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小達人:二年級生活領域課程計畫

格式
doc
大小
174.95 KB
頁數
59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0-07-02,离现在 5 11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09學年度部定課程

領域課程計畫

年級:年級 版本:康軒

原設計者:羅苡婷洪如杏、洪瀞嫻

教學者:羅苡婷洪如杏、洪靜嫻、陳又華、嚴茹馨鄭塋芝施富皓黃郁文洪玉倩莊淑如

第一學期第一單元:防震小達人

領綱

核心素養

生活-E-A1透過自己與外界的連結,產生自我感知並能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進而愛惜自己,同時透過對生活事物的探索與探究,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生活-E-A2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E-A3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生活-E-B1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他人想法。

生活-E-C1覺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體會生活禮儀與團體規範的意義,學習尊重他人、愛護生活環境及關懷生命,並於生活中實踐,同時能省思自己在團體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在能力所及或與他人合作的情況下,為改善事情而努力或採取改進行動。

生活-E-C2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學習表現

1-I-1探索並分享對自己及相關人、事、物的感受與想法。


1-I-4珍視自己並學習照顧自己的方法,且能適切、安全的行動。

2-I-2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2-I-5 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3-I-2體認探究事理有各種方法,並且樂於應用。

3-I-3 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主動學習新的事物。

4-I-1 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6-I-1 覺察自己可能對生活中的人、事、物產生影響,學習調整情緒與行為。

7-I-1 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合宜的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7-I-4 能為共同的目標訂定規則或方法,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學習內容

A-I-2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C-I-5 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D-I-3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D-I-4 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E-I-3自我行為的檢視與調整。

F-I-2 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學習目標

1.探究地震災害情境,反思個人的防災安全意識。

2.分辨地震時的正確反應和行為,體認優先保命的原則。

3.實際查驗地震保命動作,進行就地掩護並疏散演練,熟悉防震行為模式。

4.學習遷移至其他狀況應變演練,歸納地震避難原則與注意事項。

5.應用所學設計狀況卡,完成宣導任務,寓教於樂。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家庭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資訊教育■安全教育■防災教育*□生涯規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國防教育

保護海洋□交通安全教育

議題內涵

E12養成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發生。

E2了解危機與安全。

E5不同災害發生時的適當避難行為。

E7認識校園的防災地圖。

E8參與學校的防災疏散演練。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多元評量

1.探究地震災害情境,反思個人的防災安全意識。


1.覺察個人及周遭的人對地震的反應或行動。


2.探討家裡避難疏散要點,提升防災觀念。


3.示範防震保命三步驟,理解趴下、掩護、穩住的用意。














地震來了不慌張

(E12、防E5、防E7、防E8、安E2)(3)

策略:能運用「觀察、比較連結、規劃行動

1.教師提問:「從圖片中,你看到了哪些景象?」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地震搖晃厲害,人都站不穩。

圖書館書架快倒了,書本掉來。

超商架上的瓶罐、餅乾掉滿地。

有人受困在電梯中。

2.教師提問:「你知道地震和我們的生活關係嗎?它會帶來什麼災害和影響呢?」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我在電視上看見地震搖晃時超商櫃子倒塌,貨架上物品跌落的畫面。

在電視上看到天花板掉了下來真可怕。

在電視上看見地震災害景象,有人傷亡或埋在瓦礫堆;救難隊、國軍或救難犬搜救情形;災民暫時安置的狀況⋯⋯

爸爸到日本出差遇到地震房子都倒了。

3.教師提問:「地震發生時,你會有什麼反應或行動?」關鍵提問

4.教師鼓勵小組分享,再各組報告。

5.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剛開始會緊張,然後搖晃一下就過去了,什麼也沒做。

大喊「地震」,想跑又不知道往哪裡跑。

趕快躲進桌子底下。

立刻跑到爸爸媽媽身邊。

還來不及反應,地震就停了。

如果只有輕微的地震,就不理它。等地震大一點再來行動。

我家住一樓,發生地震時,馬上衝出去。


(E12、防E5、防E7、防E8、安E2)(2)

策略:能運用「體驗、實作、感受」的學習策略

5.教師提問:「你還記得防震保命的三個重要步驟嗎?要怎麼做呢?」關鍵提問(例如:趴下、掩護、穩住)

6.教師徵求同學出來示範「桌下的掩護」,以保護自己的安全。

7.教師鼓勵其他學童就示範者的動作提出修正及說明。例如:

趴下,躲進堅固的桌子下,可以多一層保護屏障。

手握緊桌腳,穩住桌子,才不易移動。

單腳蹲著容易跌倒。

雙膝採跪姿穩住身體。


任務:了解地震災害情境,學會個人的防災安全意識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紙筆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1-I-1

1-I-4

2-I-2

2-I-5

3-I-2

3-I-3

4-I-1

6-I-1

7-I-1

7-I-4

2.分辨地震時的正確反應和行為,體認優先保命的原則。


1.透過防震念謠感受節奏韻律並能實際應用、創作不同歌詞。


2.藉由觀摩回饋與思辨,提升正確的防震知能。




(E12、防E5、防E7、防E8、安E2)(2)

策略:能運用「體驗、實作、感受」的學習策略

1.念謠分組創作

(1)教師跟學童說明分組討論創作,分為搖搖搖組,另一組則是躲哪裡組。鋪色底處可以更改歌詞,請各組以上堂課學到的知識來應用、表現,並且可以加入拍手、拍腿增加趣味。

(2)分組表演與欣賞。


策略:能運用「討論、反思、修正」的學習策略

2.教師提問:「上次疏散演練時,你發現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可能會影響逃生?」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疏散過程中有些班級聲音很吵鬧,這樣沒辦法聽見老師的指示,很危險。

下樓時有人推擠,這些動作很危險,容易跌倒或踩空。

有人行進時忘了拿書包或頭套護頭,萬一磁磚脫落或花盆掉落,容易被砸傷。

下樓後有人很興奮的奔跑,可能會跌倒、被東西砸傷或發生意外。

到了操場沒有蹲下,要是又來了強烈餘震,可能會站不穩。

有人跑去上廁所,老師點名時找不到人。


任務:學會地震時的正確反應和行為,做到優先保命的原則。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1-I-1

1-I-4

2-I-2

2-I-5

3-I-2

3-I-3

4-I-1

6-I-1

7-I-1

7-I-4



3.實際查驗地震保命動作,進行就地掩護並疏散演練,熟悉防震行為模式。



1.實際演練,強化學童不推、不跑、不喧譁的防震避難能力。


2.實際演練地震掩護動作,強化防災正確行動。

地震應變有方法

(E12、防E5、防E7、防E8、安E2)(2)

策略:能運用「體驗、比較連結、實作、感受」的學習策略

1.教師提問:「全班一起進行地震避難疏散演練,看誰做得迅速確實?」

2.教師提示學童聽到「廣播」(教師模擬),立刻關燈,自動排隊疏散。

3.學童模擬避難疏散時的正確行為,教師多給予鼓勵與肯定。

4.實作評量:檢視學童能否掌握不推、不跑、不喧譁原則,確實「避難疏散」。


策略:能運用「評估、反思」的學習策略

5.教師提問:「這次校內地震避難疏散演練,若以10分為滿分,你會給自己幾分?比上次進步幾分?」

6.教師提問:「為什麼多數人的成績進步了?應該和什麼有關?」(例如:因為練習的關係;熟能生巧;檢討錯誤,知道練習的重要……。)

7.實作評量:從書寫習作第4頁,檢視學童是否能正確進行校內地震疏散避難。

8.教師鼓勵學童和家人一起檢視家裡避難逃生計畫或行動是否完備。

9.鼓勵學童平常勤於練習,地震時才能冷靜應變,保命逃生。


任務:熟練防震行為模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1-I-1

1-I-4

2-I-2

2-I-5

3-I-2

3-I-3

4-I-1

6-I-1

7-I-1

7-I-4

4.學習遷移至其他狀況應變演練,歸納地震避難原則與注意事項。


1.從不同情境的演練,拓展學童防震保命的應變能力。


2.從不同狀況的防震應變探究中,整理避難逃生原則。

(E12、防E5、防E7、防E8、安E2)(2)

策略:能運用「觀察、討論、分享、自我提問」的學習策略

1.教師提問:「除了教室、客廳是我們經常活動的地點外,如果你在其他場所或情境遇上地震,你要怎麼應變保命呢?我們可以利用前面所學一起來模擬練習。」

2.教師板書重點,讓學童能聚焦討論並遷移學習。

(1)趴下:要趴在哪裡?

(2)掩護:用什麼保護頭頸?

(3)穩住:怎麼穩住身體?

3.狀況題產出

(1)教師請各組討論出不同的狀況三個,寫在白板上。發表後貼於黑板上。請教師協助整理學童有興趣或常去的狀況地點。

(2)各組討論後,決定一個最想表演的狀況。

(3)各組抽出狀況題。

4.教師可以課本第18頁在房間為例,引導如何討論演練。

(1)在哪裡?正做什麼?(例如:在房間睡覺)

(2)堅固的掩蔽物有哪些?(例如:牆柱、牆角、床、書桌等)

(3)怎麼利用掩蔽物或手邊物就地掩護保命?(趴在床上,以枕頭護頭;躲在床底下;我拉著棉被蓋住頭,躲在房間的牆角邊;我會躲進書桌下掩護等。)

(4)強震暫停時可以怎麼做?(走出房門跟家人會合,一起疏散至戶外……。)

5.教師鼓勵各組學童依情境狀況進行討論。

哪些重點部分可以停格一下,讓觀眾看清楚怎麼做?(例如:就地掩護的動作……)

6.各組學童可針對情境演練提出問題或想法,教師引導討論與小結。

7.各組演練與回饋。


策略:能運用「分享、重述重點」的學習策略

8.教師提問:「回想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教師串聯歸納。

(1)地震時,狀況多變,保命最重要。

(2)牢記保命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

(3)地震避難原則與注意事項,可以因應地震的各種狀況來運用。和家人分享你學到的防震避難原則與注意事項。

9.總結性評量:從習作第8頁賓果遊戲,檢視學童是否能在不同狀況中應用防震避難原則。


任務:學會地震災害應變演練,做到地震避難原則與注意事項。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1-I-1

1-I-4

2-I-2

2-I-5

3-I-2

3-I-3

4-I-1

6-I-1

7-I-1

7-I-4

5.應用所學設計狀況卡,完成宣導任務,寓教於樂。


1.運用舊經驗原則,構思設計圖文並陳的「狀況卡」。

2.從創作、校正、賞析狀況卡歷程,實踐創新應用的能力。

3.從宣導活動中完成防震大使的任務。

4.從實踐行動中,勇於與人互動,挑戰學習。


防震大使Go! Go! Go!

(E12、防E5、防E7、防E8、安E2)(3)

策略:能運用「實作、想像、規劃行動、紀錄」的學習策略

1.教師提問:「我們可以做什麼來提醒同學或家人知道地震發生時如何避難,保護自己?」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做成宣導海報貼在明顯的地方。

製作各種「防震狀況卡」,主動找人來考考他們!

製作防震桌遊一起玩。

2.請學童討論決定要採用哪種形式進行提醒宣導任務?為什麼?

3.教師提問:「防震狀況卡要怎麼做呢?」狀況卡設計要領(教師可板書提示)

撕下課本第152頁附件3或準備每人一張A4圖畫紙。

各人決定地點、狀況(在哪裡?正在做什麼事?),書寫在相對應的格子內。

設計狀況插圖,分配圖文空間。在剛開始先以鉛筆構思書寫,經校正檢視後再上色。

畫紙背面寫上或畫出該狀況地點遇到地震時的應變避難方式。


(E12、防E5、防E7、防E8、安E2)(2)

策略:能運用「比較連結、評估、分享」的學習策略

4.小組間校正

(1)檢視文句能否讓人看懂?

(2)有沒有錯別字?

(3)背面防震應變作為與正面所繪情境是否相稱?

5.展示與欣賞

(1)全班展示防震狀況卡。

(2)彼此相互觀摩欣賞。

6.教師提問:「你要怎樣使用手上這張製作完成的狀況卡進行宣導任務?」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下課時間找班上同學進行宣導測試。

找隔壁班的同學或一年級的小朋友。

我想找科任老師,看看他們能回答狀況卡上的地震應變方法嗎?

我會要求家人做出「趴下、掩護、穩住」的動作,這樣宣導才會真實有效。

可以先找學弟妹們來考考他們,這樣可以先練膽子,再找其他高年級的學長姊就不會害怕了。

我想做一張「防震大使」牌子掛在脖子上或別胸前,讓遇到的人知道我們在做什麼?

