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服務內容與實習操作講義

格式
doc
大小
173 KB
頁數
16
上傳者
TIGER-XP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3-05-23,离现在 12 15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志願服務的工作內容與操作實習

102年區域和平志工團青年志工諮詢業師 李惠姍

  1. 志願服務的發展背景

  2. 關懷獨居

  3. 關懷流程

  4. 街頭募票

  5. 募票流程

  6. 淨灘淨園

  7. 淨灘淨園流程

  8. 偏鄉營隊服務

  9. 台東賓朗國小

  10. 科技創意營隊訓練

  11. 100台南營隊

  12. 同心協力一起完成

  13. 結語

作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認識外籍配偶

世界和平會100年外籍配偶與貧弱家庭學齡前啟蒙專案管理人 龔秀忞

 新住民人數

  1. 761-1023月底

  2. 入出國及移民署與戶政司統計

  3. ____人


    國家

    人數

    %

    國家

    人數

    %

    越南

    87918

    18.45

    柬埔寨

    4284

    0.90

    印尼

    27755

    5.82

    日本

    3966

    0.83

    泰國

    8344

    1.75

    韓國

    1158

    0.24

    菲律賓

    7543

    1.58

    其他國家

    13870

    2.91

    總計

    154838

    32.49%

    大陸地區

    308875

    64.81

    港澳地區

    12862

    7.70

    總計

    321737

    67.51%


    序號

    縣市名

    人數

    序號

    縣市名

    人數

    序號

    縣市名

    人數

    1

    新北市

    91,670

    9

    雲林縣

    14,522

    17

    宜蘭縣

    7,491

    2

    高雄市

    56,073

    10

    苗栗縣

    12,569

    18

    嘉義市

    4,436

    3

    臺北市

    52,836

    11

    嘉義縣

    11,991

    19

    臺東縣

    3,896

    4

    桃園縣

    51,810

    12

    新竹縣

    11,765

    20

    金門縣

    2,207

    5

    臺中市

    49,200

    13

    南投縣

    9,673

    21

    澎湖縣

    1,738

    6

    臺南市

    30,157

    14

    基隆市

    9,382

    22

    連江縣

    541

    7

    彰化縣

    20,303

    15

    新竹市

    8,178

    23

    未 詳

    556

    8

    屏東縣

    17,803

    16

    花蓮縣

    7,778

     

     

     


      ◎ 跨國婚姻家庭特質

    1. 家庭社經地位較低

    2. 跨國文化適應困難

    常遇到的問題

    1. 語言障礙

    2. 文化差異

    3. 子女生育教養問題

    4. 社會歧視問題

    語言障礙

       1. 因不會國語或閩南語無法與先生有效溝通

    2. 產生婚姻問題甚至破裂

    3. 影響人格無形中變得較內向或自卑

    4. 溝通障礙易被人排斥,影響人際關係

    5. 禁止孩子學習母語,與娘家難溝通

    文化差異

    1. 婚姻觀、夫妻、婆媳相處模式、子女教養方式

    2. 生活適應班,受限夫家反對或懷孕、生子、育子需求不得外出或必須輟學在家育兒,效果有限

    3. 台灣文化及風俗習慣的融入延遲,影響家庭和諧、孩子教育的衝突與無力倍增

    子女生育教養問題

      1. 傳宗接代、延續香火

      2. 孩子身分認同,在校受排擠

      3. 台灣教育方式不熟悉

      4. 語言與知識程度無法指導孩子學習

      社會歧視問題

          1. 求職與就業困難

          2. 社會認同低

          3. 家庭暴力

          4. 國家政策不明,社會定位難

          幼兒語言發展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幼兒保育科 講師 何淑如

          1.對母語的產生~~說話能力

            2.理解能力的獲得~~聽話能力


            1.語音

            2.語法

           3.語意

            4.語用


          1.聲音的基本單位。

          2.又稱為前語言期。

          3.年齡:出生1個月~1


          1.哭聲:不同哭聲表示不同意義。ex:飢餓、生氣不舒服、尿濕、要人抱。

          2.咕咕聲:發生於1個月之嬰兒,為反射性聲音,不具任何意義。

          3.呀呀語:開始於3-4個月,為無意義的聲音,只是發音練習。


          1.語言的結構。

          2.分為三階段:

