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年度9年級
臺北市民生國民中學109學年度9年級 自然領域 地球科學 課程計畫
教科書版本:
本學年學習目標
介紹水圈及水循環,了解冰川、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源。
認識常見的礦物、岩石及其主要用途。
認識岩石圈、地球內部構造及板塊構造學說,進而認識火山與地震。
了解地質年代及地質事件。
介紹宇宙組織、太陽系。
介紹晝夜與四季,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
介紹月相的變化與日月食。
介紹日地月系統,進而了解潮汐。
了解影響天氣現象的各種因素。
了解颱風、山崩、土石流、洪水、乾旱的原因與防治。
認識洋流與氣候的關係,並瞭解聖嬰現象及其影響力。
瞭解全球暖化的原因、影響、與防治。
瞭解紫外線與臭氧的關係,以及臭氧層的形成、破壞及如何保護。
二、第1學期各單元內涵
週 次 | 單元 活動主題 | 單元 學習目標 | 能力 指標 | 重大 議題 | 節數 | 評量 方法 | 備 註 |
第1週 | 預備週 | ||||||
第2週 | 第五章:我們身邊的大地 5-1水的分布與水資源 | 1了解地球上的海陸分布特性。 2 知道海水、地下水、河流、湖泊與冰川,並了解其分布情形。 3 明瞭地下水的成因及取用方式。 | 1-4-1-1 1-4-2-1 1-4-3-1 1-4-5-4 3-4-0-6 |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3週 | 第五章:我們身邊的大地 5-1水的分布與水資源 | 4 知道海水的成分與淡水不同,所以海水不能直接取用。 5 了解海水中含有礦產資源,能為人類利用。 | 3-4-0-7 6-4-2-1 6-4-2-2 6-4-3-1 7-4-0-4 | 環境教育 資訊教育 家政教育 | 0.5 | 紙筆測驗 態度檢核 | |
第4週 | 第五章:我們身邊的大地 5-2礦物與岩石 | 1 讓學生能區別三大岩類,並認識臺灣常見的岩石。 2 讓學生認識造岩礦物的種類,並了解如何鑑定礦物。 3 讓學生了解岩石和礦物在生活中的應用。 | 1-4-1-1
1-4-3-2 | 人權教育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態度檢核 | |
第5週 | 第五章:我們身邊的大地 5-3地表的地質作用 | 1 指出改變地貌的作用力有哪些。 2 舉出風化作用的例子。 3 明瞭侵蝕、搬運、沉積與河流流速的關係。 4 說明流水、冰川、風、波浪與海流進行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時,將如何改變地貌 5 河道與海岸線如何趨於平衡。 | 1-4-1-1
| 家政教育 人權教育 生涯發展 海洋教育 | 0.5 | 觀察 | |
第6週 | 第五章:我們身邊的大地 5-4河道與海岸線的平衡 | 1 使學生了解河流侵蝕基準面的意義。 2 能知道河道如何達平衡,河道平衡若受到破壞,將有何種影響。 3 能知道海岸線如何達平衡,海岸線平衡若受到破壞,將有何種影響。 | 1-4-5-5
| 家政教育 人權教育 生涯發展 海洋教育 | 0.5 | 課堂問答 作業 紙筆測驗 態度檢核 | |
第7週 | 第六章:地球的構造與變動 6-1地球的內部構造 | 1 讓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結構主要分析地震波波速的變化來間接得知。 2 明白固體地球的垂直分層及各層特性。 3 能分辨岩石圈與軟流圈的位置。 | 1-4-1-1
|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8週 | 第六章:地球的構造與變動 6-2板塊構造運動(2) | 1 介紹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史,經由一連串科學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了解此耗費科學家眾多心力、時間的重大發現,並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 2 介紹板塊的由來與板塊交界帶的類型,訓練學生依據板塊邊界的作用力型式,推測發生的變化。 3 讓學生了解火山爆發、地震和山脈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板塊構造運動。 | 1-4-1-1
|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9週 | 第六章:地球的構造與變動 6-3地殼變動 | 1 了解地殼變動的成因。 2 能說出褶皺與斷層的形成原因與外觀。 3 認識三種型態斷層的分類依據與受力型式。 | 1-4-3-2 1-4-5-2 1-4-5-4 1-4-5-6 2-4-3-2 3-4-0-5 |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0週 | 第六章:地球的構造與變動 6-3地殼變動 | 4 明瞭地震的成因。 5 能分辨地震規模與地震強度的差異。 6熟悉平時的防震作為與地震時的自保之道。 | 5-4-1-1 6-4-2-2 6-4-4-1 7-4-0-4 | 資訊教育 性平教育 | 0.5 | 課堂問答 作業 紙筆測驗 態度檢核 | |
