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11-1
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素養導向教學備課紀錄表(2024版)
教 學 班 級 :603 教學領域: 自然 教學單元:單元一簡單機械
授課教師姓名: 陳玉娟 服務學校: 七堵國小觀 察 者:王凱信
備課時間:__114___年__03__月__12__日_13___時____分
教學設計說明與對話 | 觀察焦點及觀察工具 |
學習任務:齒輪遊樂園組 *只能以一個大齒輪傳送動力,帶動其他齒輪。 *創作出3個遊樂設施。 *3個遊樂設施包含順時針與逆時針兩種方向。 *能說設計的齒輪組的動力如何傳送。 *能針對他組作品,提出改善方案。 *能針對他組給的建議,改良作品。
|
規準1︰營造情境化的學習 規準2︰安排探究性的學習任務 規準3︰促發學生的學習互動 二、其它輔助觀察工具: □學生座位表 □ □ |
觀課相關配合事宜 | |
(一)觀課人員觀課位置及角色(請打)
(二)預定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與地點: 1.日期:_114_年_3_月_19_日_10_時_30_分 2.地點:自然教室B (三)回饋會談預定日期與地點:(建議於公開授課∕教學觀察後三天內完成為佳) 1.日期:_114_年_3_月_19_日_13_時_0_分 2.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附表11-2
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素養導向教學觀議課紀錄表(2024版)
(表格可依觀察焦點所選取觀察規準向度自行編修)
教 學 班 級 :603 教學領域:自然教學單元:單元一簡單機械
授課教師姓名: 陳玉娟 服務學校: 七堵國小觀 察 者:王凱信
教學時間:_114_年_3_月_19__日_10__時_30__分
議課時間:_114_年_3_月_19__日__13_時_00__分
規準/指標 | 教師引導及學生表現情形 | |
有呈現 (請打) | 觀察記錄 | |
規準1︰營造脈絡化的學習 關注重點︰教材組織、學習經驗及情境安排 | ||
1-1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 | | 教師透過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引導學習並激發興趣。首先,教師以「遊樂園遊玩經驗」作為開場,喚起學生對機械運作的好奇心,成功引起學習動機。接著,教師利用學生先前學過的「齒輪與鍊條的力學帶動方式」,自然地將課程內容帶入主題,使學生能夠在既有知識基礎上進一步思考與探究。 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透過已知的齒輪組示範,讓學生觀察不同齒輪的旋轉圈數變化,並引導學生思考齒輪組合方式,培養其邏輯推理與問題解決能力。最後,課堂活動以分組實作評量的方式進行,學生透過動手操作驗證學習成果,並將完成的作品拍照後上傳至 PADLET 平台分享,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反思。整體課程設計環環相扣,充分結合經驗、探究與實作,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理解 |
1-2根據學生學習的先備知識,提供所需的學習支持。 | | |
1-3掌握教材組織的脈絡,協助學生系統化的學習。 | | |
1-4引導學生將所學概念應用於生活情境。 | | |
1-5運用評量即學習的概念,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 | |
規準2︰安排探究性的學習任務 關注重點︰學習策略及任務安排 | ||
2-1引導學生覺察問題,投入學習任務。 | | 本課程透過觀察、討論與分享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齒輪運作原理,並應用於實際設計中。首先,學生先觀察其他班級已完成的作品,分析其優缺點,作為本組設計的參考,從中學習不同的結構與運作方式。這個過程不僅培養學生的觀察與評析能力,也讓他們能夠借鑑成功的設計,提高作品的可行性。 接著,學生在組內進行設計討論,並先以紙筆繪製設計圖,再將設計圖畫於黑板上與全班分享。這樣的過程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透過同儕互動進行修正與優化,提升團隊合作能力與創意思考能力。 此外,教師提供遊樂場各項遊樂設施的資料,例如旋轉咖啡杯、摩天輪等,作為學生設計的靈感來源。透過這些實例,學生能更具體地理解齒輪應用於現實生活的方式,並在創作過程中融入實際運作原理,使學習更具意義與趣味性。整體課程設計兼顧觀察、設計與應用,讓學生在探索與實作中深化對齒輪結構的理解。 |
2-2提供鷹架以支持學生的學習。 | | |
2-3引導學生運用方法或策略完成任務。 | | |
2-4促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探究及反思。 | | |
2-5提供學生運用資源或科技媒體機會。 | |
規準/指標 | 教師引導及學生表現情形 | |
有呈現 (請打) | 觀察記錄 | |
規準3︰促發學生的學習互動 關注重點︰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合作學習與同儕互動 | ||
3-1提供正向引導,鼓勵學生主動探究。 | | 透過小組合作與同儕互評的方式,讓學生在實作中深化對齒輪運作的理解。教師鼓勵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共同選定適合的材料與零件,並分工合作完成作品,提升團隊協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針對設計概念進行調整與改進,培養動手實作與應用知識的能力。 作品完成後,各組將成果上傳至 PADLET 平台進行分享,並透過同儕互評活動,觀摩其他組的作品。學生不僅可以相互學習,還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設計的優缺點。同儕之間可以給予正向回饋,讚賞彼此的創意與努力,同時也可提出修改建議,促進思考與作品優化。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也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思考與溝通能力,使整體學習更加完整且富有互動性。 |
3-2營造學生合作的學習機會,促進同儕互學。 | | |
3-3鼓勵學生相互提問與分享自我觀點。 | | |
3-4引導學生相互聆聽及尊重他人的觀點。 | | |
3-5引導學生以多元觀點與他人進行對話與思考。 | | |
議課對話紀錄 | ||
(建議從三個規準「關注重點」的觀察指標及教學整體發現,進行提問與回饋,譬如:觀察者的發現、教學過程的釐清及雙方的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