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程系前身為「機械工程科」,成立於民國59年,為本校創校時最早成立的科系之一,初期招收五專及二專學生。民國89年改制技術學院後正式設系,並配合國家整體產業科技發展政策,培養中高級機械專業人才;招收四技及二技之學生,同時逐步停招五專及二專學生。93學年度開始招收碩士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精密機械及材料」、「機電整合及控制」兩大領域。94學年度增設「機械工程系--微奈米技術組」,以因應當前微奈米技術之發展與未來人才之需求。96學年度配合產業發展人才及服務校友之需求,增設研究所在職專班,提供在職人員終身學習進修之管道,培育優秀之科技人才。
教育理念與目標
(1)教育理念
本系所秉持本校「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理念投入機械工程基礎教育,三十餘年來已爲國家造就數千名機械專業人才。機械系所除了注重學生專業領域的學習以外,對於創造思考能力、智慧財産權保護、生活教育、民主法治教育、人文藝術欣賞與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也極爲重視,期許學生在學習期間能夠吸收多元化知識並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全人教育做為教育理念。
(2)教育目標
(A)大學部
本系以培育機械工業所需之中高級人才,使其具備精密機械、精密量測、微奈米檢測技術、材料分析、電腦輔助工程分析、機電整合以及自動化等相關知識,將來能夠從事設計開發、産品製造、品管分析、機電整合與工業管理等相關工作,並擁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之基本能力爲目標。本系依據學校與工程學院教育目標所揭櫫之方向,經多次會議討論後,擬定出明確的三大教育目標如下:
a.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實務技能的發展。
b.建立專業倫理及社會責任的觀念。
c.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B)研究所
機電整合研究所發展主軸為精密機械與材料及機電整合與控制兩大領域,在『精密機械與材料領域』著重精密製造技術、微奈米檢測技術、薄膜工程技術、材料分析、電子熱傳、電腦輔助工程分析、實驗研究方法與分析能力之建立,以培養高級精密機械工程師;而『機電整合與控制領域』則著重於機電系統整合技術、光電視覺技術、微機電系統、液壓伺服控制、半導體與太陽能技術、IC/LCD製程、機器人設計與技術等開發及分析能力,培養高級機電工程師,使其擁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之能力爲目標。依據本校辦學理念及工程學院教育目標,本所的『教育目標』訂定為:
a.培育理論與實務並重之跨領域機電整合科技人才。
b.培育具積極創新,追求卓越精神並具備工程倫理的科技人才。
c.培育具國際觀視野及符合社會需求的科技人才。
1.系所規劃
(1)職場導向教學發展策略
(a)主軸特色發展策略
本系所全體教師將以本校『學生第一、教學至上』、『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作為教學主軸,加強學生創造思考、生活教育、法治教育與生涯規劃的能力,以完成全人教育為目標。因此在發展主軸特色上以『精密機械』、『微奈米技術』、『電腦輔助工程』做爲教學與研究重點,定期舉辦各類校際研討會,隨時注意產、官、學界意見,調整系所的發展方向。
(b)課程發展策略
推動跨領域教學整合,在課程中規劃産學合作項目,實作與理論並重,再藉由實務專題的訓練強化學生在組織、分析、設計與決策方面的能力,落實學生之專業技能。
(c)師資發展策略
