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1 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 30、31 題。 
待我年事漸長,我自父親的談話中得知原鄉本叫做「中國」,原鄉人叫做「中國人」;中國有十八省,我們便是由中國
廣東省嘉應州遷來的。後來,我又查出嘉應州是清制,如今已叫梅縣了。 
到公學校(如今的國民小學)五六年級,開始上地理課;這時我發覺中國又變成「支那」,中國人變成了「支那人」。在地
圖上,中國和臺灣一衣帶水,它隔著條海峽向臺灣劃著一條半月形弧線,自西南角一直劃到東北角。我沒有想到它竟
是如此之大!它比起臺灣不知要大好幾百倍。但奶奶卻說我爺爺因為原鄉住不下人才搬到臺灣來的。這是怎麼說的呢? 
日本老師時常把「支那」的事情說給我們聽。他一說及支那時,總是津津有味。精神也格外好。兩年之間,我們的耳
朵便已裝滿了支那,支那人,支那兵等各種名詞和故事。這些名詞都有它所代表的意義;支那代表衰老破敗;支那人
代表鴉片鬼,卑鄙骯髒的人種;支那兵代表怯懦,不負責等等。 
老師告訴我們:有一回,有一個外國人初到中國,他在碼頭上掏錢時掉了幾個硬幣,當即有幾個支那人趨前拾起。那
西洋人感動得儘是道謝不迭。但結果是他弄錯了。因為他們全把撿起的錢裝進自己的兜裡去了。 
然後就是支那兵的故事。老師問我們;倘使敵我兩方對陣時應該怎麼樣?開槍打!我們說。對!支那兵也開槍了。但
是向哪裡開槍?向對方,我們又說。老師詭祕地搖搖頭;不對!他們向天上開槍。這可把我們呆住了。為什麼呢?於
是老師說道:他們要問問對方,看看哪邊錢拿得多。因為支那兵是拿錢雇來的。倘使那邊錢多,他們便跑到那裡去了。 
支那人和支那兵的故事是沒完的,每說完一個故事,老師便問我們覺得怎樣。是的,覺得怎樣呢?這是連我們自己也
無法弄明白的。老師的故事,不但說得有趣,而且有情,有理,我不能決定自己該不該相信。 
我重新凝視那優美的弧線。除開它的廣大之外,它不會對我說出什麼來。      (鍾理和<原鄉人>) 
30、同樣是一個「中國」,卻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看法。依據上文,選出最恰當的選項: 
(A)奶奶認為在中國求生不易                                    (B)父親懷念清朝統治下的中國 
(C)掉錢的西洋人發現中國民風純樸                        (D)主角認為中國非常遙遠且充滿神祕 
31、下列關於上文的分析,錯誤的選項是: 
(A)作者化身為主角的第一人稱觀點敘述 
(B)作者以回顧過去的手法抒發心中疑惑 
(C)透過祖先移居臺灣之事,表現對臺灣土地的認同 
(D)透過日本教師講的故事,展現日本對中國的鄙夷 
32~34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 32~34 題。 
甲骨片上的卜辭指的是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出土的甲骨卜辭經過整理之
後,與農業有關的的多達四、五千片之多,其中又以占卜農作物豐歉的為最多,相較於農作收成,占卜畜牧的卜辭數
量很少。 
黃土高原適宜種植黍、稷等糧食,因此周人在此形成一個經營農業的部落。由於耕作需要,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也日
益進步,周代農業生產工具雖然仍多為木、石、骨、蚌等材料所製,但金屬農具使用亦慢慢增多。 
《詩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有十多篇專門描述農業生產的詩篇,充分反映了當時農業的狀況。《詩經》
中所記載的糧食作物名稱有二十多種,扣除同物異名的同一作物後,可得知周代的糧食作物有粟、黍、菽、麥、稻和
麻等六、七種,而在這些作物中,粟和黍是周人最主要的生活糧食。 
原始農業的耕作制度是撂荒耕作制,意即一塊田地耕種過幾年之後,便要拋荒,重新尋找新的土地來耕作,以拋荒保
持地力待日後利用。有一種考證上的說法是,商代屢次遷都的原因之一,便是與耕作制度息息相關。而到了西周、周
人已有很先進的休閒耕制度。《詩經》及《周易》中有菑、新、畬的記載,菑田,指休閒田,任其荒置長草;新田是為
休閒荒置之後重新耕種之田,畬田則是耕種之後第二年的田,田中已長草,但經過除草之後,仍可種植。 
壟作是夏商西周時期中一個極為進步的農業生產技術,在農業用水的部分,由於壟作技術的問世,排澇和灌溉的問題
便可迎刃而解。中國北方的氣候自然條件以乾旱為主,但夏季的集中降雨卻也會導致水患,此時正為夏季作物的生長
高峰期,對作物的影響頗鉅。壟,時稱為「畝」,《詩經》中有所謂「乃疆乃理,乃宣乃畝」,也就是平整土地、劃定疆
界、開溝起壟,宣洩雨水的意思。當時人們在施行壟作的時候,「            」。壟作的出現雖然是與排澇有關,但卻對後
來農業技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也帶動栽培技術往上提升。 
雜草往往伴隨作物而生長,一部農業歷史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也就是與雜草的戰鬥史。原始的除草方式是刀耕火種,
先以石斧,後來用鐵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木曬乾後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鬆軟,不翻地,利
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後不再施肥。這種方式能清除播種前的雜草,但在播種之後,仍然有雜草隨作物一同長出,
清除困難。為使莠不亂苗,於是有中耕、除草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