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附件一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診斷標準(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診斷準則),請老師依說明勾選。
如果:a. (1)(2)症狀中各吻合六項症狀以上
b. 時間超過六個月
c. 七歲前便開始
d. 在兩種以上的場合皆有上述症狀(家庭、學校、社區等)
e. 且合併有學業、人際、情緒、行為等功能的妨害
這個孩子可能需要就診專業醫師協助評估及治療。請導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先至醫院就診。
2. 附件二
高雄市身心障礙診斷鑑定參考醫療機構名單
3. 附件三
面對班級中ADHD的孩子,老師應該怎麼辦?(老師心態的調整)
4. 附件四
面對班級中ADHD孩子,教師可採取使用「行為/情緒問題」處理策略(老師教學的調整)
附件一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的診斷準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標準如下:
(1)注意力不足的症狀包括:
□經常粗心大意,不注意細節,造成功課及其他活動中許多錯誤。
□無法持續注意力。
□心不在焉,有聽沒到。
□交代的事無法完成。
□無法安排工作或散慢,要人提醒才能完成。
□逃避或排斥須專心的工作,如做功課。
□常掉東掉西。
□易被外界吸引而分心。
□常需要被提醒每天要做的事。
(2)a.過動之症狀:
□無法安靜做好、扭來扭去。
□需要坐著時會離開座位。
□許多不該亂動的場合,會爬上爬下或亂跑。
□無法安靜的玩遊戲。
□不停的動。
□話太多。
b.衝動之症狀:
□老師問題還沒問完,就搶先回答。
□無法耐心輪流、等待。
□插嘴或打斷別人。
如果:
a. 上列(1)(2)症狀中各吻合六項症狀以上
b. 時間超過六個月
c. 七歲前便開始
d. 在兩種以上的場合皆有上述症狀(家庭、學校、社區等)
e. 且合併有學業、人際、情緒、行為等功能的妨害
這個孩子有可能需要就診專業醫師協助評估及治療。請家長帶孩子先至下列醫院就診。資提供高雄市身心障礙診斷鑑定參考醫療機構名單一份。
附件二
高雄市身心障礙診斷鑑定參考醫療機構名單
醫 院 名 稱 | 參考掛號科別 | 地 址 | 電 話 |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 中和紀念醫院 | 發展遲緩兒童 聯合評估中心 | 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 (07)3121101 |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 | 兒童精神科 | 高雄市苓雅區凱旋二路130號 | (07)7513171 |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美術館區(原婦幼醫院) | 兒童心智科 | 高雄市鼓山區中華一路976號 | (07)5549131 |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 小兒科 | 高雄市小港區山明路482號 | (07)8065042 |
高雄榮民總醫院 | 小兒神經科 | 高雄市左營區大中一路386號 | (07)3422121 |
高雄長庚醫院 | 兒童心智科 精神科 | 高雄縣鳥松鄉大埤路123號 | (07)7317123 |
國軍左營醫院 (海軍總醫院) | 精神科 |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533號 | (07)5834845 |
國軍高雄總醫院 | 精神科 | 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一路2號 | (07)7496751 |
阮綜合醫院 | 小兒科 | 高雄市苓雅區成功一路162號 | (07)3351121 |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 | 小兒科 | 高雄市苓雅區凱旋二路134號 | (07)7511131 |
文信診所 | 身心科 | 高雄市南台路68-1號(捷運美麗島站1號出口附近) | (07)2254800 |
附件三
面對班級中ADHD的孩子,老師可以怎麼做?
