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容量概念教學設計

格式
doc
大小
163 KB
頁數
13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6-05-05,离现在 19 17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教學設計【容量概念】TKU94B12楊欣燕

目 次

容量教學設計 2

教材地位2

數學本質概念2

數學概念之發展5

迷思概念6

處理特色6

能力指標6

具體目標6

學習重點7

教學活動流程7

第一節課7

第二節課9

附件11











容量教學設計

主題

容量

教學年級

年級學期

設計者

楊欣燕

教學節數

2節課(共80分鐘

教材地位


第七冊

1.經驗毫公升和公升的量感。

2.進行毫公升和公升的實測和估測活動


第四冊

1.認識液量並做液量的直觀比較。

2.液量保留概念。

1.以分公升刻度為單位的工具來進行液量的測量與描述。







數學本質概念

  1. 定義

1)「液量」:指流體物質在容器中所占據的空間大小。

2)「容量」:指容器所盛裝液量的最大限度,以平容器口為準。

3)「容器」:為一具有確定三度空間的界面內的空間的物體,此空間有容納物質可隨時存取的功能,如杯、盆、桶、罐等物體。

4)「容積」:空體(中間是空的物體,如箱、桶、罐、倉庫等)所能容納物體的空間大小,其概念是體積的概念。而其與容量不同之處在於容量是液量的概念。

5)「體積」:立體物所佔空間區域的大小,此空間區域為一封閉空間。


  1. 單位關係

      1. 容量單位的關係

11公秉=1000公升

21公升=10分公升=1000毫升

31分公升=100毫升

      1. 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的關係

11立方公分=1毫升=1c.c.

21公升=1000立方公分=1000毫升

31公秉=1立方公尺=1000公升=1000000毫升


  1. 計算方式

容量屬於「量與實測」的領域,容量是一種三維的量,需從寬度、長度、高度三者同時掌握,但此也與重量的概念相同,容易讓學習者有所迷思,因此認識相關的概念定義之後,亦應對於其估算方式有所認識。




容量

體積

說明

容量的估算係指液體

重量是用來敘述固體物質

計算

按內部尺寸計算(需將容器厚度減去)

按外部尺寸計算

計量單位

常使用立方公尺、立方公分,但是有時也用「公升」、「分公升」和「毫公升」

立方公尺、立方公分


  1. 估算方式

      1. 體積推算容量

引導學生先將盒子的體積計算出來,之後再告知學生盒子內部空間的體積就是盒子的容積。而容器裡面若裝液體,則此液體量即為容量。

      1. 不規則實體的體積之測量

運用「物體的體積等於排開水的體積」的事實,並藉容積和容量的關係,換算而間接獲得。換言之,如把一塊石頭放入水中,如測出上升(或排出)的水量是500毫升,則體積即為500立方公分。

      1. 以排水法測定浸沒水中物體體積

將容器裝水,水量為a。將密度比水大的物體完全浸沒水中,就其水面高度折算成水量為b。則此物體之體積即為b-a的水量的體積。亦或反之,事先不知道a須為多少時,可先將物體置入,再加水至浸沒。然後將物體提起,檢查此時的體積為b,則物體體積為a-b。


  1. 教學過程注意事項

        1. 低年級部分

1)避免出現「容器」、「容量」、「液量」等專有名詞,應該用適合此階段學生的語意,如:以「瓶子的水」代替液量,以「杯子可以裝滿多少水?」代替容器的容量。

2)不需要求學生有極為精確的表示,而是只要知道水量在哪裡即可。

3)進行增減水量觀察活動時,老師無須隨水量的增減做任何的標記,否則會使學生只注意高度,而忽略了討論重點。

        1. 中年級部分

1)保留概念不是透過教學就會形成,因此老師應該讓學生多操作、討論。

2)學生在報讀分公升刻度時,「分公升」三字不可省略。

3)指導學生觀看量杯時,眼睛視線應與水面上的彎月面的中央部最低點等高,且與刻度線垂直,找出液面刻度。

        1. 高年級部分

1)老師應該使用具體的水量和量筒讓學生了解「X1毫公升是X毫公升」、「X毫公升是X1毫公升」、「10分公升=1公升」、「1公升=10分公升」。

2)應交互使用X毫公升和X1毫公升的說法,以強調用毫公升作為單位的意義。

3)認識容積的活動時,強調容器內部空間的形狀很重要,可以由規則的長方形空間形狀來討論容器的容積。


  1. 教學活動

      1. 低年級

1)認識容量:運用實物操作方式讓學習者了解水量以及水的變化。

2)直接比較:

