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105年度金頭腦熱線~
國小科學基本能力競賽
【第 區】初賽試題
試卷編號:
◎開封後請核對試卷編號與桌上編號是否相同?器材是否都齊全?
若有缺漏請立即洽服務組人員更換◎
材料清單 截面積7cm2針筒2支、截面積3cm2針筒1支、截面積1cm2針筒1支、 塑膠管1條、試管夾2個、雙面膠1個、鋁箔包飲料4瓶、塑膠杯1個、光碟片
說明:
「截面積」是指針筒的筒柱截面的
面積(如右圖),截面積越大針筒
越粗,截面積越小針筒越細。
截面積與毫升對照關係 7cm2針筒→60ml針筒 3cm2針筒→25ml針筒 1cm2針筒→6ml針筒
團
隊合作是爭取最佳表現的最好方式
桃 日常生活中,人們應用科學家所發現的原理來設計工具,帶給人們許多的便利。如由科學家巴斯卡於1646年所提出的「巴斯卡原理」,就被人們應用在注射疫苗時所使用的針筒、腳踏車的剎車系統、修理汽車所使用的千斤頂、玩具水槍的扣壓機板…等。 現在,就讓同學們像科學家作研究一樣,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透過以下的任務來逐步揭開這個原理的秘密。
園市105年度金頭腦熱線~國小科學基本能力競賽『初賽』試題
力的「放大器」
<任務一: 誰是巧力高手>
請同學從材料包裡取出2個截面積7cm2的針筒及1條塑膠管,並將每支針筒抽水(推桿拉至針筒的一半)後與塑膠管組成如下圖裝置(針筒與塑膠管內皆要充滿水),然後完成下列一~五的問題。
針筒抽水圖 針筒與塑膠管組成圖
一、操作步驟:
請一位同學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同時以最大的力量推兩邊針筒推桿的頂端(如下圖所示),其他同學協助觀察兩邊針筒推桿的進退情形。
左、右手大拇指同時推針筒推桿圖
將兩邊針筒回復至原本狀態(推桿拉至一半),左右手交換重複再試一次。
在下表的□中,勾選出適當的答案。
裝置型態 | 左、右手同時推針筒推桿的情形 請在□中勾選 |
左手 右手 截 | □左手的推桿比較容易推向前 □右手的推桿比較容易推向前 □兩隻手差不多 |
二、想想看:
請同學們先討論一下,預測看看,如果前項裝置的右邊針筒改為不同截面積時(3cm2針筒、1cm2針筒),你們覺得哪一支針筒可以很輕易的把其它針筒的推桿往後推,請在你們認為是正確答案的□中打。
□截面積7cm2針筒□截面積3cm2針筒□截面積1cm2針筒
我們會這樣預測的理由是:
三、接著,請同學應用前項〈一、操作步驟〉的方式,依下面的裝置型態開始進行實驗與記錄,並在下表的□中,勾選出適當的答案。
裝置型態 | 左、右手同時推針筒推桿的情形 請在□中勾選 |
<裝置1-a> 左手 右手 截 | □左手的推桿比較容易推向前 □右手的推桿比較容易推向前 □兩隻手差不多 |
裝置型態 | 左、右手同時推針筒推桿的情形 請在□中勾選 |
<裝置1-b> 左手 右手 截面積3cm2針筒 截面積7cm2針筒 | □左手的推桿比較容易推向前 □右手的推桿比較容易推向前 □兩隻手差不多 |
<裝置2-a> 左手 右手 截 | □左手的推桿比較容易推向前 □右手的推桿比較容易推向前 □兩隻手差不多 |
<裝置2-b> 左手 右手 截 | □左手的推桿比較容易推向前 □右手的推桿比較容易推向前 □兩隻手差不多 |
從上述的操作過程中,你們發現到哪一支針筒才是真正的「巧力高手」?它可以很輕易的把其它針筒往後推,請在你們認為是正確答案的□中打。
□截面積7cm2針筒□截面積3cm2針筒□截面積1cm2針筒
四、實驗結果與討論:
1.實驗結果和你們之前的預測(問題二)是一樣的嗎?
2.你們認為「截面積大小」和「施力大小」有什麼關係?
