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向素養的概念本位課程設計思維
作者:邱以正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教育系在職專班五年級
為因應知識半衰期(half-life of knowledge)急遽縮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邁向 2030 年的學習
架構、21 世紀世界各國的教改,以及我國 108 課綱,大多期望教育能透過「知識」、「技能」及「態度與價值」
交織整合的學習,以培養面對未來生活所需的素養(competence)。基於此,如何在課程與教學回應這樣的變化
趨勢,是值得教師深思踐行的重要課題。
傳統的課程與教學(例如:九年一貫的能力指標),致力於建構知識與技能目標,卻難以解決學用落差的
問題。學生不能學以致用的原因,一是所理解的知能,並非可觸類旁通的概念(concept);二是這些知能,無
法對個人經驗觸發有意義的連結,進而遷移到真實的生活情境。換言之,真正的「理解」,必須促發有效的學
習遷移。
壹、概念本位課程設計的思維之一:Top-down 路徑
站在教改的風頭浪尖,近年來,教育學者引進「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
及「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BCI)等觀念,
引導現場教師
發展(跨)領域的素養導向課程,期使學生習得「大概念(big ideas)」或「通則(generalization)」,
以產生跨領域、跨情境的學習遷移,達成持久的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
從課程設計的邏輯而言,UbD與 CBCI 皆採 Top-down 思維,先思考單元主題的「大概念」(上位概念),
以「核心問題」(essential questions)或「概念透鏡」(conceptual lens)作為聚焦學習內容的濾鏡,
再
連結相關的概念,最後連結相關的知識或技能,向下建構課程。
以閱讀領域為例,在「理解文本結構有助於理解文本意義」大概念之下,以「結構」作為濾鏡,再連結「文
本結構」與「閱讀策略」等概念,最後連結「抒情文」、「說明文」、「議論文」與「摘要」、「澄清」、「提
問」、「預測」等知能。
參考賴麗珍譯(2008)。G. Wiggins & J. McTighe著。重理解的課程設計。新北市:心理。
(下稱Ubd書)、劉恆昌譯(2018)。H. Lynn Erickson, Lois A. Lanning & Rachel French著。
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新北市:心理。(下稱CBCI書)。
「核心問題」是指開放性的、能挑戰心智、需要高層次思考、可遷移想法、引發探究、要求
證據支持、在不同學習階段重複出現的問題,見侯秋伶、吳敏而譯(2016)。 J. McTighe& G.
Wiggins 著。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新北市:心理;「 概念透鏡」通常是指跨領域、
能聚焦學習方向、引導深度理解與遷移的宏觀概念(例如:「變化」、「結構」、「價值觀」
等),也能指涉學科的微觀概念(例如:「主角」、「比例」、「音高」等),見 CBCI 書,頁
54、9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