A.直觀的比較:

A)單用眼睛觀察,可直覺看出大小。

B)將小容器放入大容器內。

B.直接比對:

A)直接將兩容器靠在一起比較高低。

      1. 中年級

1)透過倒水活動,討論液量保留現象,並進一步了解變形保留及分割保留概念。但不涉及水量分解或合成。

A.變形的保留概念:

A)準備四個形狀大小不同的杯子。

B)先將甲杯裝水,讓學童指出甲杯的水量,然後再倒入乙杯,討論水有沒有變少?再倒回甲標確認證實。

C)仿上法,逐次換丙杯及丁杯分別討論。

B.分割的保留概念:

A)準備一個大杯及三個小杯。

B)教師將甲杯水倒入三個小杯,讓學生討論這三個小杯水倒回甲,會和原來甲杯水一樣多嗎?然後再倒回確認證實。

2)使用分升刻度單位的工具,報讀液面所在刻度描述液量(液量整分升及非整分升)(使用以某量為刻度單位工具)。

A.教師利用透明的寶特瓶自製或利用現成的量筒製作分升刻度量杯,並貼上單位標籤。

B.各組透過裝水活動進行,並請學生明確說出與紀錄單位量與單位。

3)使用以分升為刻度單位的工具,做出定量液量。

A.每一組帶來的容器要裝入指定×分升水,討論如何利用量杯裝×分升水,再倒入自己帶來的容器內。

B.各組把裝好指定水量的容器,拿到前面,然後再拿到別組的回去檢驗。

      1. 高年級

1)透過倒水活動比較兩個容器的容量(間接比較)

本活動要點在於能說明或演示如何比較的方法,只要說明或方法合理,什麼策略都可以。但要注意的是準備的寶特瓶與保溫杯要不能以外形的體積來判斷容量的大小。

2)以容量的語詞描述容器的容量

教學注意事項:杯子裝滿水的現象,強調滿杯的共識,不要在技巧上要求。

3)以某量為個別單位,比較兩個容器的容量(倒入法)(個別單位比較與實測)。

本活動要點在於能用個別單位小杯,連續裝水倒入容器,來描述一個容器的容量有幾個小杯,並能描述裝滿容器的過程,最後學童能知道由幾杯來判定容器的容量。但須注意的是用個別單位描述容器的容量時,用「大約幾杯」即可。

4)將容器內的液體倒入以毫升為刻度單位的量杯,報讀液量(使用某量為刻度單位工具)。

教學注意事項:教學時應注意學童是否能使用正確方法(看液體在毫升內,彎月形的中央液面)報讀液量。

5)某量為個別單位,比較兩個容器的容量(倒出法)(個別單位比較與實測)。


數學概念之發展

  1. 針對指導手冊分析

在學習容量之前,學生已經有其他不同測量工具的先備知識,包含時間、角度、重量以及長度,且會將這些測量工具運用在生活上,利用刻度和單位去描述一個量。

  1. 針對教育理論分析

(一)容量的保留概念

  1. 體積的保留概念

具有體積保留概念的學童知道物質經過變形或分割重組,其所佔有的空間大小和原來一樣。有關液積部分,則指學童知道同一液量不受容器外型影響,也就是說,學童在同一時間能處理的向度(維度),例如:高度、寬度、底面積大小等,可以超過一個以上。學童具有體積保留概念時,在內心做倒水的運思,已不需仰賴知覺中杯子的局部外觀。

  1. 液量的保留概念

學童能認定液量不因容器大小形狀的改變而改變,或經分割後其總量和不改變,則稱其具有液量保留概念。倒水活動可以促進學童液量保留概念,但保留訓練並非永遠可以成功。液量保留概念在教學上的意義,有下列幾點:

