災害之認識及防災避難。

INf--6

生活中的電器可以產生電磁波,具有功能但也可能造成傷害。

INg

資源與永續性

INg--1


自然景觀和環境一旦被改變或破壞,極難恢復。

INg--2

人類活動與其他生物的活動會相互影響,不當引進外來物種可能造成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

INg--3

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而氣候變遷將對生物生存造成影響。

INg--4

人類的活動會造成氣候變遷,加劇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

INg--5

能源的使用與地球永續發展息息相關。

INg--6

碳足跡與水足跡所代表環境的意涵。

INg--7

人類行為的改變可以減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


(調整方式:簡化減量分解替代重整不調整)

學習表現/調整後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調整後學習內容

學年目標/學期目標

po--1能從學習活動、日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然環境、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問題。

簡化減量能從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水的循環




pe--2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品、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能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或數值量測並詳實記錄。

簡化減量替代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品、器材儀器及資源。能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並說明。







pc--2能利用簡單形式的口語、文字、影像(例如:攝影、錄影)、繪圖或實物、科學名詞、數學公式、模型等,表達探究之過程、發現或成果。

簡化減量能利用簡單形式的繪圖,表達探究過程和發現。




ah--2透過科學探究活動解決一部分生活週遭的問題。

重整透過觀察天氣圖和衛星雲圖,了解颱風的變化動向


INc--12地球上的水存在於大氣、海洋、湖泊與地下中。

不調整

INd--12自然界的水循環主要由海洋或湖泊表面水的蒸發,經凝結降水,再透過地表水與地下水等傳送回海洋或湖泊。

不調整

INd--11海水的流動會影響天氣與氣候的變化。氣溫下降時水氣凝結為雲和霧或昇華為霜、雪。

簡化減量海水的流動會影響天氣的變化。氣溫下降時水氣凝結為雲和霧或昇華為露、霜。







INd--7天氣圖上用高、低氣壓、鋒面、颱風等符號來表示天氣現象,並認識其天氣變化。

不調整








INf--5臺灣的主要天然災害之認識及防災避難。

簡化認識颱風,並作好防災避難準備。

  1. 能從學習活動及自然環境等察覺水的循環

1-1能從閱讀教材和影片中察覺水存在於大氣、海洋、湖泊與地下中。

1-2能從閱讀教材和影片中察覺水循環的過程


  1. 能正確安全操作實驗並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說明海水的流動會影響天氣的變化。氣溫下降時水氣凝結為雲和霧或昇華為露、霜。

2-1能正確安全操作實驗並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說明氣溫下降時水氣凝結為雲和霧。

2-2能正確安全操作實驗並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說明氣溫下降時水氣昇華為露、霜。

2-3能從閱讀教材和影片中,說明海水的流動會影響天氣的變化。

3.能簡單繪製天氣圖的高、低氣壓、鋒面、颱風等符號來表示天氣現象,並認識其天氣變化。

3-1能簡單繪製天氣圖的高、低氣壓符號。

3-2能簡單繪製天氣圖的鋒面符號。

3-3能簡單繪製天氣圖的颱風符號來表示天氣現象,並認識其天氣變化。

4. 能透過觀察天氣圖和衛星雲圖,了解颱風的變化動向,並作好防災避難準備。

4-1能透過觀察天氣圖和衛星雲圖,了解颱風的行進路線。

4-2能透過觀察天氣圖和衛星雲圖,了解颱風的強度變化。

4-3知道颱風資訊的管道。

4-4知道颱風前的預防工作和避難準備事項。

po--1能從學習活動、日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然環境、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問題。

重整透過觀察日常生活中物質受熱的情形,了解熱脹冷縮的原理





ah--2透過科學探究活動解決一部分生活週遭的問題。

簡化透過熱的傳播探究活動解決一部分生活週遭的問題。

INa--2物質各有不同性質,有些性質會隨溫度而改變。

不調整

INa--4空氣由各種不同氣體所組成,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氣體無一定的形狀與體積。

重整透過觀察物質受熱脹冷縮的性質,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INa--8熱由高溫處往低溫處傳播,傳播的方式有傳導、對流和輻射,生活中可運用不同的方法保溫與散熱。

