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年度實習教師之行動研究
題目:低年級標點符號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以苗栗縣公館國小二年四班為例
指導教授:蘇國榮教授
實習教師:邱淑君(夜師資乙909247)
教育實習機構:苗栗縣公館國民小學
師資培育機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二月
目 錄
壹、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貳、文獻探討
叁、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步驟
四、研究策略及工具
五、研究步驟
肆、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一、研究工具
二、資料分析
表一:學生自評表
伍、研究過程與結果
一、研究過程
※訪談記錄
二、檢驗課程設計理念
陸、結論與建議
柒、參考書目
捌、附錄
附錄一:研究日誌
附錄二:學習單
附錄三:學生自評表
附錄四:標點符號歌
附錄五:學習單作品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根據史密斯(Frank Smith)「學習者的宣言」所述,人的學習活動是持續不斷的、整體的,是自然而然與時間、地點和人結合在一起。學習是探求統整的經驗與知識技能,而非零碎片斷的現象。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應提供並協助獲得真實世界的活動,如此,對學習能產生意義,並幫助其主動探索的活動,更進而建構知識,成長智慧。
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就是強調學生能進行主體性的學習活動,學習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於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的主要功能不再只是「教」,而是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與環境。然語文領域中的「本國語文」,包括聆聽、說話、讀書、寫字和作文等多面向的學習,在課程上是統整的,教學時更是彼此密切聯絡。此次教學研究則是肇始於研究者在進行語文領域教學時,觀察到學生不懂或根本不使用標點符號,造成語意表達不清的情況出現;進而想要嘗試結合說故事、肢體表達、唸謠等教學活動,來發展「低年級標點符號教學策略」的課程,希望能瞭解課程實施的成效、及其所遭遇的困難與因應之道,並且藉此增進研究者自身的專業成長。本研究運用教學情境中的互動觀察、研究日誌、訪談、學習單等方式進行,並由檢討反省中完成本項研究。
二、研究目的:
基於研究動機的探討,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探討教師如何透過教學策略來提升學童的學習效果和興趣。
分析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問題。
藉由行動研究促進研究者的專業成長。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研究問題為: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應用哪些教學策略,來引起學童的學習效果和興趣?
如何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讓語文教學更多元化?
如何讓學生將抽象的符號轉化成簡單易懂的知識?
如何讓教師與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互動融合?
文獻探討:
語文的材料是可以被討論、分析、產生想法的,當語文學習的內容具有生活和學習上的意義時,語文的學習動機會較強,並經由豐富而多樣的學習素材,使學習語文的同時,也能透過語文學習到其他的新事物,語文學習的內容會較豐富而有趣(九年一貫SMART教師增進自修手冊,民91)。
一、「多元智慧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哈佛大學教授Gardner從事人類認知發展多年,打破了傳統智慧理論所信奉的兩個基本假設:(一)人類的認知是一元化的。(二)只要用單一、可量化的智慧就可適切地描述每個個體。他在一九八三年所出版的《智力架構》(Frames of Mind)一書中,發表的「多元智慧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強化了對人類認知的跨文化觀點,認為智慧是人類用來學習、解決問題,以及創造的工具(郭俊賢、陳淑惠譯,民87)。另外,Gardner也指出,每個人至少具有八種智慧,即語文、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者等,每個個體都擁有多種不同的智慧,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模式去框限他,而應設法針對他們的需求提供積極的協助,使其潛在能力有所發揮的機會(張世忠,民89)。
