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國中七年級社會科第一次段考題目

pdf
935.69 KB
6 頁
user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5
宜昌國中 111 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段考 七年級 社會科試題
命題教師
:
邱騰玄
範圍
:
第二單元歷史
班級
:
座號
:
姓名
:
*本試卷可 Open Book 作答,惟限七年會課本
一、基礎題每題 2分,共 80
1. 發行《臺灣民報》,以設立讀報社及舉辦演講會等方式,批評殖民政治、喚醒民族意識、傳播新知的組織為下列何者?
(A)臺灣議會 (B)臺灣民眾黨
(C)臺灣民主國 (D)臺灣文化協會
2. 右圖是某一文件的部分內容,此文件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法軍將領給清廷的戰帖 (B)日本給牡丹社原住民的公告
(C)日本給臺灣民主國的勸降書 (D)臺灣民主國給日本總督的通牒
3. 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來臺後,深知要解決「土匪」問題必須善用警察。因
此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推動下,於總督府設置警察本署,建立總督府中
地方一條鞭式的警察指揮系統並讓地方警察掌管地方事務「警
察政治」的體制,臺灣儼然成為日本殖民地之「警察國家」。請問:兒玉
總督想用警察解決的「土匪」,最有可能是指下列何者?
(A)來臺的日本流浪漢 (B)伺機抗日的臺民
(C)大陸來臺的抗日義軍 (D)居無定所的羅漢腳
4. 右表是20世紀上半葉,臺灣稻米的生產趨勢。請問:1930年後該物產的產量上升幅度提高的原因可能為何?
(A)新式工廠提升效率 (B)大量軍力投入農業
(C)可耕地的面積擴大 (D)政府將其納入專賣
5. 生於清末的洪攀桂,壯年遭遇祖國割臺一事,後改名繻,字棄生,他是日治時期
重要的文學家,經常針貶時事,曾有見臺灣保甲連坐法感題序言如下:「是時再
編立保甲法五十餘條,皆是輕微事項而罰金數十以上、數百以下。一家犯法,罪
及一甲十餘家。其法是由日本人捏造,而強令百姓蓋印,說是民間自立治法。」
請問在洪棄生在詩裡的序言是對保甲制度的哪項規定心生不滿?
(A)保設保正 (B)甲設甲長 (C)連坐責任 (D)保甲法寬
6. 臺灣某大學於1955年訪問一位出生於1885年的原住民長老。訪問途中,研究者發現長老說話經常參雜了三種語言。請問:
下列三種語言,長老一生中學習的順序為何? 甲、日語;乙、國語;丙、族語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丙乙甲
7. 1930年代以後,臺灣總督府在臺灣積極推動工業化,下列何者是其主要目的?
(A)使臺灣成為南進的補給基地 (B)改善臺灣的經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
(C)使臺灣成為日本國內工業零組件的供應地 (D)有效利用各地資源,增進台臺灣人民幸福
8. 下表是彭老師針對日治時期臺灣蔗糖產業的簡報數據,根據這些數據最適合用於說明下列哪個經濟政策?
1. 蔗作面積十六萬七千餘甲、占耕地總面積的 19%
2. 蔗農十四萬六千餘戶,占全農家戶數的 30%,等於臺灣總戶口 15%
3. 產糖量達一百四十萬公噸,等於領臺當初產量的 50
4. 產糖總值一億九千萬元,占工業總生產的 48%
5. 砂糖輸出達二億六千萬元,占總輸出的 43%
(A)工業日本,農業南洋 (B)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C)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D)工業臺灣,農業臺灣
9. 民國91年,南投縣某位年過80歲的原住民長老回憶:「小時候,日本人為了進一步開發山區森林與樟腦資源,經常用很少
的薪水雇用部落成員到深山負責砍伐或搬運,也常派出警察到部落巡視、駐紮。這些高壓統治政策,逼迫我們只好武裝起
來反抗。」請問:這位原住民長老回憶的抗日事件,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霧社事件 (B)西來庵事件
(C)牡丹社事件 (D)臺灣民主國
10. 右圖是小蓮在歷史課堂上所做的筆記,由內容推斷,老師講述的主題應是下列何者?
(A)霧社事件 (B)噍吧哖事件
(C)臺灣民主國 (D)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2/5
11. 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統治上的便利,加強臺灣的交通建設,整建了下列哪些港口?
(A)基隆港、花蓮港 (B)高雄港、臺中港
(C)馬公港、臺中港 (D)基隆港、高雄港
12. 下列哪一項台灣治理措施,始自日本治台時期?
(A)發行貨幣 (B)建立電報線
(C)設立郵局 (D)設置鐵路。
13. 下表為日治時期某一年臺灣的教育狀況,從表中可看出當時的教育情形為何?