積極與業界合作,聘請業界專業師資蒞校授課並舉辦各種短期訓練班,每學年度舉辦多場的跨校短期訓練班以及學術研討會;並爭取與國內外各大學院校相關系所建立夥伴關係,發展交流管道、互通資訊、相互參訪,以強化本系師資的本職學能。
(d)設備發展策略
擴充及更新精密製造、微奈米技術及電腦輔助工程實驗室等設備,推動與工商界之產學合作,並由各專長領域之教師組成研究團隊,爭取國科會、經濟部與教育部等相關單位之專案研究計畫。
(2)研發成效發展策略
(a)團隊型研發特色發展策略
本系依系所發展特色及教師專長分別成立『精密機械』、『微奈米技術』及『電腦輔助工程』等三大研究團隊,整合專長以發揮各研究團隊之能力,以群組合作方式爭取公、民機構之產學合作計劃,並提供跨系、所、校等研究與教學單位進行各項學術研究與技術合作。
(b)業界結合發展策略
規劃學生赴相關廠家實習或參觀,並邀請業界專業技師蒞校授課,以推動教學與實務結合,進而提生學生實務技能;並鼓勵教師定期回流至業界研習加強專業能力,落實研究與實務結合的研發目標。
(3)提升學生職涯發展策略
(a)實務能力發展策略
本系學生藉由實務專題、校外實習及產學合作的訓練,經由親身之體驗之實務經驗,培養獨立判斷之能力,提昇畢業後職場之競爭力;本系將配合課程輔導學生考取證照,並積極與業界合作,加強學生設計實作能力的訓練,以落實教學成果。
(b)職涯能力發展策略
為培育本系學生成為國家發展需要之科技教育與人文兼備之專業人才,秉持以人本服務、團隊倫理之敬業精神,除加強學生機械工程之專業知識與能力外,並且藉由通識課程之服務教育、工程倫理,培育學生未來職場之應變能力,期使學生畢業後能立即適應職場之就業環境。
(c)國際化能力發展策略
為提升學生外語能力,本系專業課程適度規劃採用英文教材,鼓勵研究所課程先行納入英文教學;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與論文發表,此外輔導學生通過英檢(GEPT)、多益測驗(TOEIC)等語文檢定。
(d)職涯發展輔導策略
本系為加強畢業生之就業輔導,每年定期安排業界專家蒞校進行就業講座,透過專業教師的課程設計,使學生瞭解未來的就業導向;並經由分析畢業系友的就業情形及企業雇主對畢業生的滿意度調查,做為系所調整本位及專業選修課程之依據,達成職涯發展之成效。
(4)系文化發展策略
為提昇學生專業實務的能力,本系每年定期舉辦專題製作比賽,並擇優參與院、校級競賽,以展現學生分工合作及團隊精神之努力成果;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奈米影像、電腦繪圖、精密製造等全國性之技能競賽。
2.發展重點
機械工程系所依據既定之目標與發展策略擬定實施項目,以下分別就系所發展、課程與教學規劃、師資提升規劃、圖書儀器設備之規劃、研究技術發展與服務提升規劃、科系行政績效提升規劃、系辦學成效提升規劃、系配合學校學群整體發展特色規劃等說明如下:
(1)系所學制與班級規劃:
機械工程系自98學年度起以日四技作爲本系發展主力。99學年度『機電整合研究所』將申請更名爲『機械工程研究所』,真正落實系所合一。
98學年度『機械工程系』與『機電整合研究所』招收的學生人數為﹕
(A)日間部﹕碩士班一般生12人,日四技『機械工程系』2班,『機械工程系-微奈米技術組』2班。
(B)進修部與進修學院﹕碩士在職專班12人、雙軌旗艦班四技、二技各1班。
(2)課程與教學規劃
本系所之教育目標旨在學生之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實務技能的發展,建立學生專業倫理及社會責任的觀念,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團隊合作的精神,而培育具產業科技能力之中、高階工程人才。並採融滲式課程設計將「專業融入通識、通識融入專業」,使學生具備職場所需之專業知能外,更能培養其具有通識精神與人文素養之目標。
A.課程規劃
本系所大學部畢業學分為133學分,包括通識核心與發展課程24學分,專業課程109學分;研究所畢業學分為32學分。其中專業選修課程涵蓋精密機械技術、微奈米技術與電腦輔助工程分析等三大領域,同學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選修適合的課程。