1)獲得可逆性信念:即將水倒回原杯檢驗,水量一樣多。

2)等量水,不隨杯子不同而改變。

3)經驗互補性:即等量的水倒在杯底較窄的杯子中,水位會較高。

(二)容量的測量概念

測量是一種操作技能,亦是一種概念上的認知。實測某物包含三個步驟:1.決定被測物。2.選擇具有相同屬性的度量單位。3.利用填滿、覆蓋、對齊或其他方法來比較度量單位和被測物。Piaget, Inhelder,Szeminska1960)對於容量的研究中,將兒童的測量概念歸納出三個階段。階段一:直接的視覺比較;階段二:應用位置改變;階段三:能理解量的遞移性,操作的共同度量,以媒介物重複度量進行比較。而根據其研究報告七、八歲後的兒童位於階段三。

(三)容量的估測概念

  1. 不規則實體的體積之測量

活動問題是想測量大石頭的體積。為恢復兒童上學期「排容原理」的舊經驗,因而先由長方體進行驗證長方體沉入水中排開的體積是否和長方體的體積一樣,進而引此事實來解決石頭的體積問題。教師亦可利用此方法,讓學生求出柱體和錐體的體積。

  1. 用水量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台灣由於降水量充分均勻,所以平常人不太注意節約用水。但由於工業化加深,人口增加,生活水準提高,地下水流失,只好增建水庫來因應,近幾年引起嚴重的環保問題以及水資源分配的問題。

藉由洗手的方式不同,產生用水量的差異,並累積為全校一日的洗手用水的差量,只是要使學童經驗如何可經由數學的估算來有效討論環保議題以及水資源分配議題。


  1. 結論

根據上述分析,本設計以「容量」為主題,培養學童遇到不同的容量單位時,可以適時的做出反應,解決生活問題。

在課程設計上,為配合學習者具體運思期階段之認知發展階段,因此採用「實務操作」及「小組討論」之教學方式,以提供具體經驗及合作學習之機會。

迷思概念

公升(l)、分公升(dl)及豪公升(ml)彼此之間的換算,尤其是數學題目出現英文的單位要計算時,學生還需要時間去想,有時候會搞混。

處理特色

1.運用許多日常生活例子

例如:一分公升就是一瓶養樂多的容量,而一豪升就是學生漱口杯上的一小格刻度,透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們了解這些單位的意義。

2.運用實物教導單位換算

老師透過實物間的關係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單位和單位間彼此的關係,例如:將一公升的水倒入有毫升刻度的小量杯裡,讓學生了解公升與毫升之間的關係,協助他們了解單位間的換算。

能力指標

N-1-17 能做量的估測。

N-2-15 能認識測量的普遍單位,並處理相關的計算問題。

具體目標

1)認識1毫公升,以毫公升為單位進行實測與估測活動。

1-1認識量筒毫公升的刻度,培養1毫公升的量感。

1-2進行毫公升的形式的計算。

1-3透過操作活動,了解毫公升與分公升的關係。

1-4以毫公升為單位,進行實測與估測活動。

2)認識1公升,並以公升為單位進行實測與估測活動。

2-1透過量杯的操作,認識1公升,培養1公升的量感。

2-2透過操作活動,了解公升與分公升的關係。

2-3以公升為單位,進行實測與估測活動。

學習重點

  1. 學生能以某量為個別單位,比較任兩個容器的容量。

  2. 經驗毫公升與公升的量感。

  3. 進行毫公升和分公升的實測與估測活動。

教學活動流程

教學目標

活動主題

及進行方式

教學要點

教學資源

評量


準備活動

  1. 教師在課前將全班學生分為4-5組。

  2. 準備引起動機之故事內容。

  3. 教師在課前準備相關教具(量杯、針筒、水、寶特瓶)。

  4. 教師課前製做好投影片。

  5. 請同學分組坐好。



量杯

針筒

投影片

電腦

布幕

小白板

學習單


第一節課

1-1

關係洞察

個人思考

全班分享

  1. 問題媽媽感冒生病了,醫生說媽媽要吃藥丸配合喝藥水10ml才會快快好。因此今天吃過晚餐後,小毫自告奮勇的說要幫媽媽倒的藥水,請問小毫要如何量出10ml的藥水

提示:利用老師提供的工具作答)


  1. 教師示範說明:

  1. 將量杯的水運用針筒抽出,一的示範給學生看。

  2. 先告知針筒上面,有一個「ml」的符號,是代表「毫公升」的意思。


投影片

電腦

布幕






量杯

針筒


能正確說出解答方式







能仔細的觀察與聆聽



1-4

正誤區辨

小組操作

小組分享

全班分享

  1. 問題拋問:醫生說媽媽每次要喝的藥水量是15毫公升,請小毫量出來媽媽要喝的藥水量。

提示:小組間合作,共同量出正確容量。

提示:小組成員上台報告(說明步驟以及單位)

