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觀察前會談紀錄表
教學者:江朋儒 任教年級:七年級 任教科目:地理 任教單元:單元4天氣與氣候
教學日期:103.11.5 觀察前會談日期:103.11.3
教材內容:南一版第一冊 單元4天氣與氣候
教學目標:
能辨別天氣與氣候的差異。
能認識天氣要素。
能根據天氣要素判讀相關圖表,小組合作播報氣象。
學生經驗:
學生乖巧安靜,能認真上課、做筆記;亦能分組討論、小組呈現。
已有依據問題閱讀課文,及分組討論教師指定問題的經驗。
已有臺灣行政區、地形的概念。
已經由教師講述認識天氣要素。
教學活動:
引起動機:天氣預報、校慶天氣預報。
主要活動:
教師講述天氣要素。
學生依據指定問題閱讀課文。
小組討論、釐清問題。
個人輪流代表小組回答問題。
綜合活動:
準備天氣預報。
小組共讀天氣預報資料。
討論天氣預報學習單。
分工合作、預報指定縣市的天氣。
錄製大直TLC天氣預報節目。
教學評量方式:
小組討論氣氛、參與程度。
課堂回答問題,小組積分之形成性評量。
天氣預報學習單。
小組天氣預報成果。
觀察時所使用的規準:
課堂形成性評量:小組答對率80%以上。
學習單:分工合作、自評互評、學科內容正確性、臺風儀態、資訊媒材使用程度。
觀察的工具和焦點:
形成性評量:教師由ppt呈現題目,小組由答題白板回答。
學習單的設計。
教學方法及流程。
觀察後會談時間和地點:103.11.5 10:10 K書中心二樓。
教學觀察表彙整
教學者教學優點與特色:
教材熟稔,連結舊經驗;用生活舉例,連結生活經驗。
ppt設計精美,吸引注意力;善用觸控螢幕,給學生加強參與的機會。
教學內容清楚、有條理,語速適中、清晰,能有效掌握教學節奏;透過問題小紙片提示,引導學生掌握課本重點;並透過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形成互動互助的學習夥伴關係;歸納重點後,能預留時間請學生書寫、劃記重點。
重要概念後會即時評量問答,學生踴躍舉手、參與討論,學習專注、學習意願、動力強;任務學習單提供練習與應用,學生能從做中學。
口語評量能由淺入深、提示、引導,能即時回饋,學生答對即給予肯定、掌聲。
課程活動豐富,依據學生理解能力設計學習活動,引導明確、簡單且有效率的講述複雜的概念,有效引導思考。
師生及小組學生之間的互動良好。
教學者待調整或改變之處:
中高層次的學生無法透過鷹架,熟悉課程邏輯和觀點。
活動多元豐富,但討論時間不足。
多封閉式問題,缺乏高層次問題。
板書少,多用電腦ppt呈現教學;因操作ppt較無走動觀察學生。
對教學者之具體成長建議:
結構化教學,透過鷹架的架構,使學生能熟悉課程邏輯和觀點。
綜合活動可再多引導、提示學生聚焦。
分組合作學習可多訓練教練,使同儕間可互相教導學習。
課堂問題可加深加廣,訓練學生的組織思考能力。
觀摩其他教師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