不調整

5.能透過觀察固體、液體和氣體受熱後熱脹冷縮和性質的改變,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

5-1能認識固體在日常生活中熱脹冷縮和性質改變的應用。

5-2能認識液體在日常生活中熱脹冷縮和性質改變的應用。

5-3能認識氣體在日常生活中熱脹冷縮和性質改變的應用。

6.能透過熱的傳播活動:傳導、對流和輻射,知道生活中可運用不同的方法保溫與散熱。

6-1能舉出2種熱傳導的方法。

6-2能舉出2種熱對流的方法。

6-3能舉出2種熱輻射的方法。

6-4能舉出2保溫的方法。

6-5能舉出2散熱的方法。

po--1能從學習活動、日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然環境、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問題。

減量能從學習活動、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問題。












pe--2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品、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能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或數值量測並詳實記錄。

簡化減量替代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器材儀器及資源。能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並說明生活上的用途。

INd--9流水、風和波浪對砂石和土壤產生侵蝕、風化、搬運及堆積等作用,河流是改變地表最重要的力量。

重整流水、波浪對砂石和土壤產生侵蝕、搬運及堆積等作用,河流、海浪和地震都是改變地表的力量。

INd--8土壤是由岩石風化成的碎屑及生物遺骸所組成。化石是地層中古代生物的遺骸。

簡化土壤是由岩石風化成的碎屑




INc--11岩石由礦物組成,岩石和礦物有不同特徵,各有不同用途。

不調整


7.能從學習活動、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流水、波浪和風對砂石和土壤產生侵蝕、搬運、風化及堆積等作用,河流、海浪、風和地震都是改變地表的力量。

7-1能從澆水器模擬下雨活動察覺流水對砂石和土壤產生侵蝕、搬運及堆積的作用。

7-2能從影片中察覺波浪對海岸產生侵蝕、搬運及堆積的作用。

7- 3能從教材中察覺地震對地表產生的變化。

7-4能從教材中察覺對土壤產生風化的作用。

8.能正確安全操作儀器並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說明岩石由礦物組成,岩石和礦物有不同特徵,各有不同生活上的用途。

8-1能操作放大鏡觀察不同岩石的外觀。

8-2能指出不同岩石的種類。

8-3能指出不同岩石生活上的用途。

ai--1透過科學探索了解現象發生的原因或機制,滿足好奇心。

簡化透過科學觀察了解現象發生的原因或機制,滿足好奇心。

pe--2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品、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能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或數值量測並詳實記錄。

減量簡化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器材儀器及資源並能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或數值量測。










