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內湖區明湖國民小學111學年度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教案

格式
doc
大小
100 KB
頁數
4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6-28,离现在 3 11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臺北市內湖區明湖國民小學111學年度課程計畫

臺北市內湖區明湖國民小學111學年度第1學期

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教學計畫


  1. 編寫者:自然科技領域教師團隊

  2. 課程架構圖

自然6

第一單元

天氣的變化

活動一大氣中的水

活動二認識天氣的變化

活動三颱風










第二單元

熱對物質的影響

活動一物質受熱後的變化

活動二熱的傳播

活動三保溫與散熱








第三單元

大地的奧祕

活動一多變的大地景觀

活動二岩石與礦物

活動三風化與土壤









第四單元

電磁作用

活動一指北針和地磁

活動二電磁鐵

活動三電磁鐵的應用








  1. 課程目標

  1. 藉由觀察、實驗,知道空氣中水氣的變化會造成露、霧、雲、雨、雪、等現象,學習解讀衛星雲圖中的天氣訊息,並知道代表天氣的各種符號和鋒面和颱風對臺灣天氣的影響。

  2. 熱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發現熱不但會使物質溫度改變,同時有些物質受熱後,性質會改變,無法再復原,但有些則只是形態改變而已。接著藉由實驗,了解物質不論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變化。最後再進一步探討熱的傳播方式,察覺物體可利用傳導、對流、輻射等方式,把熱由高溫處傳向低溫處並應用於保溫與散熱。

  3. 藉由觀察、實驗,知道侵蝕、搬運、堆積及地震怎樣使地形景觀改變;透過觀察,知道岩石與礦物常見的用途與性質,並知道土壤的形成與重要性。

  4. 知道指北針就是一種磁鐵。藉由實驗操作,知道如何製作電磁鐵,並練習設計電磁鐵玩具。


  1. 教材內容(來源)康軒版自然與生活科技第七冊課本習作、教學媒體光碟與網路資源等。







  1. 教學計畫:

時間

單元主題


教學活動


學 習 目 標


評量方式


教學資源



1-1雲和霧

1-2雨和雪、露和霜

1-3大自然中的水循環

2-1認識衛星雲圖

2-2認識地面天氣圖

2-3氣團與鋒面

3-1颱風來了

3-2防颱準備



1.認識大氣中有各種形態的水。

2.知道大氣中霜、露、霧、雲、雨、雪的形成原因。

3.透過操作實驗,發現溫度是影響大氣水蒸氣形態的主因。

4.知道大自然中水的循環途徑

5.觀察並解讀衛星雲圖,了解當時天氣型態。

6.認識衛星雲圖的來源及認識氣象衛星。

7.認識地面天氣圖高、低氣壓、等壓線符號。

8.認識冷鋒和滯留鋒影響臺灣的天氣變化。

9.認識梅雨季節的由來及對臺灣的影響。

10.分析颱風來襲時的衛星雲圖,觀察颱風的位置與範圍。

11.觀察連續的颱風衛星雲圖,了解颱風的形成與消散。

12.學習利用傳播媒介,蒐集颱風的相關資料。

13.能以合適的圖表來呈現蒐集資料的結果。

14.學習解讀颱風路線圖及颱風警報表颱風資料。

15.知道颱風來襲時會造成的各種災害。

16藉由討論,了解如何做好防颱措施。

*觀察記錄

*口頭報告

*資料蒐集

*習作評量

*實作評量


塑膠杯

*冰塊

*鹽

*放大鏡

*圖片

*溫度計

*線香

*錐形瓶

*塑膠袋

*磅秤

1-1熱與溫度

1-2物質受熱的變化

1-3物質的熱脹冷縮

2-1熱的傳導

2-2熱的對流

2-3熱的輻射

3-1保溫

3-2散熱




1.知道物質受熱時,溫度會上升。

2.知道正確使用溫度計的方法。

3.知道有些物質受熱後,性質會改變且無法復原,有些則不會改變。

4.透過實驗和討論,證明氣體的體積會隨溫度的變化而改變。

5.透過實驗和討論,觀察固體的體積會受溫度的變化而改變。

6.知道正確使用酒精燈的方法。

7.讓學生設計熱脹冷縮的實驗,培養創造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8.透過討論認識溫度計等物品和現象,是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的應用。

9.知道熱由溫度高的地方傳到溫度低的地方。

10.知道不同材質的物體,熱傳導速度也不同。

11.知道熱傳導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

12.知道液體的傳熱方式。

13.透過煙在冷、熱空氣對流的實驗,察覺空氣和水都是藉著對流來傳熱。

14.察覺陽光的熱是一種輻射傳熱的概念。

15.察覺電暖器和電燈的燈管會利用輻射及對流的方式傳播熱。

16.知道減緩或阻隔熱的傳播,可以達到保溫的效果。

17.知道不同材質的容器,其保溫效果也不同。

18.察覺使熱加快傳播,可以散熱。

19.知道日常生活中能達到散熱效果的物品或方法。

*觀察記錄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習作評量


*熱水

*冷水

*溫度計

*錐形瓶

*燒杯

*氣球

*橡皮塞附玻璃管

*簽字筆

*球環實驗器

*打火機

*精燈

*三腳架

*鋁箔盤

*玻璃板(或墊板)

