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論.論文》學習單:如何掂掇一把掃帚的重量?
編者:張馨云
曹丕解密
說明:曹丕的臉書遭到莫名人士駭客,以至於部份資料遺失,該名神秘駭客設定了一組三位數字的密碼,只要能依據遺失的空格,從亂碼表中,找出三位數字密碼即可破解,請問密碼是?
(一)遭駭臉書
動態時報 | 關於 | 朋友 | 相片 | 更多▼ | ||||
關於 | ||||||||
生於 | ( ) | |||||||
字號/諡號 | 字子桓,諡號為文皇帝。其父為曹操,諡號為武皇帝。其弟曹植,文震當時,被譽為五言詩人之冠冕。 | |||||||
作品 | 01.《 》為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 02.《》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 | |||||||
好友 | 魯國( )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 )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 )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 )公幹 | |||||||
評價 |
| 你的作品比你爸爸曹操好,比弟弟弟曹植差點,列在()。 | ||||||
| 你說詩賦不必寓教訓,反對當時那些寓教訓於詩賦的見解,用近代的文學眼光來看,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 )的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 |||||||
《典論.論文》的重要創見 | 1.文人相輕,斯「」之患也 2.文以「」為主 3.文章為「」之盛事 |
(二)亂碼表
嵇 | 東 | 夏 | 自 | 不 | 燕 | 康 | 典 | 粲 | 論 | 孟 |
西 | 歌 | 江 | 不 | 植 | 漢 | 陳 | 學 | 西 | 賓 | 新 |
九 | 劉 | 官 | 漢 | 制 | 行 | 由 | 王 | 武 | 信 | 徐 |
瞞 | 中 | 姜 | 建 | 三 | 文 | 德 | 文 | 覺 | 融 | 思 |
庾 | 氣 | 君 | 脩 | 駱 | 論 | 楊 | 弼 | 阿 | 朽 | 勰 |
晉 | 文 | 南 | 路 | 操 | 自 | 十 | 里 | 玄 | 楨 | 心 |
合 | 阮 | 陵 | 國 | 禹 | 瑀 | 三 | 見 | 孔 | 品 | 籍 |
解密:( )
二、《典論.論文》文意理解
※第一段:前言與概論
(一)意義架構
問題意識(曹丕發現什麼問題) | 問題狀況(曹丕如何陳述問題狀況) | 假說(曹丕認為什麼態度可以解決問題) | ||
( ) | 程度 | 事實 | ( ) | |
( ) | ( ) |
(二)重要字詞:
形 | 音 | 義 | 例 |
相 | ㄒㄧㄤ | ( )(指「 」方) |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
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 |||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 |||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 |||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 |||
代詞性助詞(表「 」向) |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指「你」。 | ||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指「我」。 |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指「我」。 | |||
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指「你」。 |
形 | 音 | 義 | 例 |
屬 | ㄓㄨˇ | 連綴 |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 |
通「」,請託 | 1.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2.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 ||
( ) | 1.舉酒「屬」客。 2.舉匏樽以相「屬」。 | ||
ㄕㄨˇ | 隸屬 |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
輩 | 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2.吾「屬」今為之虜矣。 |
※第二段:研究素材與範圍
(一)意義架構:「建安七子」的文章優缺各自為何?(請以課文原文作答)
建安七子 | 優點 | 缺點 | ||
( ) | 長於( ) | 雖( )、( )不過也。 | 然於他文,未能稱是。 | |
徐幹 | 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 | |||
陳琳、( ) | 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 |||
應瑒 | ( ) | 不( ) | ||
( ) | 壯 | 不( ) | ||
( ) |
| 然不能( ),( )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 |
(二)曹丕除去孔融外,分別將建安七子餘六人,列成兩兩一組。推測曹丕分類成兩兩一組的依據是什麼?
□文體 □風格 □成就高低 □年齡
(三)若依據現代文體的分類,孔融不擅長的是哪一文類?
□抒情文 □議論文 □記敘文
(四)曹丕為什麼要在文章中列舉建安七子的文章優缺點?