B.教學規劃
本系所的教學特色包含精密製造技術、微奈米技術與電腦輔助工程分析等三大領域:
(一) 精密機械技術:非傳統加工技術、精密量測、精密模具、模流分析、逆向工程技術。
(二) 微奈米技術:微奈米檢測技術、薄膜製程技術、材料微結構分析、奈米振動分析、粉末冶金、微機電技術。
(三) 電腦輔助工程: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製造、產品開發設計、有限元素分析、結構分析、電子熱傳分析、電腦輔助工程分析。
因此本系所之教學規劃重點之主要依據如下:
(一)各實驗室轉型時重視基礎實習與高科技之銜接訓練,並鼓勵教師培養第二專長。
(二)注重教學品質,每學期配合學校舉辦教學評量,針對程度較差之同學採取課後補救教學。
(三)鼓勵教師使用網路及多媒體輔助教材進行互動式教學。
(四)根據規劃課程內容鼓勵教師培養第二專長,配合變遷快速的社會需求。
(五) 培養學生具有實務經驗,並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研究分析的能力。
A.師資人數及素質
機械工程系所目前共有專任專業教師23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6人、助理教授5人、講師8人、技術教師2人。教師大多具有實務背景或是相關技能檢定證照,專長皆爲機械工程相關系所畢業,目前助理教授以上共有12人具有博士學位。依據機械工程系學制與班級規劃需求,未來5年的師資規劃情形如下表4.3.1.1所列:
表4.3.1.1機械工程系所師資規劃
級 職 | 合計 人數 | ||||||||||
教授 | 副教授 | 助理教授 | 講師 | 技術教師 | |||||||
人數 | 百分比 | 人數 | 百分比 | 人數 | 百分比 | 人數 | 百分比 | 人數 | 百分比 | ||
98 | 3 | 13 | 6 | 26.1 | 5 | 21.7 | 7 | 30.4 | 2 | 8.7 | 23 |
99 | 4 | 17.4 | 5 | 21.7 | 5 | 21.7 | 7 | 30.4 | 2 | 8.7 | 23 |
100 | 5 | 22.7 | 6 | 27.2 | 3 | 13.6 | 7 | 31.8 | 1 | 4.54 | 22 |
101 | 6 | 27.3 | 5 | 22.7 | 3 | 13.6 | 7 | 31.8 | 1 | 4.54 | 22 |
102 | 7 | 31.8 | 4 | 18.2 | 3 | 13.6 | 7 | 31.8 | 1 | 4.54 | 22 |
B.師資專業配合與調整
目前本系所的師資專業與系所發展方向極為一致,然爲配合機械工程系所未來發展方向,將鼓勵教師往機電整合、自動化系統整合、微奈米技術與電腦輔助工程分析方面發展。98學年度本系教師將繼續前往業界實地參觀,到學術界或產業界短期進修『電腦輔助自動化技術』、『微細製造及精密模具』、『高等電腦輔助設計』與『微奈米檢測、『薄膜技術』等相關課程。
(4)圖書、儀器設備之規劃
A.圖書及儀器設備規劃
(A)圖書:配合本系所專業科目及實習課程,與圖書館合作,持續進行機械相關領域之圖書、資料庫、期刊、雜誌以及輔助教學媒體之採購,以提供最佳的服務品質。
(B)儀器設備:本系所儀器設備規劃,以增購『精密機械技術』、『微奈米分析技術』與『電腦輔助工程分析』三大發展主軸所需之設備儀器為主,其中精密製造中心將增購精密磨床、精密搪孔機,以強化精密製造及模具加工所需之設備,微奈米技術方面將購買粒徑分析儀等儀器,以及建構奈米仿真技術與分析用之叢集式電腦相關設備。電腦輔助工程分析將以更新CAD/CAM/CAE所需之硬體設備為主,並擴充相關分析軟體之質量,以配合本系所之教學主軸以及發展特色。詳細圖儀購案規劃內容如表4.3.1.2。
表4.3.1.2機械工程系所圖儀設備規劃實施表
實施項目 | 內容概要 | 近程 | 中程 | 經費 概算 (千元) |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
