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蚵寮國中 113 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七年級社會科試卷
七年 班 座號: 姓名:
皆為單題 (每題 2分,50 題,共 100 分)
1. ( )彰化縣政府於每年 11 月會在灌溉水道舉辦「跑水節」活動,以感念先人開鑿灌溉水道,造就彰化平原盛產稻
米的根基。請問:上述的「跑水節」活動應該是在哪個水利設施舉辦? (A)瑠公圳 (B)八堡圳 (C)猫霧捒圳
(D)曹公圳。
2. ( )由於下列哪些商品的出口總值不斷的提高,使得清帝國時期臺灣的經濟重心逐漸往北部轉移? (A)茶葉與樟腦
(B)茶葉與蔗糖 (C)樟腦與蔗糖 (D)蔗糖與鹿製品。
3. ( )清帝國將臺灣納入版圖後,漢人陸續移民來臺,當時移居臺灣的漢人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的哪兩省?
(A)福建、廣東 (B)廣東、廣西 (C)浙江、福建 (D)江蘇、浙江。
4. ( )西元 1859 年,泉州人攻入八芝蘭(今士林)街道,漳州人退避芝山岩,並於四周興建隘門,作為防守之用。雙方
攻防多日後,漳州人終因隘門的保護而免於滅族。關於此次事件,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屬於官逼民反的
民變 (B)發生於鄭氏政權在臺時期 (C)因姓氏區分彼此而產生摩擦 (D)因祖籍不同造成的械鬥。
5. ( )柯玲芬為了準備歷史報告,蒐集到下列資料:「當時,一群有相同血緣關係的同姓者,為求聯誼團結,以他們
第一代來臺的祖先或其後代為祭祀對象,並由祖產中提撥部分資產作為祭祀費用。」請問:柯玲芬歷史報告的
主題應為下列何者? (A)平埔族群的祭典儀式 (B)荷蘭統治下的基督教規範 (C)清帝國統治時期的宗族組
織 (D)清帝國統治時期的郊商組織。
6. ( )臺灣開港通商後,一位蘇格蘭籍人士隨即以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與醫生的雙重身分前往臺南府城傳教。他傳
道的方式以行醫為主,傳教為輔。請問:這位傳教士應為下列何者? (A)馬雅各 (B)馬偕 (C)韋麻郎 (D)
郭懷一。
7. ( )清帝國時期有句諺語提到:「一府二鹿三艋舺」,主要是描述當時臺灣幾個重要港口貿易繁榮,商旅往來頻繁
和人聲鼎沸的樣態。下列此時期的敘述,何者較為合理? (A)這句諺語出現於臺灣開港通商後,外國商人來臺
者眾,並開設洋行的時期 (B)這些港口都是海港,可以停靠大型的船隻 (C)這些港口至今仍為臺灣重要商港
(D)由這些港口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臺灣大致的開發方向。
8. ( )平埔族人原本沒有姓氏只有名字,乾隆 23 年(西元 1758 年),清廷諭令:「平埔各族薙髮同時賜姓」。當時賜
給平埔族群的姓氏包括:潘、陳、劉、戴、李、王等,實際上取用潘姓最多。請問:這項政策的用意為何?
(A)傳播漢人信仰 (B)防止改信基督教 (C)「開山撫番」政策 (D)加速平埔族群漢化。
9. ( )柯吉霸在清帝國時期從福建來臺開墾土地,根據你對這段歷史的了解,下列何項是柯吉霸最可能遇到的情況?
(A)可自由開墾任何土地 (B)所有土地都是政府所有,只能向政府承租開墾之地 (C)若欲開墾無主地,可向政
府申請開墾執照 (D)為避免土地拓墾的糾紛,大多以獨資方式開墾。
10. ( )玲芬正在整理歷史重點,她寫下兩個重點。重點一:這個組織可以依據貿易地點與貿易商品加以劃分;重點
二:這個組織進行中國與臺灣之間的貿易活動。玲分在整理的歷史主題為何? (A)海商在臺的走私活動
(B)清帝國時期的行郊組織 (C)鄭氏政權在臺時期的貿易政策 (D)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活動。
11. ( )臺灣開港通商後,人們不可能在大稻埕碼頭看到哪種現象? (A)茶葉大量出口,國際貿易興盛 (B)洋行設
立,充滿異國情調 (C)購貨商人,以抽鴉片煙為樂 (D)蔗糖由此地大量輸往中國大陸。
12. ( )彰化平原上曾有一個稱為「七十二庄」的組織,由漳州人和客家人聯合成立,他們透過共同的宗教活動,強
化組織內部的連結,以抵抗鄰近泉州人的勢力。上述組織的成立,最可能與下列哪一現象有關? (A)鄭氏推
行軍屯制度 (B)清代民間械鬥頻傳 (C)清朝政府開山撫番 (D)日本鎮壓漢人抗日。【113 教育會考】
13. ( )十七世紀時,在臺灣的歐洲傳教士,以羅馬字拼寫原住民語的方式傳教,但隨著政權轉變,傳教事業逐漸
式微。後來,因為某一「史事」的發生,傳教士獲得官方允許,又開始在臺灣傳教,也使用羅馬字拼寫本地
語言,編寫傳教文書。此「史事」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中英鴉片戰爭 (B)臺灣開港通商 (C)法國攻占
臺灣 (D)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110 教育會考補考】
14. ( )上歷史課時,老師授課的內容以郭懷一、朱一貴、林爽文等人的事件為主,引起學生們熱烈討論。根據上文
所述,這一堂課的主題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施琅攻臺經過 (B)官逼民反的事件 (C)行會組織的貿易衝
突 (D)來臺開墾的重要人物。
15. ( )同治元年,分巡臺灣兵備道孔昭慈擔心天地會勢力坐大,進行查緝,導致會黨自危,起兵抗官,但過程中形
成漳、泉對立,官府無法得到泉州人的支持。經過三年,清廷以臺灣地方豪族訓練的臺勇平定亂事,此事件
是清代臺灣抗官事件中延續最久的。關於上述事件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此一事件指的是林爽文事
件 (B)會黨起兵抗官的事件稱之為械鬥 (C)「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可用來說明當時的社會現象 (D)
清廷訓練羅漢腳來平定亂事。
16. ( )表是臺灣開港通商後,部分洋行在臺的營運狀況。若考慮當時商品產區與出口地,這些洋行最可能皆設置於圖
中何處?(A)甲 (B)乙 (C)丙 (D)丁。【107 教育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