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課程教學計劃表-
性別角色與性屬關係
授課教師:薛曉華[email protected]
教學目標與範圍:
本課程目標是希望學生能了解自身性別角色及其發展脈絡、能檢視性別角在社會上的偏歧現象、培養批判/解讀性別意識的能力,進而能尊重差異,對社會文化中的各種性別現象培養敏銳度與反思性思考。
本課程教學範圍包括:性與性別、愛情與性、社會中的性別角色與性屬關係、認識女性主義、婦女解放運動、男性研究、以及探討性別相關的社會議題。
二、授課方式:
一、教師講授(配合投影片教學)
二、好書好文導讀、時事分享。
三、相關影片欣賞討論。
四、課堂小組討論、行動劇創作。
五、分組討論與報告。
開課班級 | 社會分析學門四/6.7 /E307 | 必選修 | 必修 | ||||
學分數 | 2學分2小時(Combin學期2學分) | 先修科目 | |||||
教學內容 及進度 | 週次 | 月/日 | 內容 | ||||
第一週 | 2/21 | 課程說明;分組;一生中的性別議題回顧 | |||||
第二週 | 2/28 | 國定假日—放假一天 | |||||
第三週 | 3/6 | 兩性成長與語言溝通:火星與金星? ….. . Ch2 | |||||
第四週 | 3/13 | 男性成長-男性氣概養成過程Ch13 *該隱的封印文章導讀;影片片段欣賞與討論 | |||||
第五週 | 3/20 | 跨性別、變性人議題--「玫瑰少年」、「男孩別哭」影片解讀與討論 | |||||
第六週 | 3/27 | 同志議題,同話世界、同志人權Ch6 同性戀議題--女同志影片「蝴蝶」解讀與討論 | |||||
第七週 | 4/3 | 校外觀摩週—停課 | |||||
第八週 | 4/10 | 問世間情為何物?-異性戀之愛情、親密關係、分手凱歌Ch3 | |||||
第九週 | 4/17 | 異性戀電影欣賞與討論 | |||||
第十週 | 4/24 | 期中考試週 妳關心的時下愛情?-劈腿戀、網路戀情、一夜情、安全性行為、 同居 | |||||
第十一週 | 5/1 | 勞動節放假 | |||||
第十二週 | 5/8 | 性騷擾、約會強暴、安全性行為、婚前性行為、墮胎議題Ch7 | |||||
第十三週 | 5/15 | 習俗與婚姻、家務分工、父職與母職 | |||||
第十四週 | 5/22 | 性別文化的檢視:性別、媒體、流行文化Ch4,Ch5 | |||||
第十五週 | 5/29 | 性別平等教育、兩性工作平等、婦運與政治Ch9 | |||||
第十六週 | 6/5 | 文化、社會、校園中的性別關係分組報告 | |||||
第十七週 | 6/12 | 文化、社會、校園中的性別關係分組報告 | |||||
第十八週 | 6/19 | 期末考 | |||||
講授方式 | ※課堂講授※分組討論※影片欣賞討論 | ||||||
教學設備 | □電腦※投影機□其他(錄放影機 ) | ||||||
教材課本 | 課堂指定。 | ||||||
參考書籍 | 講義…. | ||||||
成績考核方式 | □平時成績:40%□期中報告:30%□期末考成績:30% |
3ˇ
陸、參考資料:
主要讀本—黃淑玲、游美慧主編(2007) 。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雅各著,《性屬關係》。(上,下99),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王雅各著,《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出版。
王雅各著,《台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台北:開心陽光出版。
王行,《解放男人》。台北:探索文化,1998。
顧燕翎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店出版,1995。
顧燕翎、鄭承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店出版。
西蒙‧波娃原著,《第二性》。貓頭鷹出版社
山姆‧基恩,《新男人—21世紀男人的定位與角色》。張定綺譯,台北:時報文化,1994。
鄭美里著,《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台北:女書店,1997。
何春蕤,《豪爽女人》。台北:皇冠出版社。
紀慧文著,《十二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台北:唐山出版社,1998。
張小虹著,《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
柯永輝、張錦華合著,《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上)(下),台北:碩人出版社,1995。
孫秀蕙著,《走出媒體神話》。台北:唐山出版社,1995。
林芳玫著,《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
胡幼慧等著,《婆婆媽媽經》。台北:鼎言傳播出版,1995。
江文瑜編著,《阿媽的故事》。台北:玉山社出版,1995。
胡幼慧著,《三代同堂—迷失與陷阱》。台北:巨流出版社,1995。
江文瑜著,《有言有語》。台北:女書店,1995。
D. Tannen著,《你誤解了我的意思:正確解讀不同的談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
李美枝,《兩性關係的社會生物學原型在傳統中國與今日臺灣的表現型態》。本土心理學研究,5(民85)。
李美枝,《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 (民85)。
吳幸宜譯,Tannen, D.原著,《男女親密對話:兩性如何進行成熟的語言溝通》。台北:遠流出版社(民81),
張微安,《生活世界與兩性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 5, 109-131(民83)。
劉秀娟著,《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出版社(民87)。
劉秀娟、林明寬合譯,Basow, B. A. 原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出版社(民81)。
Pamela Abbott/俞智敏等譯 1995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Rosemarie Tong /刁筱華(譯) 1996 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
Gray,J.著,蘇晴譯,《男女大不相同》。(生命潛能),1994。
Miller,J.B著,鄭至慧等合譯,《女性新心理學》。(婦女新知),1995。
Pittman,F著,《新男性-掙脫男子氣概的枷鎖》。(牛頓),1995。
葉紹國,《我國社會女性角色態度之演變》。淡江學報第22期,頁111-129,1986。
潘慧鈴(1998)檢視教育中的性別議題,教育研究集刊41輯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1995婦女處境白皮書
薛曉華,張如慧(1999), 「卡通美少女戰士中的性別角色認同研究」, 《第四屆教育社會學論壇》
薛曉華(2000)「台灣性別平等教育中平等概念的社會學反省」, 《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一卷創刊號
薛曉華(2000)「抵殖民的知識觀與主體重構:女性主義教學論的知識社會學反省」, 《第五屆台灣教育社會學論壇》
薛曉華譯(2003)「女性主義理論對於比較教育研究及方法論上的貢獻與挑
戰」,載於揚深坑教授審定「比較教育論述的形成」,台北高教出版公司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編(2005)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女書店。
施寄青(2005)高校生的七堂性別課。台北:女書店。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策劃/蘇芊玲 主編(2006)性要怎麼教:性教育教師自學手冊。
Erik Centerwall愛瑞克.先德沃爾(2006)複數的性: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探索性。台北:女書店。
郭怡伶(2007)阿魯巴.酷man?台北:女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