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研究院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發展指引(草案) |
核心素養與十大基本能力比較說明 |
委託機關:國家教育研究院 研究單位: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 |
研究主持人:蔡清田〈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共同主持人:陳伯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講座教授〉 共同主持人:陳延興〈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子一主持人:林永豐〈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子一共同主持人:盧美貴〈亞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講座教授〉 子一共同主持人:李文富〈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協同主持人:黃月美〈臺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子二主持人:方德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子二共同主持人:陳聖謨〈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子二共同主持人:楊俊鴻〈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子三主持人:高新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子三共同主持人:李懿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副教授〉 子三共同主持人:范信賢〈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 協同主持人:黃進和〈臺北市立南港高工教師兼秘書〉 協同主持人:郭怡立〈臺北市立大理高中教師兼秘書〉 研究助理:李欣潔〈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專任助理〉 |
2013/6/27 |
核心素養強調教育的價值與功能,核心素養的三面向及九項目之內涵同時可涵蓋知識、能力、態度等,其理念重視在學習的過程中透過素養促進個體全人的發展以及終身學習者的培養,核心素養更可彌補十大基本能力涵蓋的範疇不全、區隔不清以及缺漏重要生活議題,如「道德實踐與公民責任」、「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及「藝術涵養與生活美學」等素養,可因應現在及未來社會之需要。
表1核心素養與基本能力之對照
資料來源:研究團隊自行整理
由表1可清楚看出核心素養理論之構念不僅重視知識、能力,更強調態度的重要性,相較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十大基本能力理據不清,使人不知其基本能力從何而來?以及十大基本能力之劃分如何歸類?核心素養的理論依據則較十大基本能力之理論依據來的精確且周延,不易形成混淆。詳細而言,可自「界定」、「意義」、「先/後天」、「適用的社會」、「理據」和「實例」等六面向邏輯性地進行素養與能力二者之間的比較,請參見表2。
表2 素養與能力之比較
素養 | 能力 | |
界定 | 素養的界定較為精確而周延,素養不只重視知識,也重視能力,更強調態度的重要性。 | 能力的界定比較含糊不清而較不精確,容易引起混淆。 |
意義 | 素養是個體為了發展成為一個健全個體,必須因應未來混沌複雜之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 能力是指個人具有能夠勝任某項任務的才能之實際能力與潛在能力,往往未涉及態度情意價值。 |
先/後天 | 素養強調教育價值功能,素養是學習的結果,並非先天遺傳,是後天努力學習而獲得的,合乎認知、技能、情意的教育目標。 | 能力的形成是經由先天遺傳與後天努力習得的。 |
適用的社會 | 素養適用於複雜多變的「新經濟時代」與「資訊社會」之科技網路世代各種生活場域的活動,以成功地回應特定生活情境下的複雜需求,特別是因應當前後現代社會的複雜生活所需要所需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 能力是偏向於過去「傳統社會」與「工業社會」所強調的技術能力、技能、職能等用語。 |
理據 | 可促進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已超越行為主義的能力,具有哲學、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以及社會學等不同學門領域的理論根據。 | 偏個人工作謀生偏向「個人主義」「功利導向」,易有流於能力本位行為主義之爭議。 |
實例 | 語文素養 科學素養 民主素養 資訊素養 媒體素養 多元文化素養 自主行動 社會參與 溝通互動 | 聽、說、讀、寫以及操作簡易的機器設備,如使用打字機、傳真機、收音機、隨身聽、電視、洗衣機等。 |
資料來源: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台北:五南
未來課程綱要可透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各教育階段之核心素養」、「各領域/科目之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層層轉化落實於課程實施上。十大基本能力與各領域之間的轉化則不若核心素養具備邏輯關聯的理據,形成過去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十大基本能力概念無法落實於課程中。
領域/科目之核心素養可引導學習重點之發展;學習重點透過「表現指標」及「基本內容」呼應並扣緊領域/科目之核心素養,亦即核心素養可於「學習重點」中發展出「表現指標」及「基本內容」此二向度,「表現指標」係指學習「歷程」向度包含認知、情意、技能之展現。「基本內容」係指學習「內容」向度,包含事實知識、概念知識、程序知識以及後設認知知識等。總言之,核心素養與學習重點可用以引導各領域/科目課程設計、教材發展、教科書審查及學習評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