投影片

電腦

布幕

量杯

針筒

能正確的量出15毫公升


1-4

概念確認

全班分享

  1. 拼圖遊戲:運用有毫升、分公升、公升以及ml.l的圖卡,讓學生配對

題目:

1毫公升=)(=)(

圖卡

能正確配對

1-4

1-3

關係洞察

小組操作

小組分享

全班分享

  1. 問題拋問:小分說因為小毫要倒藥水,所以他幫媽媽到開水。而醫生說媽媽吃藥的時候,最少要搭配100公升的水,請問要如何運用10毫公升的量杯,計算出100毫公升的開水?

提示:小組合作,運用10毫公升的量杯,倒1線上,要倒幾次才可以達到1的線上?(提醒同學要記得紀錄倒了幾次)


  1. 問題拋問:請問你們倒了幾次?1010毫公升等於多少毫公升?

提示:請各組派一人回答

量杯

針筒

學習單

能確實的小組合作


能正確的紀錄操作過程


能正確的說出答案


1-4

1-3

正誤區辨

個人思考

小組分享

全班分享

  1. 問題拋問:請問「杯上的1」跟「針筒上的1」的意思是一樣的嗎?其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提示:小組間合作討論,並紀錄,之後請小組同學回答


能正確的說出答案

1-4

概念確認

個人思考

全班分享

  1. 概念導入:請問分公升以及毫公升之間的關係為何?

提示:舉手者回答

  1. 概念釐清:告知同學1分公升=100毫升


能正確的說出答案


能仔細的聆聽與紀錄


1-4

概念再製

小組操作

小組分享

全班分享

  1. 拼圖遊戲:運用有毫升、分公升、公升以及ml.l的圖卡,讓學生配對

題目:

1毫公升=)(=)(

1分公升=()(=)(

圖卡

能正確配對

第二節課

1-2

複習舊經驗

個人思考

全班分享

  1. 舊經驗喚起:1瓶礦泉水的容量是600毫公升,請問又可以說這瓶礦泉水是幾分公升?

提示:請同學拿出小白板運算,並寫出計算過程

投影片

電腦

布幕

小白板

能正確的寫出計算(單位換算)過程

2-1

2-2

正誤區辨

小組操作

小組分享

全班分享

  1. 問題拋問:1公升裝的礦泉水,若以10分公升的杯子分裝,可以分成幾杯?

  1. 請同學實際操作

  2. 提示他們要看清楚給予容器上的標示(如mll

  3. 詢問結果

投影片

電腦

布幕

量杯

針筒

學習單


能確實的小組合作


能正確的紀錄操作過程


能正確的說出答案

2-1

2-2

概念確認

個人思考

全班分享


  1. 概念導入:

  1. 請問公升以及分公升之間的關係為何?

  2. 請問毫公升以及公升之間的關係為何?

提示:舉手者回答


  1. 概念釐清:

  1. 告知同學1分公升=100毫公升

  2. 告知同學1公升=10

  3. 告知同學1公升=1000毫公升

提示:運用算式教導(1公升=10分公升=10×100毫公升=1000毫公升)

投影片

電腦

布幕


能正確的說出答案





能仔細的聆聽與紀錄

2-3

概念再製

小組操作

小組分享

全班分享

  1. 問題拋問:三隻小豬要煮湯喝,而食譜上面寫說水需要2公升500c.c,而家裡只有1分公升的量杯一個,請問他們需要到幾次水至鍋子裡2500分公升2公升500c.c


  • 250

  • 25

  • 2.5

  • 70

  • 7

為什麼?

提示:小組討論並紀錄,提醒記得要想看看可與用另外哪一種容量單位表示。


  1. 小組上台說明、老師給予說明回饋與正確解釋


  1. 概念彙整

11分公升=100毫公升

21公升=10

31公升=1000毫公升


投影片

電腦

布幕

學習單


能確實的小組合作


能正確的紀錄操作過程



能正確的說出答案



能仔細的聆聽與紀錄
















附件

毫 升

分公升

公 升

mll

c.c10

1010

1001

11

13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