如果答對或做的動作很正確,我想送他一張貼紙或給他一句讚美的話。

7.教師提問:「擔任防震大使要注意哪些事,才能順利愉快的完成任務?」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在校園進行宣導活動時要輕聲細語,不要打擾別人休息或製造干擾的噪音。

如果對方沒有時間或有事要忙,不要勉強,可以約定下次的時間或再找其他人。

邀請對方時,要注意禮貌及說話語氣及態度,得到允許才進行防震考驗宣導。

結伴同行,比較不害怕,也比較安全。

先不找校外不認識的陌生人。


任務:學會設計狀況卡,完成宣導任務。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1-I-1

1-I-4

2-I-2

2-I-5

3-I-2

3-I-3

4-I-1

6-I-1

7-I-1

7-I-4



第一學期第二單元:光影好好玩

領綱

核心素養

生活-E-A2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E-A3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生活-E-B1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他人想法。

生活-E-B3感受與體會生活中人、事、物的真、善與美,欣賞生活中美的多元形式與表現,在創作中覺察美的元素,逐漸發展美的敏覺。

生活-E-C2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學習表現

2-I-3 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彼此之間相互影響。

2-I-4 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索與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3-I-1 願意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表現好奇與求知探究之心。

3-I-2 體認探究事理有各種方法,並且樂於應用。

3-I-3 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主動學習新的事物。

4-I-1 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4-I-2 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與分享,感受創作的樂趣。

5-I-1 覺知生活中人、事、物的豐富面貌,建立初步的美感經驗。

7-I-1 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合宜的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7-I-4 能為共同的目標訂定規則或方法,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7-I-5 透過一起工作的過程,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學習內容

A-I-2 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C-I-1 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C-I-5 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D-I-3 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D-I-4 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F-I-2 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F-I-4 對自己做事方法或策略的省思與改善。




學習目標

1.從踩影子遊戲發展保護影子及踩別人影子的策略,覺察光與影的相對位置。

2.透過光影探索體驗,發現光源、物體與影子間的關聯及豐富的變化。

3.在光影創作中展現想像力,表達感受,經驗美感與學習的樂趣。

4.應用光影特性,討論溝通、分工合作,完成光影表演任務。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家庭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資訊教育□安全教育□防災教育*□生涯規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國防教育

保護海洋□交通安全教育

議題內涵

E1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E4 認識身體界限與尊重他人的身體自主性。

E1 善用教室外、戶外及校外教學認識生活環境(自然或人為)。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多元評量

1.從踩影子遊戲發展保護影子及踩別人影子的策略,覺察光與影的相對位置。


1.體驗玩踩影子遊戲的樂趣,挑戰自我,學習人際互動及遵守遊戲規則與安全事項。


2.從踩影子中探究保護影子及踩人影子的方法,進而覺察光與影的相對位置及影子形狀長短的變化。














光和影

(E1、性E4、戶E1)(2)

策略:能運用「觀察、討論、比較連結」的學習策略

1.教師提問:「課本第2627頁『躲貓貓』遊戲,當『鬼』的小朋友是怎麼發現到躲起來的小朋友呢?」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看見溜滑梯後面的影子了。

2.教師提問:「怎麼會有影子呢?」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1)有光。(2)太陽出來了。(3)東西擋住了光,就會有影子。

3.教師提問:「到室外活動或遊戲,要注意哪些事?為什麼?」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1)注意下樓及行進間的秩序、安全,不影響其他班級上課,避免危險。

(2)戴帽子防晒,攜帶水壺補充水分。

(3)選擇空曠平坦的地點,方便遊戲的進行。

(4)遵守遊戲規則,玩得愉快又安全。

(5)聽從老師的口令或哨音,減少錯誤舉動。

(6)不隨意踩踏草皮,愛護校園環境。

4.口頭評量:檢視學童能否歸納戶外活動時的注意事項及踩影子的遊戲安全。


(E1、性E4、戶E1)(2)

策略:能運用「體驗、實作、觀察、修正」的學習策略

5.教師帶領學童到校園有陽光的平坦空地。

6.教師提問:「你看見自己的影子了嗎?找找看,它在哪裡?」(例如:影子在我腳下、在我後面、在我旁邊?)

7.教師提問:「你知道踩影子遊戲要怎麼玩?」教師鼓勵學童自由發表。

8.學童共同討論要先玩哪一種踩影子遊戲?也可以一起表決。教師提示遊戲安全與規範。

9.全班一起玩踩影子遊戲。

10.實作評量:檢視學童能否玩踩影子遊戲,遵守遊戲規則與安全事項。

11.教師提問:「你的影子為什麼會被踩到呢?你知道要怎麼保護自己的影子嗎?」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12經由學童共同討論與分享,教師引導學童串聯歸納概念:

(1)中午的影子比上、下午短。

(2)上午和下午的影子方向會不同。

(3)物體的形狀不同,影子形狀也不同。

(4)影子不是固定不動,它會隨著移動中的人或物體而動,影子形狀也會跟著改變。


任務:學會保護影子及踩別人影子的策略,覺察光與影的相對位

置。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紙筆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2-I-3

2-I-4

3-I-1

3-I-2

3-I-3

4-I-1

4-I-2

5-I-1

7-I-1

7-I-4

7-I-5

2.透過光影探索體驗,發現光源、物體與影子間的關聯及豐富的變化。


1.觀察影子的各種現象,覺察影子的變化特性及其與光、物體的相互影響。

2.分享影子帶來的特別經驗及感受,感知影子的豐富樣貌。



光影魔法師

(E1、性E4、戶E1)(2)

策略:能運用「想像、創作、發表」的學習策略

1.教師帶學童至有陽光的空曠處。

2.教師請學童依照教師的指令變換動作,並觀察地面上所呈現出來的影子形狀。

(1)基本動作。(例如:坐、站、蹲、半蹲、臥、趴等姿勢)

(2)變化動作。(坐在地上,身體後仰,手肘撐在地上,一腳弓起,另一腳放在彎曲的膝蓋上。)

將你的右手繞過後腦勺,摸摸左邊的臉,再舉起你的左手,輕碰右腳的膝蓋。

3.教師提問:「你能利用自己身體的各部位展現不同的動作,創作出特別的影子嗎?」

4.教師鼓勵學童透過觀察延伸,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動作和影子。

5.個人秀影子,可能像文字、數字或物體。例如:大、P0等。

6.也可以結合外在的形體,例如:抱著大樹成影或在地面的影子上加一頂帽子。

7.鼓勵學童相互欣賞獨特的影子創意秀。

8.實作評量:從學童的肢體創作歷程,檢視是否能自由發揮創意與美感。


策略:能運用「想像、合作、創作」的學習策略

9.教師提問:「你能和大家合作,組合不同的肢體動作,創作影子造形嗎?」教師鼓勵學童利用肢體的連結嘗試合作,表現出各種有創意的影子。雙人合作創作。(例如:搭橋、飛機;排出心形或其他幾何圖形;牽手表現高低變化⋯⋯)

10.(分組)合作創作。(例如:幾人前後站立,姿勢高低變化,手部也隨著擺動。)


(E1、性E4、戶E1)(1)

策略:能運用「體驗、實作、分享」的學習策略

11.教師解說模仿遊戲規則:全班固定拍打穩定節奏,嘴巴念念謠「影子影子在哪裡,我想和你玩遊戲。」被點到的第一個學童為出題者,該人要想一個動作,其他人要在念謠節奏內模仿。在下一組節奏開始前,要點名下一個同學,並重複上述動作。

12.遊戲後分享討論。教師提問:「你喜歡哪個同學的影子動作?」鼓勵學童自由分享。

13.教師帶領學童以、複習節奏模仿遊戲的念謠。

14.實作評量:檢視學童是否能順利完成節奏模仿遊戲。


任務:學會光源、物體與影子間的關聯及豐富的變化。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2-I-3

2-I-4

3-I-1

3-I-2

3-I-3

4-I-1

4-I-2

5-I-1

7-I-1

7-I-4

7-I-5



3.在光影創作中展現想像力,表達感受,經驗美感與學習的樂趣。


1.能利用肢體動作,運用想像力,進行影子變身活動。


2.從表現創作影子造形的過程中,學習與人協調合作,欣賞觀摩影像之美。


(E1、性E4、戶E1)(2)

策略:能運用「觀察、討論、分享、合作」的學習策略

1.教師提問:「怎麼做可以製造出清楚的影子?」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把電燈關掉。

把窗簾拉上,打開手電筒或檯燈,保持光線充足。

利用淺色牆壁、書面紙或布幕投影。

2.教師提問:「在室內,你曾經做過或看過哪些有趣的光影活動?」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手影遊戲。皮影戲。偶戲。光影劇。

3.教師提問:「這些光影活動,是利用哪些光源來產生影子的?」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手電筒。檯燈。投影機。投射燈。

4.教師提問:「在教室,哪裡適合玩光影活動?」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在布幕上。窗戶上。在牆壁上。


(E1、性E4、戶E1)(2)

策略:能運用「體驗、創作、想像」的學習策略

5.教師引導學童利用現有光源,進行肢體、手影等體驗練習。

6實作評量:從手影活動中,了解學童是否能運用人造光源製造各種有趣的手影。

7.教師鼓勵學童運用想像力或搭配道具,變化不同的手影造型,並輪流讓其他人猜一猜是什麼?是怎麼做出來的?(例如:是戴帽子的人嗎?是利用兩隻手⋯⋯;是蝸牛嗎?是利用單手加盤子做出來的。)

8.實作評量:從手影的變化中,檢視學童是否能運用手勢搭配肢體或簡易道具,想像並創作不同的手影造型。


(E1、性E4、戶E1)(2)

策略:能運用「合作、討論、腦力激盪、分享」的學習策略

9.教師提問:「試試看,你要怎麼將不同的物品組合變化出特別的影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相互介紹並欣賞物體組合後投射的光影。

使用了哪些物品或素材?

怎樣組合?為什麼會這樣想?

怎麼製造效果?(角度、遠近或音效等)

10.經由學童共同討論與分享,教師引導學童串聯歸納:同個物體的影子會變大變小,是因為物體與光源遠近的關係。

11.指導學童完成習作第1314頁,檢視學童是否能了解物品組合、投影大小與距離遠近的關係。


任務:在光影創作中展現想像力,表達感受,經驗美感與學習的樂趣。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2-I-3

2-I-4

3-I-1

3-I-2

3-I-3

4-I-1

4-I-2

5-I-1

7-I-1

7-I-4

7-I-5

4.應用光影特性,討論溝通、分工合作,完成光影表演任務。

1.能運用所學經驗,整合多元媒材以表現光影效果。

2.在創作過程中,嘗試表達溝通,與人合作串接故事。

3.即興演出創作的光影故事,合作完成任務。

4.經由回饋反思,尊重欣賞,自我省察與成長。

光影小故事

(E1、性E4、戶E1)(3)

策略:能運用「討論、規劃行動、創作」的學習策略

1.教師提問:「大家一起來演光影小故事,要怎麼開始呢?」

2.利用身體、手影、物影、紙偶等組合,決定角色、串接情節或故事。

3.討論表演什麼?即興創作並接龍。既有故事或改寫。

4.要怎麼說才會吸引觀眾的注意呢?(例如:要熟悉臺詞、要大聲說、要說得自然流利、想像角色的個性、說話的語氣⋯⋯)

5.需要道具嗎?(例如:船、房子⋯⋯)為什麼需要?要用什麼方式呈現?

6.討論如何展現光影情境效果?

(1)需要讓影子變大變小或其他的效果嗎?

(2)需要製造音效嗎?

(3)怎樣配合臺詞,變化角色的動作?

(4)還有什麼創意的發想?