二、「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係指實務工作者,針對實務問題進行研究,以謀求解決實際所遭遇的問題。
就教育領域而言,「行動研究」係由實際從事教育工作者,在參與實務運作過程當中擔任研究工作,系統地蒐集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改進方案、付諸實施、仔細檢驗革新的影響。換言之,教育的「行動研究」,是指學校教育實務工作人員,特別是校長、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情境進行研究,並以研究結果為依據,進行教育改革,以提昇學校教育品質 (蔡清田,民86)。
叁、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所研究的對象是研究者所實習的學校,為苗栗縣公館國小二年四班的學生共32名。標點符號的教學是以仁林版第三冊語文練習三的內容為範圍做其延伸教學,教學時間約一個月。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計使用文獻探討、教學情境中的互動觀察、研究日誌、訪談、學習單等技術,以進行行動研究,並不做抽樣統計,採實地觀察法。
三、研究步驟:
(一)準備階段
1.擬訂研究主題
2.決定研究對象
(二)發展階段
1.研擬初步研究計畫
2.製作教學媒體
(三)行動實施階段(91年11月)
行動實施階段包括:研擬行動方案、行動實施、收集回饋資料、分析回饋資料以及省思與修訂等工作。
(四)撰寫報告階段
肆、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實地觀察之工具為研究日誌(附錄一)、學習單(附錄二)、學生自評表(附錄三)及訪談記錄。
(一)研究日誌:研究者每週撰寫研究日誌,將二年四班上課時師生的互動情形與發現的問題紀錄,並針對教學情形進行心得省思。
(二)學習單:根據教學項目設計學習單,以檢核學生的學習狀況。
(三)訪談記錄:訪談對象為校內資深教師及指導教師。
(四)學生自評表:依據教學內容,撰寫教學欲達到之成果
二、資料分析:
表一:學生自評表 【有效問卷:30份】
項目 | 表現很好 | 表現不錯 | 再加油 | |
1 | 能正確寫出標點符號的樣子 | 30(100﹪) | 0(0﹪) | 0(0﹪) |
2 | 能了解標點符號的重要性 | 25(83﹪) | 4(13﹪) | 1(3﹪) |
3 | 能了解標點符號的功能 | 22(73﹪) | 5(17﹪) | 3(10﹪) |
4 | 我會唱「標點符號歌」 | 28(93﹪) | 2(7﹪) | 0(0﹪) |
5 | 我在分組競賽時有認真參與 | 20(66﹪) | 8(27﹪) | 2(7﹪) |
6 | 我能專心欣賞同學的表演 | 17(57﹪) | 7(23﹪) | 6(20﹪) |
7 | 我能畫出標點符號的想像畫 | 21(70﹪) | 8(27﹪) | 1(3﹪) |
※資料分析:
從班上同學都能正確寫出標點符號,可以發現運用肢體來表現標點符號的
教學策略深受學生的喜愛,而且在過程中學生給予研究者的回饋也相當的多(研究日誌91/11/12)。其次,透過有押韻充滿童趣的「標點符號歌」(附錄四),再配合節奏與唸謠的教學活動(研究日誌91/11/8),讓學生對於標點符號的功能,有更深刻的認識,將有助於教師的標點符號教學。另外,由於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欣賞他人表演時,往往會出現較為吵鬧的現象,但研究者認為讓學生在輕鬆、活潑的環境中學習抽象的符號,是很重要的。
伍、研究過程與結果
一、研究過程:
其實當初在決定做「低年級標點符號教學」的行動研究時,心裡就掙扎
了好久。因為曾經在網路上看到有些教師認為:在低年級不應該教學生抽象難懂的標點符號;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標點符號的導入,將有助於增加日後學生作文的流暢性。有鑑於兩種說法,各有其立論點,因此我訪問了校內幾位教學經驗豐富的低年級教師,茲將訪談記錄摘要如下:
【訪談邱老師】
嗯,我覺得標點符號對二年級小朋友來說是很抽象的,如果要教的話,可以先從簡單的逗號、句號、驚嘆號、問號著手,讓學生多加練習。
【訪談周老師】
標點符號對小二學生來講在應用上是較為吃重的,但是如果可以透過活潑、有趣的方式來教學,藉以加深學童的印象,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可以試試看!
