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二0一六年秋季
質性研究授課大綱
授課老師:王增勇副教授,Tel: 2939-3091#51653; tywangster@gmail.com
助理:柯俞均[email protected]
上課時間:每星期四,下午2:10 -5:00
課程介紹:
質性研究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同學可以在期末有能力提出一份以質性研究為研究法的碩士論文計畫書,並有初步執行質性研究的經驗。
本課程的架構分成基本概論、形成問題、資料蒐集、資料分析、研究嚴謹度與研究倫理五部分進行。概論部分以認識論為出發。在實證研究當道之際,絕大部份的人都以為實證研究是唯一合法的生產知識方法,而忽略了知識是植根於日常生活之中。為了顛覆這普遍先入為主的偏見,我們將先由認識論的議題切入,介紹不同的研究典範,使同學知道不同知識的思考角度。在瞭解詮釋典範與批判典範的思想後,我們才能真正瞭解質性研究法的本質,才能深入介紹研究方法的技術面。有了初步概念之後,我們將以生命史與民族誌研究兩種方法為主,說明資料蒐集、分析、撰寫報告三步驟使同學瞭解質性研究的進行方式,並以作業形式讓學生練習實作。資料蒐集的方法會以參與觀察與訪談兩種資料蒐集方法為主,資料分析方法會以扎根理論與解釋性互動論/建制民族誌兩種不同典範的分析取向練習。最後,我們將探討質性研究的嚴謹度與研究倫理。期末報告會讓同學試圖將這學期的作業發展成一份完整的質性研究報告。
課程目標有二:
一、使學生能夠掌握質性研究的典範以及思考角度;
二、提供學生實際運用質性研究技巧的機會。
作業與評分:
課程要求:有主體性的學習。準時上課、參與討論、每週上課時繳交該週教材閱讀摘要及心得(一至二頁,不要翻譯,而以自己的經驗進行對話與閱讀,學習主體性的閱讀文獻)、每週至少應有四小時以上的閱讀時間。
評分標準:上課參與:10%;報告:50%;課堂作業:40%
課程進度計劃:
9/15 | 中秋節放假 | 王增勇老師 | |
9/22 | 導論:質性研究學習歷程分享 | 王增勇老師 | |
10/6 | 社會研究典範與案例比較 | 王增勇老師 | |
10/13 | 現象學的日常生活經驗與詮釋學的默會知識 | 王增勇老師 | |
10/20 | 研究倫理 | 王增勇老師 | |
10/27 | 生命史研究與解釋性互動論(作業一:問題意識) | 王增勇老師 | |
11/3 | 演講 | 王行老師 | |
11/10 | 民族誌 | 王增勇老師 | |
11/17 | 訪談與參與觀察 | 王增勇老師 | |
11/24 | 紮根理論 | 王增勇老師 | |
12/1 | 參與台澳老人照顧研討會 (作業二:參與觀察田野筆記) | 王增勇老師 | |
12/8 | 研究筆記分享與討論 | 王增勇老師 | |
12/15 | 建制民族誌(一)斷裂與建制 | 王增勇老師 | |
12/22 | 建制民族誌(二)文本與統治關係 | 王增勇老師 | |
12/29 | 研究筆記分享與討論 | 王增勇老師 | |
1/5 | 研究筆記分享與討論 | 王增勇老師 | |
1/12 | 嚴謹度與反身性 | 王增勇老師 | |
1/21 | 繳交期末報告(期末報告) | 王增勇老師 |
課程內容
導讀
王增勇(2008)校閱序:質性研究不只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於陳秋山、王玉馨譯(2008)社工質性研究。台北:華都。Ian Shaw & Nick Gould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ocial work. London: Sage.
