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我」:青少年自我概念探索藝術課程

格式
doc
大小
4.54 MB
頁數
13
上傳者
ann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5-09-06,离现在 20 5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第三屆全國藝術教育教學設計



  1. 主題名稱:我 與「我」


  1. 課程說明


(一)設計理念

    1. 增加自我的概念

正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對於自己正在發育的身體與充滿競爭的學習環境之間的牴觸,有許多說不出的苦悶與疑惑。筆者設計此課程以學生「自己與自己的身體」的描繪與「自己的分身與環境」的裝置的活動,以增加其自我的概念,重新體會與學習環境的關係。

自我概念決定對自己的自信心,也決定其企圖心,因此自我概念對個人有很大的影響。能接納自己的人才能尊重別人;能自我認同的人也比較積極進取、樂觀開朗1。根據美國藝術治療師協會(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針對「藝術治療」之定義是:

藝術治療提供非語言的表達與溝通機會。在藝術治療的領域中有二個主要取向:一、藝術創作即是治療(Art as Therapy),而創作的過程可以緩和情緒上的衝突並有助於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2

筆者設計此課程希冀以藝術創作增加其自我的概念。在課程中提供平面創作與裝置的表達與溝通機會,希望引導學生以不同角度重新體驗「自己與自己」與「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而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抒發其負面情緒,增加自我的概念,增進自我認同,進而尊重他人、積極樂觀。

    1. 多元與漸進的單元設計

筆者在設計課程時,融入了「公共藝術發展」與「節慶公共藝術」3Public Art as Festival)及「芝加哥乳牛大遊行」與「柏林和平熊」的美術時事,讓學生對於將要進行的創作有比較深入的感受,而在裝置時也能感受到「節慶公共藝術」的氣氛。

本教學設計是以「鑑賞」-「創作」-「鑑賞」來進行體驗,在創作與鑑賞的交叉課程中,依中心主題以一些小單元進行學習,這些單元的銜接式漸進式的,每一個單元都是為了下一個單元而作準備。學生的學習是連貫的統整教學,經由「鑑賞」-「創作」-「鑑賞」來體驗「自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1. 課程目標

      1. 瞭解自我:

    1)藉由描繪等身大的自己,由不同角度看自己的身高、身材。

    2)以彩繪的分身裝置校園,體會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1. 欣賞、表現與創新

      1)欣賞芝加哥與柏林的節慶公共藝術,欣賞藝術家們的用心與創意。

      2)在彩繪自己的分身與裝置校園創作中,表現自己。

          1. 表達、溝通與分享

        1)在創作過程中,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老師或同學溝通。

        2)在最後評審的活動中,與老師或評審同學分享裝置的動機與作品完成的感動。

            1. 尊重與團隊合作

          1)體會彼此描繪身體時,身體的碰觸的不安全感,進而尊重別人的

          身體。

          2)在全班集體的裝置活動中,能彼此協調、互相幫助,讓裝置活動

          圓滿達成,共享達成的喜悅。

              1. 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1)了解公共藝術對城市景觀的影響,與芝加哥節慶公共藝術活動對

            芝加哥城市與居民的影響。

            2)了解柏林熊的和平概念與全世界巡迴展的用意。

                1. 主動探索與研究

              1)能主動探索與研究生活環境的公共藝術與環境、居民的關係。

              2)也能深入探索自我,自我與環境可能的關聯,運用一年級所學的

              「色彩學」、「美的原則」的學理,研究其可能的表達方式。

                  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能獨立思考關於圖案化的分身的創作與分身與環境的關係的表達。

                2)在平面創作與裝置時所面臨的問題,能有效的解決問題,讓作品近自己預期的效果。


                1. 教學對象:國中二年級(八年級)學生

                2. 教學時數:

                1)總節數:8

                2)節次分配:

                單元名稱

                活動內容

                節次分配

                〈一〉節慶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欣賞

                1

                〈二〉創造一個「我」

                等身大的我

                5

                圖案化的我

                〈三〉「我」在哪?

                裝置我於校園中

                2

                我是評審者


                1. 教學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

                2. 課程架構:

                我與「我」



                公共藝術嘉年華肢體探索

                創造一個「我」線條在跳舞

                「我」在哪?



