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的意涵與幼兒教學實踐探析

格式
doc
大小
43.5 KB
頁數
4
上傳者
.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3-09-28,离现在 22 3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創造力與教學【周淑惠-4

一、創造力的意涵(p.33

創造力一詞常與擴散思考力水平思考力解決問題能力發明能力聯想或想像力等混為一談。

Guilford(1985)指出,人類智力有五大類別:認知、記憶、擴散性思考、聚斂性思考、評鑑性思考,共有一百二十種能力,其中與創造力較有關係的即為「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 類相關的二十四種能力,它強調聯想力、想像力。

基爾福特提出的「智能結構模式」是一個從內容、運作、結果等三度空間層面來探討人類智慧的結構,認為智力是由四種 內容(圖形、 符號、 語言、行為),五種 運作認知、記憶、 擴散思考、 聚斂思考、評鑑) , 以及六種 結果 (單位、 類別、 關係、 系統、 轉換、應用 )所組成的複合體。


Sternberg(1988) (引自毛連塭,民78)

「創造力三面模式」認為智力、認知思考風格、人格動機(需求),三位一體交互作用的結果產生了創造力。

發明大王:密碼鬧鐘、不必起床泡奶器

創意發明:0102030405


Sternberg(1996)提出了創造力「投資理論」(investment theory),這六種資源是智力、智識、思考型態、個性、動機與環境


DeBono(1996)以「水平思考」取代傳統邏輯推理、順序性垂直思考,即意指創造思考,它的特徵是感性、直覺性與非邏輯性


陳龍安(84)歸納各家創造力定義,認為創造力是指個體在支持的環境下,結合敏覺、流暢、變通、獨創、精進的特性,透過思考的歷程對事物產生分岐性觀點,賦予事物獨特新穎意義,結果使自已、他人滿足。

創造力意指「由無生有,或由某一狀態轉換至另一狀態的能力(人格特質)、過程與成果」。創造的過程乃從準備、蒐集資料開始,歷經主意的醞釀、發酵,以及突有靈感的豁然開朗階段,到驗證所思的最後定案成果,是歷程性的。【作披薩課程010203

創造者的人個特質通常有:具童稚心、好奇心、想像力、冒險心與挑戰心。創造者通常也具有敏感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等諸種創造能力。

創造力測驗-語文、圖像


二、創造力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功用與影響如下:

()解決生活問題生活智慧王

()產生各種成品(食衣住行育樂)

()促進人際關係(幽默、創意溝通)

()讓生活多采多姿(創新

()讓自已快樂自信(變通調適、換角度思考)

()提升個人智能(IQEQCQ

三、幼兒創造性教學

創造性教學所秉持的是開放、彈性與創意的教學原則。具體言之,無論是在:

教學目標上,除了重視各領域全面展以培養完整幼兒外,並重視幼兒個別性的發展

教學內容上,期能統整涵蓋各發展/學科領域,並能做到師生共同設計,尊重幼兒的興趣;

教學方法上,期盼以激發幼兒創意思考為原則,並能彈性運用多元教學方法與策略;

教學評量上,深期能做到以信實(真實)評量為主的多元評量方式


四、實施創造性教學有其基礎,這些基礎與統整性課程的實施要件實不謀而合,包括:

  1. 營造支持性的氣氛

  2. 建立自由選擇的環境

  3. 提供開放性的教材

  4. 詢問思考性的問題

  5. 扮演低主導性的角色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