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警察人員、一般警察人員考試及
104
年
特種考試交通事業鐵路人員、退除役軍人轉任公務人員考試試題
代號:
13110-13610
30110-30710
50110-51310
70110-71010 全一張
(背面)
等 別: 三等一般警察人員考試、三等警察人員考試、高員三級鐵路人員考
試、三等退除役軍人轉任考試
類 科 別: 各類別、各類科
科 目: 國文(作文、公文與測驗)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盃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
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暉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擣藥秋復
春,姮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
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罇裏。(李白〈把酒問月〉)
本文主旨與下列各項何者最為接近?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願為雙鴻鵠,分翅當高飛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禮記.經解》云:「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
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里。』此
之謂也。」根據上文,下列何者正確?
先王重視禮教,反對法律等有形的規範
預先制訂完備刑罰,能夠有效阻絕人民犯罪
政府應當放棄一切有形手段,使用無為而治的教化方式
潛移默化是教化的最高境界,能在無形之中提升人的思想與行為
孔子是因堅持以道自任和「士志於道」的理想,才使他無法被時君所用,才使他
四處碰壁,甚至有時候連生活都過得很淒慘,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熱情與自信。
正因為他對自己理想的堅持,才為中國文化建立起一個用世不用世並不能決定人
格價值及其歷史地位的新標準,因而開啟了一個人可以不用世,仍然可以有人生
奮鬥的目標,仍然可以有偉大的理想,仍然可以賦予人生以豐富的意義,仍然可
以享有歷史崇高地位的士人傳統。(韋政通《孔子》)
根據上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孔子堅持理想,未受重用,理所當然 一個人不用世,便無貢獻社會的機會
以道自任者,切不可喪失熱情與自信 學而優則仕,否則生活會過得很淒慘
下列各選項文句均出自《老子》,何者最能表現其「正言若反、以退為進」的
哲理?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
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
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
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雜說四.馬說〉)
依上文,下列各組詞句中的「食」字,詞性與意義皆相同的是:①一「食」或盡
粟一石 ②「食」馬者 ③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食」不飽,力不足
⑤「食」之不能盡其材
①①① ①①① ①①② ①①②
承上題,本文意旨為:
說明伯樂慨嘆天下千里馬難尋
諷刺昏庸無能的執政者埋沒人才
闡述千里馬必經淬勵磨鍊乃能行千里的道理
傳達千里馬得伯樂之欣喜與未遇伯樂之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