1.電腦輔助設計實驗室 | 電腦、ProE、SolidEdge、SolidWorks、I-DEAS、Inventor等軟體更新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1,500 |
2.工程分析實驗室 | 電腦、雷射印表機、MATLAB、ANSYS、LABView、Windows Server、RevCAD、更新MolDex、Rhino等分析軟體等軟體更新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1,000 |
3.雷射加工實驗室 | 顯微鏡、電腦、雷射割字機、小型鑽床、小型車床 | 200 | 200 | 200 | 50 | 50 | 700 |
4.電子熱傳實驗室 | 溫度測量儀、電腦、黏度計、熱影像儀等設備、精密電性分析儀。 | 50 | 50 | 50 | 50 | 50 | 250 |
5.精密製造中心 (含數控工具機實驗室) | 精密磨床、精密搪孔機、拋光設備、光學尺、三次元逆向掃描座標量測儀、二維向量比對分析儀、綜合加工機。 | 250 | 250 | 250 | 250 | 250 | 1,250 |
6.振動分析與微結構動態量測實驗室 | 都卜勒頻率掃瞄顯微量測干涉儀、電控顯微操作器、雷射量測系統、更新軟體。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1,000 |
7.材料試驗(含精密鑄造)實驗室 | 影像分析量測系統、光學顯微鏡、高溫燒結爐、研磨拋光機、電子比重計、壓模機、熔鋁爐。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1,500 |
8.精密儀器實驗室 | 電子束微加工裝置、3D 輪廓軟硬體設備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2,500 |
9.奈米實驗室 | 擴充奈米模擬技術與分析設備、奈米硬度量測二維傳感器、奈米定位平台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2,500 |
10.奈米薄膜實驗室 | 快速退火爐、陰極電弧鍍膜系統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2,500 |
11.X光繞射實驗室 | 薄膜應力分析裝置、高溫X光繞射裝置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2,500 |
12.設備更新及擴充 | 更新及擴充現有實習實驗室教學設備(數位攝影機、雷射印表機、單槍投影機、液晶顯示器) | 7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4,700 |
年度經費合計 | 4,200 | 4,500 | 4,500 | 4,350 | 4,350 | 21,900 |
B.空間規劃
八德大樓重新改建後,學校將作整體規劃,建置數位化多媒體教學環境,使機械工程系所師生獲得更爲寬廣舒適的教學空間,以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信義樓將成為機械工程系所專用空間,在機械工程研究所方面,規劃擴充研究生專用研究室及研討室爲目標。
(5)技術發展與服務提升規劃
A.産學合作
本系所除了向國科會及教育部等單位申請整合型計畫或個別型研究計畫外,也注重與工商業界之産學合作,透過合作加強與業界之交流,並藉由實務專題的訓練強化學生組織、分析、設計以及決策的能力。預計未來參與更多的產學合作計畫,並提供諮詢、測試檢驗、工廠輔導等服務。參與産業界産品的設計與製造,可以加強産學合作關係,並讓學生在產學合作的過程中親身實作以印證理論,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A)近程(98學年度~99學年度)
a.鼓勵教師申請業界之産學合作計畫及國科會提升産業技術及人才培育計畫。
b.產學合作物件以本校附近中小企業爲主,並輔導業界執行科專計畫。