(A)臺人基礎教育較日人更為普及
(B)升學管道暢通,臺人紛紛入學
(C)臺人與日人都有平等的受教權
(D)臺人基礎教育不足且升學不易
14.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 1960 年拜訪台灣時受到熱情群眾夾道歡迎艾森豪總統為了防止共產勢力擴張曾與我國簽訂相關反
共條約,使台灣在軍事、經濟及外交上得到美國的支持。有關當時台灣的局勢,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文中的反共條約為《台灣關係法》 (B)美國總統是韓戰爆發時而來台灣
(C)台灣運用美援推動多項經濟建設 (D)台灣為爭取美國支持而宣布解嚴
15. 「這次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我們的目標在肅清貪官汙吏,爭取本省政治的改革,不是要排斥外省同胞,我們歡迎你們來參
加這次改革本省政治的工作,以使臺灣政治的明朗,早日達成⋯⋯」。上文的發表者應為下列何者?
(A)陳儀 (B)陳誠 (C)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D)美麗島紀念基金會
16. 右表是近年來臺灣社會所發生的重要記事。根據內容判斷,下列何者最可能是這些社會
變革出現的背景?
(A)改良宗教與習俗 (B)爭取人權與自由
(C)推動科技與經濟 (D)提振倫理與道德
17. 阿欣完成了臺灣史報告,她將報告的關鍵詞設定為「報禁」、「美麗島事件」、「民主進步黨成立」等,依此推斷,該報
告的主題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戒嚴時期的社會面貌
(B)日治時期的民主運動
(C)韓戰時期的外交衝擊
(D)中日戰爭時期的國家政策
18. 右圖為臺灣某一時期所面臨的外交困境,此一事件對臺灣的外交造成何種影響?
(A)美國和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B)臺灣被納入東亞反共防衛體系的一環
(C)臺灣友邦紛紛改變立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D)海峽兩岸陷入長期的武力對抗
19. 右圖為兩岸分治後,中國大陸出現的一幅宣傳畫作。下列哪項敘述可以反映這幅作
品的時代背景?
(A)海峽兩岸情勢緊張,雙方不時爆發武力衝突
(B)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對臺改採「和平統戰」
(C)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一國兩制」,忽略我方擁有主權的事實
(D)兩岸展開交流,我方成立大陸委員會、海峽交流基金會因應
20. 民國68某本雜誌創刊辭寫到「今年是決定我們未來道路和命運的歷史關鍵時刻動盪的世局和暗潮洶湧的臺灣政治、
社會變遷在在逼使我們在一個新的世代來臨之前抉擇我們未來的道路。歷史在試煉著我們!」四個月後,黨外人士在高雄
市舉行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發表31週年紀念會,一場原為表達言論的演講集會,卻演變成民眾與憲警衝突。此應指哪
一事件?
(A)三月學運 (B)二二八事件
(C)太陽花運動 (D)美麗島事件
21. 附表是臺灣自耕地與佃耕地的比例變化。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為下列何項?
(A)美麗島事件後的土地賠償
(B)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的土地改革
(C)日本戰敗後,臺灣農民接收日本人的田地
(D)高科技產業發達後,帶動農業發展
項目
基礎教育
中等學校
學生數
專門學校
學生數
高等教育
學生數
學生數
學齡兒童就學率
日本人
23,711
98.2%
477
6,856
220
臺灣人
210,727
28.4%
251
4,642
28
民國
76
80
85
項目
37
42
45
自耕地
56%
83%
85%
佃耕地
44%
17%
15%
3/5
22. 小高在網路上看到一首詩歌「從生番到山地同胞我們的姓名漸地被遺忘在臺灣史的角落⋯⋯如果有一天我們拒絕
在歷史裡流浪請先記下我們的神話與傳統如果有一天我們要停止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請先恢復我們的姓名與尊嚴
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二二八事件 (B)美麗島事件
(C)原住民運動 (D)自由中國事件
23.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將清政府原有的基隆到臺北的鐵路延伸至高雄,另外興建一條貫穿南北的公路幹線,這兩項建設使
臺灣西部南北交通往來更加順暢。請問:在鐵公路貫穿全臺之前,臺灣西部南北交通受阻的主因為何?
(A)山脈與丘陵遍布 (B)河流多為東西向
(C)原漢間衝突不斷 (D)漢人間械鬥紛起
24. 在長時間的歷史發展下不同族群先後在臺灣這個島嶼上落地生根讓臺灣的
文化發展更加豐富多樣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的價值已成為臺灣文化發展的主
流。因此,教育部利用右圖的數據設計了12國教課綱應落實的「新課程」。
請問:A族群與B族群各是什麼族群?