一、了解與接納
老師能夠主動去了解ADHD的問題和困難,是輔導的第一步。了解ADHD學生的行為特徵和生理、心理因素,才能以較客觀的態度和期望去對待他們。認清其行為是氣質的一部份,他們通常無法善加控制,而非故意搗蛋或不聽話。老師能給予接納並且積極建立和其的溫暖關係,為日後的輔導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建立教室的規則
和ADHD學生一同訂定可以遵守的教室規則,有助其活動的規律化。如果沒有教室規則,ADHD學生會比一般學生對常規更無所適從,也更會去測試老師的容忍度。老師使用堅定的、一致性的訓練規則,亦有益於增進其生活適應。「一致」表示規則不會常變換,必須經常如此,且全班一視同仁,沒有例外。「堅定」則表示老師對兒童行為的表現會有一致的回應,例如違反教室規則,一定會受到處罰;反之,表現良好也一定會受到鼓勵。
三、善用增強原理
對於不當行為,例如在課堂上做一些小動作企圖吸引老師的注意,最好的處置方式可能是採用削弱的原則,故意不予反應,以免造成負面的增強。但對於其良好的行為表現,則應該把握機會給予鼓勵和適度的增強,使其建立正常反應的模式,以改善不當的行為。
一般而言,可使用的增強物包括:
社會性增強物:口語式例如:「你整節課沒有都離開座位,真了不起!」「好棒!你能專心把作業寫完」。非口語式的例如: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稱讚、輕拍肩膀、握手等。
符號性增強物: 例如獎勵卡、榮譽狀等。
活動性增強物: 包括在學校中所喜歡的活動,例如自由閱讀、參予教室佈置、免除一項家庭作業、打球等。有時候給其一段自由活動且不受約束的時間,是一種蠻有效的活動性增強。
實物性增強物:
以真正的物品當增強物,例如食物、文具等。
四、適度的處罰
對ADHD學生的不當行為,不要用體罰,但採用適度的處罰,對改善其行為可有一定的價值。例如以「暫停活動」的方式,把他從正在進行的活動中帶開;或運用「飽足原理」,讓他重複做單一行為很多次到其厭煩為止;或者在無安全顧慮之下,使用「自然處罰」方式,讓他嘗到其不良行為的不當後果。
五、改善容易分心的教學環境
因為ADHD學生易受外在事物影響而分心,所以應該避免在環境中給予過多的刺激。例如清除桌面上多餘的物品,座位調整到老師附近或班級中較安靜的角落,並且偶而讓他有走動的機會
(如擦黑板、分發作業簿、材料),或走到他座位旁給予提示,一次只給他一種指示或功課。有時老師穿著較樸素顏色的衣服,並且減少講課時過於複雜的手勢,亦有助於其集中注意力。
六、疏導旺盛的精力
既然精力過人,坐也坐不住,那麼就盡量使他有正常活動的機會和時間。可以藉著運動、或他喜歡從事的有趣活動,例如參加球隊或田徑。或賦予他特殊的任務,如幫老師做事,傳送字條、跑跑腿。當輔導股長或服務股長,每節下課指定他到輔導室或辦公室幫忙等。
七、靈活使用個別化教育方案
調整作業的內容,減少作業的份量和長度,改變評量模式,鼓勵和自己比較等,都有助於其學習。此外,資源教師按照其個別狀況,評估其學習的能力,就其困難學科,實施補救教學,提供有趣的學習經驗和人數少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回饋,以有效地改善學習。
八、鼓勵同儕接納
ADHD學生因奇特異行為和喜歡侵擾別人的特性,在班級中往往人際關係不佳。老師應利用機會向全班學生說明ADHD的症狀,讓學生能了解他的行為,並進一步去體諒和包容。可鼓勵較有愛心的同學,以小團體的方式和他做朋友,或賦予「小老師」的責任,鼓勵他們照顧ADHD學生。能增加其和同學互動的機會,以改善人際關係,學習良好的社會適應。
九、父母諮商及親職教育
老師與父母進行諮商,藉此了解父母對問題認知的程度,並溝通彼此的管教理念和態度。諮商的另一個重點是讓父母知道孩子的改變絕非一夕之間,長期的處理和輔導是必然的。並且也同時要求家長能配合學校的輔導措施,在家中仍然以一致性、堅定的規則來指導孩子,使其有所適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十、尋求專業性的醫療