*生活中熱脹冷縮的圖片*

*溼抹布

*麥片顆粒*

*陶瓷纖維網

*線香

*冰塊

*廣口瓶

*保溫器具

十一

月至十二月

1-1流水改變大地

1-2河流地形

1-3海岸地形

1-4地震對地表的影響

2-1岩石

2-2礦物

2-3岩石、礦物與生活

3-1土壤的形成與利用

1..藉由實驗,觀察水量不同影響泥土和砂石被搬運、侵蝕的情形不同。

2.改變自製河道的坡度高低,觀察水量相同時,不同坡度上的泥土和砂石沖積情形不同。

3.察覺水流速度影響侵蝕、搬運、和堆積三個作用。

4.知道細心、切實的探討,獲得的流水實驗紀錄才可信。

5.藉由實驗結果,推理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堆積物形狀特徵不同,與坡度(流速)有關。

6.透過討論知道岩石、土壤對生物的重要性。

7.培養愛護地景的情操,了解地景被破壞了難再復原,進而關懷鄰近地區的地形景觀。

  • 觀察紀錄

  • 口頭報告

  • 資料蒐集

*習作評量


  • 木板

  • 裝水容器

*油土

  • 鏟子

  • 泥土和砂石

  • 花岡岩、石灰岩標本

  • 酸性溶液

  • 放大鏡

  • 滑石、石英標本

  • 各類礦物標本


十二

月至 一月

1-1磁力影響指北針

2-1電可以產生磁

2-2電磁鐵的特性

2-3怎樣改變電磁鐵的磁力

3-1生活中的電磁鐵

3-2 製作簡易小馬達



1.知道地球具有磁性,可使指北針的指針箭頭指向北方。

2.由操作中發現指北針的指針和長條型磁鐵都有兩極,並且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3.了解電流方向改變或電線擺放的位置改變時,都會影響指北針指針的偏轉方向

4.察覺通電的線圈具有磁性,會使指北針的指針發生偏轉,但磁力微弱不足以吸起迴紋針。

5藉由操作,發現通電的線圈內放入鐵棒,磁力會增強,就可以吸起迴紋針。

6藉由實驗探討線圈圈數、電池串聯數量和電磁鐵磁力大小之間的關係,發現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

7.學習設計比較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步驟,並負責執行操作。

8.能找出日常生活中應用電磁鐵原理的物品。

9.體認日常生活中巧妙的工具是科學原理的應用。

10.察覺利用通電的線圈,可以用來製作簡易小馬達。

*習作評量

*實作評量

*口頭發表

  • 資料蒐集




  • 指北針

  • 長條形、圓形及強力磁鐵

  • 鋼釘

  • 棉線

  • 電池和電池盒

  • 漆包線

  • 吸管

  • 砂紙

  • ..鋁棒

  • 迴紋針

  • 小紙片

  • 小水盆

  • 塑膠瓦楞板

  • 吸管

  • 鐵棒、木棒、鋁棒(10cm

  • 應用電磁鐵裝置的物品

  • 麥克筆

  • 膠泥

  • 一般及絕緣膠帶

  • 小別針

  • 兩腳釘

  • 西卡紙

  • 紙杯

  • 色筆


  1. 評量項目:

評量項目

表現優異

表現良好

已經做到

繼續加油

仍需努力

1.能解讀衛星雲圖中的訊息,並瞭解鋒面及颱風的影響。






2.認識固體、液體、氣體熱脹冷縮的變化並知道熱的傳播方式有傳導、對流、輻射三種。






3.瞭解水流作用,認識岩石與礦物,並知道土壤的形成與重要性。






4.瞭解電流會產生磁,能製作電磁鐵,並設計運用電磁鐵產生動力的玩具。








  1. 評量方式及成績計算:


期中成績

期末成績

定期考查成績(30

期中考紙筆測驗

期末考紙筆測驗

平時成績(70

(1).第一、二單元習作

(2).第一、二單元紙筆測驗

(3).操作評量

(4).課堂表現 (學習態度、實作、組員合作)

(5)其他

(1).第三、四單元習作

(2).第三、四單元紙筆測驗

(3).操作評量

(4).課堂表現 (學習態度、實作、組員合作)

(5)其他

佔總成績之比例

50

50



  1. 教學要求及家長配合事項:

1.學期配合課程教學(採用康軒版),單元順序安排如下:

一、天氣的變化 二、熱對物質的變化三、大地的奧秘四、電磁作用

2.自然習作乃配合課程最基本的作業,每堂課帶來才能跟上進度;另外,各單元的紙筆測驗亦列入平時成績計算,測驗內容除了上課老師教授的科學知識外,尚包含其他相關科學常識,家長宜多帶領孩子走出戶外接觸大自然、參觀博物館、聆聽專業解說和導覽,鼓勵孩子養成閱讀課外讀物的習慣。


4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