【訪談徐老師】
我覺得標點符號在二年級就可以讓學生練習了。提醒學生可以在造句時練習使用標點符號,寫錯也沒關係,多練習幾次,學生自然而然就會熟悉,如此一來對於往後的作文引導,有很大的幫助。
【訪談林老師】
其實不用急著教標點符號,有些學生連句子都寫不好呢,若急著進行標點符號教學有些不妥。像我們班上的小朋友在寫「圖畫日記」或「看圖寫一寫」時,我都不會要求他們使用標點符號,原則上我先以句子的完整性為教學重點。
【訪談謝老師】
標點符號的教學,除了教師課堂上的教學外,最好平時也要有多練習的機會,例如:寫日記、朗讀或文章中,都可以時時提醒小朋友,以加強他們的記憶。
基於上述的訪談,最後我決定改以較為輕鬆、活潑的教學策略,來呈現標點符號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輕輕鬆鬆學標點符號。
二、檢驗課程設計理念:
為達成本研究的目的,讓學生學得有趣又有效,對於課程的設計秉持以
興趣為導向的原則,教材的組織以主題為中心,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完成指定的工作。教學時先以圖片或閃示卡(例如:標點符號)或故事(例如:符號精靈的故事)的方法,再逐漸加入句子的練習。為了檢驗課程設計的理念,是否能夠達成教學目標,進行了以下的分析:
(一)以興趣為導向:
在教學上我以小朋友所熟悉的生活周遭事物來進行教學活動。以下舉個實例加以說明:
如果告訴學生,逗號(,)的作用是語氣中斷的地方,學生必然覺得很難懂,也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讓學生先想一想:逗號的形狀像什麼,再慢慢切入主題-頑皮的小蝌蚪,喜歡到處玩玩,它只是暫時游在句子的中間喔!
(二)教材的組織以主題為中心:
課程預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把抽象的符號,透過音樂、肢體動能及人際關係等多元智能的方式呈現,使孩子各方面的才能都能被肯定,進而學習自我思考、尊重他人的能力。
小結:經過約一個月的學習,在應用上,雖然成效有限,但是,我想只要多看文章,多練習是可以解決的。最重要的是,標點符號已經進入他們的語文世界了,而且,我還發現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會特別注意其標點符號,如果發現不認識的符號,還會主動提出來呢!由學生的學習成效可看出,本研究的課程設計理念,大體而言是正確的。
陸、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是以行動研究的方法,對於低年級的標點符號教學策略,進行教材教法的規畫、執行、檢討與修正。期望能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並以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並藉由行動研究的參與,促進研究者的專業成長。在經歷一個月的行動實施,以及資料彙整,不斷的檢討、修正中,也發展出適合低年級的標點符號教學策略。
一、利用故事導入標點符號教學的方式,感覺還不錯!學生們對於故事的內容有著很高的興趣,充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節奏樂器(響板)配合唸謠的方式,將標點符號化身為音符,結合肢體和音樂來加深學生們對於標點符號的形狀、作用的認識,效果也很好。透過有節奏的唸謠,讓學生不再覺得標點符號是很抽象的符號,其實它也可以是很有趣、很好玩的遊戲,讓語文教學活動變得活潑化。
三、利用「分組競賽」爬格子的方式,效果也很好。學生的表現也非常的棒!