                認識與欣賞嘉年華公共藝術

                描繪等身大的我並加以圖案化

                裝置「我」於校園,欣賞同學作品


                教學重點




                教師:

                1、介紹節慶公共藝術活動的簡介

                2、單槍投影機

                筆記型電腦

                學生:筆與白紙

                教師:黏好的二張全開白色西卡紙

                學生:

                1、設計的草圖

                2、鉛筆、橡皮擦、廣告原料與水彩用具


                教師:

                1、保護畫面用噴膠

                2、評分學習單

                3、相機

                學生:剪刀、膠帶、圖釘、繩子



                教學資源



                1、了解公共藝術與城市景觀的影響。

                2、認識藝術與人群互動的方式,欣賞節慶公共藝術製作的動機與創意。

                1、由不同角度看經由描繪等身大的自己,能尊重他人的身體。

                2、能運用所學的「色彩學」、「美的原則」,圖案化自己的分身。

                1、以彩繪的分身裝置校園,體會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2、能與老師、同學分享裝置的心得



                單元目標




                1、教師與同學討論何謂公共藝術與生活周圍可見的公共藝術。

                2、教師以PPT簡報介紹「節慶公共藝術的緣由與發展。

                1、分身圖案化的草圖設計。

                2、同學彼此描繪身體,完成等身大的輪廓。

                3、彩繪與圖案化等身大的自己。

                1、裝置自己的分身於校園中。

                2、教師拍照紀錄同學的裝置作品。

                3、運用互評的學習單,同學彼此欣賞與鑑賞。


                主要教學活動






                1、採提問與討論交互進行的方式,鼓勵學生思考與發表。

                2、經由單槍放大的圖像,讓學生清楚欣賞「節慶公共藝術」的作品。

                1、在彼此互描身體中的實作,體會尊重。

                2、以圖案代替寫實,讓學生設計不同的自己,也減少挫折感。

                1、由裝置實作中體驗與環境的關係。

                2、在互評的活動中,建立鑑賞的個人美感。



                教學策略






                1、能積極加入討論生活四周圍的公共藝術並能舉例。

                2、能投入「節慶公共藝術」的鑑賞活動中並積極參與討論。

                1、創意與思考能力的運用與投入及尊重他人的態度。

                2、平面圖案創作表現的美感、創意與完整度。

                1、對環境的觀察力與裝置的創意。

                2、能與他人共同合作完成裝置。

                3、能以客觀角度與個人獨特見解評鑑作品。







                1. 教學設計


                主 題

                與「我」

                教學對象

                八年級

                子 題

                1. 節慶公共藝術

                2. 創造一個「我」

                3. 「我」在哪?

                教學節數

                8

                子題一:節慶公共藝術

                教學目標:1、了解公共藝術與城市景觀的影響。2、認識藝術與人群互動的方式,欣賞節慶公共藝術製作的動機與創意。

                能力指標:1-4-1 1-4-8 2-4-1 2-4-2 2-4-3 3-4-3

                教學資源:教師:1、介紹節慶公共藝術活動的PPT簡報。

                2、單槍投影機、筆記型電腦

                學生:筆與白紙

                教材來源:畫冊、美術史、相關書籍、網路。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情形

                評量

                (一)導入活動:(10分鐘)

                a、以討論「校門口孔子的雕像是不是公共藝術」開始帶入介紹「何謂公共藝術」與發表在生活環境中有哪些公共藝術。

                b、教師以全班投票表決的方式讓全班了解大多數人的看法,再解釋廣義的公共藝術與「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的定義。

                c、教師提問「誰能舉例生活周圍可見的公共藝術?

                d、教師強調「現代藝術」的活潑性與多可能性,公共藝術的發展才有更多的方向。

                (二)發展活動:(30分鐘)

                (教師以PPT簡報介紹)

                a、介紹世界一些大城市知名的公共藝術與台灣的公共藝術。

                b、負面的例子:塞拉的《傾斜之弧》因為公眾輿論被拆除。

                c、介紹欣賞「芝加哥乳牛大遊行」與「柏林和平熊」的節慶公共藝術之起源與活動迴響。




                學生會覺得很訝異與有趣,馬上會有兩派不同的說法。

                學生會在表決時停止爭議,而期待知道大多數人的看法。

                學生舉例說明。


                學生了解沒有絕對對錯的,而是在比較之後才有較接近的答案。

                「芝加哥乳牛大遊行」,《節慶公共藝術嘉年華》,p49



                問答

                討論





                問答

                觀察

                討論






                觀察

                (三)綜合活動:(5分鐘)

                a、教師介紹接下來的兩個小單元-「創造一個『我』」、「『我』在哪?」與節慶公共藝術之間的關聯,並且分享設計這個活動的想法。

                b、教師交待下一節課所需用具。


                「柏林和平熊」,《節慶公共藝術嘉年華》,p98


                子題二:創造一個「我」

                教學目標:1、由不同角度看經由描繪等身大的自己,能尊重他人身體。

                2、能運用所學的「色彩學」、「美的原則」,圖案化自己的分身。

                能力指標:1-4-2 1-4-3 2-4-2 2-4-8

                教學資源:教師:黏好的二張全開白色西卡紙

                學生:1、設計的草圖2、鉛筆、橡皮擦、廣告原料與水彩用具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情形