7.實作評量:觀察學童如何確認自己的光影角色,經由討論故事內容、對話及演練過程,檢視學童能否與否與人合作,一起創作光影故事。


(E1、性E4、戶E1)(3)

策略:能運用「評估、修正、觀察」的學習策略

8.教師提問:「創作光影劇故事,需要克服什麼?你們怎麼辦到的?」(例如:學童自由發表。)

9.學童共同討論與分享,教師引導串聯歸納:(1)可以先有故事角色再來編故事。

(2)也可以先想好主題故事,再來決定角色。或透過改編,讓角色調整。

(3)說話音量要大些,說話要講清楚。善用光影效果。

10.教師提問:「每一組的表演都很精采,你們用了哪些方法表現光影效果呢?」我們用雙手當大野狼的爪子。

我們用筆記本和紙盒當作房子。

我們用豬紙偶來演。

我們移動手電筒的遠近,讓影子可以變大變小。

我們直接用手跟手臂演出天鵝的影子。

11.經由學童共同討論與分享,教師引導學童串聯歸納:

(1)好想再練習創作不同的光影劇。

(2)欣賞戲劇或表演時,能做個優質的好觀眾,也願意表現在其他地方。


任務:學會應用光影特性,完成光影表演任務。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2-I-3

2-I-4

3-I-1

3-I-2

3-I-3

4-I-1

4-I-2

5-I-1

7-I-1

7-I-4

7-I-5



第一學期第三單元:玩泡泡

領綱

核心素養

生活-E-A2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E-A3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生活-E-B1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他人想法。

生活-E-B3感受與體會生活中人、事、物的真、善與美,欣賞生活中美的多元形式與表現,在創作中覺察美的元素,逐漸發展美的敏覺。

生活-E-C2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學習表現

2-I-1 以感官和知覺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2-I-4 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索與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2-I-5 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4-I-1 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5-I-1 覺知生活中人、事、物的豐富面貌,建立初步的美感經驗。

7-I-1 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學習內容

A-I-2 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C-I-1 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C-I-3 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能。

D-I-4 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F-I-2 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學習目標

1.探索製作的泡泡的材料,並成功製造出泡泡水。

2.利用不同的工具吹出泡泡,並知道吹泡泡的技巧。

3.以五官察覺泡泡的表面顏色、特徵與現象。

4.利用剩下的泡泡水在紙上穿出泡泡痕跡,發揮想像力製作泡泡聯想畫。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家庭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資訊教育□安全教育□防災教育*□生涯規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國防教育

保護海洋□交通安全教育

議題內涵

E1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E10 認識水與海洋的特性及其與生活的應用。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多元評量

1.探索製作的泡泡的材料,並成功製造出泡泡水。

1.透過習唱歌曲〈吹泡泡〉,感受歌詞節奏。


2.從生活經驗分享會看到泡泡的時機。

3.能知道調製泡泡水需要什麼材料,並實際操作,調製出可以成功吹出泡泡的泡泡水。











泡泡在哪裡

(E1)(1)

策略:能運用「體驗、合作、創作」的學習策略

1.習唱歌曲〈吹泡泡〉:以聽唱方式習唱全曲,再以接唱、分組唱方式熟唱全曲。

2.複習手搖鈴敲奏方式並帶領學童敲奏。

3.將全班分兩組,一樂器組,另一演唱組。

4.實作評量:觀察學童是否能習唱歌曲〈吹泡泡〉,並用手搖鈴為歌曲伴奏。


(E1)(E10) (1)

策略:能運用「討論、觀察、分享」的學習策略

5.教師提問:「在生活中,你什麼時候會看到泡泡呢?」(例如:壓洗手乳沾水洗手的時候、用肥皂洗澡的時候、洗抹布的時候、媽媽洗碗的時候⋯⋯)

6.教師提問:「你有玩過泡泡的經驗嗎?」並播放生活中出現泡泡與玩泡泡的影片。

7.教師提問:「製作泡泡水需要準備什麼材料呢?」(例如:水、杯子、吸管、洗手乳、肥皂、沐浴乳、洗碗精、沙拉脫、洗髮精、洗衣粉、牙膏、膠水⋯⋯)

8.學童共同討論與分享,教師將學童發表的內容記錄於黑板。

9.經由學童共同討論與分享,教師引導學童歸納:調製泡泡水的材料需要有水、裝泡泡水的容器、會產生泡泡的清潔劑、攪拌工具等。


(E1) (E10) (3)

策略:能運用「觀察、實作、探究、紀錄、分享」的學習策略

10.教師指導學童利用帶來的材料調製泡泡水,試試看怎麼做可以調出能成功吹出泡泡的泡泡水,並記起來和大家分享。

11.學童分組討論、實作調製泡泡水,並互相分享觀察到的問題、發現與成功經驗。(例如:可以先在杯子裡試吹看看、把兩種清潔劑加在一起試試看、攪拌的時候慢慢攪,攪拌久一點、先放清潔劑再一次一點一點慢慢加水試試看、不同的泡泡水顏色看起來不太一樣、加膠水可以比較不容易破掉⋯⋯)

12.找出小容器,(例如:多的漱口杯、藥水杯)可讓學童嘗試以”杯”當作加水劑量的單位,來引導泡泡水的製作比例,也可建議學童可由4:1(洗碗精:)的比例開始嘗試。

13.口頭評量:教師觀察學童實作與討論的表現,並適時提供引導。


(E1)(1)

策略:能運用「觀察、分析、發表」的學習策略

13.教師提問:「你是如何做出泡泡水的呢?」

14.教師邀請成功調製出好吹泡泡水的學童,上臺分享成功經驗及調製的材料與方法,並從學童的分享中了解其是否能正確表達調製泡泡水的過程與方法、策略。


任務:了解製作的泡泡的材料,並學會製造出泡泡水。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紙筆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2-I-1

2-I-4

2-I-5

4-I-1

5-I-1

7-I-1

2.利用不同的工具吹出泡泡,並知道吹泡泡的技巧。


1.能利用手邊的材料製作吹泡泡工具。

2.能知道什麼樣的工具特徵,可以吹出什麼樣貌(大、小、多等)的泡泡。

3.能利用身邊的物品做出泡泡。



(E1)(2)

策略:能運用「觀察、討論、探究、比較連結」的學習策略

(★運算思維概念:觀察、討論、探究、比較連結 (2)

1.教師提問:「要怎麼利用教室或身邊的哪些物品來製作吹泡泡工具呢?」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用紙吸管就可以直接吹出泡泡了。

粗紙吸管可以吹出大一點的泡泡、粗紙吸管把前面剪開可以吹出更大的泡泡。

把墊板圍成圈可以吹出更大的泡泡。

(4)用毛根做出花瓣的形狀吹泡泡。

(5)用毛根圍成愛心可吹出泡泡。

2..教師引導學童歸納這些不同類別的吹泡泡工具,有什麼相同或不同的特徵。

3.教師提問:「教室還有哪些生活工具,可以用來做出泡泡呢?」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例如:洞洞尺、拖鞋、橡皮擦外面圍成一圈的紙、筆管、小撈魚網、肥皂袋、有洞的小筆筒、有洞的置物籃、球拍、剪刀的把手、衣架、迴紋針、長尾夾、膠帶、手環等)

4.教師提問:「利用這些工具可以怎麼做出泡泡呢?你覺得這個工具做出來的泡泡會是什麼樣子?」

5..教師提問並歸納:「生活中還有哪些工具也可以拿來做出泡泡呢?」

6.教師提問:「你怎麼利用工具做出泡泡的呢?這個工具做出來的泡泡和你原本想的樣子一樣嗎?要怎麼做泡泡比較不容易破掉?」學童先兩兩討論,再全班分享。

洞洞越多,泡泡也會越多。

要輕輕吹、慢慢拉、輕輕揮,不能太快。

拿筆管時要平平吹或向下吹,才不會讓泡泡水留下來滴到自己。

全部的洞都要沾到泡泡水等。

任務:學會利用不同的工具吹出泡泡,知道吹泡泡的技巧。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2-I-1

2-I-4

2-I-5

4-I-1

5-I-1

7-I-1

3.以五官察覺泡泡的表面顏色、特徵與現象。

1.能發現泡泡的特徵與特性。

2.能知道做出泡泡的技巧與方法。

3.能與人合作共同完成泡泡造型。


泡泡變變變

(E1)(1)

策略:能運用「討論、實作、合作」的學習策略

1.教師提問:「從做泡泡的過程中,你有什麼特別的觀察與發現?」教師小節學童可能的答案。

泡泡破掉會有小水滴。

泡泡在陽光下看起來是彩色的。

泡泡吹出來都是圓形的。

從後面可以從泡泡看到後面的草地!

2.口頭評量:教師聆聽學童分享,了解學童對泡泡特徵的認識與觀察。

3.教師提問:「你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做出特別的泡泡呢?」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一個人:先吹一個大泡泡,再在裡面吹一個小泡泡,繼續吹越來越小的泡泡。

一個人:吹一個接一個的泡泡在桌墊上,讓泡泡接再一起。

兩個人:一個人先在桌墊上吹一個泡泡,另一個人在上面再吹一個泡泡疊上去。

小組:一個人先吹泡泡,另一個人用工具去接,再傳給下一個人,繼續接力等。


任務:察覺泡泡的表面顏色、特徵與現象。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2-I-1

2-I-4

2-I-5

4-I-1

5-I-1

7-I-1

4.利用剩下的泡泡水在紙上穿出泡泡痕跡,發揮想像力製作泡泡聯想畫。


1.能運用不同方法製作出不同造型的泡泡。

2.能發揮創意為造型泡泡命名。

3.用加了顏料的泡泡水將泡泡留在圖畫紙上,並為紙上的彩色泡泡設計造型。

(E1)(2)

策略:能運用「合作、創意、觀察」的學習策略

1.實作評量:教師透過學童吹製泡泡的過程,評量其是否能主動參與,能與他人合作、發揮創意完成造型泡泡創作。

2.教師提問:「你想為這個特別的泡泡取什麼名字?」(例如:大泡包小泡、泡泡疊疊樂、泡泡毛毛蟲、泡泡接力)

3.教師提問並引導學童歸納泡泡特徵:「在製作造型泡泡的時候,你有什麼特別的觀察與發現呢?」(例如:泡泡破掉時會噴出很多小水滴;泡泡快破掉時的顏色會越來越淡;泡泡吹了會往下掉⋯⋯)


(E1)(2)

策略:能運用「實作、創意、分享」的學習策略

4.製作泡泡故事畫,準備美勞材料。

(1)將泡泡水到少許在調色盤中,再加入喜歡的顏色顏料,調製出幾種不同顏色的彩色泡泡水。

(2)用工具沾取泡泡水,輕輕吹、慢慢吹,將泡泡吹在圖畫紙上。(小提醒:完成後記得晾乾,也要把桌子擦乾淨!)

5.教師提問:「你的泡泡留在畫紙上的樣子,讓你聯想到什麼?」學童可能的答案。

這些小泡泡集合起來好像一條魚,我幫牠加眼睛和魚鰭。

這些泡泡好像一朵朵花,我加上了許多小動物,變成一座小花園。

我想加上手、腳和耳朵,這樣會變成一隻兔子。

6.想一想這些彩色泡泡看起來像什麼,用黑色簽字筆幫它畫出輪廓或造型,也可以利用彩色筆塗上顏色。

7.學童上臺分享、介紹創作完成的作品。

8.口頭評量:教師聆聽學童的分享,從中評量學童是否能發揮想像力與創意。


任務:利用剩下的泡泡水在紙上穿出泡泡痕跡,製作泡泡聯想畫。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2-I-1

2-I-4

2-I-5

4-I-1

5-I-1

7-I-1



第一學期單元:學校附近

領綱

核心素養

生活-E-A1透過自己與外界的連結,產生自我感知並能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進而愛惜自己,同時透過對生活事物的探索與探究,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生活-E-A2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E-A3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生活-E-B2運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媒材與工具,透過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

生活-E-C1覺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體會生活禮儀與團體規範的意義,學習尊重他人、愛護生活環境及關懷生命,並於生活中實踐,同時能省思自己在團體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在能力所及或與他人合作的情況下,為改善事情而努力或採取改進行動。

學習表現

1-I-1 探索並分享對自己及相關人、事、物的感受與想法。

1-I-4 珍視自己並學習照顧自己的方法,且能適切、安全的行動。

2-I-1 以感官和知覺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2-I-3 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

2-I-5 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3-I-1 願意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表現好奇與求知探究之心。

4-I-1 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4-I-2 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與分享,感受創作的樂趣。

6-I-3 覺察生活中的規範與禮儀,探究其意義,並願意遵守。

7-I-1 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7-I-4 能為共同的目標訂定規則或方法,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學習內容

B-I-2 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B-I-3 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C-I-1 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3 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能。

C-I-4 事理的應用與實踐。

C-I-5 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D-I-1 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F-I-1 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標設定的練習。


學習目標

1.以五官探索學校附近,發現環境與自己的關係。

2.能規劃探索路線與訪問題目並與家人共同執行。

3.能在不同場所表現應有的態度與行為。

4.進行探訪後,以繪畫或其他創作方式,將心得記錄下來,並與同學分享。

5.經由分享與發表活動,更認識學校附近的場所,並願意主動將所知與家人分享。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家庭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資訊教育▓安全教育□防災教育*□生涯規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國防教育

保護海洋□交通安全教育

議題內涵

E2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E6從日常生活中培養道德感以及美感,練習做出道德判斷以及審美判斷,分辨事實和價值的不同。

E4 探討日常生活應該注意的安全。

E6 了 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E 1 善用教室外、戶外及校外教學認識生活環境(自然或人為)。

E 2 豐富自身與環境的互動經驗,培養對生活環境的覺知與敏感,體驗與珍惜環境的好。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多元評量

1.以五官探索學校附近,發現環境與自己的關係。


1.能依據自身經驗說出曾經去過學校附近哪些地方。

2.透過同學的分享,發現學校附近有許多有趣的事物,激發進一步認識學校附近的興趣。











學校附近有什麼

(E2、生E7、安E4、戶E1、戶E2、多E6)(2)

策略:能運用「討論、觀察、分享」的學習策略

1.教師提問:「你知道學校附近有哪些景觀或公共設施?」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例如:天橋、公園、稻田、港口、郵局、超商、警察局、寺廟、教堂)