無論是發言或表演,個個都躍躍欲試,好不熱鬧!因此,教學環境和氣氛是
很愉快、融洽的,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很活絡。
四、低年級的學生必須使用很簡單的詞彙,與他們互動;否則,很容易造成「鴨子聽雷」,再好的內容也無法吸引孩子的注意。
另外,如果學校經費許可,若能補充投影和電腦教學設備,讓教師在教
學時,可以透過簡報、網路資源等創意教學,藉以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
也是不錯的教學策略。同時,教師若能組成分享團體,定期分享教學心得
並共同討論解決疑難問題,相信對教學品質的提昇會有很大的助益。
柒、參考書目:參考書目排列調整如下
1.仁林版國語課本第三冊第三單元-小故事大道理
2.周惠貞〈民84〉巧用標點符號,台北:人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周姚萍〈民89〉標點符號歷險記,台北:小魯文化出版社。
4郭俊賢、陳淑惠譯(民87)多元智慧
5.趙鏡中(民91)九年一貫SMART教師增進自修手冊-語文學習領域的探究與省思,p80-81。
附錄一
研究日誌
日期:91/11/6(三)地點:二年四班教室
研究地點:二年四班教室參與者:邱淑君、二年四班學生
觀察記錄:
當我告訴他們這節課要講「標點符號精靈家族的故事」時,小朋友個個都興高采烈,並且迅速的安靜下來。
小立的注意力開始有些不集中了,直到我拿出說故事用的精靈圖卡,他才把手中把玩的鉛筆放下來。
小登是資源班的學生,平常上課常常自己做自己的事。但是,今天有些不同。在故事高潮時,他也會抬頭看看,並且注視著黑板上的精靈圖卡。
故事說完後,小妤仍興致勃勃的問:「接下去,還有沒有?然後呢?」另外還有幾位同學也附和著。
我請他們再回想一下故事內容中,幾個標點符號的特徵,並試著說一說時,語文能力較弱的小興,也舉手搶著說:「我知道,我會。」
心得省思:
對於低年級學生利用「說故事」的方式,引入主題的教學效果不錯!學生很喜歡聽故事,若能再以豐富多元的教學媒體輔助,讓學生沈浸在視覺的想像空間中,將大大提升學習的效果及興趣。
標點符號是很抽象的符號,若是採用一般的講述法教學,不但枯燥乏味,學習成效也不佳;透過有劇情的故事,將教學內容巧妙的安排在故事情節中,連語文能力較弱的學生也能瞭解標點符號簡單的用法及意思。
研究日誌
日期:91/11/8(五)地點:二年四班教室
研究地點:二年四班教室參與者:邱淑君、二年四班學生
觀察記錄:
上課鐘響了,小朋友進教室,因為生活領域目前的教學單元是「光和影」,所以有幾位小朋友,還在討論下課時自己觀察到物品反射的情形。
小朋友看到黑板上展示的「標點符號歌」感到好奇,小昀不解的問:「老師,黑板上的東西要做什麼啊!是不是要唱歌呢?」
我拿著響板帶領學生以唸謠的方式唸出「標點符號歌」,發現小泓目光有些呆滯,目光停留在些許陽光照射進來的前門上。
小倪不但大聲唸出「標點符號歌」,而且還配合節奏樂器搖晃身體和頭部,十分投入。其他同學,也跟著節奏律動。
平常不愛唸出課文聲音來的小承,這時候也專注的看著黑板,配合節奏唸出聲音來。
小光帶頭把音量放大,聽起來有些吵,所以我要求學生輕聲唸,並想像一下標點符號的樣子。
心得省思:
將語文的課程融入音樂節奏的教學,是我第一次嘗試的教學方式。想不到教學效果真的很棒!將「標點符號」的特性,不但寫成了一首有韻律的歌曲(原作者不詳),而且還能針對其特徵表達的維妙維肖,真的很厲害!尤其在低年級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們對於歌唱、節奏性的活動都很有興趣,若能善加利用,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次我主要是採用唸謠的方式唸出其韻律,並配合響板表現其節奏;如果我可以再以「小星星」的曲調,請學生唱出「標點符號歌」,我想,小朋友一定覺得很有趣,也可以很快的把標點符號的特性朗朗上口。
下次可以嘗試多樣性的節奏樂器,並藉此機會讓學生認識並操弄樂器,邊玩邊學習抽象的符號,應該會很有趣吧!