3.你們還有其他發現或疑問嗎?請試著寫下來。
<任務二:科學追追追>
對於<任務一:誰是巧力高手>的結果,是我們用粗略的方式做出來的。但科學實驗是嚴謹的,而這樣方式所做出來的實驗結果可能還無法說服其他人接受的!因此,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我們必須要用更「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且要提出更多的相關證據來證明我們的實驗結果,而提出實驗數據的佐證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接著,請同學依序完成以下的問題。
一、操作步驟:
請同學們從材料包裡取2支截面積7cm2的針筒、光碟片、試管夾、塑膠管,依下面步驟一〜步驟六的過程組成實驗裝置。(實驗開始時兩邊光碟片要一樣高)
步驟六
二、請依下表組裝各裝置型態後,在兩邊的光碟片上,同時各放置2瓶鋁箔包飲料,然後觀察針筒推桿的變化情形,並完成紀錄。
裝置型態 | 針筒推桿下沉狀況 請在□中勾選 |
<裝置1> 截面積7cm2針筒 截面積7cm2針筒 | □7cm2針筒推桿下沉 □7cm2針筒推桿下沉 □兩邊針筒推桿都沒有下沉 |
<裝置2> 截面積7cm2針筒 截面積3cm2針筒 | □7cm2針筒推桿下沉 □3cm2針筒推桿下沉 □兩邊針筒推桿都沒有下沉 |
<裝置3> 截面積7cm2針筒 截面積1cm2針筒 | □7cm2針筒推桿下沉 □1cm2針筒推桿下沉 □兩邊針筒推桿都沒有下沉 |
三、實驗結果與討論:
1.從上述的操作過程中,你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2.比較這次實驗與<任務一: 誰是巧力高手>的實驗結果有什麼不同?
四、在前項實驗中,裝置1~裝置3推桿下沉到底的時間明顯有所不同。現在,請你們依以下的實驗設計方法來完成實驗。
(一)、提出實驗問題
我們認為在兩邊施加相同的力時, 針筒截面積的大小 與 針筒內 推桿下沉到底的時間有關係。
(二)、實驗變因的控制
1.在這個實驗中,你們認為「要改變的變因」(操縱變因)最主要的是什麼?
□針筒截面積的大小 □兩邊用力的大小 □針筒內液體的種類
□橡膠管長度 □推桿下沉到底的時間
2.在這個實驗中,你們認為「要保持相同的變因」(控制變因)是什麼?
□針筒截面積的大小 □兩邊用力的大小 □針筒內液體的種類
□橡膠管長度 □推桿下沉到底的時間
3.在這個實驗中,你們認為「要測量的變因」是什麼?
□針筒截面積的大小 □兩邊用力的大小 □針筒內液體的種類
□橡膠管長度 □推桿下沉到底的時間
(三)、實驗結果
請依下表組裝各裝置型態後,在兩邊的光碟片上,同時各放置2瓶鋁箔包飲料,然後觀察針筒推桿下沉到底的時間變化,並完成紀錄。
解題小筆記---3次時間平均的計算 例如: 第一次:2秒54、第二次:3秒05、第三次:2秒72 則
平均為 (2.54+3.05+2.71)÷
3 = 2.76
裝置型態 | 推桿下沉到底的時間 (例:2秒68) | 其它發現 | |
<裝置1> 截面積7cm2針筒 截面積7cm2針筒 | 第1次 | ||
第2次 | |||
第3次 | |||
平均 | |||
<裝置2> 截面積7cm2針筒 截面積3cm2針筒 | 第1次 | ||
第2次 | |||
第3次 | |||
平均 | |||
<裝置3> 截面積7cm2針筒 截面積1cm2針筒 | 第1次 | ||
第2次 | |||
第3次 | |||
平均 |
(四)、實驗推論:
從前面實驗結果的表格數據,請你們推論「針筒截面積大小」和「針筒
推桿下沉到底的時間」的關係。(請詳細描述你們的推論依據)
我們的推論 |
<任務三 : 察覺問題>
從實驗問題、變因的控制(操縱變因、控制變因)、實驗結果及推論,這是一個較完整的科學實驗探究的方法。現在,由同學你們來想想看,從前面的實驗操作過程中,你們發現還有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針筒內推桿的前進或後退」,請設計實驗來驗證你們的想法。
一、提出問題
我們認為在兩邊施加相同的力時,與 針筒推桿下沉到底的時間有關係。
二、實驗假設
在<任務一:誰巧力高手>中,實驗操作前,你們對於實驗問題有做了推測(第2頁),這就是實驗假設。
現在請你們從上面<一、提出問題>中,寫下來你們的實驗設計。
根據實驗問題,我們認為
三、實驗變因的控制
(一)在這個實驗中,我們認為「要改變的變因」(操縱變因)是
(二)在這個實驗中,我們認為「要保持相同的變因」(控制變因)是
(三)在這個實驗中,我們認為「要測量的變因」是
四、實驗所需要的材料
所需要的材料有:
五、實驗的步驟
你們要如何進行實驗,請以文字說明或圖形加文字來呈現你們的實驗步驟。(請一項一項的列出)
~恭喜你們完成了,請記得要將桌面收拾乾淨,這也是評分之一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