            (1)單詞句(1-1.5歲):每次只說一個詞。

             (2)雙詞句(1.5-2歲):以兩或三個詞或字代表整句的意思。ex:媽抱、

          車車……開。

          3.多詞句(2-3歲):




          特徵:

          1)多為重疊的單音。

          2)以動物叫聲為其命名。ex:汪汪=小狗、喵喵=貓咪

          3)以一個單字反應眼前的情境,代表句子意思。ex:花花=我要花、這是

          一朵花


          ex:媽.抱、車車開。

          特徵:

          1)句子結構鬆散,沒有語法,為不合文法的語句。

          2)只呈現必要的字,其餘的字則被省略。

          3)又稱為「電報句」。(或稱「電報式語言」)


          特徵:

          1)詞彙漸增,句子漸長。

          2)能正確使用直述句之基本句型。ex:媽媽上班去媽媽去上班

          3)隨著年齡增長,發展出不同的句型。ex:問句、否定句、疑問句。


          1.語言的意義,包括字、詞、句子所表達的意義。

          2.特徵:

             (1)以特定的字泛稱各種事物。ex:所有四條腿的動物都叫做「狗狗」

                或「貓咪」

             (2)語意延伸不足,常以一般字泛指所有小範圍的事物。


          1.能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正確且適當的使用語言。

          2.能有效的溝通。包括:說和聽等社會性技巧。

           3.要學習對聽者「說」,學習如何適當的說。


            (一)行為學習的觀點

            (二)語言學的觀點

            (三)認知的觀點


          1. 環境的影響

          2. 環境的增強作用

          3.受到父母、或是主要照顧者的鼓勵,得到增強而重複使用語言


          1. 幼兒語言的獲得,不是經驗和學習,而是先天遺傳的語言能力。

          2.學習語言是人類的天賦能力(本能)。


           皮亞傑:在環境中幼兒已經具備說話能力

           1.運思預備期:2~7

            幼兒常以自我為中心,用直覺來思考事情,不太在意別人是否在聽、是

            否聽得懂。

           2.具體運思期:7~11

            能當一個傾聽者,以別人的觀點看事情。開始出現社會化語言,和人產

            生真正的溝通對話。


          1.語言是所有行為中最複雜的行為。

          2.沒有任何一個理論能完全解釋語言的發生,應以統整的觀點來認識幼兒語

           言獲得的過程。

          3.幼兒語言獲得=先天因素+後天因素

          【個體生、心理的成熟+外在環境與經驗】





          一、營造口語化環境

            1.氣氛:溫暖、尊重、接納幼兒

            2.幼兒是主體:以幼兒為中心,引導幼兒

            3.有意義的情境:與幼兒生活經驗連結

          二、隨時鼓勵幼兒「聽」和「說」

            聽的能力:

          1. 辨別的聽:辨別聲音的高低、大小聲的變化、區辨不同人的聲音、環

            境的聲音。

            2.有目的的聽:能依指示,做出反應。

            3.欣賞的聽:聆聽愉悅的聲音。ex:音樂、兒歌、故事。

            說的能力:

            1.能有信心與人說話。

            2.能在遊戲、與人對話、或團體中,享受說話的樂趣。

            3.能接受別人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

            4.對於新的字彙感興趣。

            5.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與想法。

            6.能以說話方式解決問題。

            7.能學習等待,輪流說話。


          1.示範者:身教重於言教。

          2.提供者:營造氣氛、提供幼兒說話機會、傾聽幼兒需求。

          3.互動者:和幼兒互動。傾聽並了解幼兒的興趣、適時提問問題、鼓勵幼兒

           交談、適時給以回饋、增強幼兒說話的動機和信心


            1.傾聽:蹲低姿勢,專心傾聽幼兒說話,了解幼兒的想法、接納並尊重幼兒、

             給予幼兒表達的自信心。


            1.發問:以開放性問題來引導幼兒摽表達,避免封閉式的提問。讓幼兒有多

             種選擇性和答案。

            2.回饋:多給予幼兒稱讚~~具體不籠統的稱讚。

          (一)不說話或很少說話的幼兒

             1.讓幼兒感覺輕鬆、沒壓力、被尊重

             2. 蹲低姿勢,讓幼兒無壓迫感

             3.使用簡單的表情手勢

             4.重複、緩慢的述說,強調關鍵字

             5.提供安撫物。ex:玩偶、抱枕

             6. 以幼兒有興趣的事物作為話題

          (二)只說單字句或簡單句的幼兒

             1.配合幼兒說話情境,擴展字彙

             2.幫助幼兒述說,協助幼兒將以前學過的舊字和新字彙連接使用

             3.在說話過程中,示範如何使用連接詞

             4.在幼兒感興趣時,適時對幼兒提問

             5.以感興趣的表情,耐心等待幼兒回答

             6.避免直接糾正幼兒的錯誤,直接說出正確的示範


















          幼兒情緒知多少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幼兒保育科 講師 何淑如

          1.快樂:幼兒會因為太興奮變的不可理喻,出現「尖叫、大笑、大哭、跑、打人」等行為。

          2.情愛:

          (1) 對親人、主要照顧者、心愛玩具,出現依偎、擁抱的行為。

          (2) 幼兒需學習體會愛與被愛的感受,才能懂得去關心別人。

          3.好奇:

          (1) 因幼兒求知欲強,希望知道身邊的人、事、物。

          (2) 任何能吸引他們事物,或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都能引發他們的好奇心。

          (3) 很愛問:為什麼?

          4.好勝心:喜歡炫燿已知並且擁有的東西,希望從中獲得別人的讚賞。

          5.生氣:

          (1)是幼兒最常表現的負面情緒之一。

          (2)當幼兒的要求未能得到滿足時,或行為受到阻止時,容易使幼兒感到挫敗,常常引發他們生氣情緒。

          6.悲傷:當幼兒失去某些人、事、物時,便會出現悲傷情緒。

          7.忌妒:

          (1) 最常出現在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寵。

          (2) 當幼兒缺乏安全感,自覺受到不平等待遇,因而產生負面感受,出現忌妒心理。

          (3) 出現「退化」行為 (例:尿床、吸手指),目的:想引起大人的關注。

          8.害怕當幼兒遇到自己無法應付的危險事件時,就會感到害怕。例如:怕黑、雷電聲、陌生的人事物、做惡夢,幼兒會出現「大哭、躲避、緊張」等情緒反應。


          1. 傾聽幼兒、瞭解幼兒、尊重幼兒。

          2. 協助幼兒認識情緒(運用繪本)

          3. 接納並肯定幼兒的感受。

          4. 鼓勵幼兒思考、自已解決問題。

          5. 給予幼兒選擇的機會。

          6. 提供幼兒可以發洩情緒的空間。

          7. 提供幼兒愛與支持。

          8.滿足幼兒安全感的需要。

          9. 協助幼兒建立情緒宣洩的方法。例如:深呼吸、離開現場、尋求協助、轉移注意力。

          10. 主要照顧者應以身作則,學習自我控制情緒。

          11. 秉持公平處理原則。


          先紓解「情緒」,再處理「問題」




























          繪本說故事技巧

          南台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 講師 沈玫宜

          ㄧ、多元文化教育興起的背景多元文化教育興起的背景

          1987 年政治解嚴後,族群、性別和國家認同等議題,漸獲得人民的重視, 多元文化教育的迫切性 ,成為教育工作不可欠缺的一環。


            21 世紀全球化,各族群間要學習互相理解、尊重和接納彼此的文化,沒有一套標準模式可以遵循 ,唯有透過多元教育的實行,潛移默化的改變,尊重與包容尊重與包容是關鍵。


          二、新住民/貧弱家庭幼童在台灣之問題現狀在台灣之問題現狀

          (1) 台灣目前有24萬個貧弱與危機的家庭,也就是10個家庭就有一個貧弱危機

          的家庭。

          (2) 新住民(包含東南亞及歐美人士)子女:國中小在學人數3(92)增加到20

          (101 )

          (3) 問題大:多元文化≠同化

          (4)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5) 大眾普遍缺乏對多元文化 & 新住民之正確認知。

          刻板印象 ;主流文化、社會現象影響;「外籍新娘 」熱潮 ;女人「商

          品化」;恣意剝削勞力 、尊嚴;外籍新娘子女(新台灣之子) 連帶遭受

          歧視 。

          (6) ㄧ視同仁?