2.教師提問:「上學路上,你遇過哪些人?」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例如:帶小狗散步的爺爺、指揮交通的志工媽媽、在公園做運動的奶奶、在賣早餐的叔叔、在公車站等車的阿姨)

3.教師提問:「想想看,這些設施或景觀與自己有什麼關係?」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例如:公園可以遊戲、超商可以買東西)

4.教師提問:「你有去過學校附近的哪些地方呢?」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例如:社區圖書館、超級市場、超商、公園、麵包店、玩具店、公車站、郵局)

5.教師提問:「你在學校附近有什麼特別的發現呢?」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1)我參加了圖書館舉辦的活動,獎品是這個書籤。

(2)我發現最近公園裡多了很多松鼠在樹上爬來爬去,這顆松果是我在公園裡撿到的。

(3)我知道學校附近有個賣紅豆餅的攤販。

(4)我最近在玩具店買到特別的玩具。

(5)我看到帶小狗散步的爺爺都會馬上清理小狗大便。

6.教師提問:「你發現到的人、事、物和同學發現的一樣嗎?哪些是你之前不知道的?」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

(1)我不知道社區圖書館有說故事活動,完成任務還可以得到小書籤。

(2)我以前不知道原來學校旁邊的公園可以撿到這麼可愛的松果。

(3)我都不知道學校附近哪裡在賣紅豆餅,我要請爸爸帶我去買。

7.口頭評量:觀察學童的分享,知道其對學校附近景觀和事物看法與特色分辨能力。

8.經由學童共同討論,教師可串聯歸納:

(1).我們生活和學校附近的景觀息息相關。

(2)學校附近有不同的認識,可以互相學習。

(3)學校附近新奇的事物等著我們去發現。


任務:熟悉學校附近,發現環境與自己的關係。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紙筆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1-I-1

1-I-4

2-I-1

2-I-3

2-I-5

3-I-1

4-I-1

4-I-2

6-I-3

7-I-1

7-I-4

2.能規劃探索路線與訪問題目並與家人共同執行。


1.能提出想要探索的地點或事物。

2.能規畫探索學校附近的路線。

3.知道探索學校附近前要做哪些準備。




一起到處去看看

(E2、生E7、安E4、戶E1、戶E2、多E6)(2)

策略:能運用「討論、規劃行動、紀錄、觀察」的學習策略

1.教師提問:「學校附近好像有許多有趣的事物,你想去哪些地方探索呢?為什麼?」

2.教師提問:「想去探索的地方想好了,還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3.教師提問:「若要到學校附近探索,除了決定路線之外,事前還應該做哪些準備?」

4.教師提問:「出發前要準備哪些物品,才能讓探索活動更順利呢?」

5.教師提問:「你想用什麼方式來記錄探索內容呢?」 (例如:拍照、畫圖、筆記)

6.教師提問:「還有其他要注意的事項嗎?」

探索時要注意行走的安全。

可以隨意離開家人身邊。

有任何問題要先和家人說。

探索時要妥善保管好自己攜帶的物品。

7.教師提問:「到學校附近實際探訪時,要觀察哪些重點呢?」1.學童分組討論,教師再帶領學童一同在黑板上分類。

人:消防局裡面有哪些人?有特殊的服裝嗎?有哪些人會需要消防局的幫助?

事:裡面工作的人,正在做什麼呢?

時:你去探訪的時間是什麼時候?他們會安排什麼時間做不一樣的事情嗎?

地:消防局裡面有沒有不同的分區?這些區域各是在處理哪些事情呢?

物:消防局內有沒有特別的設備?車子?器械?它們要怎麼操作?你有聞到什麼特別的味道嗎?


任務:規劃探索路線與訪問題目並與家人共同執行。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1-I-1

1-I-4

2-I-1

2-I-3

2-I-5

3-I-1

4-I-1

4-I-2

6-I-3

7-I-1

7-I-4

3.能在不同場所表現應有的態度與行為。


1.到學校附近探索時,專注於所需觀察的重點。

2.透過訪問,習得訪問時應該注意的禮儀。

(E2、生E7、安E4、戶E1、戶E2、多E6)(2)

策略:能運用「體驗、感受、發表、反思」的學習策略

1.角色扮演:學童分46組,進行討論。以便利商店為例:你想問哪些問題?(例如:你們店裡賣得最好的是什麼東西?你每天工作的時間有多久?你做這個工作,最辛苦的事情是什麼?你喜歡你的工作嗎?假如便當或牛奶賣不完該怎麼辦?)

訪問時,你要怎麼說?(例如:您好,我可以請問您幾個問題嗎?

2.每組輪流上臺角色扮演。

3..說一說每組的優點與需要改進之處。

4.實作評量:教師觀察學童在角色扮演時,表達訪問他人的重點與禮儀。


任務:在不同場所能表現應有的態度與行為。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1-I-1

1-I-4

2-I-1

2-I-3

2-I-5

3-I-1

4-I-1

4-I-2

6-I-3

7-I-1

7-I-4

4.進行探訪後,以繪畫或其他創作方式,將心得記錄下來,並與同學分享。


1.能出發去探索學校附近。

2.能將探索時的所見所聞,利用各種形式記錄下來。

3.透過歌曲〈學校附近〉感受歌詞節奏節拍韻律、旋律音高,並會更改歌詞及樂器伴奏。

4.透過身體節奏拍打練習,感受不同節奏型,並且會更改不同語詞。

(E2、生E7、安E4、戶E1、戶E2、多E6)(3)

策略:能運用「觀察、討論、規劃行動」的學習策略

1.教師說明:和家人決定好路線及注意事項後,一起出發去探索學校附近吧!

2.以家庭或小組為單位,出發探索學校附近環境。(例如:社區圖書館、消防局、日間照護

中心、村長辦公室⋯⋯)

3.教師提問:「你觀察到什麼?你想訪問的問題是什麼?」

4.學童依參訪的場所做討論與實作。

5.實作評量:指導學童完成習作第25頁,請學童記錄探索時的新發現,並自評探索時的表現。


(E2、生E7、安E4、戶E1、戶E2、多E6)(2)

策略:能運用「創作、合作、發表」的學習策略

6.習唱〈學校附近〉

(1)聆聽歌曲〈學校附近〉,請學童仔細聆聽歌詞並進行討論歌詞意涵。

(2)習唱歌曲:以聽唱方式練唱歌曲,並加入關鍵字動作加深對歌曲的熟悉度。例如:發現新事物的「發現」、爺爺做運動的

「運動」。

7.教師提問:「經過我們前幾堂課探索學校附近後,你發現了哪些特別的地方或事情呢?我們要怎麼把探索發現的有趣地方放在歌詞裡?」全班討論,教師協助歸納、統整,並且全班進行歌詞創作。

8.一起共同演唱、修改,發表感想。

9.口頭評量:透過歌曲的演唱,教師檢視學童是否能熟悉歌曲 搭配樂器為〈學校附近〉伴奏。

10.教師複習木魚的正確敲奏方式。

11.全班分組以木魚敲奏的節奏,為〈學校附近〉伴奏。

12.教師帶著學童一起拍念歌詞,感受歌詞節奏。以拍手、拍腿方式,練習不同歌詞的節奏。

13.教師提問:「請問這些節奏型還可以配上哪些語詞呢?」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例如:小狗在喝水、叔叔您好⋯⋯)

14.學童分組上臺,分享語詞創作。


任務:能用繪畫或其他創作方式,將心得記錄下來,並與同學分享。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1-I-1

1-I-4

2-I-1

2-I-3

2-I-5

3-I-1

4-I-1

4-I-2

6-I-3

7-I-1

7-I-4

5.經由分享與發表活動,更認識學校附近的場所,並願意主動將所知與家人分享。

1.能將探索時的所見所聞,利用各種形式記錄下來。

2.透過探索後的整理,說出學校附近令自己印想深刻的景物與原因。

3.將自己探索時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用「小小播報員」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4.透過探索及同學的分享獲得的新資訊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分享學校附近的故事

(E2、生E7、安E4、戶E1、戶E2、多E6)(3)

策略:能運用「討論、創作、分享」的學習策略

1.教師提問:「探索過程中,哪一個事物或地方讓你印象最深刻?」

2.回想為什麼你覺得這個事物或地方讓你印象最深刻?當時你的心情怎麼樣?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例如:消防局印象最深刻,心情有點緊張,實際拿過才知道原來消防水管很重;日間照顧中心最深刻,心情很感動,老人家在那邊聊天、唱歌蠻好玩的,一點都不無聊等。)

3.畫出學校附近小故事,將印象最深刻的地點或事物畫下來。

4.利用粉蠟筆粉質的特性,依所需色調調和出漸層色系。混色方式,先畫深色→中間調→淺色,直接在畫紙上調和色彩,黑色最後畫。

5.簡單寫上你要介紹的地點或事項。

6.作品分享。教師提問:「說說看,畫作你最滿意的地方在哪裡?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你是怎麼解決的?」

7.教師提問:「若是換你上臺擔任『小小播報員』,會怎麼介紹呢?」小結學童答案。

先說出要介紹的地點。

說明這次探索最重要的發現有什麼。

把自己探索的感受說出來。


(E2、生E7、安E4、戶E1、戶E2、多E6)(3)

策略:能運用「合作、討論、分享」的學習策略

8.請大家利用「小小播報員」的方式,將你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或地點向全班介紹吧!

10.小組共同決定要報告的形式。

11.經由學童共同討論與分享,教師可歸納:為大家服務的人很值得我們尊敬。

12.實作評量:透過「小小播報員」進行的過程,觀察學童是否能確實、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13.教師提問:「在自己探索後,又聽到同學的分享,你喜歡學校附近的人事物嗎?為什麼?」教師提問: 「你還有其他的感受嗎? 」教師小結學童可能的答案。(例如:麵包店的阿姨很親切,原來她工作的時間這麼長,我下次買麵包時要跟她說謝謝!原來有這麼多人為我們服務!)

14.口頭評量:教師聆聽學童發表與討論的內容,察覺其對學校附近人事物的感受與感恩之心情。


任務:更熟悉學校附近的場所,並主動將所知與家人分享。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1-I-1

1-I-4

2-I-1

2-I-3

2-I-5

3-I-1

4-I-1

4-I-2

6-I-3

7-I-1

7-I-4





109學年第一學期生活課程第五單元歲末傳溫情


領綱

核心素養

生活-E-A1透過自己與外界的連結,產生自我感知並能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進而愛惜自己,同時透過對生活事物的探索與探究,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生活-E-A3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生活-E-C1覺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體會生活禮儀與團體規範的意義,學習尊重他人、愛護生活環境及關懷生命,並於生活中實踐,同時能省思自己在團體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在能力所及或與他人合作的情況下,為改善事情而努力或採取改進行動。

生活-E-C3欣賞周遭不同族群與文化內涵的異同,體驗與覺察生活中全球關連的現象。

學習表現

1-I-1 探索並分享對自己及相關人、事、物的感受與想法。

2-I-1 以感官和知覺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2-I-3 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

2-I-4 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索與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2-I-5 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3-I-1 願意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表現好奇與求知探究之心。

4-I-2 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語分享,感受創作的樂趣。

4-I-3 運用各種表現與創造的方法與形式,美化生活、增加生活的趣味。

5-I-1 覺知生活中人、事、物的豐富面貌,建立初步的美感經驗。

5-I-2 在生活環境中,覺察美的存在。

6-I-4 關懷生活中的人、事、物,願意提供協助與服務。

學習內容

B-I-2 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C-I-1 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5 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D-I-1 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D-I-3 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E-I-4 感謝的表達與服務工作的實踐。


學習目標

1.能體會與認識耶誕節節慶活動的意涵。

2.能主動的感謝他人。

3.透過活動,能願意關懷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4.能使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愛與關懷。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家庭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 ▓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資訊教育 □安全教育 □防災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國防教育

議題內涵

【家庭教育】

E4 覺察個人情緒並適切表達,與家人及同儕適切的互動。

E9 參與家庭消費行動,澄清金錢與物品的價值。


【品德教育】

E2 自尊尊人與自愛愛人。

E3 溝通合作與和諧人際關係。


【多元文化教育】

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多元評量



能應用感受表演分享策略,體會與認識耶誕節節慶活動的意涵。

3-I-14-I-24-I-3









能應用溝通、歸納、分享、重述重點」策略,透過活動,能願意關懷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1-I-12-I-12-I-32-I-42-I-56-I-4




1.透過歌曲〈聖誕鈴聲〉,搭配歌唱、身體拍打,感受旋律音高、節奏,並體驗不同演唱方式。

2.正確使用三角鐵敲奏,並為歌曲伴奏。


3.和同學分享耶誕節時的各種觀察,及自己耶誕節的經驗。

4.將常見的耶誕活動做分類,並說明原因。


5.透過分享,了解耶誕節活動的意義與精神。

6.願意參與關懷為主要意義的耶誕節相關活動。

耶誕鈴聲響(家E4、家E9、品E2、品E3、多E6(6節)