原因 | 舉證 | 目的 |
| 建安七子優、缺點 | 01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02能夠( ) |
(五)本段重要字詞:
形 | 音 | 義 | 例 |
勝 | ㄕㄥ | ( ) | |
盡 |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
ㄕㄥˋ | ( ) | 本課:「理不勝詞」 | |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 |||
( ) | 《孟子.梁惠王上》:「鄒人與楚人戰 ,則王以為孰勝?」 | ||
制服 | 《呂氏春秋.季 春紀.先己》:「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 ||
( ) |
形 | 音 | 義 | 例 |
以 | ㄧˇ | ( ) | 1.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2.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
認為 | 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 | ||
仰賴、憑藉 | 1.「以」此相服,亦良難矣。 2.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 ||
( ) |
※第三段:論點一──文體各有所宜
(一)意義架構(請將本段課文,依據意義,重新排列)
現況問題 | 文體、作法析論 | 推理結果 | 目的 | |||
→問題:不能() →問題:不能() | 奏議 | 宜() | ||||
書論 | 宜() | |||||
銘誄 | 尚() | |||||
詩賦 | 欲() |
01.字義釐清
→文「本」同:( );而「末」異:( )。
02.文句重組
請用「因為─所以─才會─以至於」重寫「現況問題」:
→常人因為「」,所以「」,才會「貴」,以至於「」。
(二)如果根據曹丕的分類,下列作品,與上述標準哪幾項牴觸?
01.居易詩求老嫗能解:□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02.孔融理不勝詞,雜以嘲戲:□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 □詩賦欲麗
※第四段:論點二──文氣天生
原文段落中,曹丕使用了譬喻方式來說明文氣論,試將譬喻的主體、客體分析開來: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玉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一)探討主體
討論對象 | 討論內容 | 狀態分析 |
(二)譬喻解構
諸 | 類比內容 | 狀態對照 | 突顯意旨 | |
主體:文章 | 氣 | 不能移教 | ||
客體:( ) | 巧、拙 |
(二)觀念解構
01.曹丕的「文氣論」觀點與孟子的「浩然正氣」比較,兩者的氣,有何不同?
參考文章: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案:我擅長存養我的至大志剛的正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案:配合正義與正道);無是,餒也(案:若不如此,正氣便會衰頹萎弱)。是集義所生者(案:這是要長久存養仁義才能產生),非義襲而取之也(案:不是偶然地有過正義的舉動就取得的);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浩然正氣 | 曹丕:文以氣為主 | |
狀態分析 | 浩然、餒也 | ( )、( ) |
增強方法 | 集義之所生 →能「養」 | 不能移 →( ) |
(三)重要字詞
形 | 音 | 義 | 例 |
強 | 迫使、使用強力。 | 力強而致。 | |
ㄑㄧㄤˊ | 健壯、盛大、有力。 | 強壯。 | |
固執、任性、不順從。 | 倔強。 |
※第五段:論點三─文學不朽
(一)文意解構
01.確認文意:連連看
(1) 請為左邊的原文找出相對應的白話解釋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 | 人的壽命有定時,也有盡頭 | |
不朽之盛事 | (年壽、榮樂)兩件事情,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制 | |
年壽有時而盡 | 比不上文章的永恆久遠 | |
榮樂止乎其身 | 人的富貴與歡樂也僅限於此生 | |
二者必至之常期 | 文章,是經營國政的重要參考 | |
未若文章之無窮 | (文章)也是永恆不衰的偉大事業 |
(2) 釐清字句
①「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這一句話用了四個「而」字,兩個「以」字,若要重新敘述這段文字,這些字分別可以改換成什麼意思?請參照甲、乙表將白話解釋填在括弧中。
甲、「而」字作連接詞時:
形 | 音 | 義 | 例 |
而 | ㄦˊ | 卻 | 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 |
且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
因而、所以 | 情動於中,而形於聲。 | ||
仍舊、尚且 |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 | ||
如、若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
就 |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
乙、「以」字作介詞時:
形 | 音 | 義 | 例 |
以 | ㄧˇ | 因為、由於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按、依 |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
在、於 | 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 ||
加在前、後、左、右、上、下、往、來、東、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時空和方位的界限 | 「自古以來」、「長安東路以西」、「價格在一千元以上」 | ||
連及、涉及 |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 |
→「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②承上句,敘述結構是「先舉例,再說明」,從兩位人物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見其有各自的「對應說明」,請將它們回歸到正確的句意位置。
→舉例一: 西伯幽而演《易》,。
→舉例二:周旦顯而制《禮》,。
02.文意推論
(1)請使用「因為-所以」的句型,重述「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ANS:因為「」,所以「」。
(2)請使用「所以-是」的句型,重述「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一句。
ANS:所以「」,是「」;所以「」,是「」。
(3)承上,這個句子的論述關鍵何者是論述重點?(複選)
□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 □不以康樂而加思
(4)句中使用「蓋-是以-故-夫然」將本文前半部切成了四個層次,你可否用「/」將這四個層次切出來?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顥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
(5)承上,請依據這段文字的特質,將原文填入表格:
立論 | 蓋 |
說明 | |
鋪陳 | 是以 |
舉例 | 故 |
總結 | 夫然, |
前後對照
(1)從下文中,找出本段前、後的「承上啟下」關鍵句:「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幹著論,成一家言。」?