                評量

                1. 導入活動:(25分鐘)

                a、分組。(因為考量作品較大,採兩人一組進行。)b、同組隊員協商:

                1. 工作分配(誰是模子;誰描繪。)

                2. 所描繪的人的姿勢

                3. 設計草圖圖案

                4. 構想分身如何裝置校園

                c、教師強調尊重他人身體的概念。


                1. 發展活動一:「等身大的我」(10分鐘)

                1. 描繪等身大的同學。

                1. 發展活動二:「圖案化的我」(180分鐘)

                a、彩繪與圖案化等身大的自己。

                b、教師穿梭在各組之間,強調色彩的運用與作品的完成度。

                1. 綜合活動:(10分鐘)

                a、教師交待下一小單元的活動內容與所需用具。


                採自由分組。


                同組同學坐在一起,共同討論,繪製草圖與裝置構想。





                同學彼此描繪身體,完成等身大的輪廓。






                草圖

                詢問





                觀察


                觀察

                實作

                子題三:「我」在哪?

                教學目標:1、以彩繪的分身裝置校園,體會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2、能與老師、同學分享裝置的心得。

                能力指標:1-4-1 1-4-2 1-4-3 2-4-1 2-4-2 2-4-4

                教學資源:教師:1、保護畫面用噴膠 2、評分學習單 3、相機

                學生:剪刀、膠帶、圖釘、繩子…等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情形

                評量

                (一)準備活動:(15分鐘)

                a、噴保護膠保護畫面。(教師提示在通風良好地方進行)

                b、依人形剪下輪廓。

                c、教師發下同學互評的學習單。


                (二)發展活動一:30分鐘)

                a裝置「我」於校園中。

                b、教師穿梭在各組之間,解決裝置上的問題,並拍照紀錄。


                (三)發展活動二:30分鐘)

                a、同學以評分單鑑賞其他人的裝置,並可與作者溝通。

                b、教師接作者與完成的作品拍照紀錄。


                (四)綜合活動:15分鐘)

                a、教師收回學習單,請學生分享這個活動的想法。

                1. 教師總結。

                c、學生拆件,整理場地。















                觀察






                觀察





                學習單

                實作





                觀察

                肆、教學評量

                  1. 因為考量製作場所與上課時間之不足,以兩人一組進行課程,「分身」的感覺較弱;相對的,作品像是兩人共同生出的孩子,在互相溝通、爭吵、妥協之後,學生學到更多的是「合作」與「尊重」。




























                  1. 不習慣展示作品的學生,在校園裡佈置與短暫的展出,圍觀的其他班級同學好奇的眼光與師長們肯定的探問,加上全班群體佈置的效果,使學生有參與「節慶公共藝術」的喜悅感。





















                  1. 因為維護不易,必須當天佈置,當天拆件,師生都覺得惋惜。















                  1. 本課程由介紹節慶公共藝術到同學以自己或同伴圖案化的人形裝置校園,讓同學的學習生涯有難忘的參與藝術活動的經驗





























                伍、參考資料

                  1. J. Canfield & H.C.Wells,呂勝瑛,《增進自我概念》,台北,遠流,1984

                  2. 陸雅青,《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五南,2000

                  3. 黃健敏,《節慶公共藝術嘉年華》,台北,藝術家,2005


                【附件】:

                「我與『我』」評分學習單二年 班 號,姓名:

                恭喜你參與一次藝術的盛會,請先評分再仔細與老師分享以下心得。


                組 別

                造型50

                裝置50

                總 分

                組 別

                造型50

                裝置50

                總 分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在「我與『我』」這個單元中我學會什麼?





                在「我與『我』」這個單元中,我的酸甜苦辣的心理話。

                1 J. Canfield & H.C.Wells,呂勝瑛,《增進自我概念》,台北,遠流,1984。頁1

                2陸雅青,《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五南,2000。頁14

                3指非固定性、非永久性,或採取類似展演的行動,具有藝術嘉年華的雛型,稱為「節慶公共藝術」。參考黃健敏,《節慶公共藝術嘉年華》,台北,藝術家,2005。頁19-20

                13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