(A)原住民族、新住民 (B)新住民、原住民族
(C)新住民、閩客族群 (D)閩客族群、新住民
25.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是由包括我國在內的太平洋周邊國家所組成,每年年底都會召開高峰會議,交換當年主要經
濟問題的意見,但由於未簽署貿易協定,故難以有效促進會員國之間的貿易交流。相較之下,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
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國際間的貿易障礙,各會員國主要透過共識決的方式,決定各項國際貿易規範的內容,但當無法取
得共識時,則採多數決方式做成決議,這可以避免大國主導經濟議題的缺點。請問:我國加入APECWTO是為了朝向何
種目標邁進?
(A)工業化 (B)國際化 (C)資本化 (D)民主化
26. 總結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國際、外交甚而兩岸關係,除了台灣自身政策方針外,哪一個國家的政策與態度也深深的牽動著
台灣的國際能見度?
(A)英國 (B)日本 (C)德國 (D)美國
27. 下表為北花蓮大型原民抗日大事記:
由上表與已學得的知識可知,北花蓮反抗日人統治最主要的族群,應為下列何者?
(A)太魯閣 (B)排灣
(C)布農 (D)撒奇來雅族。
請閱讀下面資料後回答問題: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體認到臺灣初級能源如石油天然氣與煤都十分稀少因此推動「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等措施,
從而讓臺灣經濟逐漸成長。
臺灣經濟起飛發生在民國 50 年代後期臺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達 9.2%民國 60 年代初期臺灣經濟受到產油國戰爭影響
而一度蕭條,但隨後創造出經濟成長率 10.2%的奇蹟。民國 70 年代雖仍維持高成長,但速度已減緩。民國 80 代經濟成長速
度持續減慢,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降為 6.5%
民國 3979 年間臺灣農、工業占國內生產淨值的比例
年別(民國)
41
44
49
54
59
64
69
74
79
農業(%
32.2
29.1
28.5
23.6
15.5
12.7
7.7
5.8
4.1
工業(%
19.7
23.2
26.9
30.2
36.8
39.9
45.7
46.3
42.5
103 年特招參考題改寫】
28. 資料中提到民國60年代初期,臺灣經濟一度出現蕭條的主要原因為何?
(A)八二三炮戰 (B)古寧頭戰役
(C)越戰的持續 (D)世界能源危機
29. 請運用資料附表,在以下選項中,選出描述臺灣產業長期漸進走勢,何者最合宜?
(A)農工業並重 (B)工業重於農業
(C)農業重於工業 (D)貿易重於工業
事件名稱
時間
經過
維里
1907
採樟腦津貼的發給不公,而怨恨日本人,日人赴維里社(秀林鄉佳民村)途中,遭太魯閣族殺害。巴督蘭(木瓜)社太魯閣
族與日人合作,合擊北方維里社。
七腳川
1908
日人雇用阿美族七腳川社守隘勇線,薪資發放不公,七腳川社人包圍派出所引發日人討伐。
太魯閣戰爭
1914
為確保山區森林與樟腦資源1910 年開始「五年理蕃計畫1914 年展開大型軍事行動征討不服日人管理的太魯閣族。
4/5
下表為日治早期初等教育學校學習科目:
此外根據日本 1884 8 13 日公布之「中學校師範學校教員免許規程」欲擔任公立學校教師需要分科檢定測
驗通過才能從事教職,因此不是小學校畢業學生,幾乎不可能考進師範學校,日後擔任小學校教師。
30. 日治時期的小學校,以何種身分的學生居多?
(A)台灣漢人 (B)在台日人 (C)台灣原住民 (D)來台留學生。
31. 日治早期台灣漢人難以進入師範學校就讀,最可能的原因為下列何者?
(A)師範學校學費高昂,台人難以負擔 (B)抗拒殖民政府安排
(C)就讀公學校,習得科目少 (D)法律限制漢人不得入師範學校。
32. 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在 1910 年時,最可能的名稱為下列何者?
(A)薄薄蕃人小學校 (B)薄薄蕃國語傳習所
(C)薄薄蕃人公學校 (D)薄薄蕃人國民學校。
請閱讀下面資料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發布《臺灣下水規則》1899 年)及《臺灣家屋建築規則》1900 年),皆提及民眾隨時整理住屋及其周遭環境,
並要求做好垃圾集中放置及落實消毒,若被衛生警察取締,將處罰則或罰緩。
資料二:中山馨編著的《皇民讀本》中,告知民眾吃飯前要洗手,灌輸民眾「病從口入」觀念,提醒民眾手與腳是病原之
一,要時時剪指甲,隨時清潔,不要用手取食。
資料三:修身課要求教師教導學生一起床須整理床鋪,清洗耳口鼻,清掃屋內外;到校後,無論吃飯或勞動前後都須勤洗
手,時常帶手帕、紙巾擦拭手鼻;並請學生回家將課堂習得的保持良好衛生的知識傳遞給周遭及其家人。
33. 以上資料,最適合的標題為下列何者?
