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下表為日治早期初等教育學校學習科目:
此外,根據日本 1884 年 8 月 13 日公布之「中學校師範學校教員免許規程」,欲擔任公立學校教師,需要分科檢定測
驗通過才能從事教職,因此不是小學校畢業學生,幾乎不可能考進師範學校,日後擔任小學校教師。
30. 日治時期的小學校,以何種身分的學生居多?
(A)台灣漢人 (B)在台日人 (C)台灣原住民 (D)來台留學生。
31. 日治早期台灣漢人難以進入師範學校就讀,最可能的原因為下列何者?
(A)師範學校學費高昂,台人難以負擔 (B)抗拒殖民政府安排
(C)就讀公學校,習得科目少 (D)法律限制漢人不得入師範學校。
32. 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在 1910 年時,最可能的名稱為下列何者?
(A)薄薄蕃人小學校 (B)薄薄蕃國語傳習所
(C)薄薄蕃人公學校 (D)薄薄蕃人國民學校。
請閱讀下面資料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發布《臺灣下水規則》(1899 年)及《臺灣家屋建築規則》(1900 年),皆提及民眾隨時整理住屋及其周遭環境,
並要求做好垃圾集中放置及落實消毒,若被衛生警察取締,將處罰則或罰緩。
資料二:中山馨編著的《皇民讀本》中,告知民眾吃飯前要洗手,灌輸民眾「病從口入」觀念,提醒民眾手與腳是病原之
一,要時時剪指甲,隨時清潔,不要用手取食。
資料三:修身課要求教師教導學生一起床須整理床鋪,清洗耳口鼻,清掃屋內外;到校後,無論吃飯或勞動前後都須勤洗
手,時常帶手帕、紙巾擦拭手鼻;並請學生回家將課堂習得的保持良好衛生的知識傳遞給周遭及其家人。
33. 以上資料,最適合的標題為下列何者?
(A)日治時期現代衛生的建立 (B)日治時期政治社會的變遷
(C)日治時期守法習慣的養成 (D)日治時期警察制度的實施。
34. 根據上文資料,日治時期台灣的文化變遷的背景,「不包括」何者?
(A)法律規範 (B)警察制度 (C)學校教育 (D)民間團體帶動。
35. 根據上述資料,下列哪一項行為如果出現在日治時期的國中校園中,最可能遭到學校生教組長糾正?
(A)留指甲 (B)不穿制服 (C)沒有做垃圾分類 (D)染髮。
二二八事件是中華民國史上對台灣政治發展和族群關係造成不良影響的事件。請根據所學,回答下列問題:
36. 下列哪個事件,是 1945 年中華民國由日本政府手中接收台灣的原因?
(A)牡丹社事件 (B)甲午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
37. 承上,二二八事件之前,下列有關台灣的局勢,何者敘述為真?
(A)大陸米糧大量入台,台灣商家倒閉 (B)文化差異造成溝通不良
(C)台灣省政府治理不佳,官員濫用特權 (D)大陸來台軍警,種族歧視嚴重。
38. 比較日治時期的統治與國民政府解嚴前的政治管理作為,下列何者為真?
(A)用嚴密的國家力量管制人民 (B)開放國家元首選舉
(C)成立台灣地區議會 (D)推動母語政策。
近日因俄羅斯揮軍烏克蘭,原油價格飆漲也成各國經濟發展的隱憂。在台灣油礦業最早有記載,始於 1861 年的今苗栗
後龍溪畔,有人汲取原油來買賣。1877 年將歸官辦,成立油礦局,在劉銘傳主政時設立煤油局。之後,日軍接收礦權;
日治末期,因應戰爭需要,在高雄成立「海軍第六燃料廠」。戰後,政府接收了高雄煉油廠。1960 年代,因國家經濟
發展政策的轉向,對石化中間原料(半成品)的潛在需求也日漸增加,塑膠與紡織製品皆成為此時臺灣出口大宗。1980
年代,由於環保意識的抬頭,民眾對石化工業設廠存在疑慮,抗爭不斷,加上成本升高,石化上游產業也開始外移…。
39. 請問上文中,「海軍第六燃料廠」的設立,是為因應哪一場戰爭的爆發?
(A)甲午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
(C)國共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
40. 上文中提到「國家經濟發展政策的轉向」,請問此處的政策轉向的內容為何?
(A)工業日本 → 工業台灣 (B)進口替代 → 出口擴張
(C)兩岸全面交流 → 新南向政策 (D)產業升級 → 自由化級國際化
修身、讀書、作文、習字、算數、日本地理、日本歷史、理科、畫圖、唱歌、體操、裁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