ah--1利用科學知識理解日常生活觀察到的現象。

簡化能利用電磁鐵的原理了解日常生活觀察到的現象。

INe--9地球有磁場,會使指北針指向固定方向。

不調整




INe--10磁鐵與通電的導線皆可產生磁力,使附近指北針偏轉。改變電流方向或大小,可以調控電磁鐵的磁極方向或磁力大小。

不調整












INa--6能量可藉由電流傳遞、轉換而後為人類所應用。利用電池等設備可以儲存電能再轉換成其他能量。

重整認識利用電能生磁原理製造的日常生活器具,並製作小馬達

9.能透過科學觀察,了解地球有磁場,會使指北針指向固定方向。

9-1能透過科學觀察,了解地球內部像是一個大磁鐵,會使指北針指向固定方向。

10.能正確安全操作磁鐵、指北針、迴紋針與通電的導線並能觀察到改變電流方向或大小,可以調控電磁鐵的磁極方向或磁力大小。

10-1能操作實驗並能觀察到電流可以產生磁場。

10-2能操作實驗並能觀察到改變電流方向會使磁性相反。

10-3能操作實驗並能觀察到改變電線的位置會使磁性相反。

10-4能操作電磁鐵實驗並能觀察到通電線圈可以吸引迴紋針

10-5 能操作電磁鐵實驗並能發現線圈圈數和電池數量會影響吸引迴紋針的多寡

11.認識利用電能生磁原理製造的日常生活器具,並製作小馬達

11-1認識3種利用電能生磁原理製造的日常生活器具。

11-2利用電能生磁原理製作小馬達

tm--1能經由提問、觀察及實驗等歷程,探索自然界現象之間的關係,建立簡單的概念模型,並理解到有不同模型的存在。

重整能經由提問、觀察及實驗等歷程,了解槓桿原理,從日常體驗翹翹板,到槓桿工具的使用。





ah--1利用科學知識理解日常生活觀察到的現象。

簡化利用機械和流體能傳送動力的原理來理解日常生活觀察到的現象。

INb--1物質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

簡化能知道槓桿的結構和功能。

INc--1生活及探究中常用的測量工具和方法。

重整能認識滑輪和輪軸是槓桿原理的應用。





INf--2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與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

重整能認識機械和流體能傳送動力來幫助人類的生活。

12.能經由提問、觀察及實驗等歷程,了解槓桿的結構和功能,從日常體驗翹翹板,到滑輪和輪軸等槓桿工具的使用。

12-1能體驗翹翹板,並由實驗中知道是槓桿的結構和功能。

12-2能操作2種槓桿工具。

12-3能操作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實驗。

12-4能操作輪軸的實驗。

12-5能指出日常生活中的滑輪和輪軸器材。

13.能認識機械和流體能傳送動力的原理,如何幫助人類的生活日常。

13-1能操作齒輪和鏈條,認識傳送動力的方式。

13-2能操作水和空氣,認識傳送動力的方式。

ti--1能運用好奇心察覺日常生活現象的規律性會因為某些改變而產生差異,並能依據已知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想像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察覺不同的方法,也常能做出不同的成品。

重整能運用好奇心察覺日常生活中的微生物,因食物存放過久而引起,經由觀察,知道它的害處和益處,也常能製作出不同的食品。

INd--6生物種類具有多樣性;生物生存的環境亦具有多樣性。

簡化能知道微生物的種類和它的生長環境。

INe--13生態系中生物與生物彼此間的交互作用,有寄生、共生和競爭的關係。

簡化能知道微生物之間的寄生、共生和競爭的關係

INe--12生物的分布和習性,會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改變也會影響生存於其中的生物種類。

簡化能從實驗中知道微生物生長的因素和條件。

INf-Ⅲ-3自然界生物的特徵與原理在人類生活上的應用。

簡化為能知道微生物的特性,而懂得如何保存食物的方法。

14.能從實驗中察覺微生物,知道微生物的種類和它的生長環境和生長的條件,製作出不同的食品,並懂得如何保存食物的方法。

14-1能從實驗中察覺微生物的生長環境和生長的條件。

14-2能知道微生物的種類。

14-3能知道微生物的害處和益處。

14-4能利用微生物製作出不同的食品。

14-5能懂得如何保存食物的方法。


pc--2能利用簡單形式的口語、文字、影像(例如:攝影、錄影)、繪圖或實物、科學名詞、數學公式、模型等,表達探究之過程、發現或成果。

簡化減量能利用簡單形式的口語和繪圖,表達探究過程和發現。

ah--2透過科學探究活動解決一部分生活週遭的問題。

重整能透過閱讀教材,了解如何保護地球。

INg--3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而氣候變遷將對生物生存造成影響。

簡化為能知道各種自然環境會孕育多樣的生物。




INg--4人類的活動會造成氣候變遷,加劇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不調整

INg--2人類活動與其他生物的活動會相互影響,不當引進外來物種可能造成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不調整

INg--5能源的使用與地球永續發展息息相關。不調整

INg--7人類行為的改變可以減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

重整了解使用再生能源和採取綠色行動,能讓地球永續生存

15.能利用簡單形式的口語和繪圖,知道各種自然環境會孕育多樣的生物。

15-1能說出獨特的自然環境會孕育哪種生物。

15-2能利用簡單形式的繪圖,畫出在自然環境中獨特的生物。


16.能透過閱讀教材,了解人類應採取行動來保護地球。

16-1能舉出人類的哪些活動影響了地球的生態。

16-2能舉出人類如何防治汙染和破壞。

16-3能舉出引進外來物種可能造成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

16-4能舉出可以使用的再生能源。

16-5能舉出人類可以採取哪些綠色行動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