ADHD兒童有其特殊的臨床症狀,因此除了學校及家庭的輔導措施外,和專業的醫療協助保持密切關係,是輔導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有些ADHD兒童的症狀,經過藥物治療即可以有顯著的改善,當然這得由兒童精神科的醫生來開處方。有些孩子則可能要接受較長期的醫療門診和心理治療。父母也應把醫生的建議和診療與老師溝通,取得較好的協調和配合,以有效幫助ADHD學生。
附件四
班級教師針對學生之「行為/情緒問題」可採取之處理策略
編號 | 處理策略 | 開始時間 (年/月/日) | 結束時間 (年/月/日) | 結 果 | |
一 | 調整教室環境 | ||||
1 | 讓學生的座位靠近老師 | ||||
2 | 讓學生坐在一個小老師的旁邊 | ||||
3 | 給學生指示或呈現教材時,站得靠近學生一些 | ||||
4 | 避免會分散注意力的刺激(例:冷氣機的聲音、交通噪音) | ||||
5 | 提供結構化的教室環境。 | ||||
6 | 將學生在校生活的時間結構化。 | ||||
7 | 其他:(請說明) | ||||
二 | 調整教材教法 | ||||
1 | 每節課儘可能包含多種活動,以提高學習興趣 | ||||
2 | 鼓勵學生發展優勢能力 | ||||
3 | 在教室中採取合作學習模式,而非競爭學習模式 | ||||
4 | 透過合作學習增強學生肯定自己和他人的優點,並且認識別人的需要 | ||||
5 | 將學生兩兩配對,以便隨時相互提醒 | ||||
6 | 提供同儕輔導(指定小老師) | ||||
7 | 提供一位〈不限同年級的〉同儕輔導員 | ||||
8 | 請同學協助做筆記或借筆記給特教生 | ||||
9 | 提供視覺輔助、字體放大、影片教材 | ||||
10 | 將重要訊息(或授課內容的關鍵字彙)寫在黑板上 | ||||
11 | 提供上課大綱,並且容許學生錄音 | ||||
12 | 利用多感官模式教學-視覺、聽覺、動覺、嗅覺 | ||||
13 | 利用電腦輔助教學 | ||||
14 | 老師在黑板或紙上書寫時,搭配口語解說 | ||||
15 | 每上完一個段落就要求學生口述重點 | ||||
16 | 確定學生聽懂老師的指令 | ||||
17 | 給全班同學指令後要再重複對特教學生說一次,然後要求他向老師複述及解釋指令內容 | ||||
18 | 幫助學生瞭解教材潛在的涵義、重點及線索 | ||||
19 | 將冗長的教材切割成數個較短的段落 | ||||
20 | 容許工作中間短暫的休息 | ||||
21 | 工作時以非語言的提示提醒學生專注 | ||||
22 | 教導學生默唸或小聲唸,以增進記憶 | ||||
23 | 提供閱讀技巧和學習策略訓練 | ||||
24 | 其他:(請說明) | ||||
三 | 調整學習單與作業單 | ||||
1 | 降低作業的語文難度 | ||||
2 | 避免冗長的測驗 | ||||
3 | 縮短作業長度:盡可能切分成短篇的作業 | ||||
4 | 減少作業量 | ||||
5 | 不要要求學生閱讀冗長的課外讀物 | ||||
6 | 交代家庭作業時要簡明扼要 | ||||
7 | 容許學生以錄音記下老師交代的作業 | ||||
8 | 將複雜的指令簡化 | ||||
9 | 一次只給學生一張作業單 | ||||
10 | 給學生額外的時間完成作業 | ||||
11 | 容許(協助)學生以電腦打字交作業,或是學生口述,別人代為記錄的作業 | ||||
12 | 容許學生以口頭報告完成作業 | ||||
13 | 利用計時器協助完成工作 | ||||
14 | 找幾位志願的同學協助完成作業 | ||||
15 | 降低得分的標準 | ||||
16 | 不以書寫能力、字的美醜評定成績 | ||||
17 | 對於筆劃錯誤或數字倒置予以更正,但不扣分 | ||||
18 | 鼓勵並稱許學生在班上的討論或發表意見 | ||||
19 | 特別標示出學生正確的答案,而非錯誤的答案 | ||||
20 | 在筆記、作業、考題等書寫資料上,提供學生結構化、可重複練習的模式 | ||||
21 | 使用自我監測策略 | ||||
22 | 建立每日工作檢核表,並要求學生做記錄 | ||||
23 | 對於缺交的功課要持續追蹤 | ||||
24 | 為在校學習及在家作業訂立有系統的增強方式 | ||||
25 | 其他:(請說明) | ||||
