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年公務人員普通考試試題
※注意:可以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本科目除專門名詞或數理公式外,應使用本國文字作答。
代號:
頁次:
-
一、請利用地表平均重力值(9.8m/s2)和地球半徑(6370km)來估算地球質量、
體積與密度。與地球內部的密度(如下圖)相比,差距為何?請申論此差異
的可能原因。(註:萬有引力常數為6.6732×10-8 dyne‧mm2/g2。)(20 分)
二、在臺北市某一地點量測重力值,其絕對值為 978770 mgal,理論重力值為
978795 mgal,觀測點高程為 30 m,布蓋修正值為 1.5 mgal(岩層模板密
度為 1 g/cm3時),地形修正值為 0.3 mgal(地形修正密度為 1 g/cm3時),
而地形平均密度為 2 g/cm3。請根據以下之布蓋異常計算公式,計算出觀
測點的布蓋異常值為多少?(註:高度變化梯度為:每上升 1 m 降低重
力值 0.3 mgal)(20 分)

代號:
頁次:
-
三、請分別描述Mw,Ms,mb,ML為何?並解釋何謂震波規模的飽和(magnitude
saturation)?(30 分)
四、地震儀不是只會記錄到地震,各種環境中的震動,其波形都能被記錄下
來(seismogram,如下圖左),並轉換成時頻圖(spectrogram,如下圖右)。
請說明 spectrogram 的定義和用處為何?並利用時間和頻率特性具體描
述此震動的特徵。(10 分)

代號:
頁次:
-
五、1600 年以來,臺灣災害地震之空間、時間分布如圖所示。請依據你對臺
灣地體構造的理解,說明:(每小題 10 分,共 20 分)
災害地震的空間與時間分布特徵為何?請論述發生的原因可能為何?
任選兩個地震說明並討論其發震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