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1)「液量」:指流體物質在容器中所占據的空間大小。 (2)「容量」:指容器所盛裝液量的最大限度,以平容器口為準。 (3)「容器」:為一具有確定三度空間的界面內的空間的物體,此空間有容納物質可隨時存取的功能,如杯、盆、桶、罐等物體。 (4)「容積」:空體(中間是空的物體,如箱、桶、罐、倉庫等)所能容納物體的空間大小,其概念是體積的概念。而其與容量不同之處在於容量是液量的概念。 (5)「體積」:立體物所佔空間區域的大小,此空間區域為一封閉空間。
單位關係容量單位的關係
(1)1公秉=1000公升 (2)1公升=10分公升=1000毫升 (3)1分公升=100毫升 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的關係
(1)1立方公分=1毫升=1c.c. (2)1公升=1000立方公分=1000毫升 (3)1公秉=1立方公尺=1000公升=1000000毫升
計算方式
容量屬於「量與實測」的領域,容量是一種三維的量,需從寬度、長度、高度三者同時掌握,但此也與重量的概念相同,容易讓學習者有所迷思,因此認識相關的概念定義之後,亦應對於其估算方式有所認識。
| 容量 | 體積 | 說明 | 容量的估算係指液體 | 重量是用來敘述固體物質 | 計算 | 按內部尺寸計算(需將容器厚度減去) | 按外部尺寸計算 | 計量單位 | 常使用立方公尺、立方公分,但是有時也用「公升」、「分公升」和「毫公升」 | 立方公尺、立方公分 |
估算方式體積推算容量
引導學生先將盒子的體積計算出來,之後再告知學生盒子內部空間的體積就是盒子的容積。而容器裡面若裝液體,則此液體量即為容量。 不規則實體的體積之測量
運用「物體的體積等於排開水的體積」的事實,並藉容積和容量的關係,換算而間接獲得。換言之,如把一塊石頭放入水中,如測出上升(或排出)的水量是500毫升,則體積即為500立方公分。 以排水法測定浸沒水中物體體積
將容器裝水,水量為a。將密度比水大的物體完全浸沒水中,就其水面高度折算成水量為b。則此物體之體積即為b-a的水量的體積。亦或反之,事先不知道a須為多少時,可先將物體置入,再加水至浸沒。然後將物體提起,檢查此時的體積為b,則物體體積為a-b。
教學過程注意事項
低年級部分
(1)避免出現「容器」、「容量」、「液量」等專有名詞,應該用適合此階段學生的語意,如:以「瓶子的水」代替液量,以「杯子可以裝滿多少水?」代替容器的容量。 (2)不需要求學生有極為精確的表示,而是只要知道水量在哪裡即可。 (3)進行增減水量觀察活動時,老師無須隨水量的增減做任何的標記,否則會使學生只注意高度,而忽略了討論重點。 中年級部分
(1)保留概念不是透過教學就會形成,因此老師應該讓學生多操作、討論。 (2)學生在報讀分公升刻度時,「分公升」三字不可省略。 (3)指導學生觀看量杯時,眼睛視線應與水面上的彎月面的中央部最低點等高,且與刻度線垂直,找出液面刻度。 高年級部分
(1)老師應該使用具體的水量和量筒讓學生了解「X個1毫公升是X毫公升」、「X毫公升是X個1毫公升」、「10分公升=1公升」、「1公升=10分公升」。 (2)應交互使用X毫公升和X個1毫公升的說法,以強調用毫公升作為單位的意義。 (3)認識容積的活動時,強調容器內部空間的形狀很重要,可以由規則的長方形空間形狀來討論容器的容積。
教學活動低年級
(1)認識容量:運用實物操作方式讓學習者了解水量以及水的變化。 (2)直接比較: A.直觀的比較: (A)單用眼睛觀察,可直覺看出大小。 (B)將小容器放入大容器內。 B.直接比對: (A)直接將兩容器靠在一起比較高低。 中年級
(1)透過倒水活動,討論液量保留現象,並進一步了解變形保留及分割保留概念。但不涉及水量分解或合成。 A.變形的保留概念: (A)準備四個形狀大小不同的杯子。 (B)先將甲杯裝水,讓學童指出甲杯的水量,然後再倒入乙杯,討論水有沒有變少?再倒回甲標確認證實。 (C)仿上法,逐次換丙杯及丁杯分別討論。 B.分割的保留概念: (A)準備一個大杯及三個小杯。 (B)教師將甲杯水倒入三個小杯,讓學生討論這三個小杯水倒回甲標杯,會和原來甲杯水一樣多嗎?然後再倒回確認證實。 (2)使用分升刻度單位的工具,報讀液面所在刻度描述液量(液量整分升及非整分升)(使用以某量為刻度單位工具)。 A.教師利用透明的寶特瓶自製或利用現成的量筒製作分升刻度量杯,並貼上單位標籤。 B.各組透過裝水活動進行,並請學生明確說出與紀錄單位量與單位。 (3)使用以分升為刻度單位的工具,做出定量液量。 A.每一組就帶來的容器要裝入指定×分升水,討論如何利用量杯裝×分升水,再倒入自己帶來的容器內。 B.各組把裝好指定水量的容器,拿到前面,然後再拿到別組的回去檢驗。 高年級
(1)透過倒水活動比較兩個容器的容量(間接比較) 本活動要點在於能說明或演示如何比較的方法,只要說明或方法合理,什麼策略都可以。但要注意的是準備的寶特瓶與保溫杯要不能以外形的體積來判斷容量的大小。 (2)以“容量”的語詞描述容器的容量 教學注意事項:杯子裝滿水的現象,強調滿杯的共識,不要在技巧上要求。 (3)以某量為個別單位,比較兩個容器的容量(倒入法)(個別單位比較與實測)。 本活動要點在於能用個別單位小杯,連續裝水倒入容器,來描述一個容器的容量有幾個小杯,並能描述裝滿容器的過程,最後學童能知道由幾杯來判定容器的容量。但須注意的是用個別單位描述容器的容量時,用「大約幾杯」即可。 (4)將容器內的液體倒入以毫升為刻度單位的量杯,報讀液量(使用某量為刻度單位工具)。 教學注意事項:教學時應注意學童是否能使用正確方法(看液體在毫升內,彎月形的中央液面)報讀液量。 (5)某量為個別單位,比較兩個容器的容量(倒出法)(個別單位比較與實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