四 | 調整考試方式 | ||||
1 | 多出客觀的題目,少出申論題 | ||||
2 | 事先告訴學生測驗的項目 | ||||
3 | 老師以口語報讀題目 | ||||
4 | 讓學生將考卷帶回家寫 | ||||
5 | 容許學生以錄音帶或口語作答 | ||||
6 | 容許學生看書作答 | ||||
7 | 可以經常小考,但不要一次考很久 | ||||
8 | 考試時多給一些額外的作答時間 | ||||
9 | 避免讓學生有時間限制或全部做完的壓力 | ||||
10 | 即使真正學習成就並非很好,但仍稱許學生的進步 | ||||
11 | 其他:(請說明) | ||||
五 | 正向/支持的班級經營 | ||||
1 | 維持簡單明瞭、且一致的班規 | ||||
2 | 不要讓班上同學覺得特教學生因工作做不好或行為較差,而必須被趕離團體,有必要時,可以調整全班的工作 | ||||
3 | 找數位同學組成義工團,有計畫的協助特教生 | ||||
4 | 事先清楚地告知學生何時要做什麼、如何完成作業 | ||||
5 | 提供特教學生一位良好行為模範,並且將名單公佈,時時予以鼓勵 | ||||
6 | 多付予學生任務,讓他有機會合法地離開座位 | ||||
7 | 忽略不適當行為;不強烈限制教室外的活動 | ||||
8 | 容許學生合理的活動 | ||||
9 | 不要求學生在同學面前做他有困難的工作(例如:寫黑板或請同學為他的表現打分數) | ||||
10 | 和學生約定一個只有老師和他看得懂得手勢,以提醒他表現好的行為 | ||||
11 | 使用自我偵察策略 | ||||
12 | 盡可能使用獎勵增強好的行為,罰則的使用要非常小心謹慎 | ||||
13 | 讚美學生特殊優良的行為 | ||||
14 | 給予特殊的權利和增強物 | ||||
15 | 為學生和同學的良好互動行為提供私下的獎勵 | ||||
16 | 其他:(請說明) | ||||
六 | 使用行為改變技術導正問題行為 | ||||
1 | 區分增強、削弱 | ||||
2 | 隔離 | ||||
3 | 反應代價 | ||||
4 | 過度矯正 | ||||
5 | 口頭申誡 | ||||
6 | 身體制服 | ||||
7 | 其他:(請說明) | ||||
七 | 教導壓力管理的方法 | ||||
1 | 呼吸練習 | ||||
2 | 放鬆訓練 | ||||
3 | 運動 | ||||
4 | 冥想 | ||||
5 | 情緒管理訓練 | ||||
6 | 其他:(請說明) | ||||
八 | 增進社會能力 | ||||
1 | 教室生存技巧 | ||||
2 | 合作行為 | ||||
3 | 社會主動行為 | ||||
4 | 自我肯定行為 | ||||
5 | 同儕增強行為 | ||||
6 | 溝通技巧 | ||||
7 | 增進社會個人效能 | ||||
8 | 教導替代行為 | ||||
9 | 教導因應技能 | ||||
10 | 利用各種教材和學生討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
11 | 個人心理諮商及輔導 | ||||
12 | 教導有關社會規範 | ||||
13 | 教導有關法律 | ||||
14 | 其他:(請說明) | ||||
九 | 增進自我管理能力 | ||||
1 | 自我教導訓練 | ||||
2 | 自我監督訓練 | ||||
3 | 其他:(請說明) | ||||
十 | 增進問題解決能力 | ||||
1 | 問題解決前的技巧訓練 | ||||
2 | 問題解決技巧 | ||||
3 | 其他:(請說明) | ||||
十一 | 親師合作 | ||||
1 | 提升父母效能(包括親職教養觀念及技巧) | ||||
2 | 提升家庭結構及功能 | ||||
3 | 提升社會福利及資源連結 | ||||
4 | 讓學生在家另備一套書、簿子或文具 | ||||
5 | 定時向家長報告學生進步的狀況 | ||||
6 | 提供學生特殊的聯絡簿,註明交作業的日期和所需要的支援 | ||||
7 | 定時追蹤學生的生活作息 | ||||
8 | 其他:(請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