1-1習唱歌曲〈聖誕鈴聲〉。

1-2.接唱練習:兩小節為一句。教師唱一句,學童唱一句。





2-1分組練習用響板為歌曲〈聖誕鈴聲〉伴奏,每兩小節敲一下。

2-2教師將全班分為三角鐵與響板兩組,一起合奏〈聖誕鈴聲〉。

3-1觀察耶誕節前夕的活動進行分享

3-2節慶活動訪問小記者:訪談同學過耶誕節的經驗看到的裝飾及感受



4-1運用背面可用的回收紙讓學童書寫耶誕節的活動內容貼在黑板上磁鐵)。

4-2請小朋友將同樣活動放在一起:慶祝給祝福送禮捐錢等

5-1從學童答案摘要補充說明耶誕節活動的意義與精神。



6-1介紹鞋盒傳愛、卡片傳祝福關懷獨居老人動物收容所等活動提供學生參與表達關懷為主的活動

6-2觀察學童的分享,了解其對於參與不同類別耶誕活動的意願。

6-3全班票選一項活動讓學生練習表達關懷的實作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能應用分享想像創作策略,主動的感謝他人。

3-I-14-I-24-I-35-I-15-I-2








能應用觀察分享實作感受策略,使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愛與關懷。

2-I-32-I-56-I-4




1.從小卡片和耶誕襪的設計中,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造型。

2.從分享物品或心意的活動中,知道如何適當的方式表達感謝與祝福。


3.透過分享,主動觀察生活周遭有哪些人需要被關懷。





4.願意主動關懷或照顧他人。

傳送我的愛(家E4、品E2、品E3、多E6(6節)

1-1想一想分享他人幫助自己的事情

1-2想一想在感動的季節裡,從小卡片和耶誕襪的設計中,自己要親手創作什麼物品表達感謝與祝福


2-1設計感謝小物品(耶誕卡、耶誕樹、薑餅人)

2-2寫出自己心中的感謝想要對他說的話




3-1分享觀察生活周遭有哪些人需要被觀察和全班分享:捷運站出口看到坐輪椅的人在買生活用品和口香糖、在走廊上跌倒的同學、我看到世界展望會的海報,知道他們會關心吃不飽的人、喜憨兒烘焙坊。

3-2在班上,有沒有人需要你的幫助或關懷呢?自己可以提供什麼協助?

4-1實作:知道需要被關懷的對象,願意主動關懷、幫忙他,並紀錄下來

4-2說一說自己關懷及幫助他人的方法

4-3分享自己伸出援手的感受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書寫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109學年第一學期生活課程第六單元米粒魔術師

領綱

核心素養

生活-E-A2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E-A3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生活-E-B1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他人想法。

生活-E-B3感受與體會生活中人、事、物的真、善與美,欣賞生活中美的多元形式與表現,在創作中覺察美的元素,逐漸發展美的敏覺。

生活-E-C2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生活-E-C3欣賞周遭不同族群與文化內涵的異同,體驗與覺察生活中全球關連的現象。

學習表現

2-I-1 以感官和知覺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2-I-4 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索與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3-I-1 願意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表現好奇與求知探究之心。

3-I-2 體認探究事理有各種方法,並且樂於應用。

4-I-1 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4-I-2 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語分享,感受創作的樂趣。

5-I-3 理解與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異同。

6-I-5 覺察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進而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尊重生命。

7-I-5 透過一起工作的過程,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學習內容

B-I-3 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C-I-1 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能力。

C-I-3 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能。

C-I-5 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F-I-1 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標設定的練習。

F-I-2 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學習目標

1.了解米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探索並認識各種常見的米製品。

3.能依照自己的想法運用油土製作創意米食,並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

4.體會米粒得來不易,培養珍惜食物的態度並在生活中付諸實行。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家庭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 □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資訊教育 □安全教育 □防災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國防教育

議題內涵

【環境教育】

E1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E2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多元評量


能應用觀察歸納分享策略,了解米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I-13-I-16-I-5


1.探究營養午餐菜單,願意與人分享,並表達自己的想法。

2.察覺每天的午餐主食以米飯為主。

五花八門的米食 (E2)()

1-1觀察營養午餐菜單做歸納整理學生分享自己的發現

1-2教師總結學童的答案



2-1從午餐菜單中察覺主食以米飯為主其餘有粄條也是米製品


口頭評量

能應用探索歸類策略,探索並認識各種常見的米製品。

2-I-1 2-I-43-I-1 3-I-2


1.能以五官探索生活中常見的米製品,並覺察到米製品的多元與變化。



2.在實際探索的歷程中,學習到探究米製品的方法。

3.依照米製品的特徵或屬性進行整理與歸類。

4.透過品嘗米食,感受米製品的口感與香氣。

五花八門的米食 (E1、環E2)(5)

1-1教師向學童介紹稻米的成長過程。

1-2學童課前先觀察生活米製品於課堂分享所知教師再透過圖片影片補充米製品食物米香碗粿粽子米酒爆米香

迷思爆米花—名字有「米」,是用玉米爆成的,並不是米製品。

2-1讓學童發表調查與確定東西是米製品的方法

2-2教師總結問長輩。問賣東西的老闆。看食物包裝袋上的成分標示。

3-1歸納整理將所知的米製品寫在回收紙上貼黑板上,讓學童討論後上臺分類歸納方法特徵等


4-1課前請小朋友準備一至兩項米製品

4-2觀察各項米製品分享自己的發現

4-3進行米食品嘗大會,試吃各種米製品。

4-4完成習作習作第34頁。

口頭評量實作評量

書寫評量

能應用想像力實作發表修正策略,依照自己的想法運用油土製作創意米食,並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

4-I-1 4-I-2 5-I-3


1.思考米製品的外觀與特性,激發想像力,進行創意米食油土創作。

2.使用油土進行表現,享受創作時的快樂。




3.作品發表欣賞他人的作品

創意米食(E1、環E2)(6)

1-1思考自己想要創作的米食

1-2找米食創作的照片或畫設計圖

1-3準備創作的材料油土



2-1實作運用油土做成米食模型。

(1)準備厚紙板放在桌上。(2)將油土揉出圓形壓扁。(3)壓扁做出臉、鼻子、耳朵。

(4)用白色、黑色油土揉出長條型壓扁,做眼睛。(5)用紅色油土揉出圓形,再捏成三角形,做出嘴巴。

3-1發表:上臺和同學分享自己的作品,並說一說每一種油土代表的是什麼材料。

3-2.欣賞與互評:請學童欣賞小組成員的作品,並根據作品的顏色、外形進行評分,並記錄在習作第35頁上。

3-3修正欣賞完同學的作品省思自己的創作可以調整修正之處並實作

3-4教師鼓勵學童可以回家試作創意米食,試作時可以請家人幫你拍照或錄影,並於下節課和同學分享自己製作的心得。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實作評量





能應用討論角色扮演、表演、實作策略體會米粒得來不易,培養珍惜食物的態度並在生活中付諸實行。2-I-1 2-I-43-I-2 4-I-1 4-I-2 6-I-57-I-5


1. 透過動作模仿, 體會農夫的辛苦,了解稻米的種植過程,知道米粒得來不易。









2.透過習唱〈憫農詩〉、朗誦憫農詩感受詩詞節奏韻律,並加入拍手、拍腿表現〈憫農詩〉的節奏型。

3.培養珍惜食物的態度並在生活中付諸實行

珍惜食物(E1、環E2)(6)

1-1討論:米的來源

1-2角色扮演:在稻子的成長過程中,農夫需要做工作 (例如浸泡穀粒,讓它發芽---插秧---除草、施肥---收割---晒穀)

1-3體驗農夫照顧稻米的動作,分享感想。

1-4討論:除了農夫種植稻米,還需要哪些人的努力才能讓米成為餐桌上的美食? (例如:運送米的人、賣米的人、每天為家人煮三餐的人⋯⋯)

1-5.教師歸納:農夫是生產及照顧稻米最重要的角色,而稻米生產完成後,還要有人包裝、運送、販賣。再來是家人到雜貨店或超市去買,回家後根據家人的喜好,做出受歡迎的米食。

2-1依歌曲節奏朗讀〈憫農詩〉。以聽唱、接唱方式練習歌曲。

2-2加入拍手、拍腿表現〈憫農詩〉的節奏




3-1討論不讓營養午餐剩下食物的方法

吃多少盛多少。

不喜歡吃的食物也要試著吃吃看。

請午餐阿姨減少飯菜的量。

早餐不要太晚吃。

(5)不要吃太多點心。

3-2實作評量:請學童進行小組討論,並將討論的內容記錄在習作第36頁。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書寫評量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09學年度生活課程領域

年級學生基本課程評量項目及評量規準對照表

評 量 項 目

  評   量   規   準

評量方式

能熟悉並善用防震方法、校園周遭環境及米製品

1.了解地震時的正確反應與行為,並做出就地掩護與疏散演練。

討論、習作

2.應用所學設計狀況卡,並完成宣導任務,寓教於樂。

觀察、實作

3.能說出校園附近的重要地標,如超商、藥局、餐廳等。

口述、習作

4.能說出至少三項就讀學校周遭重要地標的位置及功能。

討論、習作

5.了解並探索各種常見的米製品。

討論、習作

6.能表現在不同場所及使用設備合宜的正確態度與禮貌。

觀察、實作

能了解重要節日的意義,關愛周遭人事物

1.能分享與家人共度節日的經驗(如冬至、耶誕節等)。

口述、習作

2.能覺察周遭人對自己的幫助主動感謝他人

習作、實作

3.能用適當方法表達對他人的愛與關懷

習作、實作

能運用五官觀察光影關係及玩泡泡

1.能了解玩遊戲時發生問題的原因並演練解決問題的方法。

觀察、演練

2.能和同學討論,嘗試找出有趣的新玩法。

觀察、實作

3.學會正確使用五官觀察並察覺物品的差異(如﹕光影、吹泡泡工具……)。

觀察、實作

、習作

4. 能說出光影及泡泡的特性及在生活中的用處。

討論、習作

能演唱及表演簡單的兒歌與節奏

1.能演唱簡單兒歌,並以肢體動作表現律動。

表演

2.能拍唸語言節奏,感受聲音的長短,並分辨四分音符、二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不同。

實作

3.會拍打不同的節奏型態。()、()、(♫♫)、

( 

實作


4.能欣賞並討論說出同學表演的優點。

觀察、討論

能嘗試以不同媒材創作並體會學習樂趣

1.能以彩繪,或與自然素材結合方式,表現與光影泡泡創意米食等相關的人事物。

實作

2.能學會線條描繪、色塊、剪貼、撕貼…等技法

實作

3.能欣賞自己和同學作品並討論說出優點。

觀察、討論

能積極參與各項多元的學習活動

1.樂於參與各種課堂活動。

活動評量

觀察記錄

2.樂於回答教師或同學所提的問題,學習溝通並不畏犯錯。

3.能專注於教師或同學的說明與發表。

4.能主動向老師或同學提出看法。

5.能認真完成教師交代的作業。



109學年第二學期生活課程第一單元減塑行動家

領綱

核心素養

生活-E-A1透過自己與外界的連結,產生自我感知並能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進而愛惜自己,同時透過對生活事物的探索與探究,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生活-E-A2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E-A3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生活-E-C1覺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體會生活禮儀與團體規範的意義,學習尊重他人、愛護生活環境及關懷生命,並於生活中實踐,同時能省思自己在團體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在能力所及或與他人合作的情況下,為改善事情而努力或採取改進行動。

生活-E-C2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學習表現

1-I-1 探索並分享自己及相關人、事、物的感受與想法。

2-I-1 以感官和知覺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2-I-4 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索與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2-I-5 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地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3-I-1 願意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表現好奇與求知探究之心。

4-I-1 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4-I-2 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與分享,感受創作的樂趣。

4-I-3 運用各種表現與創造的方法與形式,美化生活、增加生活的趣味。

6-I-5 覺察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進而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尊重生命。

學習內容

B-I-3 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C-I-1 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能力。

C-I-5 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F-I-2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學習目標

1.運用五官覺察個人生活習慣與生活周遭環境的關係,並能說出塑膠垃圾對環境的影響。

2.藉由生活習慣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問題思考與討論,找出自己也能做到的減塑行動。

3.透過實踐行動的成功經驗分享,省思並找出更多具體的方法,減少使用生活中的塑膠製品。

4.了解環境議題的重要,透過減塑實際行動,以培養地球公民意識與責任感。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家庭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 □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資訊教育 □安全教育 □防災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國防教育

議題內涵

【環境教育】

E3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E5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E6 覺知人類過度的物質需求會對未來世代造成衝擊。

