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對流實驗融入防災教育的跨領域教學設計

格式
docx
大小
677.06 KB
頁數
4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2-28,离现在 2 23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防災議題融入教學設計自我檢核表

授課科目: 理化 授課班級:812 授課教師:易曉雯

單元名稱:熱的傳播方式

活動名稱

物體的熱對流

學習表現

ai--1 動手實作解決問題或驗證自己想法,而獲得成就感。

pe-Ⅳ-2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品、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能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或數值量測並詳實記錄。

tr--1 能將所習得的知識正確的連結到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及實驗數據,並推論出其中的關聯,進而運用習得的知識來解釋自己論點的正確性。

學習內容

Bb-Ⅳ-1熱具有從高溫處傳到低溫處的趨勢。

Bb-Ⅳ-4熱的傳播方式包含傳導、對流與輻射。

Bb-Ⅳ-5熱會改變物質形態,例如:狀態產生變化、 體積發生脹縮。


學習時間

評量方式

教學內容

  1. 引起動機: 藉由影片討論熱對流與逃離火場的關係-如何有效將高樓火災煙囪效應的傷亡降到最低。

  2. 進行各類金屬的燃燒 & 茶袋熱對流的實驗。

  3. 進一步討論煙&熱與人跑的速度,在火場高樓的住戶該如何逃生。

4. 分享實作心得。

45分鐘

自評

學習單

口頭問答

實驗教育革新名稱

創新教學方法

說明:

兼顧個人實作與團隊合作達成學習成效


新興議題融入

人權教育

海洋教育

家政教育

資訊教育

環境教育

生涯發展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國際教育(請右側說明附上SDGS議題指標與敘述)

防災

說明:

能從日常經驗、學習活動、自然環境,觀察而能察覺問題。

能運用好奇心,察覺現象的規律性,會因為某些改變而產生差異,並能依據已知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想像可能發生的事情,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差異化教學

差異化教學係指教師能依據學生個別差異及需求,彈性調整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評量方式,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並引導學生適性發展。

內容(content)的差異

教材及教法

過程(process)的差異

教學活動的安排小組的學習與討論

成果(product)的差異

因著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同,可以讓學生以其最擅長的方式表現其學習成效

學習氛圍(affect)的差異

在班級現況的基礎上,以教師專業,營造最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氛圍

學習環境(environment)的差異

學習的空間、學習的時間、教具的支援

說明:

透過與同儕的討論,分享科學發現的樂趣







多元評量實施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表演 □展演發表

學生自評 同儕互評

其他:

說明:

透過實作驗證、同儕的討論,思考使用不同的觀察方法或實驗方法,其結果可能產生的差異。



使用資訊設備

電腦(含筆電) □行動載具

電子白板 □實物投影機

無線投影設備 □氣象站設備

感測器 □其他:






民生國民中學111學年度第一學期防災議題融入教學活動照片

授課科目

實 作 演 練

授課班級

812

授課教師

易曉雯

單元名稱

物體的熱對流

日期:中華民國11111 14 日 地點:理化實驗室


圖說:學生利用茶袋代替熱氣球,點燃茶袋後,隨即看見著了火的茶袋往上飄。

圖說:學生準備長短蠟燭在同一密閉空間下 燃燒,由長短蠟燭熄滅順序,了解火場逃生

的訣竅。

圖說: 熱對流顯示高樓層的煙囪效應。

圖說:分頭進行小組實驗與討論、分析歸納、製作圖表,完成學習單。

成果特色與檢討簡述

熱的傳遞方式有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三種。其中熱對流是指流體內部的分子運動,常發生在流體內或流體和固體之間有溫度差時發生。

當液體或氣體物質受熱時,體積膨脹使得密度減少,物質逐漸上升,原位置則由於周圍溫度低密度大的物質補充之,此物質再受熱上升,周圍物質又來補充,如此循環將熱量由流體傳播到各處,即為熱對流。

一旦發生火警,根據熱對流原理,火會往上竄燒,又加上碰到樓梯或是通方管道,形成像「煙囪」一樣的通道,一不注意大量的火和煙就容易往高樓層燒,而且速度非常快,也因此往高處逃其實是越危險的!所以高樓層的住戶,遇到火警最好的方式,應打開安全門沿著逃生梯往下逃,此時要確保安全門已關上。


KPI說明 第2頁,共2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