ANS:
(2)「人多不強力」所批判的的是什麼人?
□古人 □今人 □傅毅 □班固 □徐幹
(3)請從「段前」的句子中,找到能與「段後」原文呼應對照的文句?
段前 | 連連看 | 段後 |
年壽有時而盡 | 人多不強力 | |
榮樂止乎其身 | 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 |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 | 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 |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有2處呼應) |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 |
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 融等已逝,唯幹著論 |
(二)關於以下熟知人物的的事蹟,應該分在「不朽」中的那一類別?
參考選項:Ⓐ立德Ⓑ立功Ⓒ立言
()白帽志工隊無謂ISIS的恐怖攻擊,在槍林彈雨中拯救受難者
()安藤忠雄1995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
()莫言2012年因為其「以幻覺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籍作家。
(三)大考考點:
(1)【104學測】非選擇題:語文表達能力測驗(比較曹丕、高行健的文學觀點)
文章分析,佔十八分: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答案請標明(一)、(二)書寫,(一)、(二)合計文長約250-300字(約12-14行)。
(一)為何人可以透過書寫而不朽?請依據甲段文字,闡釋曹丕的看法。
(二)就「書寫對寫作者個人的價值和意義」這個議題,你認為曹丕、高行健的觀點是否相同?請依據甲、乙二段文字,說明你的看法。
甲、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曹丕《典論.論文》)
乙、回顧我的寫作經歷,可以說,文學就其根本乃是人對自身價值的確認,書寫其時便已得到肯定。文學首先誕生於作者自我滿足的需要,有無社會效應則是作品完成之後的事,再說,這效應如何也不取決於作者的意願。(高行健〈文學的理由〉)
(2)【104指考】非選擇題:引導寫作(審己以度人)
作文,佔二十七分
曹丕《典論.論文》在評論文章時,強調必須「審己以度人」(先審察、認清自己,然後再去衡量、評價別人)。除了評論文章,我們修己處世、學習求知,亦宜「審己以度人」。請以「審己以度人」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三、《典論.論文》重點統整
(一)文意脈絡
順序 | 原文 | 意涵 | 照應其他文句 |
0 | 篇名:《典論.論文》 | 點出書寫主題為「論文」,也是「文論」 | 在第三、四、五段分別提出文論觀點 |
1 | 提出問題現況 | 02.第三段「四科不同」,故「能之者篇也」 | |
2. |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 舉證:七子亦各有短長 | |
3 | 論點一:文體各有所宜 | ||
4 | 論點二:文氣天生,與風格分類 | 第一段「審己以度人」:因為「氣之清濁,無法力強而致」,所以要尊重彼此的不同。 | |
5 | 論點三:文學的不朽與自覺 |
|
→寫作手法:先「總論」問題現況,提出「破解」方法,並「分論」此方法的三個具體層面。
(二)請仔細觀察左圖,並找出作者提出的「文學批評該有的態度」之對應文句。
□文人相輕
□千金敝帚
□審己以度人
□賤尺璧而重寸陰
(三)作者為何要在第二段特別論建安七子的優劣?
→①
②
③
④
四、延伸閱讀
《文心雕龍.情采》 聖賢書辭,總稱文章①,非采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②,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③。虎豹無文,則鞟④同犬羊;犀兕⑤有皮,而色資丹漆⑥:質待文也。若乃綜述性靈⑦,敷寫器象,鏤心鳥跡之中⑧,織辭魚網之上⑨,其為彪炳,縟采名矣。故立文之道⑩,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 【注釋】 |
【找一找】 1.本文提到好文采的寫作要素,一定要具備哪些條件?(複選) □視覺摹寫 □聽覺摹寫 □嗅覺摹寫 □味覺摹寫 □觸覺摹寫 □心覺摹寫 2.「於抒寫作者的思想情感,描繪事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然後組織成辭句寫在紙上;其所以能夠光輝燦爛,就因爲文采繁茂的原故。」是此段文字的主旨句,找找看是原文中哪一句? → 【想一想】 2.作者的如何闡釋自己的文論觀點?你是否認同。 →關於作者闡釋論點的手法,可以分成「字義解析─分論文質,總歸於文─總論構成文采的方法」三個層次來說明:
|
《典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