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在地化教學:激發幼兒對社群的興趣探索

格式
pdf
大小
368.54 KB
頁數
4
作者
PU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1-26,离现在 3 27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2,11(2),頁 128-131 

 

自由評論

 

 

第  128  頁 

幼兒園學童對在地化教學融入社區的興趣建構及探索

 

陳鈺麗 

新北市立樹林幼兒園教師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 

 

一、前言

 

孩子的興趣是課程延續重要的依據,如何讓孩子對課程變得有興趣、能進行

課程延伸,選擇一個適合的「主題題目」當課程的探討起源很重要!選擇主題題

目,除了要考慮孩子的能力發展外,再來要考慮孩子的生活經驗,以及所處的環

境能提供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等(蔡春美,

2019)。「社區」是幼兒

學習與生活的基本場所(吳財順,

2001)。學校是屬於社區的一部分,所以教保

人員依據幼兒園所在的環境,而實施「在地化教學」很重要

!  什麼是「在地化教

學」呢?指的是幼兒園附近周遭常接觸的人、事、物,值得提供幼兒學習的教學。

本文特別介紹幼兒園學童對在地化教學融入社區的興趣建構及探索,以供幼兒

園、教師及家長等參考。

 

二、在地化教學融入社區之重要

 

教育部所頒布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教育部,

2016),提到幼

兒園課程大綱發展背景之一為「全球視野發展在地行動」

。實施在地化教學,讓

孩子認識自然、參與社會、了解文化、接納多元已然是教育的重要目標。教保人

員宜提供幼兒參與社區生活的經驗(教育部,

2016)。幼兒教育跟環境互相結合,

能讓孩子實際的探索和發現知識,習得有用和帶著走的知識,對孩子未來發展有

很大的影響。教保人員根據幼兒園的環境,讓家庭和社區連結,實施在地化教學

可以讓孩子學習到什麼呢?下面是一些社區可以提供孩子去探索的知識相當重

要。

 

1.  認識自然環境:(1)環境中的動植物:所處的環境中,常見的的植物、動物。

例如:

  花、草、樹木(植物);彈塗魚、白鷺鷥(動物)。(2)自然現象:大

自然運作而自發性形成的現象,例如:天氣、影子、河流、風、彩虹、下雨

等。

 

2.  認識社區人文:幼兒認識自己所住社區的人、事、物,進而更能愛護與認同

自己生長的土地。例如:幼兒居住的地方,生活中會常遇到一些人,這些人

每天進行日常性的活動,以維持生活所需。幼兒可以透過互動,認識每個人
的職業與社區的關係和重要性。

 

3.  文化產物:每個社區都有獨特的地方,值得大家去探討和認識它的存在、重

要性。例如:

101 大樓、火車站、建築物等。 

background image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2,11(2),頁 128-131 

 

自由評論

 

 

第  129  頁 

4.  文化祭儀:幼兒生活在共同的環境下,有共同、獨特的文化,可以透過在地

化課程讓幼兒去認識與認同,讓文化繼續傳承和綿延下去。

 

三、在地化教學融入社區之問題與策略

 

(一) 在地化教學融入社區之問題 

社區有許多豐富的資源,值得孩子去學習。幼兒每天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當老師上在地化課程,討論到社區上的話題時,往往孩子的反應不熱絡或是無回

應。原因是孩子對在地化課程不感興趣呢

?還是孩子太小不適合在地課程?以下幾

點常見的問題,值得去探究:

 

1.  孩子缺乏在地認同:孩子對在地的人事物不認識,所以課程進行起來滿吃力,

雖然孩子生活在這個環境,可以參與與認識這個議題,但是因為很少參與社
區人事物,導致對課程沒有興趣,自然的課程也發展不起來。

 

2.  老師缺乏在地經驗:老師對在地文化並不是很了解或是準備的資源不足,才

會覺得所在的地方並沒有特色,在地化課程發展不起來。

 

3.  家長太忙碌:現在的父母大部分是雙薪家庭,因為忙碌很少陪著孩子去探索

住家附近的人事物。人與人互動之間變的陌生與淡薄,對住家環境的變化也

沒多大的情感和感覺。

 

