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地震:從板塊運動到防災應變的全方位學習

格式
doc
大小
75 KB
頁數
8
上傳者
TIGER-XP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6-08-31,离现在 9 5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教學主題

認識地震-地震防災知多少

教學時間

90分鐘(2)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教學對象

九年級

教學方式

ppt簡報講解、影片播放、網路資料收集

教學器材

課本、自製ppt簡報、錄影帶、電腦、投影機、網路

課程設計理念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甚為頻繁,尤其1999南投發生921大地震、2011年在日本發生的311大地震,更讓我們體會了解到地震所帶來的破壞與傷痛。希望藉由此一教學主題的設計,透過有趣的實驗,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地震,於平日做好防護,在地震來臨時也能沉穩應變。

學習目標

分段能力指標

六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一、認知目標

1-1認識地球內部構造

1-2了解板塊構造學說

1-3知道地震發生的原

1-4了解台灣為何常地震

1-5知道台灣的地震帶

1-6了解震源與震央的不

1-7分辨地震強度與地震

規模

1-8了解地震可能帶來的

災害


二、技能目標

2-1操作教具了解地層的

錯動

2-2熟悉地震防災常識及

應變措施


三、情意目標

3-1知道地震災害對人們

的影響

3-2了解地震時可如何互

助,培養學生的愛心


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

法做觀察。
1-4-5-2
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

料,了解資料具有的內

涵性質
1-4-5-3
將研究的內容作有條

理的、科學性的陳述
1-4-5-5
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

提出意見或建議
1-4-5-6
善用網路資源與人分

享資訊

5-4-1-2養成求真求實的處事

態度,不偏頗採證,持

平審視爭議

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

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

解決策略的習慣











環境教育

資訊教育




















四、表達、溝通

與分享

五、尊重、關懷

與團隊合作

八、運用科技與

資訊


教學活動流程

學習

目標

學習活動

時間

教學資源

教學評量

能力

指標

















1-3


1-1


1-2







2-1






1-4


1-5


準備活動

()課前準備

1.教師:

(1)收集相關教材、準備教學簡報、準備

學習單、準備電腦及投影器材。

(2)全班學生分為6組。

2.學生

預習課文內容,並於疑問處標記。

()課間準備

1.引起動機

藉由921大地震及日本311強震發生的

相關新聞報導新聞新聞,請同學們回想

並發表自己曾經遇過的地震情況及感

覺。

二、發展活動

1.ppt簡報及影片說明地震發生的可能

原因。

2.講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可簡單分為

殼、地函及地核。

  3.ppt簡報說明板塊形成原因。

4.ppt簡報說明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歷

史。

5.以全球板塊分布圖說明板塊分布型態。

6.以地球內部的熱對流現象解釋板塊交界

地帶可能產生之地質作用,如地震、褶

皺、斷層、造山運動等。

7.運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之地質整合

查詢系統說明地層的褶皺與錯動。

8.說明並比較聚合性板塊、張裂性板塊、

錯動性板塊的地質構造及其地質作用。

9.以全球地震分布帶圖片說明地震帶的

分布與板塊交界帶之關連性。

10.以台灣的地體構造圖說明台灣常有地

震之原因。

11.以台灣地震震源分布圖說明台灣地區

的地震分布情形。


三、綜合活動

1.歸納整理地震形成的原因。

2.填寫學習單()










2min







5min


3min


2min

2min


2min

6min



5min


5min


2min


2min


2min




2min

5min




電腦、投影機

ppt簡報、學習單。





剪報資料

(或網路列印新聞資料)





ppt簡報

「向大地震學習」影片



ppt簡報









電腦,網站


ppt簡報












學習單












能踴躍發言。








能說出地震成因。



能說出地球內部

分層構造。

能說出板塊構造

內容。

能仔細聆聽。







能操作地質查詢系統


能仔細聆聽。












能正確填寫學習

單。




















1-4-1-1



1-4-5-2







5-4-1-2




1-4-5-2







6-4-4-1



1-4-5-6


教學活動流程

學習

目標

學習活動

時間

教學資源

教學評量

能力

指標




















1-6




1-7

















1-8

3-1










2-2

3-2




2-2


準備活動

()課前準備

1.教師:

收集相關教材、準備教學簡報、準備學

習單、準備電腦及投影器材。

2.學生

收集地震防災相關資料。

()課間準備

1.引起動機

複習地震形成原因及台灣板塊構造。 以中央氣象局所發布921大地震的「地

震報告」為例,引入探討常見的地震相

關名詞。

二、發展活動

1.ppt簡報說明地震名詞。

(1)震源:

地下岩層發生斷層錯動的區域稱為

震源。

(2)震央:震源投射在正上方地表處稱為

震央。

(3)地震強度(震度):

地震時地面上的人所感受到震動的

激烈程度,或物體因受震動所遭受的

破壞程度。(分為0~7)(附件四)

(4)等震度圖:

地震發生過後,將各地的地震強度標

示在地圖上,形成等震度圖。等震度

圖中,顏色相同的區域表示地震強度

相同,愈靠近震央,通常震度也較

大。

(5)地震規模(規模):

地震規模是由美國芮氏於1935年,

根據地震所釋出能量計算來分級。故

同一地震各地測量的規模均相同。一

般將規模0~5.0稱為小地震;規模

5.0~7.0為中地震,規模7.0以上為

大地震。

2.以圖片說明地震可能帶來的災害:

(1)直接性災害:

a.地面斷裂

b.山崩

c.岩層液化

d.地層下陷

e.海嘯

(2)間接性災害:

a.火災

b.水壩破壞

c.建築物傾壞

3.各組依所收集資料上台報告日常的防範

地震方法措施及地震發生後的因應措施。

4.教師總結與評論。


三、綜合活動

1.進行「地震防災常識賓果大進擊」活動。

(防災賓果學習單)

2.教師頒發「地震防災常識賓果大進擊」

活動優勝同學獎品以茲獎勵。

〈第二節結束〉































2min








12min























5min











12min


2min



10min


2min





電腦、投影機

ppt簡報、學習單。




剪報資料

(或網路列印新聞資料)






ppt簡報




























ppt簡報














各組所收集資料。





賓果遊戲學習單。

獎品。












能仔細聆聽。









能說出震源與震

央的不同。







能說出地震強度

與地震規模的不

同。


















能說出地震可能

造成的災害。













能踴躍發言,並仔

細聆聽他組報告。





能踴躍參與。





















1-4-5-2




























1-4-5-2

6-4-4-1













1-4-5-3

1-4-5-5



防災賓果學習單


聽完同學們的報告後,你是不是對地震防災常識更了解了呢?現在,拿起筆來把你所知道的地震防災常識填在下面的九宮格中,我們來玩賓果遊戲吧!由老師唸出不同的地震防災常識,如果和你在格子中所填的內容一樣就可以劃圈,最先連成一直線的人就是優勝唷!













8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