研究日誌
日期:91/11/12(二)地點:二年四班教室
研究地點:二年四班教室參與者:邱淑君、二年四班學生
觀察記錄:
上課時告訴小朋友,「今天要來玩不一樣的標點符號喔!」學生很期待的表情,小英說:「老師,我會背標點符號歌了耶」,其他同學也七嘴八舌的說:「我也會,我也會。」氣氛很熱絡。
利用肢體來表達標點符號,一開始學生用疑惑的表情看著我,似乎不是很懂的樣子,我試著再說清楚一點-就是利用你的身體、四肢來表現標點符號,學生開始認真的想著,一會兒,許多學生紛紛舉手躍躍欲試的樣子。
小立舉手又高又快,他很高興的走到前面來,利用蛇行手和一個拳頭表現「問號」。同學紛紛給他鼓掌,他也一臉很有成就感的樣子,回到座位後,又再次舉手。
小俞出來表演時告訴我,他還需要一位助手,於是他自己找了一個伙伴-小瑄,只見他不疾不徐的躺下來,雙手貼在腿上,並告訴小瑄請他蹲下做一個球狀,變成了一個「驚嘆號」,同學覺得有趣極了!
學生反應很熱烈,一時無法每個同學都叫到,開始聽到有人說:「老師,你都不點我。」只好馬上安撫他們高昂的情緒,請他們不要急,每個人都有機會表演。
小屏是個害羞的學生,平常較少發言,今天很勇敢的上台表演「逗號」,利用頭當小黑點,一隻手輕輕的斜放在下巴處,又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標點符號秀。
心得省思:
一開始設計這個教學活動時,有點擔心學生們會因為害羞而不敢表演或是缺乏想像力而造成場面尷尬。沒想到,學生們的回饋與表現真是出人意表!語文領域結合肢體活動的教學,讓我對於多樣性的語文教學活動充滿信心,也證實了在傳統的教學法外,若能加入活潑、有趣、多元的活動設計,低年級的學生也可以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
設計者:邱淑君 附錄二
☼
二年四班號想像高手:高手爸媽:
小朋友,認識了有趣的「標點符號」,讓我們試著幫它們換個
不一樣的造型吧!(自己選擇想要變裝的標點符號喔!)
附錄三
小朋友,在上完標點符號後,想一想自己學會了多少呢?趕快拿起筆來,給自己評分吧!
評量項目 | 表現很好 | 表現不錯 | 再加油 |
1.能正確寫出標點符號的樣子。 | |||
2.能了解標點符號的重要性。 | |||
3.能了解標點符號的功能。 | |||
4.我會唱「標點符號歌」。 | |||
5.我在團體討論時會舉手發言。 | |||
6.我能專心聆聽同學發言。 | |||
7.我能畫出標點符號的想像畫。 |
二年四班______號姓名:______________ 家長簽章:_____________
附錄四
★逗號, | 小蝌蚪 | 尾巴彎 | 暫時游在句中間 |
★句號。 | 小圈餅 | 圓滾滾 | 說完一句請停留 |
★問號? | 大耳朵 | 戴耳環 | 遇到疑難便發問 |
★驚嘆號! | 棒球圓 | 棒球長 | 喜怒哀樂都要嘗 |
★冒號: | 黑眼睛 | 張得大 | 它會說出許多話 |
★引號「」 | 右上方 | 左下角 | 框框強調人的話 |
★頓號、 | 斜芝麻 | 中間掛 | 用以分開同類詞 |
★刪節號….. | 像珍珠 | 愛偷懶 | 省略語詞都找它 |
★書名號 | 波浪狀 | 左邊站 | 彎彎曲曲書名號 |
★私名號 | 瘦巴巴 | 細長長 | 專有名詞畫左行 |
★夾註號() | 小括弧 | 提醒你 | 要緊的話別忘記 |
★分號; | 黑豆豆 | 小蝌蚪 | 用來連接兩句話 |
★破 | 一直線 | 中間站 | 用以打斷前人話 |
附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