(二) 在地化教學融入社區之策略 

建議教師在進行在地化課程時,可以放慢腳步,而且慢慢跟社區連結,這樣

孩子才會對課程感興趣,課程才能進行與延伸。可行策略如下:

 

1.  由校內-校外探索起:教師在設計課程題目時,不妨從校園探索起,再慢慢走

出校外。教師可以設計課程讓孩子有探索能力,再慢慢連結相似的議題,讓

孩子走出校外。例如:筆者曾經設計「大家來種菜」課程,讓孩子在學校練

習種菜,再慢慢的讓孩子探討賣菜的議題,帶孩子去探訪校外的菜市場。

 

2.  教室環境的佈置:當孩子對社區不是很認識,教師可以在教室佈置圖片、照

片、物品,慢慢引導孩子去探索。例如:筆者曾經在教室的積木角,貼上社

區的房子,孩子會發現到這些房子是社區裡的房子,進而引起孩子話題的開
始,而去觀察這些房子的構造、外觀,甚至去搭建積木蓋房子,這樣也是在

地化課程教學。

 

3.  課程設計的邏輯性:當教師在進行主題時,選擇的主題題目很重要。要考慮

background image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2,11(2),頁 128-131 

 

自由評論

 

 

第  130  頁 

的問題,筆者覺得要思考的問題如下:

(1)老師對這個主題熟悉嗎?(2)這個主

題可以探討什麼?

(3)此主題題目可以跟社區的人事物連結嗎?(4)孩子對此

主題感到興趣或是有經驗嗎?

 

4.  課程設計的資源和收集來源:在設計課程時,能提供課程參考和進行下去的

資源很重要。參考資源有下面幾項:書籍、網路資源、家長經驗分享、戶外

教學等。

 

5.  親師合作:學校可以透過班親會或是舉辦活動、演講、文章、學習單,讓家

長帶著孩子去認識社區裡的文化和活動或是去探索社區裡的環境。

 

四、結語與建議

 

(一) 結語 

幼兒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讓幼兒從小認識與探索自己的生長環境,能增

加孩子的

(1)感官刺激:幼兒透過視覺、聽覺、觸覺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發展和增

進孩子美感能力。

(2)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透過探索和參與社區活動,能增加

孩子的經驗。

(3)能熱愛自己的土地:孩子從小生長在自己的家鄉,透過教學能

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文化,喜歡自己生長的土地。所以,讓幼兒從小參與「在地化

課程」很重要。教保人員應該重視在地生活環境中文化、自然、人文的獨特性和

差異性,來實施教保活動。讓孩子能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文化習俗、參與社區

活動,漸漸融入社群變成一位有用的社會人。

 

(二) 建議 

1.  對幼兒園之建議 

幼兒園是社區的一部分。幼兒園宜根據所在地的特色、文化,發展出自己特

色的教學。幼兒園跟社區資源連結,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幼兒園,認識幼兒園的教

學理念。

 

2.  對教保服務人員之建議 

進行在地化教學,教保人員應該主動扮演著幼兒園、社區、家長間的關係連

結者。透過教保人員的互動,可以轉化成許多教學資源:

 

(1) 教保人員和社區互動:教保人員主動跟社區互動,透過拜訪社區的商店、

人物、景點,可以轉化變成教學上的社會資源、自然資源、文化資源。

 

(2) 教保人員和家長互動:教保人員和家長溝通與互動,可以讓家長了解學

background image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2,11(2),頁 128-131 

 

自由評論

 

 

第  131  頁 

生的學習,也可以借助家長的專長,形成幼兒園的「人力資源」

 

3.  對家長之建議 

    現代的父母,因為忙碌於工作很少陪伴孩子。不是安排孩子到安親班補習;
就是讓孩子在家中沉迷著

3C 產品。家長不妨利用下班或是假日的時間,帶著孩

子到社區附近去走一走,不但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也可以增進孩子的感官

刺激與探索能力。

 

參考文獻

 

  吳財順(2001)。社區有教室,處處可學習。「社區有教室教學方案分區說明

會」發表之論文,新北市;新北市教育局。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2003)。 

  蔡春美(2019)。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設計。臺北市。心理。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