第11週 | 第六章:地球的構造與變動 6-4臺灣地區的板塊運動 | 1 能說出臺灣位於何種板塊交界帶。 2 能解釋臺灣受板塊影響而出現的地質景觀。 | 2-4-3-2
|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2週 | 第六章:地球的構造與變動 6-5地球的歷史 | 1 經由介紹地層與化石、地質事件的順序、生物的演化,讓學生了解化石與地層的關係,進而了解地球的歷史與地球上生物的演化。 | 2-4-3-2
|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3週 | 第七章:太空和地球 7-1縱觀宇宙 | 1 透過天文概念的介紹,使學生能:(1)了解宇宙中的廣大,並知道光年的意義。(2)知道宇宙的組織,銀河系只是宇宙中無數的星系之一。 | 1-4-1-1
|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4週 | 第七章:太空和地球 7-1縱觀宇宙 | 2 透過對太陽系的介紹,使學生能:(1)知道重力作用影響太陽系的每一個成員。(2)認識太陽系中的成員,並區分類地行星及類木行星的不同。 | 1-4-1-1
| 性別平等教育 資訊教育 | 0.5 | 課堂問答 作業 紙筆測驗 態度檢核 | |
第15週 | 第七章:太空和地球 7-2晝夜與四季 | 1 利用模型解釋晝夜是因地球自轉造成的。 2 了解晝夜交替及長短的現象。 | 1-4-1-1
| 資訊教育 人權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6週 | 第七章:太空和地球 7-2晝夜與四季 | 3 能知道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而公轉一周為一年。 4 能知道地球的公轉運動及地球自轉軸的傾斜,造成四季變化的現象。 | 1-4-1-1
| 資訊教育 人權教育 | 0.5 | 課堂問答 作業 紙筆測驗 態度檢核 | |
第17週 | 第七章:太空和地球 7-3月相、日食與月食 | 1 月相的成因。 2 月相的盈虧。 3能利用模型描述日、月、地之間相對運動的關係,使學生能知道月相變化的現象及成因。 | 3-4-0-5
| 環境教育 性平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8週 | 第七章:太空和地球 7-3月相、日食與月食 | 4 從日、地、月三者位置關係判斷日、月食的形成原因。 | 3-4-0-5
| 環境教育 生涯發展 | 0.5 | 課堂問答 作業 紙筆測驗 態度檢核 | |
第19週 | 第七章:太空和地球 7-4日月對地球的影響─潮汐現象 | 1 能了解潮汐現象的成因。 | 3-4-0-5
| 環境教育 家政教育 | 0.5 | 課堂問答 作業 紙筆測驗 態度檢核 | |
第20週 | 總複習 | ||||||
第21週 | 總複習 |
第2學期各單元內涵
週 次 | 單元 活動主題 | 單元 學習目標 | 能力 指標 | 重大 議題 | 節數 | 評量 方法 | 備 註 |
第1週 | 第三章:複雜多變的天氣 3-1地球的大氣 | 1 知道大氣的組成成分 2 知道大氣層的溫度隨高度變化的關係 3 知道大氣層中對流層及平流層的特性 4 知道大氣是地球上生物的保護罩 5 了解空氣汙染的來源及對生物的影響 | 1-4-1-1
| 家庭教育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2週 | 第三章:複雜多變的天氣 3-2天氣的要素 | 1 介紹空氣中所富含水氣的特性,使學生能: (1)知道水氣與雲的關係 (2)了解雲的成因 (3)能知道水氣是造成天氣變化的主角 | 1-4-1-1
| 家政教育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紙筆測驗 態度檢核 | |
第3週 | 第三章:複雜多變的天氣 3-2天氣的要素 | 2 了解影響天氣現象的各種因素 3 認識高、低氣壓推移流動的現象 | 1-4-1-1
| 家政教育 資訊教育 | 0.5 | 觀察 | |
第4週 | 第三章:複雜多變的天氣 3-3氣團和鋒面 | 1 了解氣團與鋒面的性質 2 認識氣團與鋒面的天氣型態 | 1-4-1-1
| 家政教育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5週 | 第三章:複雜多變的天氣 3-4臺灣的氣候與天氣 | 1 了解臺灣的氣候 2 認識常見的天氣現象 | 1-4-1-1
|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6週 | 第三章:複雜多變的天氣 3-4臺灣的氣候與天氣 | 2 認識常見的天氣現象 | 1-4-4-1
|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態度檢核 | |
第7週 | 第三章:複雜多變的天氣 3-5氣象資訊 | 1 了解氣象觀測的內容 2 認識天氣圖和衛星雲圖上與天氣現象有關的符號 3 知道中央氣象局如何發布天氣預報 | 1-4-1-2
