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投 縣 一○八 學年度 第 二 學期 國姓 鄉 北山 國民小學 五 年級 數學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李秀綿
一、 課程架構圖:

二、 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發展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各階段學生的身心與思考型態的發展歷程,提供適合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學習方式。學習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討
論,激盪各種想法,激發創造力,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斷的思維與理性溝通的能力,期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建立數學知識。
三、 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以現實生活的題材為中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掌握數、量、形的概念與關係;從現實生活中和同學或家庭成員理性溝通數學;從現實生活中,擬定數學
問題,並培養其批判、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欣賞數學的能力。
四、 課程目標:
1. 掌握數、量、形的概念與關係。
2. 培養日常所需的數學素養。
3. 發展形成數學問題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 發展以數學作為明確表達、理性溝通工具的能力。
5. 培養數學的批判分析能力。
6. 培養欣賞數學的能力。
五、 教學策略建議:
編輯教材時,適時納入各類評量問題與活動,希望能幫助教師在各種脈絡中適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在評量問題中,也適時納入學生與學生間及學
生與教師間溝通的機制,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與人溝通、分析與批判的能力。甚至納入學生與家庭成員共同學習的機制,一方面讓學生家長了解學生
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家長了解數學教育的走向。

六、 參考資料:
1.劉曼麗(2005) 29-52。
2.林福來(民76),反射、旋轉、平移概念發展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3.國立編譯館(民83):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十二冊(六下)。國立編譯館。
4.洪有情(2003),青少年的代數運算發展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5.袁媛(1993),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國立編譯館(1998),國民中學數學教師手冊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7.康軒文教事業(2004),國中數學教師手冊一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8.Booth,L.R.(1984),Algebra:children's strategies and errors,NFER-Nelson.
9.Collis,K.F(1975),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reasoning. Newcastle.Australia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10.Kieran,C(1992),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chool algebra, i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by Grouws).
七、 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1.能理解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能理解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認識體積單位「立方公尺」;能認識「立方公尺」與「立方公分」間的關係,並作相關計
算;能計算簡單複合形體的體積。
2.理解帶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方式,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理解整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及計算方式,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理解分數乘以分數的意義
及計算方式,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了解分數乘法中,被乘數、乘數和積的變化關係;理解除數為整數的分數除法意義及計算方法,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能了解容積的意義及其常用的單位;能了解並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容器的容積;能了解容量的意義及其常用的單位;能認識容量與容積的單位關係並做
換算;能實測並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4.能解決三位小數的整數倍問題;能解決生活中的小數乘法問題,並理解直式算則;能察覺乘法問題中,被乘數、乘數和積的變化關係。
5.察覺線對稱圖形的現象;認識線對稱圖形及對稱軸;認識線對稱圖形的性質;繪製線對稱圖形。
6.認識並計算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表面積;能計算簡單複合形體的表面積。

7.能用 x、y等文字符號表徵生活中的變量;能用未知數符號列出加法情境中的單步驟問題;能用未知數符號列出減法情境中的單步驟問題;能用未知數符
號列出乘法情境中的單步驟問題;能用未知數符號列出除法情境中的單步驟問題。
8.能用直式解決整數除以整數,商為小數,沒有餘數的問題;能用直式解決小數除以整數,商為小數,沒有餘數的問題;利用乘除互逆,驗算除法的答案;
能做簡單小數與分數的互換。
9.能在情境中,理解比率的概念及在生活中的應用;認識百分率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理解並熟悉小數、分數與百分率之間的換算。
10.認識重量單位公噸,及公噸與公斤之間的關係,並做相關的計算;認識面積單位公畝、公頃、平方公里,及與平方公尺間的關係,並做相關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