E15 覺知資源過度利用會導致環境汙染與資源耗竭的問題。

E16 了解物質循環與資源回收利用的原理。。


【能源教育】

E7 蒐集相關資料、與他人討論、分析、分享能源議題。

E8 於家庭、校園生活實踐節能減碳的行動。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多元評量




能應用聆聽講座影片欣賞、資料蒐集、五官觀察、歸納、分享策略,覺察個人生活習慣與生活周遭環境的關係,並能說出塑膠垃圾對環境的影響。


1-I-12-I-1

2-I-42-I-5

3-I-1






1.探索並分享在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塑膠垃圾對環境的影響。










2.了解塑膠垃圾的處理方式,並說出這些不同的處理方式有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




塑膠垃圾好可怕

(環E3、環E5、環E6、環E15、能E7(6節)

1-1引起動機邀請校外講座學童以聆聽演講及欣賞護樹與地球的影片,讓同學更清楚塑膠垃圾對地球環境及人類、他種動物的傷害,進而在生活中實踐淨塑減塑活動。

1-2學童透過習作P4.5紀錄家中產生的垃圾種類及數量

1-3學童分享家中製造的垃圾

(口頭分享後請分享者至黑板上書寫紀錄內容)

1-4垃圾分類請小朋友至黑板上圈出同類的垃圾進行討論



2-1教師舉例塑膠垃圾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後請學生分享(二人一組)跟學伴分享你想到的"塑膠垃圾對環境造成影響"三個

2-2請學童發表塑膠垃圾的處方式後至黑板書寫自己的想法

2-3教師針對學童的想法進一步引導學童探究各項處理方式沒有處理好對環境產生的問題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能應用溝通、歸納、分享、重述重點」策略,藉由生活習慣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問題思考與討論,找出自己也能做到的減塑行動。

1-I-12-I-1

2-I-42-I-5

3-I-16-I-5





能應用省思、歸納、想像力創作實作策略,透過實踐行動的成功經驗分享,省思並找出更多具體的方法,減少使用生活中的塑膠製品。

4-I-14-I-24-I-3





能應用規劃行動、腦力激盪、創作發表策略,了解環境議題的重要,透過減塑實際行動,以培養地球公民意識與責任感。

3-I-14-I-1

4-I-24-I-3

6-I-5




1.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知道的減少塑膠垃圾的方法。

2.能知道塑膠垃圾減少的方法分成減少使用、重複使用、回收等三類。



3.知道減少使用塑膠製品的方法,並能確實實施。


4.分享生活中的哪些塑膠製品可以製作成什麼樂器。


5.能利用塑膠製品發揮創意,製作成樂器來進行活動。







6.能用自製樂器搭配歌曲,展演減塑宣傳快閃活動。

我的減塑行動

(環E3、環E5、環E6、環E15、環E15、能E7、能E8(12節)

1-1先口頭發表自己知道的減塑垃圾的方法後到黑板上寫出來




2-1教師在黑板上圈出同類「塑膠垃圾減少的方法」讓學童找出共同性例:減少使用

2-2請小朋友用不同粉筆的顏色圈出黑板上同類「塑膠垃圾減少的方法」,例:回收

2-3請小朋友用第三種粉筆的顏色圈出黑板上同類「塑膠垃圾減少的方法」,例:重複使用

3-1請小朋友看著黑板紀錄說一說減少使用塑膠製品的三種方法。

3-2完成一週減少使用塑膠製品的實踐單

3-3分享自己實踐心得


4-1經驗分享:生活中有塑膠製品再利用製作成樂器。




5-1討論用塑膠物品製作樂器時,要注意的事項用什麼塑膠物品來做。做成什麼樂器。怎麼發出聲音。發出什麼聲音。怎麼裝飾。

5-2準備材料:請每位學童蒐集、準備相關材料、工具與裝飾品。

5-3實作評量:檢視學童能否利用生活中回收的塑膠物品,來自製樂器。

5-4宣傳活動:思考介紹自己作品的內容


6-1練習唱減塑歌曲〈減塑行動家〉

6-2運用自製的減塑樂器歌曲〈減塑行動家〉伴奏

6-3快閃表演活動:討論後於黑板寫下時間、地點、表演方式,舉辦一個快閃表演活動,宣傳減塑的觀念。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書寫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109學年第二學期生活課程第二單元種子大發現

領綱

核心素養

生活-E-A2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E-A3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生活-E-B1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他人想法。

生活-E-C1覺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體會生活禮儀與團體規範的意義,學習尊重他人、愛護生活環境及關懷生命,並於生活中實踐,同時能省思自己在團體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在能力所及或與他人合作的情況下,為改善事情而努力或採取改進行動。

生活-E-C2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學習表現

2-I-1 以感官和知覺探索生活,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2-I-2 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2-I-3 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

2-I-4 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索與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2-I-5 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3-I-1 願意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表現好奇與求知探究之心。

4-I-1 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4-I-2 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與分享,感受創作的樂趣。

7-I-4 能為共同的目標訂定規則或方法,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學習內容

A-I-1 生命成長現象的認識。

A-I-2 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C-I-1 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D-I-4 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F-I-1 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標設定的練習。

F-I-2 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F-I-4 對自己做事方法或策略的省思與改善。

學習目標

1.以感官探索校園或生活的種子,覺察並記錄其特色。

2.自製與分享種子名片,展現好奇與探究求知的態度。

3.從種植並照顧種子成長,學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4.運用種子創作生活用品,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分享樂趣。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家庭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 □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資訊教育 □安全教育 □防災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國防教育

議題內涵

【環境教育】

E1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E2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生命教育】

E4觀察日常生活中生老病死的現象,思考生命的價值。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多元評量

能應用聆聽講座短劇欣賞資料蒐集五官觀察比較紀錄分享策略,以感官探索校園或生活的種子,覺察並記錄其特色。

2-I-12-I-22-I-32-I-42-I-53-I-1


1運用感官探究種子,覺察種子特性。


種子藏哪裡(E1、環E2)(2)

1-1引起動機邀請校外講座學童以聆聽演講及欣賞,讓同學清楚樹木對地球環境的重要

1-2請學生帶二類種子

1-3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與學伴分享種子的來源、特色(長相當玩具)

1-3比較紀錄自己帶來的二種種子不同處後形狀大小顏色光滑度…),與學伴分享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能應用創作發表策略,自製與分享種子名片,展現好奇與探究求知的態度。

2-I-53-I-14-I-14-I-2


1.願意參與種子名片製作,展現好奇與探究的態度。


種子藏哪裡(E2) (3)

1-1討論製作種子名片項目(作者種子名稱特色等)

1-2學童自製種子名片。(亦可用課本所提供的附件,加上裝飾,獨一無二的種子名片。)

1-3將種子名片布置在教室布告欄。

1-4學童互相觀摩與討論。

口頭評量實作評量


能應用規劃行動、實作觀察紀錄發表修正策略,從種植並照顧種子成長,學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I-12-I-22-I-32-I-42-I-53-I-14-I-14-I-2


1.樂於和小組共同思考種植種子需要的準備工作,展現好奇和探究的態度。


2.照顧種子成長,發現並解決問題。



3.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種植種子遇到的問題。


4.習唱歌曲〈小種子〉,感受三拍子的韻律、速度快慢變化。


好想種種看(E1、環E2、生E4) (13)

1-1討論準備種子的新家(菜圃、花圃、容器等。)

1-2討論種植種子的工作內容並分工(準備的物品擺放的地點種子泡水泥土問題大小容器應該放幾顆種子種子放泥土多深的地方等問題)


2-1實作:小組依照計畫實際種植種子。

2-2討論照顧種子成長的方法

2-3觀察紀錄種子成長的歷程並發現種植相關的問題


3-1討論種植遇到的問題之解決方法(黃葉陽光澆水施肥等問題)

3-2嘗試依討論的結果解決種植問題

3-3分享種植的心情感受


4-1習唱歌曲〈小種子〉。

4-2韻律:運用揮動衞生紙來回一次,讓學童嘴裡輕聲念123,感受三拍子的韻律。

4-3改變速度唱〈小種子〉,讓學童體驗感受聽辨歌曲速度的不同

4-4發想創作歌詞情境動作。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能應用「資料蒐集。腦力激盪、創作發表策略,運用種子創作生活用品,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分享樂趣。2-I-12-I-22-I-33-I-14-I-14-I-27-I-4



1.探索種子在生活中的用途,理解種子與物品間的關聯。


2.運用種子進行創作,創作品可以使生活便利或傳遞心意。

種子用處多(E1、環E2、生E4) (6)

1-1與學伴討論種子的用途

1-2全班分兩組上臺在黑板書寫種子的用途

1-3教師帶領學童將黑板的答案分類、命名(食品、生活用品、玩具等)。


2-1與學伴討論運用種子可以創作的作品

2-2請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手環卡片筆筒等)

2-3討論固定種子的方法(白膠、按壓進黏土、用繩子串等)

2-4實作種子創作

2-5展示成品,上臺介紹,互相觀摩。

2-6同儕回饋:票選自己最喜歡的作品,說明喜歡的原因。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書寫評量


學期單元 磁鐵真好玩

領綱

核心素養

生活-E-A2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E-A3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 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生活-E-B1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他人想法。

生活-E-B2運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媒材與工具,透過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

生活-E-C2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學習表現

2-I-1 以感官和知覺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2-I-2 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2-I-4 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索與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2-I-5 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2-I-6 透過探索與探究人、事、物的歷程,了解其中的道理。

3-I-1 願意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表現好奇與求知探究之心。

3-I-3 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主動學習新的事物。

4-I-1 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4-I-3 運用各種表現與創造的方法與形式,美化生活、增加生活的趣味。

7-I-1 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合宜的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7-I-2 傾聽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用各種方法理解他人所表達的意見。

7-I-4 能為共同的目標訂定規則或方法,一起工作並完成任務。

學習內容

C-I-1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2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

用。

C-I-3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

能。

C-I-5 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

與創新。

F-I-1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標

設定的練習。

F-I-2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

的提出與嘗試。



學習目標

1. 能透過觀察和操作,發現生活中存在各種磁鐵,覺察磁鐵能使生活更加便利。

2. 能經親自動手試驗,辨識磁鐵特性。

3. 能運用肢體律動,與同學創作表現磁鐵特性,展現豐富的想像力,感受樂趣。

4. 能運用習得的磁鐵特性,創作磁鐵遊戲與同學分享,並樂在遊戲。

5. 能從創作磁鐵遊戲的歷程中發現問題,與人討論解決方法,並嘗試改良磁鐵遊戲。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保護海洋) *□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國防教育 *□資訊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 □行動學習 □新興科技)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防災教育 *□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議題內涵

E2 了解動手實作的重要性。

E4 體會動手實作的樂趣,並養成正向的科技態度。

E7 依據設計構想以規劃物品的製作步驟。

E8 利用創意思考的技巧。

E9 具備與他人團隊合作的能力。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多元評量


能應用「運用五官觀察、操作、歸納、分享」策略,

發現生活中存在各種磁鐵,覺察磁鐵能使生活更加便利。

2-I-12-I-2


能應用「運用五官觀察、歸納、分享、紀錄」策略,

發現生活中存在各種磁鐵,覺察磁鐵能使生活更加便利。

2-I-12-I-2



  1. 透過觀察和操

作探索教室裡不同形狀的磁鐵和功用。






  1. 能觀察、記錄

和分享生活中運用磁鐵的物品,使生活更便利。



磁鐵妙用多

(E2、科E4、科E7、科E8E9)(6)

1-1學童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接觸過磁鐵的先備經驗。

1-2分組觀察:「教室裡哪裡有磁鐵?」

1-3分組討論:「教室裡的磁鐵有什麼功用?」




2-1分組討論:「不同形狀、軟硬的磁鐵,它們功用都相同嗎?」

2-2學童分享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運用磁鐵幫助人們更便利。

2-3完成習作P.14~P.15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紙筆評量





能應用「運用五官觀察、實作、分享、紀錄」策略,

親自動手試驗,辨識磁鐵特性。

2-I-1 2-I-5

2-I-6 7-I-1

7-I-2











能應用「討論、分享、創作、合作」策略,與同學創作透過肢體表現磁鐵特性,展現豐富的想像力,感受樂趣。

4-I-14-I-3



1.實際試驗,探究磁鐵能吸住的物品。




2.發現磁鐵除了吸力之外的特性。


3.經由比較和歸類各組紀錄,辨認磁鐵的特性。



4.小組合作以完整的句子,介紹磁鐵的特性。


5.演唱歌曲〈磁鐵遊戲〉。


6.模擬磁鐵的特性,伸展肢體表現造形。


磁鐵找朋友

(E2E4E7E8E9)(6)

