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人員、法務部調查
局調查人員、國家安全局國家安全情報人員、
海岸巡防人員及移民行政人員考試試題
梁惠王曾經向孟子說:「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利用這個機會問梁惠王說:「殺人以梃與刃,
有以異乎?」梁惠王回答說:「無以異也。」孟子又進一步問說:「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梁惠王回答說:「無以異也。」孟子進而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
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根據文意推理,下列選項何者錯誤?
孟子認爲人民餓死與施政者無關
孟子認爲用木杖殺人與用刀子殺人,是没有差異的
孟子意在引導梁惠王:路邊有人餓死,等同是國君殺了他
孟子認爲用刀子殺人與因爲施政的結果讓人民餓死,是没有差異的
林文月《飲膳札記‧台灣肉粽》:「我開始參與家裡的包粽子工作,是在搬回來台灣以後。當
時的我已進入中學,於讀書之餘,也逐漸對女紅烹飪一類家事有些興趣了,但家中一直雇有
兩個女傭,所以也無甚機會進入廚房;惟端午包粽,往往需要勞師動眾,姐妹之中稍長者,
總要被分派擔任一些工作。初時做一些傳遞竹葉一類較次要的工作,待累積三兩年經驗以後,
始得真正學習包裹粽子。家裡人多,母親又往往在佳節分贈這種時鮮給親戚或父親公司裡的
職員,所以每年端午節前三數日開始,家裡就會瀰漫一種帶有竹葉清香而復又濃郁的節日氣
氛。雖然事隔多年,物事已非,只要閉目思往,那種熱鬧景象,乃至於撲鼻襲人的香味,總
依稀可見可聞。」上文所要表達的主旨為何?
端午包粽,勞師動眾 學習包粽得歷時三兩年
借肉粽和端午表達濃厚懷舊之思 學習包粽過程,開啓作者對烹飪的興趣
「《□□》爲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爲蒙叟之哭泣,《□□》爲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詩集》
爲杜工部之哭泣。李後主以詞哭,八大山人以畫哭。王實甫寄哭泣於《西廂》,曹雪芹寄哭
泣於《□□□》。王之言曰:『別恨離愁滿肺腑,難陶洩,除紙筆,代喉舌,我千種相思向
誰說?』」(《老殘遊記‧自敘》)文句中的□依序應塡入:
九歌/漢書/牡丹亭 天問/說苑/石頭記
離騷/史記/紅樓夢 漁父/新書/山海經
閱讀下文,回答第 題至第 題:
一位將軍在吉普車行駛於崎嶇的路況時仍然能保持合宜的風度,或是皇后在粗心的僕人不小
心把香檳灑在她頸子上時仍能坦然毫無異狀,他們都會因為保有高尚的風度而受敬佩,因為他們
這種更重要的特質超越了暫時的紛亂情形。從某一方面來看,老年人就好像一直都是坐在亂蹦亂
跳的吉普車上或是有湯灑在身上一樣,而有的人就能夠成功地保持了應有的風度。
看起來老了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年齡上失去高尚風度的象徵。如果你從前一度很有吸引力,就
一定會記得是從什麼時候起路人(尤其是異性)對你都不再瞧第二眼了,因此老年人常試圖使自
己看起來比較年輕是不足為奇的。但是企圖使自己看起來年輕,反而不容易面對自己的老相。看
起來年輕一點還算是安全的,但如果行動得像年輕時就有危險了。想要使自己像年輕十歲一樣地
以輕快步子跳上公車,就很可能造成比失去風度更嚴重的後果。有的人說,老了以後某些年輕人
的遊戲,只能用死亡的痛苦代價來換取。
依據上文內容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作者贊同老年人想辦法讓自己看起來較實際年齡年輕的做法
作者認為老年人在行動上保持風度,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危險
作者建議老年人使自己年輕的方式,就是面對自己的老相
作者讚賞有些老年人繼續從事年輕人的遊戲,不考慮結果
在上述文字中作者對於老年人的看法,可以解讀為:
人活到老,就學到老 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老驥伏櫪,不減當年 面對老年,坦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