          基本原則: 不歧視 、不排斥、不亂貼標籤。


          三、平權不是重點 相互尊重包容is the key

          (1)十大傑出青年十大傑出青年 黃乃輝的故事黃乃輝的故事

          從衝突當中體會到包容 從包容當中體會到智慧

          從智慧當中體會到謙卑 從謙卑當中體會到幸福(黃乃輝,2006)

          四、貧弱兒童問題面臨的教育問題

          (1) 教養共識難凝聚

             ◎ 社經低落的影響,文化刺激不足;祖父母隔代教養;外籍配偶母親中

          文程度的影響,語言學習產生較多弱勢言學習產生較多弱勢;課業輔導均

          需依賴老師、父親其他家庭成員或安親班;老師/社會工作者/志工責任大。

          (2) (新住民)家庭背景居於弱勢

          迎娶外籍新娘的台灣男子,大多經濟水平較差、教育程度較低、年紀較

          大、離婚、家庭較不完整、有重大疾病傷殘、為傳宗接代者。

             ◎ 新台灣之子的雙親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家長指導學生時間、家中電腦

          及圖書數,均顯著低於本籍學生(張芳全,2005 )。

          (3) 外界的刻板印象(標籤化標籤化)

          在學校易受到污名化的傷害

          刻板印象或媒體的不當報導之影響(EX:某某人媽媽是『外勞』、『菲

              傭』」,而造成其自尊心受損外表、口音腔調不同,而遭歧視。標籤化、

              污名化;進而產生自我認同不足,缺乏自信、感到自卑。


          五、重新省思成人角色

             (1) 專業認知不足 、缺乏多元文化活動設計經驗


          六、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的重要性

          (1) 融合教育:不分你我 、學習尊重多元文化

          (2) 同儕力量大(善用服務學習/志工服務)、親子共學

          (3) 家庭融合:一般家庭+新住民家庭  阿公阿嬤 、爸爸ㄧ起來


          七、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

             (1) 特性 :

          人與環境是一個無法切割的整體,每個人的發展都受到這四個系統

          的影響。

               ◎ 四個系統相互依存與互動。

             (2) 教育啟示:

               ◎ 教育工作者須了解各層次對學生的影響。

          運用在新移民家庭子女之學習適應問題上。

               ◎ 解釋新移民女性的子女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可能產生的學習問題。

               ◎ 藉此了解幫助改善其學習環境。





          八 、多元文化在幼稚園/國小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

          (1) 國小九年一貫新課綱:

          總目標:

                1. 增進自我瞭解,發展個人潛能。

                2. 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3. 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

                4. 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5. 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6. 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7. 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

          8. 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9. 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幼稚園新課綱:

               ◎ 五大核心價值:探索挑戰、表達溝通、仁愛合作、獨立自主、文

                 化實踐

          總目標:

                 1. 幫助幼兒擁有健康的身心,養成勤勉自主的生活態度、習慣與

          技能。

          2. 支持幼兒對自然環境與人文世界的好奇與探索,發展思考及表

          現創意。

          3. 建立幼兒的自信,在與人溝通中培養仁愛合作的情懷。

                 4. 啟發幼兒對自我與環境的覺知,培養豐富的情感,學習調適情

          緒的表。

                 5. 豐富幼兒美感與語言的經驗,認識並欣賞多元文化。

                 6. 建立幼兒安全的依附,勇於冒險面對挑戰。


          九、Banks(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

            (1) 多元文化教育不能只限於少數族群的學生,而是為全體學生規劃。

          (2) 是為了來自不同群體的學生爭取平等的教育機會。

          (3) 幫助所有的學生啟發知識、技能和態度。

          (4) 學習如何在未來的社會中生存。





          十、教育新趨勢:從繪本到多元文化認同

          (1) 內容的統整:

          結合日常生活學習、課程綱要、節慶活動

          與生活連結

          自我認同、人際互動

          (2) 知識建構的過程:生活應用、與校外經驗連結、自主學習、同儕學習

          力量大

          (3) 降低偏見:合適的教材或活動,發展學生正向的想法,修正其偏見正

          其偏見。

          (4) 均等的教學:根據班級孩子文化背景&特質,因材施教。

             (5) 增能學生的學校文化:從學校環境做起。


          十ㄧ、善用社區資源善用社區資源:社區環境中的公共學習空間:藝術展演 、博物館、圖書館資源


          十二、終極目標

          (1) 元文化教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2) 沒有辦法立竿見影,要完全達到教育平等&去除任何形式的偏見是無

          法達成(Banks & Banks, 2004)