王增勇(2007)台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知識狀況與學術生產。陳光興、蘇淑冠(編),當前知識狀況:2007年亞洲華人文化論壇。頁267-276。台北,台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Austin, David M., (1983:Sept.) The Flexner Myth and the History of Social Work , Social Service Review,57:3 p.357-77. (從歷史發展重看社工科學化的歷程)
Haworth, Glenn O., (1984:Sept.) Social Work Research, Practice, and Paradigms , Social Service Review, 58:3 p.343-57. (勾勒新典範的出現)
提問:
當我說,質性研究不只是一種方法,我挑戰的是目前學術界將質性研究視為一種研究技術,而忽略了質性研究根本挑戰了「人應如何存在於世」的根本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會影響你如何回答「做社工是為什麼?」、「要做學問是為什麼?」,短期而言,寫論文是為什麼?
質性研究是在怎樣的學術歷史脈絡中發展出來?質性與量性方法的辯論應如何看待與理解?
台灣社工界如何面對學術權威?又如何看待質性研究?
社會研究典範與案例比較
黃瑞祺(1996)社會學的三大傳統。(頁3-41)。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夏林清(1994)第一章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頁3-27)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台北:張老師。
陶蕃瀛(2015)在敘說裡探究:隨觀心念所之鑒境尋真。南華社會科學論叢,第一期,121-136頁。
Egon G. Guba and Yvonna S. Lincoln(2005) Paradigmatic Controversies, Contradictions, and Emerging Confluences. In Norman K. Denzin and Yvonna S. Lincoln(ed.)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3rd. edition) pp191-216. Sage Publications.
閱讀以下兩篇文章,嘗試用詮釋典範與批判典範的差異來比較兩篇文章在認識論的差異。
王增勇(2004) 透視專家權力:以台北市居家服務為場域的行動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3:51-77。
陳毓文(2000)他們想說什麼?--青少年自傷行為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127-177。
提問:
論文要探討的問題是什麼?作者是如何發展問題意識?
作者在文章中有無現身?如何現/隱身?
文獻在文章扮演怎樣的角色?
理論與資料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最後,選擇一個你有興趣的主題,思考並比較從不同研究典範出發,會有怎樣的提問?
現象學的日常生活經驗與詮釋學的默會知識
鄒川雄(2003)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社教所。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東大。 (pp.27-44)
蔡昇倍(2015)在國家與惡靈之間,找一條照顧的路-蘭嶼居家服務之建制民族誌分析。第五章。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提問:請試著從蔡昇倍對蘭嶼部落居家服務的經驗描述中,使用詮釋學的詮釋循環與現象學的存而不論兩個概念,用鄒川雄所提的深描詮釋四個層次來分析書寫他的書寫如何呈現深描詮釋的理解。試著說明蔡昇倍如何將個人經驗分析成為具有普遍意涵的分析?
研究倫理議題
朱元鴻(1997)。〈背叛/洩密/出賣:論民族誌的冥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 29-65。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嚴祥鸞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劉紹華(2010)。〈醫療民族誌中的性別角色:一個女人類學者的毒品與男性研究〉,載於周平、林昱瑄主編《質性/別研究》,頁181-217。台北:巨流。
Hoeyer, K., Dahlager, L. & Lynoe, N. (2005). Conflicting notions of research ethics: The mutually challenging traditions of social scientists and medical researcher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61 (8), 1733 – 1740.
問題:試以你要研究的對象為例,與他們進行訪談可能遭遇怎樣的倫理議題?你可以如何解決/舒緩可能造成的傷害?
生命史研究與解釋性互動論
張君玫譯 (2000)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Denzin, N. 1989.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Thousand Oaks: Sage.
古學斌、丘延亮(1997). 香港中年女工生命史與雇傭策略初探:一些回題與啟示.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167-207.