1-1先發給每生一塊磁鐵,讓其在教室裡實作,探索能被吸住的物品。

1-2 到黑板上寫出實作的結果。

1-3 記錄在習作P.16第二題



2-1 分組討論:「探索過程中,你發現磁鐵哪些小祕密呢?」寫在回收紙上後至黑板上張貼。

2-2 分組至黑板補充「你們還發現磁鐵能吸住/不能吸住教室裡的哪些物品?」

2-3 教師在黑板圈出相同材質的物品,讓學童找出實作結果的共同性,例:磁鐵不能吸住塑膠製品。

2-4 請小朋友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圈出相同性質的物品,例:磁鐵能吸住鐵製品。

2-5 教師總結:磁鐵可以吸住鐵製品。


3-1習唱歌曲〈磁鐵遊戲〉。



4-1 分組討論並實作:「要怎麼用身體來表現

磁鐵(相吸相斥)的特性呢?」

4-2 進行磁鐵遊戲,讓學童聆聽指令進行相

應的肢體反應。



實作評量

書寫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實作評量

態度評量

能應用「討論、偷通、想像、創作、合作」策略,運用習得的磁鐵特性,創作磁鐵遊戲與同學分享,並樂在遊戲。

2-I-4 3-I-1

3-I-34-I-1


從創作磁鐵遊戲的歷程中發現問題,與人討論解決方法,並嘗試改良磁鐵遊戲。

7-I-17-I-4







1.嘗試運用磁鐵特性設計遊戲,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激發創意。




2.小組合作探究和提出解決自製磁鐵遊戲遇到的問題。


3.運用口語介紹磁鐵遊戲,讓同學了解遊戲的重點。



4.能認真參與磁鐵遊戲,嘗試新的玩法或找出新的發現。

5.能遵守遊戲規則,與同學合作玩磁鐵遊戲。


磁鐵小創客

(E2、科E4、科E7、科E8)(6)

    1. 分組討論「怎麼運用磁鐵特性設計和創作磁鐵遊戲?」

    2. 實際設計並試玩。






2.分組討論:「設計磁鐵遊戲時,有什麼問

題?該怎麼解決?」



3-1分組討論並上台報告小組自製之磁鐵遊戲

(磁鐵遊戲的名稱、做法、玩法和注意

事項)

3-2學童分享「介紹磁鐵遊戲時,其他小組

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4-1學童分享:「輪流玩各組創作的磁鐵遊戲

,有什麼發現和感受呢?」





實作評量

態度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學期單元 有您真好

領綱

核心素養

生活-E-A1透過自己與外界的連結,產生自我感知並能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進而愛惜自己,同時透過對生活事物的探索與探究,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生活-E-A2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E-B1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他人想法。

生活-E-C1覺察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體會生活禮儀與團體規範的意義,學習尊重他人、愛護生活環境及關懷生命,並於生活中實踐,同時能省思自己在團體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在能力所及或與他人合作的情況下,為改善事情而努力或採取改進行動。

生活-E-C2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 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學習表現

1-I-1 探索並分享對自己及相關人、事、物的感受與想法。

1-I-2 覺察每個人均有其獨特性與長處,進而欣賞自己的優點、喜歡自己。

2-I-3 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並體會彼此之間相互影響。

2-I-4 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索與

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4-I-1 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

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4-I-2 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與分享,感

受創作的樂趣。

4-I-3 運用各種表現與創造的方法與形式,美化生活、增加生活的趣味。

6-I-1 覺察自己可能對生活中的人、事、物產生影響,學習調整情緒與行為。

6-I-2 體會自己分內做的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身體力行。

6-I-4 關懷生活中的人、事、物,願意提供協助與服務。

7-I-1 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合宜的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7-I-2 傾聽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用各種方法理解

他人所表達的意見。

7-I-3 覺知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立場及學習體諒他人,並尊重和自己不同觀點的意見。

學習內容

A-I-2 生命成長現象的認識。

A-I-3 自我省思。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

使用。

D-I-1 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D-I-3 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D-I-4 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E-I-3 自我行為的檢視與調整

E-I-4 對他人的感謝與服務。

F-I-1 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

標設定的練習。

F-I-2 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

略的提出與嘗試。

F-I-4 對自己做事方法或策略

的省思與改善。

學習目標

1.能覺察每個家人的獨特性及長處,省思自己在家裡的角色與責任。

2.能透過全家常做的活動,體認家的功能與意義。

3.能透過情境模擬,探究與家人有效溝通的做法與要領,嘗試回家實踐。

4.能分享歸納關心家人的想法與多元行動,加以分類,身體力行。

5.能善用媒材自製卡片,傳達對照顧者的感謝與祝福,體認母親節的意義。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保護海洋) *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國防教育 *□資訊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 □行動學習 □新興科技)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防災教育 *□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議題內涵

E3 覺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了解家庭、學校與職業的分工,不應受性別的限制。

E3 察覺家庭中不同角色,並反思個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E4 覺察個人情緒並適切表達,與家人及同儕適切互動

E5 了解家庭中各種關係的互動 (親子、手足、祖孫及其他親屬等 )

E6 覺察與實踐兒童在家庭中的角色責任。

E7 表達對家庭成員的關心和情感。

E7 發展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及主動去愛的能力,察覺自己從他者接受的各種

幫助,培養感恩之心。

E2 自尊尊人與自愛愛人 。

E3 溝通合作與和諧人際關係

E3 了解每個人需求的不同,並討論與遵守團體的規則。

E8 了解兒童對遊戲權利的需求。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多元評量





能應用「觀察、感受、分享」的策略,覺察每個家人的獨特性及長處,理解家庭一的功能和意義。

1-I-11-I-2

2-I-36-I-1

6-I-27-I-1



能應用「分組討論、分享、報告、角色扮演」的策略,探究與家人有效溝通的做法與要領,嘗試回家實踐。

6-I-17-I-2

7-I-3





1.覺察每個家人都有他的獨特性和長處,省思自己在家裡的角色。

2.透過全家常做的活動,理解家的功能與意義。


3.分享家人意

見不同時的做法經驗,察覺處理的方法很多元。

4.透過課本情

境模擬,理解

不當的溝通方

式無法有效解

決問題。

5.透過情境模

擬,探究解決問題的有效溝通方法與要領。




6.實際與家人溝通,體會溝通的價值。




7.透過與家人

溝通的過程,

察覺有效溝通

的重要。

我和家人好溝通

(性E3、家E3、家E4、家E5、家E6、家E7、生E7、品E2、品E3’

E3、人E8(12節)

    1. 想一想,分享「家是什麼樣的地方?給人什麼感覺呢?」

    2. 透過觀察,說說看並記錄「你的家人有哪些?他們有哪些讓你覺得很棒的地方?為什麼?」

1-3觀察並分享:「全家常在一起做什麼事?

你有什麼感受或想法?」如:全家一起吃

飯、運動、出遊,感覺很溫馨;家人很忙

碌,不常一起活動,感覺孤單。


2-1 分組討論:「當你和家人的想法意見不同

時,你會怎麼做呢?結果怎樣呢?」

2-2 請學童上台模擬課本P.74的生活情境,

妹妹也將自己的東西堆在姐姐桌上,演出

自己的反應。

2-3 訪問兩位扮演者的想法及感覺。

2-4 分組討論:「這個方法有效嗎?姐姐為什

麼會生氣?」



3-1學童分享「當妹妹向姐姐表達需要桌子寫

功課時,你有什麼發現?妹妹要怎麼說,

姐姐的東西才可能移走?」

3-2學童分享「當姐姐說明是因為自己的東西

太多時,如果你是妹妹,有什麼感覺?」

3-3分組討論:「妹妹向姐姐提議一起來整理,

妹妹的這個點子好嗎?為什麼?」


4-1分組討論將其寫在回收紙上並貼在黑板:

「和家人溝通時,較好的做法是什麼?」

4-2 歸納整理:將各組作法進行分類歸納。

  1. 好好說出自己的想法(2)認真聽對方說

  2. 一起想辦法


5-1根據上個步驟,學童兩兩一組再次演練情

境對話。

5-2 學童分享:「經過討論、練習、調整再練

習的重複過程,你有什麼發現?」

5-3 教師總結:順暢的溝通過程需要多次練

習,時常在生活中和家人進行溝通,也能

幫助家人間情感更緊密。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能應用「觀察、感受討論、規行動、實作、紀錄」的策略,分享歸納關心家人的想法與多元行動,加以分類,身體力行。

6-I-26-I-4






  1. 體察家人對

自己的關心照顧,表達關心家人的意願與想法。

  1. 分享關心家

人的想法行動並分類,回家實踐。

我愛家人有行動

(E3、家E3、家E4、家E5、家E6、家E7、生E7、品E2、品E3、人E3、人E8)(6)

1-1觀察並討論:「平時家人是怎樣關心你的?」

1-2學童分享:「這麼多家人關心照顧你,你有什麼想法或感受?」

1-3分組討論:「你可以怎麼表達對家人的關心

,實際展現在行動上呢?」

1-4實作:回家實際行動,主動對家人表達關

心,並記錄下來。



2-1學童發表:「當你對家人付出關心,表達

愛的行動時,你有什麼感受?」

2-2學童分享:「當你對家人付出關心,表達愛

的行動時,家人有什麼反應?」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書寫評量








口頭評量







能應用「感受、討論、想像、創作」的策略,善用媒材自製卡片,傳達對照顧者的感謝與祝福,體認母親節的意義。

1-I-14-I-1

4-I-24-I-3

7-I-1



1.透過節日對主要照顧者的感恩致意,體認每一天都能表達感謝與愛的行動。




2.欣賞卡片,感受美的多元形式。



  1. 透過演唱

〈美麗的康乃馨〉,感受旋律音高、節奏

、三拍子韻律

,並體驗不同演唱方式。

4.使用樂器拍

打節奏,感受

三拍子及合奏

練習。

感謝家人我愛你

(E3、家E3、家E4、家E5、家E6、家E7、生E7、品E2、品E3、人E3、人E8)(6)

1-1討論母親節想向那些家人表達感謝及愛,並說出理由。

1-2學童分享感謝的內容。

1-3 思考自己想要設計的卡片並畫出設計圖。

    1. 準備創作的美勞材料。


2-1實作:運用紙材做成感謝卡片。


3-1發表:上台和同學分享自己的作品,並說

一說每一個圖案代表的用意。

3-2欣賞與互動:請學童欣賞小組成員的作品

,並根據作品給予回饋。


4-1習唱〈美麗的康乃馨〉:依歌曲節奏朗讀歌

詞,以聽唱、接唱方式練習歌曲。

4-2教師念歌詞,請學童以身體節奏固定打三

拍子韻律,邊拍邊念123

4-3依照課本合奏方式,進行拍打節奏練習。

將全班學童分2組,一半敲打歌詞節奏,

另一半固定打出三拍子韻律。

4-4.教師帶領學童改變歌曲節拍為四拍子,

邊拍手、邊念歌詞。

4-5 學童分享:「這首歌曲比較適合三拍子還

是四拍子呢?」

4-6 教師歸納:這首歌曲比較適合三拍子。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學期單元 我們的小市集

領綱

核心素養

生活-E-A2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E-A3藉由各種媒介,探索人、事、物的特性與關係,同時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 的方法、理解道理,並能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生活-E-B1使用適切且多元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並能同理與尊重他人想法。

生活-E-C2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 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學習表現

2-I-4 在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學習探索與

探究人、事、物的方法。

2-I-5 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

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3-I-1 願意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表現好奇與求知

探究之心。

3-I-2 體認探究事理有各種方法,並且樂於應

用。

3-I-3 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主動學習新的

事物。

4-I-2 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與分享,感

受創作的樂趣。

5-I-3 理解與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異同。

7-I-2 傾聽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用各種方法理解他人所表達的意見。

7-I-4 能為共同的目標訂定規則或方法,一起工

作並完成任務。

7-I-5 透過一起工作的過程,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學習內容

C-I-1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

使用。

D-I-3 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D-I-4 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F-I-1 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

標設定的練習。

F-I-2 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

略的提出與嘗試。

F-I-3 時間分配及做事程序的

規劃練習。

F-I-4 對自己做事方法或策略

的省思與改善。

學習目標

1.能透過分享家中不用的物品與處理方法,以探究更多的方法。

2.能規畫與辦理小市集,發想、討論和統整開張前的準備工作。

3.能解決同時當老闆和顧客的問題,學習時間分配與工作程序。

4.能合力製作物品的價格表和促銷海報,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5.能透過與他人合力完成小市集,學習溝通、尊重等合作技巧。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保護海洋) *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國防教育 *□資訊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 □行動學習 □新興科技)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防災教育 *□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議題內涵

E6 關心及愛護家庭成員。

E7 家庭資源的意涵。

E9 家庭日常消費。

E11 傳播媒體對消費的影響。

E1 瞭解自己的文化特質。

E2 建立自己的文化認同與意識。

E3 認識不同的文化概念,如族群、階級、性別、宗教等。

E4 理解到不同文化共存的事實。

E5 願意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並發展群際關係。

E6 瞭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多元評量




能應用「觀察、分享、討論、歸納、溝通、發表」的策略,透過分享家中不用的物品與處理方法,以探究更多的方法。

2-I-47-1-2














1.分享和聆聽家人處理不用物品的方法。




2.探究家裡不用的物品更多的處理方法。







3.能和家人討論,把自

己不用的物品拿來班上

的小市集義賣或交換。

惜福愛物好點子

(品E2、品E3、人E3、人E8(6節)