          (3) 從學習如何尊重 & 包容開始



          繪本賞析與教學之應用

          ㄧ、教學目標

            (1) 瞭解人與人之間是平等互惠不分尊卑的。

          (2) 尊重故鄉各族群的語言、文化及生活背景。

            (3) 培養幼兒友善對待生活文化背景不同的人。

            (4) 「尊重、包容差異」深入,用「感恩」善待每一個人。


          二、繪本特性

            ★圖畫性、兒童性  ★教育性、藝術性  ★圖畫性、兒童性

            ★傳達性、想像性、創造性、繪本價值性

          三、繪本教學原則

             (1) 要明確和具體的學習目標。

          (2) 需兼顧文本和圖像的閱讀。

          (3) 能正確引導幼兒享受閱讀的樂趣。

          (4) 多元文化活動融入六大領域原則。

          (5) 教學活動融入多元文化、培養幼兒學習尊重不同的文化的人、事、物。


          四、應用技巧

          (1) 從有趣的繪本中去認識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及不同文化在繪本中的表達

          方式。

          (2) 多媒體與繪本的結合或許更能跨越族群或語言能正確引導幼兒享受閱

          讀的樂趣。

          (3) 對多元文化的了解,而能增進關懷生活中的新住民幼兒及他們家人和

          朋友。

          (4) 連結孩子的生活經驗 (食衣住行食衣住行)


          五、多元文化繪本示範

            (1) 基礎:從孩子的食衣住行開始講起。

             (2) 進階:選定一個主題(例如:健康、友誼、性別、包容)


          六、個別教學與融合合作教學之差異性

            互動增加 、自我認同感提昇

            不分你我,新住民家庭與一班家庭融合學習成效佳


          七、繪本創意教學實作(閱讀遊戲)

            (1) 故事接龍:不同元素創意編故事

          (2) 看圖說故事接龍: EX:客語認證題庫

          (3) 故事扮演:

          (4) 團康大地遊戲:





          幼兒遊戲設計與帶領

          南台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 講師 沈玫宜

          ㄧ 、遊戲遊戲 PLAY 為何物為何物?

          (1) 知道如何遊戲是一種快樂的天賦(Waldo Emerson 1882)

             (2) 遊戲是最高境界的研究法(Albert Einstein 1955)

             (3) 遊戲是孩童的權力 (聯合國 兒童權利公約 Article 31 under the

          Conven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of the UN 第三十一條)


          二、遊戲的重要性

          (1) 年輕且健康的哺乳動物都會遊戲

          遊戲即是探索 play & Explore

          遊戲的範圍和複雜度隨著神經元開始連結且快速增加

          遊戲即是大腦開發、潛能開發

          動物和人類早期的遊戲和隨性的遊玩行為是幫助她們獲得往後生

          活技巧的重要關鍵

          量身訂做

          生活學習 、學習生活

          遊戲是健全全人發展的必要元素


          三、多樣性定義

          (1) 遊戲的概念是抽象且流動的 ;

          會因為人、事、時、地、物而有改變玩法

          會隨著歷史、文化、教育趨勢而改變


          三、孩子的特性與學習特性

          (1) 愛玩是本能、愛玩是天性

          (2) 玩也是一種學習

          (3) 從遊戲中學習

          用感官去體驗、用雙手去操作、用頭腦解決問題





          四、遊戲觀點

          (1) 杜威 (Dewey)

          情境教學、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連結

          做中學→戲中學(Learning through PLAY

             (2) 盧梭、斐斯塔洛齊:

          孩子是直接經驗學習、遊戲的設計及規劃必須與生活經驗有關


          五、遊戲源自於外在動機

             (1) 幼童不太能夠區分遊戲、學習、工作之差異

          (2) 當孩子沉浸於遊戲的愉悅感之中→遊戲即是學習、工作也可以成為遊

               戲

          (3) 遊戲不該被當作一種外在增強物 、外在動機

          寫完功課 、聽話、幫忙做家事後才可以玩

               – 誤認為學習和工作是需要外在動機來增強


          六、遊戲是大腦最喜歡的遊戲方式(棍子遊戲)

          七、玩遊戲培養創意想像(報紙遊戲)

          八、遊戲設計技巧遊戲設計技巧

            (1) 團康遊戲

          (2) 主題遊戲天

          (3) 結合繪本遊戲

          (4) 結合課程遊戲(教學)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