(A)日治時期現代衛生的建立 (B)日治時期政治社會的變遷
(C)日治時期守法習慣的養成 (D)日治時期警察制度的實施。
34. 根據上文資料,日治時期台灣的文化變遷的背景,「不包括」何者?
(A)法律規範 (B)警察制度 (C)學校教育 (D)民間團體帶動。
35. 根據上述資料,下列哪一項行為如果出現在日治時期的國中校園中,最可能遭到學校生教組長糾正?
(A)留指甲 (B)不穿制服 (C)沒有做垃圾分類 (D)染髮。
二二八事件是中華民國史上對台灣政治發展和族群關係造成不良影響的事件。請根據所學,回答下列問題:
36. 下列哪個事件,是 1945 年中華民國由日本政府手中接收台灣的原因?
(A)牡丹社事件 (B)甲午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
37. 承上,二二八事件之前,下列有關台灣的局勢,何者敘述為真?
(A)大陸米糧大量入台,台灣商家倒閉 (B)文化差異造成溝通不良
(C)台灣省政府治理不佳,官員濫用特權 (D)大陸來台軍警,種族歧視嚴重。
38. 比較日治時期的統治與國民政府解嚴前的政治管理作為,下列何者為真?
(A)用嚴密的國家力量管制人民 (B)開放國家元首選舉
(C)成立台灣地區議會 (D)推動母語政策。
近日因俄羅斯揮軍烏克蘭原油價格飆漲也成各國經濟發展的隱憂在台灣油礦業最早有記載始於 1861 年的今苗栗
後龍溪畔有人汲取原油來買賣1877 年將歸官辦成立油礦局在劉銘傳主政時設立煤油局之後日軍接收礦權;
日治末期,因應戰爭需要,在高雄成立「海軍第六燃料廠」。戰後,政府接收了高雄煉油廠。1960 年代,因國家經濟
發展政策的轉向對石化中間原料(半成品)的潛在需求也日漸增加塑膠與紡織製品皆成為此時臺灣出口大宗1980
年代由於環保意識的抬頭民眾對石化工業設廠存在疑慮抗爭不斷加上成本升高石化上游產業也開始外移…。
39. 請問上文中,「海軍第六燃料廠」的設立,是為因應哪一場戰爭的爆發?
(A)甲午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
(C)國共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
40. 上文中提到「國家經濟發展政策的轉向」,請問此處的政策轉向的內容為何?
(A)工業日本 工業台灣 (B)進口替代 出口擴張
(C)兩岸全面交流 新南向政策 (D)產業升級 自由化級國際化
學校名稱
學習課目(1899 )
小學校
修身、讀書、作文、習字、算數、日本地理、日本歷史、理科、畫圖、唱歌、體操、裁縫()
公學校
修身、國語、作文、讀書、習字、算數、唱歌、體操
蕃人公學校
同公學校
蕃童講習所
禮儀、倫理、耕作與手工藝、國語、算數、歌唱
5/5
二、手寫題,共 20
班級: 座號: 姓名:
右圖的地上有一堆木條,圖中左右分別站立一人,分別看到了地上木條。請問
(1)、站在左邊的人,將會看到的數量是?(2 )
(2)、站在右邊的人,將會看到的數量是?(2 )
(3)請問為什麼圖中地上的木條數量不變,但 兩人給出的答案卻會是不同(3 )
(4)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經驗「一件事發生,卻有各種解讀與你認知的事實不同?」
請閱讀下列資料並回答問題。10 分)
兩則資料中的主角被處決的共同理由為何?(3分)
兩則資料中主角的遭遇,反映出哪一時期的政治氛圍?(3分)
當時中華民國政府為何如此反對臺灣人民接觸共產思想?(4分)
《資料一》
戰後劉晉鈺出任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負責接收臺灣電力事業之後擔任臺灣電力公司總經理劉晉鈺有子女加入中國共
產黨,後來共產黨透過他的兒子和朋友寫信給他,因此劉晉鈺被冠上「通匪」罪名遭到逮捕、槍決。
資料來源:【受難故事 17】劉晉鈺:台電總經理。白色恐怖受難者故事
《資料二》
民國 34 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後,鄒族領袖高一生擔任今阿里山鄉第一任鄉長。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高一生曾率領
鄒族青年支援當時落難逃至鄒族山區的反政府人士,後來因協助涉案者避難及倡導原住民自治,於民國 43 年被以匪諜、貪
汙、叛亂等罪名處決。
資料來源:音樂家名錄:高一生。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6/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C
B
C
C
C
A
B
A
D
D
A
D
C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A
C
A
D
B
C
B
C
B
D
A
D
B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B
A
D
A
D
B
A
D
B
手寫答案:開放性作答。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