蔡培元(2008)我僅僅只是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
提問:
請試著以解釋性互動論為架構,以你自己為例,1)以生命軸線,列出你的主顯節;2)選擇其中一個你生命中的主顯節進行書寫,這個主顯節如何改變了你對自己的看法,並試圖指出背後可能的公共政策。
民族誌
黃應貴(2012)人類學田野工作。楊國樞、瞿海源、畢恆達(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頁1-32。台北:東華。
林津如(2010)。〈娶外配的男性都是大男人?以女性主義民族誌方法重新解讀男性陽剛特質〉,載於周平、林昱瑄主編《質性/別研究》,頁 147-179。台北:巨流。
謝國雄(2008)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第一章、第二章。
Spradley, J. (197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Chp. 1. (pp.3-12 and pp. 28-35).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參與觀察
張雯勤(2003)從旅行到田野研究:談田野調查與參與觀察。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教社所。
Spradley, J. (197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Chp. 3. (pp.3-12 and pp. 28-35).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Enosh, G., & Buschbinder, E. (2005). Strategies of distancing from emotional experience: Making memories of domestic violence.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4(1), 9-32.
提問:進入田野是一種浸泡在異文化的過程,帶著全身感官進入,但又帶著抽離田野的研究自覺,在進與出之間,循環詮釋出你對田野的深層認識。田野經驗雖然充滿著不確定性,但不代表它不科學,它的科學性在於它的系統性。請試想你生命經驗中一次印象最深刻的異文化經驗,試圖說明你進入田野的路徑、觀察位置、觀察印象、並從觀察印象中回觀你的立足點如何影響你的印象。
訪談
吳嘉苓(2012)訪談法。楊國樞、瞿海源、畢恆達(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頁33-60。台北:東華。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教社所。
游美惠(2010)。〈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跟研究新手談「訪談法」技巧〉,載於周平、林昱瑄主編《質性/別研究》,頁 113-145。台北:巨流。
Spradley, J. (1979).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Interviewing an informant. Pp. 55-76).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ands, R. G., Bourjolly, J., & Roer-Strier, D. (2007). Crossing cultural barriers in research interviewing.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6(3), 353-372.
提問:請試著進入你的受訪者的生活世界中,用貼近他們的語言,試擬一份訪談大綱,請一位同學閱讀後,進行修正並記錄修正意見。
分析方法一:紮根理論與主題分析
藍佩嘉(2012)質性個案研究法:紮根理論與延伸個案法。楊國樞、瞿海源、畢恆達(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頁61-92。台北:東華。
林本炫(2003)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社教所。
Heatha, Helen & Sarah Cowley (2004). Developing a grounded theoryapproach: a comparison ofGlaser and Strau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1, 141–150.
建制民族誌一:概念
王增勇(2012)建制民族誌:為弱勢者發聲的研究取徑。楊國樞、瞿海源、畢恆達(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頁313-344。台北:東華。(簡介)
王增勇、梁莉芳、許甘霖、唐文慧、徐畢卿、陳伯偉、陳志軒(譯)(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台北:群學出版社。Campbell, M. & F. Gregor (2004). Mapping social relations: A primer in doing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Walnut Creek: Alta Mira Press.(完整版簡易介紹)
王增勇(2014)福利造家?國家對家庭照顧實踐的規訓。於黃應貴(主編)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台北:巨流。(思想發展脈絡分析與案例)
建制民族誌二:案例
Diamond, T. (2006). “Where did you get the fur coat, Fer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In Smith, D. (ed.)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as Practice. Lanham, MD: Alta Mira Press. (研究法介紹)
Smith, Dorothy & Alison Griffith (2005). Mothering for Schooling, New York, Routledge. 呂明蓁、林津如、唐文慧譯(2007)母職任務與學校教育的拔河。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昱瑄(2012)建制民族誌作為揭露統治關係的途徑:以大學教師評鑑制度為例。新批判,(1),1-39。
嚴謹度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Chp. 13. (pp.229-248) London: Sage.
提問:
依照你的研究方法,選擇適當的嚴謹度定義,並說明你將如何提升嚴謹度?
主要質化研究期刊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2. The Qualitative Report. (An online journal, since 1990)
3. Qualitative Sociology
4. Qualitative Research
5.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6.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7.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and Sociology
上課方式:課堂講演、討論、作業報告
評分:
課堂預習報告(40%)
期末報告(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