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與十大基本能力比較研究: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指引分析

格式
docx
大小
28.07 KB
頁數
6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3-07-25,离现在 12 9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國家教育研究院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發展指引(草案)

核心素養與十大基本能力比較說明

委託機關:國家教育研究院

研究單位: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

研究主持人:蔡清田〈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共同主持人:陳伯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講座教授〉

共同主持人:陳延興〈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子一主持人:林永豐〈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子一共同主持人:盧美貴〈亞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講座教授〉

子一共同主持人:李文富〈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協同主持人:黃月美〈臺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子二主持人:方德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子二共同主持人:陳聖謨〈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子二共同主持人:楊俊鴻〈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子三主持人:高新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子三共同主持人:李懿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副教授〉

子三共同主持人:范信賢〈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

協同主持人:黃進和〈臺北市立南港高工教師兼秘書〉

協同主持人:郭怡立〈臺北市立大理高中教師兼秘書〉

研究助理:李欣潔〈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專任助理〉





2013/6/27



  核心素養強調教育的價值與功能,核心素養的三面向及九項目之內涵同時可涵蓋知識、能力、態度等,其理念重視在學習的過程中透過素養促進個體全人的發展以及終身學習者的培養,核心素養更可彌補十大基本能力涵蓋的範疇不全、區隔不清以及缺漏重要生活議題,如「道德實踐與公民責任」、「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及「藝術涵養與生活美學」等素養,可因應現在及未來社會之需要。

1核心素養與基本能力之對照


面向

三面九項核心素養

十大基本能力

A自主行動

A1.

身心健康

自我精進

具備良好的身心健康、管理知能與行為習慣,同時透過選擇、分析與運用新知,有效規劃生涯發展,不斷加以自我精進。

1.了解自我發展潛能(充分瞭解自己的身體、能力、情緒、需求與個性,愛護自我,養成自省、自律的習慣、樂觀進取的態度及良好的品德;並能表現個人特質,積極開發自己的潛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生涯規劃終身學習(積極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使其適性發展,建立人生方向,並因應社會與環境變遷,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A2.

系統思考

問題解決

具備系統思考、推理批判、發展理解、思辨分析、溝通參與、構思與反省,以有效管理及解決問題。

9. 主動探索研究(激發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並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能於生活中。)

10. 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養成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習慣,有系統地研判問題,並能有效解決問題和衝突。)

A3.

規劃執行

創新應變

具備規劃及執行計畫的能力,並發展多元專業知能與提升生活經驗,發揮創新精神,以因應社會變遷。

2. 欣賞、表現與創新(培養感受、想像、鑑賞、審美、表現與創造的能力,具有積極創新的精神,表現自我特質,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積極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使其適性發展,建立人生方向,並因應社會與環境變遷,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7. 規劃、組織與實踐(具備規劃、組織的能力,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增強手腦並用、群策群力的做事方法,與積極服務人群與國家。)

B溝通互動

B1.

符號運用

溝通表達

具備理解及使用語言、文字、數理、肢體及藝術…等各種符號進行表達、溝通及互動,並應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

4. 表達溝通與分享(有效利用各種符號(例如語言、文字、聲音、動作、圖像或藝術等)和工具(例如各種媒體、科技等),表達個人的思想或觀念、情感,善於傾聽與他人溝通,並能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或資訊。)

B2.

科技資訊

媒體素養

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媒體識讀,並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之關係。

8. 運用科技資訊(正確、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訊,提升學習效率與生活品質。)

B3.

藝術涵養

生活美學

具備藝術感知、創作與鑑賞能力,體會藝術文化之美,進而將美學展現在生活層面。

2. 欣賞表現與創新(培養感受、想像、鑑賞、審美、表現與創造的能力,具有積極創新的精神,表現自我特質,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

C社會參與

C1.

道德實踐

公民責任

具備道德實踐的知能與態度,從人己到群我、個人到公民循序漸進,形塑個人社會責任感、權利及對社會議題的主動關注與民主參與,體現尊重法治社會並關懷自然生態與人類永續發展之實踐。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具有民主素養,包容不同意見,平等對待他人與各族群;尊重生命,積極主動關懷社會、環境與自然,並遵守法治與團體規範,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C2.

人際關係

團隊合作

具備友善的人際情懷及與人溝通協調、包容異己、社會參與及服務等團隊合作素養,進而與他人建立良好互動關係。

4. 表達溝通與分享(有效利用各種符號(例如語言、文字、聲音、動作、圖像或藝術等)和工具(例如各種媒體、科技等),表達個人的思想或觀念、情感,善於傾聽與他人溝通,並能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或資訊。)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具有民主素養,包容不同意見,平等對待他人與各族群;尊重生命,積極主動關懷社會、環境與自然,並遵守法治與團體規範,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C3.

多元文化

國際理解

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勢,並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個體的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6.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了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

資料來源:研究團隊自行整理


由表1可清楚看出核心素養理論之構念不僅重視知識、能力,更強調態度的重要性,相較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十大基本能力理據不清,使人不知其基本能力從何而來?以及十大基本能力之劃分如何歸類?核心素養的理論依據則較十大基本能力之理論依據來的精確且周延,不易形成混淆。詳細而言,可自「界定」、「意義」、「先/後天」、「適用的社會」、「理據」和「實例」等六面向邏輯性地進行素養與能力二者之間的比較,請參見表2

  表2 素養與能力之比較


素養

能力

界定

素養的界定較為精確而周延,素養不只重視知識,也重視能力,更強調態度的重要性。

能力的界定比較含糊不清而較不精確,容易引起混淆。

意義

素養是個體為了發展成為一個健全個體,必須因應未來混沌複雜之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能力是指個人具有能夠勝任某項任務的才能之實際能力與潛在能力,往往未涉及態度情意價值。

/後天

素養強調教育價值功能,素養是學習的結果,並非先天遺傳,是後天努力學習而獲得的,合乎認知、技能、情意的教育目標。

能力的形成是經由先天遺傳與後天努力習得的。

適用的社會

素養適用於複雜多變的「新經濟時代」與「資訊社會」之科技網路世代各種生活場域的活動,以成功地回應特定生活情境下的複雜需求,特別是因應當前後現代社會的複雜生活所需要所需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能力是偏向於過去「傳統社會」與「工業社會」所強調的技術能力、技能、職能等用語。

理據

可促進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已超越行為主義的能力,具有哲學、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以及社會學等不同學門領域的理論根據。

偏個人工作謀生偏向「個人主義」「功利導向」,易有流於能力本位行為主義之爭議。

實例

語文素養

科學素養

民主素養

資訊素養

媒體素養

多元文化素養

自主行動

社會參與

溝通互動

聽、說、讀、寫以及操作簡易的機器設備,如使用打字機、傳真機、收音機、隨身聽、電視、洗衣機等。

資料來源: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台北:五南

  未來課程綱要可透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各教育階段之核心素養」、「各領域/科目之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層層轉化落實於課程實施上。十大基本能力與各領域之間的轉化則不若核心素養具備邏輯關聯的理據,形成過去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十大基本能力概念無法落實於課程中。

  領域/科目之核心素養可引導學習重點之發展;學習重點透過「表現指標」及「基本內容」呼應並扣緊領域/科目之核心素養,亦即核心素養可於「學習重點」中發展出「表現指標」及「基本內容」此二向度,「表現指標」係指學習「歷程」向度包含認知、情意、技能之展現。「基本內容」係指學習「內容」向度,包含事實知識、概念知識、程序知識以及後設認知知識等。總言之,核心素養與學習重點可用以引導各領域/科目課程設計、教材發展、教科書審查及學習評量等。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