| 生涯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8週 | 第四章:全球變遷 4-1洋流與氣候 | 1 認識全球主要洋流及其成因 2 說出洋流與氣候的關連 | 1-4-1-1
|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9週 | 第四章:全球變遷 4-2聖嬰現象 | 1 知道什麼是聖嬰現象 2 能說明聖嬰現象對環境的影響 | 1-4-1-1
|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0週 | 第四章:全球變遷 4-3臭氧層 | 1 能說明臭氧層的形成 2 能了解臭氧層的功能 3 知道臭氧層的破壞 4 能提出對臭氧層的保護的看法 | 1-4-1-1
|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1週 | 第四章:全球變遷 4-4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 | 1 能知道全球暖化的成因 2 能了解全球暖化的影響 3 知道全球暖化的防治與改善 | 1-4-1-1
|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2週 | 第四章:全球變遷 4-5防治天然災害 | 1 知道洪水的成因與災害 2 知道乾旱的成因與災害 3 了解山崩的原因與防治 4 了解土石流的原因與防治 | 2-4-3-2
|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態度檢核 | |
第13週 | 星空程式的操作使用 | 識認星空及了解宇宙浩瀚 | 1-4-1-1
| 資訊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4週 | 星空程式的操作使用 | 識認星空及了解宇宙浩瀚 | 1-4-1-1
| 資訊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5週 | 地震防災的認識 | 播放網路上重大地震的片段及防災解說 | 1-4-1-2
| 家政教育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6週 | 氣象主播 | 1.資料收集 2.播報氣象 | 1-4-1-2
| 生涯教育 資訊教育 | 0.5 | 觀察 | |
第17週 | 配合學校畢業典禮的工作安排 | ||||||
第18週 | |||||||
第19週 | |||||||
第20週 |
109學年度7、8年級
說明:1.
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其他類課程,請從學校整體規劃角度敘寫。 2.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另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類型教育課程實施規範、體育班課程綱要等相關辦法辦理。 3. 教學進度可單週呈現或以單元數週呈現。 4. [ ]處為可選填之項目。
臺北市立 ○○ 國民中學 109學年度彈性學習課程計畫
課程名稱 | 課程 類別 | □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 □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 □其他類課程 | |||||||||
實施年級 | □ 7年級 □8年級 □ 9年級 | 節數 | 每週 節第 1/2 學期 共 節 (對開可補充說明)共 節 | ||||||||
[設計理念] | |||||||||||
核心素養 具體內涵 | 總綱或領綱(需跨領域)、或校本指標 | ||||||||||
學習重點 | 學習 表現 | 可結合相關領綱或自訂 | |||||||||
學習 內容 | 建議自訂或參考相關領綱(跨領域)加以轉化 | ||||||||||
課程目標 | |||||||||||
表現任務 (總結性評量) | |||||||||||
學習進度 週次/節數 | 單元子題 | 單元內容與學習活動 | [檢核點(形成性評量)] | ||||||||
第 1 學期 | 第 1-○ 週 | ||||||||||
第 ○-○ 週 | (欄位可自行增刪) | ||||||||||
第 ○-20週 | |||||||||||
第 2 學期 | 第 1-○ 週 | ||||||||||
第 ○-○週 | (欄位可自行增刪) | ||||||||||
第 ○-20週 | |||||||||||
議題融入 | |||||||||||
評量規劃 | 依上下學期,敘寫評量項目、配分比例等 | ||||||||||
教學設施 設備需求 | |||||||||||
教材來源 | 師資來源 | ||||||||||
備註 |
109學年度9年級
臺北市○○國民中學109學年度9年級彈性學習○○課程計畫
教科書版本:
本學年學習目標
第1學期各單元內涵
週
次
單元
活動主題
單元
學習目標
能力
指標
重大
議題
節數
評量
方法
備
註
第2學期各單元內涵
週 次 | 單元 活動主題 | 單元 學習目標 | 能力 指標 | 重大 議題 | 節數 | 評量 方法 | 備 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