1-1學童分享家人怎麼處理家中不用物品的經驗。

1-2學童討論:「若處理家中不用物

品時,長輩因節儉而反對時,

該怎麼辦呢?」

1-3分組討論:「對於家中不再使用

的物品,如何讓它發揮功能?」

    1. 教師總結:(1)進行換物(2)

給適合的人(3)班上可舉辦小市集,進行義賣或交換。


2-1 進行班級意見調查,舉手表決是否希望班上辦理小市集。

2-2學童回家和家人討論並記錄,哪些物品可以拿至學校進行義賣或交換。

2-3學童分享自己和家人討論過後的結果。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能應用「討論、溝通、探究、合作、規劃行動」的策略,統整市集開張前的準備工作。

2-I-4 2-I-5

3-I-2





能應用「討論、探究、合作、規劃行動、紀錄」的策略,解決同時當老闆和顧客的問題,學習時間分配與工作程序。

2-I-4 2-I-5

3-I-2










應用「討論、溝通、探究、合作、想像創作、規劃行動」的策略,合力製作物品的價格表和促銷海報,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4-I-2 5-I-3

7-I-4 7-I-5




1.藉由小組討論與分享,歸納統整小市集開張的事前準備工作。

2.探究並選擇整理物品適合的方法。



3.共同討論如何為物品標示價格。





















4.小組合作探究小市集

進行所遇到的問題和解

決方法。

準備小市集

(品E2、品E3、人E3、人E8(12節)

1-1分組討論小市集有哪些事前準備工作。(售價、攤位布置、整理物品、宣傳、工作分配)

1-2學童討論並記錄:「舊物拿至小市集前,需先如何整理?」(擦去灰塵及髒污、用水清洗、使用漂亮的包裝)

1-3 學童討論並記錄:「如何製作價格表呢?」(三角立牌置於物品前、標籤貼紙貼在物品上、將所有物品標價畫於海報上)

1-4學童討論並記錄:「怎麼做才能

讓每個人都有時間當老闆和顧

客?」(輪流賣東西,分配每人

都有販售時間和休息時間)

    1. 教師請學童討論當老闆、顧客的工作分配,並把討論結果記錄在習作。

1-6分組討論:「當老闆和顧客時,

要注意什麼事呢?」(老闆要面

帶微笑、熱心招呼和介紹、整

理攤位、把錢收好;顧客要依

照購物計畫購買商品、保管自

己的錢、自備購物袋。兩者都要有禮貌)

1-7學童兩人一組,上台練習扮演

老闆及顧客,其他同學觀摩後給

予回饋及建議。


2-1 學童討論並發表:如何製作宣

傳海報。

2-2 教師引導學童進行歸納:(1)標題(2)叫賣詞(3)促銷口號(4)商品呈現

2-3 實作:各組完成海報並張貼於

教室進行觀摩。

2-4 利用圓點貼進行投票,統計後

選出優良作品。

2-5 學童分享優良作品的優點。


3-1 學童討論:桌子要怎麼排,客

人比較容易參觀選購?

3-2 學童討論:小市集布置如何分

工?

3-3 教師總結:(1)寬敞的間距方便

客人參觀及選購 (2)先確定有

哪些布置工作,分配每項工作

的人數,同時太多的工作就用

抽籤決定。


4-1 學童蒐集並分享夜市或菜市場

老闆叫賣的方式。

4-2 分組討論:要如何利用聲音變

化及搭配樂器的方法,來吸引

客人上門?

4-3 實作評量:請學童完成習作,

設計小組的叫賣詞。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書寫評量







能能應用「討論、溝通、實作、體驗

、感受」的策略,透過與他人合力完成小市集,學習溝通、尊重等合作技巧。

F-I-1F-I-2

F-I-3F-I-4





















1.發現和說明尚未賣出物品的解決方法。


2.分享參與小市集活動的收穫。



3.分享參與小市集活動的發現和感受。

小市集開張囉

(品E2、品E3、人E3、人E8(6節)

1.教師帶領學童進行活動前提醒與討論。(排班表張貼、市集活動中若遇見問題請透過小組討論解決方法,準時收攤並分工合作協助歸位)


2-1進行市集買賣活動。

2-2 活動結束前10分鐘,提醒學生

把握時間。

2-3 全班同學合作收拾物品、桌椅

歸位,打掃教室。


3-1分組討論:「怎麼處理小市集賣

不出去的物品?」(交換物品、

送給有需要的機構、讓主人帶

回家)

3-2 分組討論:「在市集活動擔任老

闆與顧客的過程中,有遇到什

麼問題嗎?當時是怎麼解決的

?現在有想到其他方法嗎?」

3-3學童分享:參與小市集活動的

發現和感受,並記錄下來。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學期單元 我的成長故事

領綱

核心素養

生活-E-A1透過自己與外界的連結,產生自我感知並能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進而愛惜自己,同時透過對生活事物的探索與探究,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生活-E-A2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E-B2運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媒材與工具,透過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

生活-E-C2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可能對他人和環境有所影響,用合宜的方式與人友善互動,願意共同完成工作任務, 展現尊重、溝通以及合作的技巧。

學習表現

1-I-3 省思自我成長的歷程,體會其意義並知道

自己進步的情形與努力的方向。

1-I-4 珍視自己並學習照顧自己的方法,且能適

切、安全的行動。

2-I-1 以感官和知覺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

覺察事物及環境的特性。

2-I-5 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

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3-I-2 體認探究事理有各種方法,並且樂於應

用。

4-I-2 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進行表現與分享,感

受創作的樂趣。

7-I-1 以對方能理解的語彙或合宜的方式,表達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意見。

學習內容

A-I-2 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A-I-3 自我省思。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

使用。

D-I-4 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E-I-3 自我行為的檢視與調

整。

F-I-2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學習目標


1.分享過去兩年最難忘的活動,透過說明或表演,回想當時的情景。

2.發現自己已經做得很好的地方,透過分享發現自己以後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3.觀察並試著尋找可行的辦法,來發現升上三年級會和現在有哪些不同。

4.找出自己擔心或期待的事,並與和自己擔憂相同的人,找出解決的方法。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保護海洋) *□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國防教育 *資訊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 □行動學習 □新興科技)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防災教育 *□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議題內涵

E1 良好生活習慣與德行 。

E2 自尊尊人與自愛愛人 。

E3 溝通合作與和諧人際關係 。

E7發展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及主動去愛的能力,察覺自己從他者接受的各種幫助,培養感恩之心。

E7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E11培養規劃與運用時間的能力。

E12學習解決問題與做決定的能力。

E10了解資訊科技於日常生活之重要性。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多元評量




能應用「資料蒐集、分享、討論、溝通、角色扮演、感受」的策略,分享過去兩年最難忘的活動,透過說明或表演,回想當時的情景。

1-I-37-I-1










能應用「觀察、紀錄、探究歸納」的策略,發現自己已經做得很好的地方

,透過分享發現自己以後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1-I-37-I-1





1.分享過去兩年最難忘的活動,透過說明或表演,回想當時的情景。















2.發現並寫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的地方。




3.透過全班共同分享,發現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快樂的學習

(品E1、品E2、品E3、生E7、涯E7、涯E11、涯E12(6節)

    1. 請學童事先蒐集低年級在校的活動照片提供給老師。

    2. 教師播放相片回顧一、二年級的課程及活動,引導學童回憶低年級。

    3. 分組討論:「從一年級到現在,哪個活動或課程讓你最喜歡/最難忘?為什麼?」

    4. 短劇演出:各組討論後決定要

表演的主題及角色分配,演出喜歡的課程/活動。

    1. 透過圓點貼票選出喜歡的表演

小組。

1-6 說一說,哪些小組的表演主題

也是你很喜歡/難忘的?為什

麼?


2-1學童分享:自己在低年級這兩

年的學習和成長,書寫在回收紙

上貼黑板上。

2-2讓學童討論後上臺進行分類歸

納。(學科、能力、個性、健康

、人際)

2-3學童分享:哪些方面我可以做

得更好呢?

2-4教師總結:低年級全班一起度

過精采的兩年,是難忘的回憶。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能應用「討論、觀察」的策略,試著尋找可行的辦法,來發現升上三年級會和現在有哪些不同。

1-I-37-I-1


能應用「討論、紀錄、回饋、探究

、感受、創作」的策略,找出自己擔心或期待的事,並與和自己擔憂相同的人,找出解決的方法。

1-I-43-I-2

2-I-12-I-5





1.分享生活經驗中,對於三年級的印象。


2.以具體行動,探知三年級與現在的不同。




3.勇於表達自己即將升上三年級的心情。



4.從共同討論中,找出令自己擔心的事的因應方法。



5.思考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6.分享與討論祝福自己或同學的方法和內容。




7.能演唱〈我永遠祝福你〉,透過表演、分享

,表達祝福之意。








8.製作相框,留下美好的回憶。

迎向三年級

(品E1、品E2、品E3、生E7、涯E7、涯E11、涯E12E10(6節)

1-1學童分享對於三年級的印象。

1-2教師用回收紙影印三年級的功課表,發下讓學童分組討論課表和低年級不同的地方。

1-3教師發下每組一本三年級課本,討論有哪些和現在課本不一樣的地方。


2-1 分組討論:對即將升上三年級有什麼想法和心情?

2-2 將自己的擔心寫在回收紙上,

傳閱紙張,同組同學輪流在紙上寫上回饋及建議。

2-3 學童分享收到回饋及建議後的感受,並從中選出適合自己的因應方法。


3-1學童分享:即將、升上三年級

,班級會重新分班,你對未來有什麼期待呢?

3-2學童分享:想送給同學和自己什麼祝福呢?

3-2 實作:製作祝福小卡送給同學/自己。


4-1習唱歌曲〈我永遠祝福你〉。

4-2 接唱練習:兩小節為一句,教師唱一句,學童唱一句。

4-3 先透過拍手練習四拍子。

4-4 待學童熟練後,以「拍膝、拍手、拍手、拍手」的動作,表現四拍子的強弱。

4-5 搭配歌曲進行表演,分享祝福給彼此。


5-1實作:製作能擺放美好回憶的漂亮相框。

5-2 發表:上臺和同學分享自己的作品,提供彼此觀摩。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書寫評量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09學年度生活課程

年級學生基本課程評量項目及評量規準對照表

第二學期〈 康軒 版〉 設計者:洪如杏


評 量 項 目

  評   量   規   準

評量方式

能藉由觀察、分享、討論與實作關愛周遭人事物

.能覺察家人的獨特性及長處,探究與家人有效溝通的方法,嘗試實踐關心家人的想法與行動。

觀察口述實作、習作

2.分享家中不用的物品,透過與他人合力,規畫、辦理完成小市集。

討論分享實作、習作

3藉由說明或表演,分享兩年難忘的事再透過觀察與討論,來發現中、低年級的不同處解決擔心或說出期待的事

口述、觀察、習作

運用觀察、實作錄,察覺塑膠垃圾種子磁鐵的存在、特性與影響,並解決遇到的問題

1.能探討塑膠垃圾對環境的影響,提出減塑行動並實作,以培養地球公民意識與責任感。

觀察、實作、習作

2.能以官探索校園或生活的種並以合適的方式種植種子記錄解決種子成長的問題及歷程

觀察、實作、記錄、習作

3.透過觀察和操作,辨識磁鐵特性,創作磁鐵遊戲,解決創作歷程問題

觀察、討論、實作、習作

能透過表演與欣賞活動,學習歌唱和節奏。

1.運用肢體動作表現並演唱與欣賞不同的兒歌。

表演

2.能具有節拍強弱或是節奏快慢的感知能力。

實作

3.能聽辨指認DoReMiSolLa在五線譜上的位置與音階。

口述、實作

4.能欣賞並討論說出同學表演的優點。

觀察口述

能嘗試各種媒材,運用藝術創作形式,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1.能運用自然物(如花、草、樹葉、種子…等)、人工媒材(如粉臘筆、水彩、油土、色紙…等) 並運用撕、貼、摺、黏貼、對稱、混色…等技法嘗試創作活動(種子名片母親卡回憶相框…)。

實作

2.能樂意欣賞他人與自己的作品,體會創作樂趣。

觀察口述

能積極參與各項多元的學習活動

1.能樂於參與各種課堂活動。

活動評量

觀察紀錄

2.能在課堂中樂於溝通、表達意見,並不畏犯錯。

3.能樂於回答教師或同學所提的問題。

4.能專注於教師或同學的說明與發表。

5.能主動向教師或同學提出看法。

6.能認真完成教師交代的作業。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