c.鼓勵教師及學生赴公民營機構研(實)習,提升教師、學生實務能力。
d.鼓勵教師參與各種産學研討會,提升研究團隊投入産學案之能量。
e.鼓勵專業教師考取證照,提昇教師專業技能。
f.加強與國內各大專校院以及相關學術機構交流合作,並定期舉(協)辦與參加全國性及國際性學術會議。
(B)中程(100學年度~102學年度)
a.擴增育成中心的規模以配合未來之需求,並配合未來本校育成中心的成立協助廠商技術升級。
b.推動教學與實務結合,協助規劃學生赴相關廠家實習或參觀。
c.與民間具有奈米技術的相關廠商技術交流,共同開發制程技術。
d.積極與訓練機構、企業簽約,建立夥伴關係,以培養符合業界需求之人才。
B.推廣教育
本系所參考大臺北南區的産業特性,將與相關單位合作辦理推廣教育訓練,期望借著回流教育能對科技教育訓練與産業升級有所助益。未來將朝向以下方向持續推展推廣教育工作。
(A)近程(98學年度~99學年度)
a.辦理『奈米尺度表面形貌檢測訓練班』、『奈米尺度機械性質檢測訓練班』、『微奈米檢測技術實務班』、『微放電加工研討會』等短期專業技能訓練課程,達到終身學習目標。
b.申請辦理職業訓練局委託辦理之各種職訓班。
c.配合廠商及本校現有電腦軟硬體,辦理各種電腦軟體教育訓練班。
d.與業界合作辦理機械類或是汽車類二技學分班。
e.結合區域企業需求,辦理碩士『在職專班』。
f.結合勞委會職訓中心開辦雙軌旗艦專班。
(B)中程(100學年度~102學年度)
a.因應國際化趨勢,寒暑假期間與國外及海峽對岸姊妹校合作辦理推廣教育課程。
b.辦理海峽兩岸及國際交流觀摩活動,提升師生之國際觀。
c.規劃辦理專業技能研討會,邀請業界與相關學術研究單位參與。
d.配合終身學習趨勢,擴展推廣教育物件,並依婦女、國中小教師、原住民、銀髮族等不同族群規劃所需班次課程。
e.配合鄰近社區居民需要,辦理『社區學院』相關課程。
(6)系所行政績效提升規劃
本系所全體專業教師依系所發展特色及教師專長分組,成立『精密製造技術』、『微奈米技術』、『電腦輔助工程分析』等三大研究團隊,每位教師均具有其相關領域所需的專業知識,教師可依個人專長及研究方向選擇合適專業領域。系上行政小組依校方組織規程分別設置六組,每位教師得選擇至少參加六組中的兩組。各組設有召集人,負責召集分組會議及協調分配工作。本系並設有獨立的導師會議。系務會議為最高決策機構,掌管重大系務決策。本系每學期至少召開二次系務會議,以規劃、研討與制定系務發展目標與方向,及其相關執行事項,此外並視狀況或突發事項召開臨時系務會議。圖4.3.1.1為本系所行政組織架構。
圖4.3.1.1機械工程系所行政組織
(7)系所配合學校、學院整體發展特色規劃
A.舉辦國內與國際研討會、論文發表會等學術活動,帶動教師與學生的研究風氣,朝向國內一流科技大學邁進。
B.配合學校發展為全方位、具前瞻性之科技大學的目標,強調通識教育與人文氣質,以培育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的菁英份子爲目標。
C.積極開拓校外資源爭取經費,包括教育部的發展學校特色專案計劃、教學卓越計劃,國科會的專題研究整合型計劃,經濟部的產業紮根計劃等,協助學校推動大型整合計畫,以爭取更多的校外資源,改善軟硬體設施、提升教學成效;並開放系所實驗室,以加強産學合作。
D.配合學校整體發展規劃跨領域與科系整合的課程,提供學生多樣選擇與品質更佳的課程。目前本系與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機電科技系共同規劃跨領域與科系整合課程「微奈米技術學程」,供全校學生選讀,修滿規定科目與學分者由本校發給學程專長證明。
E.配合學校學制規劃,未來發展以四技及研究所爲主,同時規劃成立博士班,進一步提升本校的教學與研究水準,讓本校早日躋身國內一流的科技大學,並朝國際級學府邁進。
3.系所特色
本系所依師資專業整合、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研究設備之應用與培養學生技能特性發展,並配合國家發展重點科技與本校教學卓越的政策,訂定系所之重點發展特色如下:
(1)大學部課程設計強調基礎理論與實務應用並重之學習,針對精密機械技術、微奈米技術、電腦輔助工程等三大特色領域規劃相關理論課程配合教學,奠定實務技術學習的基礎,強化學生實務技術能力。
(2)研究所發展特色為精密機械與材料及機電整合與控制兩大領域,重視學生研究方法與分析能力之建立,使其擁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之能力爲目標。
(3)積極開辦專業證照輔導,協助學生通過技能檢定,並將證照考試內容融入實驗課程,輔導學生取得專業證照及國際相關證照。
(4)拓展產學實務合作,提升學生實務能力;引進業界專家參與課程講座,建立夥伴合作關係,進而引荐學生至業界實習,達成學生就業之目標。
(5)透過融滲式協同教學,使專業課程通識化、通識課程專業化,以啟發、教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省思、自我控制、自我肯定,並得以重新創造自我,重新認知週遭環境、建立全球觀,擴展未來職場就業的豐富能量,進而具備關懷自然、服務社會的態度。
4.預期成效及影響
(1)近程部分(98學年度~99學年度)
A.強化教學設備,加強理論與技術實務課程,培育兼具理論基礎與實務能力之專業技術人才,以投入國家機械工業之建設行列。
B.配合本校微奈米科技中心提出各種特色計畫,為本系所爭取更多的經費,用以改善教學設備品質,並有助於教師研究能量之提昇。
C.落實系所合一,99學年度將「機電整合研究所」改名為「機械工程研究所」,以提昇機械工程系之教學研究之品質與能量。
D. 因應招生需求,微奈米技術組99學年度將停止招生。
(2)中程部分(100學年度~102學年度)
A.鼓勵教師發表研究論文、著作以及專利,提昇教師研究水準,並與國內外各大學相關系所、研究機構建立夥伴關係,朝向頂尖科技大學的第一流系所目標前進。
B.充分應用各種教學設備及軟硬體,定期修訂教學內容與課程大綱,並與業界廠商建立合作關係,使學生在校所學能滿足業界之需求。
(3)本系所近中程內產學合作及學生成就與研究發展如下:
A.推動各項專業證照輔導,協助學生通過檢定考試取得專業證照,強化學生之專業能力。表4.3.1.3為本系所98~102學年度學生取得專業證照之預估情形。
表4.3.1.3 本系所98~102學年度學生取得專業證照預估表(張數)
學年度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專業證照 | 60 | 70 | 70 | 70 | 70 |
國際證照 | 3 | 5 | 6 | 8 | 8 |
英語證照 | 3 | 5 | 6 | 8 | 8 |
B.鼓勵教師參與各項學術活動,主動參與業界交流進行產學合作,進而爭取國科會專題及公民營研究計畫,以爭取經費擴充設備,提升本系所之研究能量。98~102學年本系所研究計畫及論文發表成效預估量如表4.3.1.4所示。
表4.3.1.4 本系所98~102學年度研究計畫及論文發表預估表
學年度項目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
政府及國營機構實務性研究計畫(含國科會) | 件數 | 20 | 20 | 20 | 20 | 20 |
金額(元) | 15,000,000 | 15,000,000 | 15,000,000 | 15,000,000 | 15,000,000 | |
民間委託產學合作案 | 件數 | 30 | 30 | 35 | 35 | 35 |
金額(元) | 1,500,000 | 1,500,000 | 1,700,000 | 1,700,000 | 1,700,000 | |
技術服務 | 件數 | 20 | 20 | 20 | 20 | 20 |
金額(元) | 200,000 | 200,000 | 200,000 | 200,000 | 200,000 | |
期刊論文 | 篇數 | 20 | 25 | 25 | 30 | 30 |
研討會論文 | 篇數 | 50 | 60 | 60 | 70 | 70 |
專利 | 件數 | 3 | 5 | 5 | 6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